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热证

胃热证 - 胃热证

 

胃热证 - 正文

  热邪蕴积于,邪热炽盛所导致,临床以胃脘灼痛、吞酸嘈杂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胃脘痛、消渴、牙龈肿痛、呕吐,以及西医的急慢性胃炎、糖尿病等疾病。
  关于胃热,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内经》即有“胃气热”、“胃中有热”、“胃中热则消谷”等。汉代张仲景创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治胃热烦渴,大黄甘草汤治胃热呕吐,为胃热的治疗奠定了基础。金元时期李东垣又创清胃散治胃热、牙龈肿痛溃烂、口气热臭。元代朱丹溪则立左金丸治肝火犯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邪最易蕴而化热。若过食辛辣肥腻之物,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患温热病波及于胃,或过服燥热药物等损伤胃腑,则会化火生热,形成胃热之证。胃热证的临床表现,以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主。可兼见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等症。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辨证要点。热炽胃中,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胃脘部灼热疼痛;胃火炽盛,胃气上逆,故烧心反酸;胃火耗伤胃中津液故渴喜冷饮;热盛津伤,大肠失润,则大便秘结;津伤则小便化源不足,故尿少而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热炽盛之征。若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经郁火横逆侮土,肝胃气火上逆,则反酸嘈杂,食入即吐;胃热则机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足阳明胃经循经齿龈,胃热循经上熏,龈部气血壅滞,则见牙龈肿胀溃烂;热伤血络,血热妄行,则见齿衄;胃中浊气上逆,则口中气臭。若胃热日久,津液耗伤,胃阴亏虚,造成胃阴虚证,可见口燥咽干,饥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因是,胃热为导致胃阴虚的原因之一。
  胃热证的治疗,以清胃泻热为法。胃热耗津而见渴喜冷饮、消谷善饥者,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肝火犯胃而见胃脘灼痛、反酸嘈杂者,用左金丸;胃热上逆而见食入即吐者,可用大黄甘草汤;胃热循经上熏而见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者,则宜用清胃散。若胃热日久,耗津伤液而成胃阴虚,可用益胃汤、麦门冬汤之类。

 

胃热证 - 配图

 

胃热证 - 相关连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胃肠病证候
【一轮考点】考纲重点之中诊脏腑辨证(七)
腑病辨证总论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鉴别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胃阴虚:滋阴养胃、降火和中,胃热:清胃泻热,降逆和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