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9年,38岁的东北三轮车夫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后来怎么样了?

2008年,辽宁锦州的一个三轮车车夫还在蹬三轮车。

2009年,这个三轮车车夫却来到了复旦大学攻读博士。

仅仅一年之隔,此人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

那这一年之内发生了什么?为何这个藉藉无名的三轮车车夫会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去读博士呢?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13年了。这名从三轮车车夫摇身一变成复旦博士生的“幸运儿”后来怎么样了呢?

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蔡伟,他传奇的一生。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1971年,辽宁省锦州市出生了一个叫蔡伟的男孩。

这个小男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家境,普通的相貌。但他却有着一个滚烫又炙热的灵魂。

蔡伟到了年纪,被父母送到了学校去学习。

那时候,蔡伟的成绩在班级里一直都是中等偏下,但是他的语文成绩却格外的好。

一方面,是他非常喜欢自己语文老师的授课风格;一方面,是自己的父亲为了对他的成绩有一点点的帮助,给他买了一本知识体系非常全面的字典。

蔡伟对这本字典可谓是视若珍宝。只要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什么自己不懂的,都会去翻找这本字典。

尽管年纪很小,但认识生僻字对于蔡炜来说是小菜一碟。

甚至有的时候,读到了陌生的文章,语文老师也不见得会认识某个生僻字,但蔡伟却认得,语文老师还要向他来请教,这样的举动给蔡伟增加了极大的自信心。

他不再满足于,自己只是懂一些常人所不懂的生僻字水平。他开始仔细地研究着整本字典,记下来每一个自己不认识的文字。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

在这样的努力之下,蔡玮的语文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不过,这并没有对他的整体学习成绩有着太大的帮助。

蔡伟的理科成绩一直十分不理想,所以在按照成绩分班排座的时候,蔡维只能够被分到最差的班级、坐在最后的位置上。

不过,性格开朗的蔡伟并不在意自己坐在哪个位置,自己在哪个班级。

他平时就喜欢独来独往,身边也没几个朋友,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座位上抱着字典抄写一些生僻字。

而成绩差一点的班级,老师对于学生的成绩的要求相对宽松,也让蔡伟有着自己的时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不过,那年高考,蔡伟“发挥稳定”地落榜了。

高考是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只有一门成绩优秀,在其他门学科都很差劲的情况下,肯定是不会有大学可以让他念的。

因此,蔡伟也早早开启了他的打工生涯。

在那时候,拥有一个高中文凭,学历也不算是低了。

因此,蔡伟便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在一家生产胶管的工厂里,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蔡伟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每天都在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不过好在,这个工厂不用加班。他还能够有独属于自己的时间,来读自己喜欢的一些有关古文字的书籍。

“一旦你停止学习,整个世界将从你旁边呼啸而过。”这是巴菲特留给子女宝贵的人生财富。

而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也没有选择继承自己父亲的衣钵。反而选择了退学回家种地。

在很多人眼里,孩子成才的途径是来自于学校,可成功人士股神并不是这样想的。

学习不一定是在校园里,哪怕是种田也有他自己该有的学问。只要自己想学习、热爱知识,在任何地点都不影响,在任何时间都不晚。

蔡伟就是这样的人,他明确自己对古文字的喜欢,哪怕不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去上大学,但是他也不想放弃自己一直喜欢的古文字。

谁还没有点爱好呢?有的人喜欢搓麻将,有的人喜欢去钓鱼,而蔡伟喜欢去看书。

一切只要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每一个人的爱好都值得被尊重。

蔡伟的父母,对自己儿子一直把精力关注在古文字上,而“不务正业”也并没有反对。

后来年纪大一点,蔡伟的工作也稳定了,他的父母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年纪相当、家庭背景也相当的女孩子结婚。

蔡伟本人对他的未婚妻也非常的满意。随后,两个人便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可是两个人新婚蜜月还没过多久,蔡伟工作的胶管厂就因为经济危机要裁员。而蔡伟就是那个倒霉蛋,他不得不被迫下岗了。

那时候,各地经济都萧条,没有什么工厂愿意再接受新人。

蔡伟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其他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摆起了地摊。

摆地摊每天能够有一些收入,加上他妻子的工资,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蔡伟对此有些满意。

最重要的是,摆地摊的工作时间十分零散。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闲暇时刻,他就去图书馆借阅一些跟古文字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

没有上过大学的他,却已读了很多书,也对古文字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在大家撰写的书中,蔡伟最喜欢的学者便是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

他想着,要是有朝一日能够和裘锡圭老先生深入地交流古文字,那将会是他人生的一大幸事。

而很快,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就要成真了。

蔡伟的贵人和恩师裘锡圭泰斗

蔡伟偶然在一本书中,发现了裘锡圭老先生的联系方式,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封信,按照这个地址邮给了裘锡圭老先生。

本以为这是一个石沉大海的举动,但蔡伟却在一段时间后收到了裘锡圭老先生的回信。

信件中,裘锡圭老先生表扬了他一直对古文字的热爱,并且表明对于像他这样喜欢古文字的人,自己很高兴。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蔡伟能够继续保持初心,继续学习研究古文字。

裘锡圭老先生在最后的落笔中写道,他近日会到北京做客,若是蔡伟也想来参加古文字的学术研讨会,可以与他在北京相见。

蔡伟看完信后,十分激动。可以参加一场学术研讨会,这是他在从前的人生中都不敢想的事。

很快他就来到了北京,和裘锡圭老先生见了面。

这一次的研讨会,让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蔡伟茅塞顿开。

他认识到,原来古代文字这么博大精深,而他自己所了解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这次的北京之行,也更加让他坚定:要对古文字学抱有崇敬之心,继续努力地学习。

回到家中之后,蔡伟一有时间就把自己沉浸在书海中的世界里。

妻子也十分支持丈夫的做法,认为一个男人不去吃喝嫖赌,把看书作为自己的爱好,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之后,他了解到裘锡圭老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神乌赋〉初探》。

而在文章中,“佐子”二字,令研究数十年之久的裘锡圭老先生都不得其解。

很多学者对这两个字各持己见,猜测是什么意思的都有。

蔡伟也对这两个字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毕竟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他的言论还难登“大雅之堂”。

于是,他便按照之前的那个联系方式,继续给裘锡圭老先生寄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出了他自己对“佐子”两个字的理解。

蔡伟认为这两个字应该念“嗟子”,亦即“嗟”,是一叹词。

这封信到了裘锡圭老先生手里。裘锡圭老先生认为他的理解非常的新颖,而且按照这么理解很有道理。

于是,便对这个年轻人格外地关注了起来。

之后,裘锡圭老先生也了解到,这个年轻人确实是在古文字上有着一些造诣。

在互联网上,蔡伟陆续用“抱小”这个化名发布过几篇文章。在文章中,大谈了他对一些古文字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

文章篇幅都很短,但却字字珠玑。

裘锡圭老先生对他的这几篇文章,都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可后来裘锡圭老先生,却发现蔡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继续发文章了。

他感到很好奇,觉得是不是这个年轻人遇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不继续研究他们共同喜爱的古文字了?

在他看来,这个年轻人对古文字的研究,可能会给这个领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于是,裘锡圭老先生便给蔡伟写信。询问他近日来的情况和为什么不在自己的账号上,再继续更新文章的原因。

原来,蔡伟的老婆生了一场大病,并因治病而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现在,仅靠蔡伟摆摊的那点收入,根本不够维持家庭开销,更何况还有大把的医药费在等着他。于是,蔡伟只能找新的工作来养家糊口。

不过,长期在工厂干活,已经让蔡伟与社会脱节,他在竞争中也并不出色。

蔡伟只能把谋生的手段,放在了蹬三轮车上。

当时的出租车还不算特别流行,街上经常有一些蹬三轮的人来揽客。

以前的三轮车车夫和现在的出租车司机是很相似的。

他们需要一直穿梭街角巷口,来回寻找客人。

而这样一来,蔡伟就没有很多的时间,来看有关古文字的书籍了。

不过为了给妻子治病,他情愿放弃自己一直喜欢的古文化,就为了每天能够多赚一点钱,帮妻子看病和养家糊口。

看见裘锡圭老先生的来信,蔡伟也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并如实说明了自己现在,在生活上面对的窘迫。

裘锡圭老先生是一个十分爱才之人,他觉得像蔡伟这样的人不应该被埋没。

正巧,裘锡圭老先生当时正与众学者、书局和博物馆,联合编撰《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他决定临时聘请蔡伟来担任竹简编译工作,成为这次项目组中的一员,因为岗位属于“临时工”,他这样也不算违反规定。

而这样一来,蔡伟就可以有足够的生活来源,也能够在博物馆中继续研究他的古文字。

看到裘锡圭老先生信中对自己的工作安排后,蔡伟很高兴。

之后,他跟自己的妻子商量了这件事情,妻子也同意自己的丈夫去博物馆工作。

毕竟,这个工作听起来就比蹬三轮车要体面许多,而且蹬三轮车的收入很不固定。

在博物馆工作,每个月能领到固定工资,又能让丈夫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差事。

因此,借着这个机缘巧合的机遇,蔡伟获聘编书,正式进入到了众多学者的视野中,也因此让很多人了解到他的能力。

破格录取为博士生,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

在博物馆工作的这段时间,蔡伟总是耐心的翻阅着一张张竹简照片,写下注释,把竹简编译工作完成的很出色。

在众人进行一些古文字的讨论时,裘锡圭老先生也时常邀请蔡伟上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些会涩难懂的问题,蔡伟也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路,提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很快,这一次研究工作就要结束了。

裘锡圭老师不忍这样的人才,继续回到辽宁锦州蹬三轮,他便想让蔡伟考取自己的研究生。

可参加全国统考,蔡伟除了古文字专业知识过硬之外,其他的课程实在是“令人不敢苟同”。

那既然做不了裘锡圭老先生的研究生,那是不是可以破格成为裘锡圭老先生的博士生呢?

毕竟裘锡圭老先生的博士生都是自主命题,蔡伟有机会跳过文化课的考试,凭借过硬的古文字专业知识,直接成为一名博士生。

不过,国家教育部对于博士生也是有着要求的。

虽说裘锡圭老先生是自主招生,但还是要求成为博士生的学生们的最低学历,是研究生或同等学力。

而蔡伟只有一个高中毕业证书,别说是研究生学历了,他甚至都没有考上过大学,念过本科。

事情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不过和蔡伟一起工作的,除了裘锡圭老先生之外的一些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也为在古文字领域有蔡伟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高兴。

于是,他们联合裘锡圭老先生一起向教育部上书,希望能够特事特办,破格录取这个在古文字学方面有造诣的人才。

教育局看到诸位老教授的联名上书后,也决定给蔡伟一个机会。

于是,2009年,在蔡伟38岁那年,他成为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博士生。

而他的导师,也正是他一生中的贵人裘锡圭老先生。

蔡伟破格到复旦大学去读博士的消息一经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过,蔡伟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四处接受采访。

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比常人特别的地方,在听取了自己恩师裘锡圭老先生的建议后,果断拒绝了这些媒体的采访,甚至为此特地更换过自己的手机号。

也希望大众能够给他更多的私人时间,让他能够潜心的研究文字文化,而不是成为舆论热点导向流量的工具。

成了博士生之后,还有更多的事情在等待着蔡伟。

与他在一起的博士生,也都是这个行业中最顶尖的人才,他能够破格被录取,已经实属幸运。

蔡伟也察觉到,自己这么多年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这些同窗们,在知识上相差了很长一段的距离。

蔡伟只能够花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弥补他之前欠下的那一些知识。

38岁的他,还要和博士生一起坐在教室中学习知识。

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年纪,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他上课积极认真的听讲,下课也好好的跟着老师一起做学术,与同窗之间相处融洽,完全融入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学习生涯中。

寒来暑往,几个年头过去之后,蔡伟也通过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拿到了非常难拿的博士毕业证书。

有了这个证书,蔡伟再也不是古文字爱好者的身份了,他也可以骄傲的成为这个行业中有名的人才。

毕业之后,蔡伟选择到贵州的安顺学院图书馆学校任职。

一来,蔡伟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直专心研究学问,用“两耳不闻窗外事”来形容他十分恰当;

二来,是他也想像自己的恩师裘锡圭老先生那样,在这样的校园里,能够指引更多对古文字研究有兴趣的年轻人。

让更多在这方面的有才之人,走在古文字学领域中。

后记:

蔡伟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梦的人永远年少。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兴趣会成为最好的老师。只要保持初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自己的成功。

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一样:

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从现在开始出发吧,为了自己的梦想。

而你终将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年38岁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成复旦大学博士,现状如何?
11年前,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三轮车夫”为博士生,如今现状如何?
13年前,38岁三轮车夫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读博士,后来发展如何?
11年前,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三轮车夫为博士生,如今怎样了?
东北一名靠蹬三轮车谋生的小贩蔡伟38岁时考博,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44岁时毕业后找工作屡屡碰壁,如今怎么样了?
38岁三轮车夫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多年后现状曝光超乎你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