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章 一从二令三人木
第六章 一从二令三人木

  虽然魏忠贤曾经做过不少坏事,但从整个国家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功不可没的,怎么也可以给他三七开,要知道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需要他这样一个铁腕的角色;天启皇帝精于帝王之术,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并找到了合适的人来贯彻实施,逐渐扭转了大明的不利局面,可惜他死得太早了,这让大明不但少了一位明君,也少了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木匠”和“机械制造大师”,这导致了中国工业文明的起步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后来“东林党”的一系列政策却将国家推向了深渊,可以说:“没有东林党,就没有大清国”!明朝亡国以后,有很多“东林党”人纷纷投降了满清,成了十足的汉奸,实在是令人不是耻!所以满清的统治者一直对“东林党”人很有好感,于是这帮汉奸文人成了写明史的主力,其后果可想而知了!在清朝编写的明史中有一些特征:

  第一、这些卖身于满清当汉奸的“东林党”人写明史当然要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但是写出来明史,除了明朝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看不出“东林党”干了什么正经事。而且这三大案的基本性质就是干涉皇帝家的家务事,也没什么光彩的,“东林党”人想贴金都找不到像样的原材料呀!

  第二、把明亡的责任归结为万历皇帝,因为当年万历皇帝强行开征矿税,这相当于从他们的身口袋里掏钱,严重影响了这些人的收入。“东林党”人主要攻击万历皇帝长年不上朝,朝政荒废。但就是这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在小冰河时期持续那么久的情况下,能保障救灾,没有出现大批流民和民变,辽东局势也有所改观。而万历皇帝死后到天启皇帝正式掌权这段期间,“东林党”人把持了一段朝政,反而把辽东局势彻底断送了!虽然万历皇帝不上朝,但并不是不办事,而是把办公地点改在了家里,估计这是因为他对那些一天到晚只会瞎忽悠的“东林党”文官感到厌烦,不想听他们的聒噪。而在万历皇帝统治的四十多年里,人民生活在快乐的生活之中,幸福安康,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个真正的太平无为之世!这也是明朝遗民们一直怀念的时代。

  第三、严重丑化天启是“木匠天子”,并痛骂魏忠贤祸国殃民。但是这位爱干木匠活儿的皇帝却使大明的江山更稳固,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地球仍然处于小冰河时期,天启皇帝照样能保障救灾,没有出现大批流民。还通过打击了“东林党”这些蛀虫,改善了财政,在西南最终平定奢安之乱,辽东的战事最后局势也逐渐控制住了,并开始取得一些胜利。我就是奇怪了,同样是在朝堂上执政的大臣们,为什么治国的差距就那么大呢?

  是“东林党”人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大明亡国,而在投降满清当了汉奸以后又大肆篡改历史,实在是无耻之极!明朝亡于自己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个历史教训实在是应该好好总结反思!应该这就是作者创作《风月宝鉴》一书的主要目的。

  然而“东林党”人篡改历史的后果确实很严重,但我相信亲身经历过明亡清兴那段历史的文人们自会有更清楚、更公正、更深刻的看法,虽然他们不喜欢魏忠贤这位太监加文盲的、且劣迹斑斑的角色,但他们懂得如果魏忠贤还在掌权的话大明不会这么容易地灭亡。我们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这个角色身上可以看出:作者对她并非是全盘否定的,即使她做了不少坏事,可没有丑化她。也并非我一定要为魏忠贤平反,而是作者就是这样高度评价凤姐的,我是从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角度进行了史料挖掘得出来的结论。比如作者在书中还多次描写了凤姐工作非常卖力,相当辛苦,在第十九回一开始,有一段关系凤姐的描写很少有人注意:

  且说荣宁二府中连日用尽心力,真是人人力倦,各各神疲,又将园中一应陈设动用之物收拾了两三天方完。第一个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安躲静,独他是不能脱得的;二则本性要强,不肯落人褒贬,只扎挣着与无事的人一样。

  我相信这应该是影射当年魏大人的实际情况,工作吃苦耐劳,相当认真负责,为全国各级领导起了模范带头作用,这跟我们心中阴险狡诈的“死人妖”的形象差距实在太大了!在第五十五回里有这样一段凤姐的读白很重要:

  (凤姐)又向平儿笑道:“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

  从这段我们才猛然发现:以前人们以为魏忠贤搜刮的民财都落入自己的腰包了,可实际上不是这样!魏大人为了国家的财政用尽心思,所以遭太多人嫉恨,他也是进退两难,他对自己的处境还是很有清醒意识的,也让我们深感那时大明的财政每况愈下,形势危急。在第六十五回里,兴儿对王熙凤是这样评价的:

  皆因他一时看的人都不及他,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

  这些都应该是暗示当年魏忠贤大权在握,为了国家的财政做出的各种努力,为国家开源节流,受到了天启皇帝的赞赏,但也让相当一部分人不满,这自然应该是指被征税的“东林党”和部分江南人民。我们现在知道了凤姐的原型,再看此书的时候会发现书中确实有不少以前我们认为的闲文居然是很重要的内容!看来我们需要重新仔细阅读全书查找蛛丝马迹,可能有的朋友还不清楚《红楼梦》作者的原作仅限于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别人续写的,所以千万不要劳神在八十回以后的章节里挖掘历史!要紧!要紧!

  有些朋友在贴子里问我为什么我总引用书中批语呀?批语不也是别人自己的评论吗?又不是作者的本意呀?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红楼梦》中的批书人不是一般的读者,他们大多是参与此书创作的人,其中包括化名为“畸笏叟”、“脂砚斋”、“松斋”、“绮园”等,他们甚至可以向作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作者按照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所以批书人对此书的理解往往是很深刻的,他们写的批语很有价值,为我们读懂此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第五十五回里有一条很长的批语,对凤姐的评价也相当的高:

  〖蒙回末总批:噫!事有难易哉?探春以姑娘之尊、贾母之爱、以王夫人之付托、以凤姐之未谢事,暂代数月。而奸奴蜂起,内外欺侮,珠玑小事,突动风波,不亦难乎?以凤姐之聪明,以凤姐之才力,以凤姐之权术,以凤姐之贵宠,以凤姐之日夜焦劳,百般弥缝,犹不免骑虎难下,为移祸东兵之计,不亦难乎?况聪明才力不及凤姐,又无贾母之爱、姑娘之尊、太太之付托而欲左支右吾撑前达后,不更难乎?士方有志作一番事业,每读至此,不禁为之投书以起,三复流连而欲泣也!〗

  可见《红楼梦》的作者和批书人还是能够客观公证的评价魏忠贤的,也大大改变了我们心中对魏忠贤的负面印象!而老魏的过早死去确实是个遗憾,在书中凤姐就是早死的,在第五回凤姐的曲子中就有提及: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在第四十三回里也有暗示:

  尤氏(对平儿)又道:“我看着你主子这么细致,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庚双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尤氏亦能干事矣,惜不能劝夫治家,惜哉痛哉!〗

  这些看似平时家长里短的闲聊中居然都内藏玄机!作者的脑子怎么是怎么个结构呀?让人佩服之极!那王熙凤后来是怎么死的呢?以前由于我们看不到八十回以后故事,所以说一直给我们的感觉是个天大的谜,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通过参照魏忠贤的结局推测出凤姐之死的大概轮廓来。魏忠贤死于崇祯上台以后不久,过程大概的是这样的:

  崇祯继位以后,很担心魏忠贤加害自己,所以一天到晚小心翼翼地防着老魏。魏忠贤明显感觉崇祯皇帝不信任自己,没想到没过多久有人居然胆敢弹劾老魏,于是魏大人在不得以的情况只好向皇帝请辞,结果立刻得到批准,并受命其去安徽凤阳守陵。朝臣们见老魏失势了,于是蜂拥而起纷纷来弹劾他,列出很多大罪,可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崇祯决定将他抓回来处理。魏忠贤在路上听到消息,明白大势已去,知道自己肯定是百口难辩,不会有好的下场,所以跟几个朋友一起喝酒话别,估计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对自己所做过的罪恶进行了反思,对大明危危可及的前景也进行了展望,然后就带着遗憾和不甘心的复杂心情上吊自杀了,结束了他传奇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那对照魏忠贤的死,凤姐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猜测王熙凤的结局应该跟魏忠贤之死是很相似的过程,但肯定也要满足小说表面故事的发展,也就是说后回情节中,因为凤姐的很多劣迹败露,比如害死尤二姐之事、执使张华告状之事被人揭发出来,于是邢夫人和贾琏一气之下将她休了,凤姐只好忍痛离开贾家回娘家金陵,正所谓“哭向金陵事更哀”,众人一见她势败了,于是墙倒众人推,更多的罪状被人揭露出来,甚至可能有官府找上门来治罪,让她难逃法网!凤姐还可能有什么罪过呢?比如在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故事里,她为了三千量银子干涉张李两家的婚姻,导致二人双双自尽之事,在第十六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说得很清楚:

  〖甲戌本:幼儿小女之死,得情之正气,又为痴贪辈一针灸。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受赃婚以致人命。贾府连日闹热非常,宝玉无见无闻,却是宝玉正文。夹写秦、智数句,下半回方不突然。〗

  看来这算是凤姐最大的一条罪过,搞不好她失势被休回家以后,张李两家会为此告官从而官府找上门来算账,她感觉自己罪责难逃,所以只好上吊自杀了!凤姐真的是上吊死的吗?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书中是有暗示的,在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的故事里,王熙凤跟贾琏大闹时说道:

  这里凤姐见平儿寻死去,便一头撞在贾琏怀里,叫道:“你们一条藤儿害我,被我听见了,倒都唬起我来。你也勒死我!”贾琏气的墙上拔出剑来,说道:“不用寻死,我也急了,一齐杀了,我偿了命,大家干净。”

  根据《红楼梦》一书的中作者大量使用“草蛇灰线”的这一创作特点,我相信这就是王熙凤之死的伏笔。也就是说凤姐的被休离开贾家是在影射魏忠贤被罢官,凤姐回娘家金陵是在影射魏忠贤去安徽凤阳守陵,凤姐畏罪上吊自杀是在影射魏忠贤畏罪上吊自杀!影射得真是很巧妙,实在是天衣无缝,让人拍案叫绝!这才叫隐写历史呢,表面和反面的故事都能讲得精彩而合理!

  有网友朋友留言抱怨我只讲书中角色影射的历史人物,尤其分析了这么多关于王熙凤的内容,一些不太熟悉的历史的朋友感觉有些不耐烦了,所以觉得我应该把书中影射的历史事件也讲出来,这样才有说服力。看来这些朋友还是急脾气,我先把人物影射讲清,再讲历史事件影射,这样大家才能容易听懂,所以还是需要有个先后顺序,嘴急吃不了热豆腐,要知道我后面的文章中有很多历史事件的影射,到时候大家会眼光缭乱的!再说我刚刚讲的不就是指出了一个历史事件吗?凤姐最后的结局不就是魏忠贤最后的下场吗?凤姐的“哭向金陵事更哀”不就是“魏忠贤哭向凤姐事更哀”吗?所以这应该算是第一个历史事件吧?在下一章里我会提到另一个历史事件,随着我们对角色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熟悉,到时候大家自己就可以挖掘出一些历史事件!到时候你会得到很多意外的惊喜!下面我开始为大家解开“一从二令三人木”之谜:

  既然王熙凤应该是上吊而死,那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会不会是在指凤姐上吊呢?有人怀疑其中“人木”放在一起就应该是上吊的意思,一个人和一个树在一起不就是上吊吗?我感觉这个解释感觉好像多少有些勉强!还有一种说法是“人木”是古籍中记载的中东或非洲一带的一种树,树上长有很大的一种菌类,远远看上去像是一张张的人脸,仿佛是人头吊在树上,所以被称为“人木”,应该是以此暗指王熙凤是上吊而死的。我感觉这个解释弯拐得多了些了,不太符合作者设谜那种浅显易懂的风格,再说有几个人能知道这种树呀?另外有一种说法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和“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儿,可能是从这句演化出来的,可我思来想去也没有想明白这是怎么个演化过程呢?除此以外,“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读多达几十种,让人感觉多少都有些道理,但又都觉得什么地方差那么一点儿!

  我个人比较倾向下面这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我们已经挖掘出来的凤姐所影射的历史原型的身份来分析:由于天启皇帝早死,崇祯皇帝继位,这才导致了魏忠贤之死,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朱由检是魏忠贤之死的主因!根据下面脂批中的提示: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通过“拆字法”将凤姐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拆出一个繁体的朱由检的 “檢”字,《说文解字》:命,使也。从口,从令。 检的繁体字有两个从口, 即二令。这里会不会是指魏忠贤的被迫辞职、“哭向凤阳事更哀”根本原因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呢?结合历史来看应该说是很有道理!也许这就是困扰我们三百多年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之谜的最终答案!

  王熙凤虽然有才,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坏事做了不少,早早地被休后悲惨地死去,在贾家家败的时候不能大显身手,实在是可惜!我相信在清初时期,经历过明亡清兴惨痛历史的人会对明朝末年的发生的一切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从《红楼梦》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如果魏忠贤没有死那么早,明朝很有可能不会灭亡!也可能冥冥之中明朝灭亡是有定数的!

  那“王熙凤”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个朋友猜测说“熙”字的左上角是个“臣”字,而繁体的魏忠贤的“賢”字左上角也是个“臣”字,所以作者为凤姐起名的时候用“熙”字来影射“賢”字,会不会是这样呢?我觉得这个解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感觉不是很有说服力,我相信王熙凤这个名字应该大有讲究!

  作者认为魏忠贤虽然出身低微、没有文化,但却很有才能,本来是大明的希望,可惜却早死。我之前提到过:《红楼梦》中四大家族“贾王薛史”的谐音是“家亡血史”,指的是此书的“反面”故事是一部“国破家亡的血泪史”,而“王”字谐音“亡”,我相信这也是王熙凤姓“王”的本意了,“熙”字有“光明、兴旺”的意思,繁体的“鳳”字可以拆成鸟“凡鸟”二字,指的是出身低微,所以王熙凤一名的含意就是:“一个死去的、出身低微的、本来能够带来光明兴旺的人”!从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对魏忠贤的评价是多么的高!没想到的是“王熙凤”这三个字中居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涵,实在让我佩服作者的大才!

  我每一次重读《红楼梦》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些关于王熙凤影射魏忠贤的新的证据,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一点点与大家分享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从下一节开始,我将为大家讲述另一位书中的大主角,分析的过程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相信大家会看得如醉如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王熙凤原型竟然是魏忠贤!
李自成让人带给崇祯3句话,崇祯只要听进1句,大明就不会亡
曹雪芹为什么会“罢工”?
《红楼梦》何以只字不提《桃花扇》?
东林党争?魏忠贤乱政?其实这才是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警醒后人
明朝大厦将倾,但并非不可救,崇祯干的这件事,比朱元璋还过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