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亚东干村纪行(4)

中亚东干村纪行(4)- 东干人的老话 [图]

2012-02-03 14:23:47

阅读(6682)  评论(0)

系统分类:国际     个人分类:默认      关键词: 亚东 纪行 语言

 


今天到了陕西 这是西门
以前从这出去 离了母亲
十四个十年过去
可是西门经常心里记着 一到如今
也许你们没听过 世上有我
姊妹弟兄没见过 也不知道 我的理想
这会高声 我寻门
在门跟前 我回来了
姊妹们 弟兄们 我回来了
从天山北面 我来了 我回来了
从楚河船道 我回来了
想见母亲 我来了 我回来了
想见姊妹弟兄 我来了 我回来了
这是今天我又能够
到了中国 经常希望
在心里 可没来过
不怕时间不怕远 已经心连
十四个十年飞过 离了大山
可是我的耳朵里
母亲的声 一到如今在心
俊美  巧声
那会我还小着 坐在怀里
不少的喜爱在心里  把这没忘
长久时间过去 可是很想
这个怀里我出来 咋能不想


写这首诗的老人名叫索尊实,家住哈萨克斯坦营盘乡。2011年,年近70的他才第一次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西安。老人用20年时间写下了140多首诗,有几千行之多。此前他写的所有关于中国的诗文,都源于自己的想象。

 

当他坐在在我面前,戴着断了腿的老花眼镜,用纯正陕西老话给我朗读自己写的诗的时候,我真的无法想象自己身处距离在距离中国、距离陕西几千公里的异国他乡。虽然,老人浓重的陕西话,让我没有办法听懂每一个字,但是我听懂了最重要的几句话,这就是——母亲,兄弟,姐妹,我回来了。我问老人,这首诗能不能把他的感想都表达出来?他说,话不够用了。因为和中国隔绝了140年,话差了。

 

 

和索尊实老人一起工作 核对诗歌的每一个字 他写的诗年轻人有的都不太懂

 

戴上老人的断腿老花镜

 

由于长时间缺乏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生活环境又相对封闭,使得东干语至今保留着清朝末年陕甘方言的特色。比如,把政府叫做衙门,把学校叫做学堂,把总统叫做皇上等等。有一次我们去老乡家里做客,主人请我们吃午饭,说“不做假”。当时我们就楞了,什么做假不做假的?后来才明白,不做假其实就是不要客气。这样的笑话还有很多。总之,这是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言。更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一些当地的俄罗斯人也掌握了这种古老的中国方言。

 

20多岁的阿列西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俄罗斯姑娘,在当地政府机关工作。起初我听说俄罗斯人会讲东干语,充其量可能也就是学外语的水平。但是当这个金发蓝眼的人张口便是陕西老话的时候,我真是惊呆了。她告诉我,她并没有刻意去学东干语,而是从小和当地的东干孩子一起玩大的,一起念的书。因此东干语对她而言如同母语——俄语。2011年阿列西亚和村里的东干人一起曾去过西安,她还像东干人一样拍了西门三把。“相当于回老家了”她笑呵呵地说。“西安吃的好吃,就是太辣了。人如果慢慢说话,我能听懂,说快了就听不懂了”。

 

阿列西亚的问题,其实也是东干人的普遍问题。苏联时期,东干人和中国交往被中断了。许多普通话里的新词,特别是名词,他们都听不懂了。如电脑,电话,冰箱,彩电等等,取而代之的是俄语。这其实只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在第一批东干移民中,仅有2%的人受过教育,几乎都不会写汉字。那么今天的东干人是如何传承东干语的呢?简单讲,口语主要是通过各家各户父母传授,孩子们从小便在家中说东干语。而文字是最为复杂的,孩子们通常要到东干语学校学习。

 

东干人在很长时间里是都没有文字,全靠口口相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苏联政府的影响下,东干人先后两次进行了语言改革,第一次是用拉丁文拼写。第二次语言改革,是以俄语为基础进行,在33个俄语字母的情况下,增加了5个字母,也就变成了今天的东干文。所以,只要是会俄语的人,大体都能够拼出东干文来。不过中文毕竟不是字母语言,虽然能大体读出东干语,但是无法准确表达意思。读东干文,如同读没有声调的拼音。东干语至今仍是一种几乎靠口口相传的语言。

 

十娃子中学是中亚最大的东干语学校,孩子们在这里每周能学习3个小时以上的东干语。如今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有20所这样的学校。这似乎是个令人乐观的迹象。不过学校的老师们说,他们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课本十分欠缺,很多孩子都是两三个人合用一本,内容也十分老旧。我们在教室里看见,书柜里放的书,都已经翻得破烂不堪。

 

不过东干语面临更大的问题是外族语言的侵袭。由于东干语长时间被其他各民族语言包围,因此夹杂了20%以上的外来语。很多人在说一句话的时候,就会用上好几种语言。因此东干语实际上成了以陕甘方言为基础的,掺杂了多种其它语言的混合语。

 

东干族中最著名的诗人——十娃子

 

东干语老师

 

学习中文的东干人和俄罗斯人

 

支教的中国教师

 

支教的中国老师

东干学生

 

东干语教学面临的大问题是缺乏教科书 内容陈旧数量不足

 

东干学生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士伊马佐夫举例说,“我们把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叫做杜尚别(音)、肖尚别(音)、卡尚别(音), 这些都是塔吉克的语言,阿拉伯话主要是用在宗教方面,阿卜德子(音)、乃麻子(音),伊麻内(音)。

 

多民族的混居生活让大多数东干人都会说俄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阿拉伯语四门语言,很多的东干人都听不懂普通话和现代的陕甘方言。为了加强和祖国的文化联系,如今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去中国留学,还有不少人在当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当地一些人建议着手修改当前的教科书,引进普通话,特别是新的名词,以加强和中国的沟通往来。正如伊马佐夫所说,“我们文化的根,语言的根,都在中国的话上,文化上扎着呢,汉语有,就有我们的语言,汉语没有了,也就没有我们的了。”现在这位老先生和他太太正忙于将中国的成语词典翻译成俄语和东干语,让更多的人掌握来自故乡的语言。

 

 

和东干语专家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士伊马佐夫一家

 

听当地另外一位诗人作家班麦赫在一起讲自己的诗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村之窗】那些年,流传在苏村的老话。。。。。
《紫阳茶纪行》揭秘陕甘青新茶马古道/中国文化报
东干村、碎叶城、布兰那塔-2023中亚三国之旅(15)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语言状况
中亚五国基本情况
村乡纪行咏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