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周柴窑横空出世,日本花瓶滥竽充数。
 
 
 
 
 
 
 
 
 
 

       日本对中如云的藏品顶多是宋代钧窑,却要冒充瓷皇,如今有幸发现真品照片,以事实说明一切。

     明洪武二十年周履靖《夷门广牘》本所收《格古要论》曰:“柴窑器,出北地……”(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柴窑”,转引自谢明良:《耀州窑遗址五代青瓷的年代问题——从所谓“柴窑”谈起》,《故宫学术季刊》1998年第16卷2期54页。)。明天顺三年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进一步指出:“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后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膩,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曹昭:《新增格古要论》,《说陶》363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经查阅,目前最早关于柴窑描写的文献是北宋欧阳修《归田集》:“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腴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欧阳修:《归田集》卷一一12页,转引自冯先铭:《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71页,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0年。另见《四库未收书缉刊》影印本收入,北京出版社,2001年。刘良佑:《五代的辽瓷与柴窑》曰:“成书于明代宣德的《宣德鼎彝谱》中,为宫中藏瓷编列名次时,便有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等语,认为柴窑器可居首位。此后明代许多著录,如《归田集》、《清秘藏》等书中,对柴窑更是推崇有加”,《故宫文物月刊》1987年4卷11期95页。其实《宣德鼎彝谱》是伪书,该书后附《宣炉博论》,落“皇明天启丙寅春三月榫李项子京书”款,而项氏卒于万历十八年,可见作伪者已记不住项氏卒年,故此书成于天启六年以后的明末期以后。刘氏则明确了《归田集》为明代著录。)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省)人。1030年进士,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生活的朝代离五代后周相去不是很远,所以其对柴窑瓷的有关描写也是最可信、最权威的。但欧阳修卒于北宋中朝,他怎么知道大宋还会有南北宋之分呢?说出“北宋汝窑”之语呢?伪书无疑。

明初,曹昭曰:“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加上了产地和“滋润细膩,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等字句。北宋时就世所稀有,能得碎片就加以金饰的柴窑,至明代就再也未人见过。所以“滋润细膩,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的瓷器是否为柴瓷还是未确之数,但还是“近世少见。”宣德张应文《清秘藏》也说:“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张应文:《清秘藏》卷上, 《文渊阁四库全书》872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3年。)柴不可得,且见到残瓷一片也太厚了。以后的文献都提出了疑问,如万历十九年高濂《燕闲清赏》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则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磁也。而曹明仲则曰:‘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高濂:《遵生八笺》卷14,《燕闲清赏》上,《文渊阁四库全书》871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3年。)明文震亨《长物志》曰:“窑器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文震亨:《长物志》卷七,《中国陶瓷古籍集成》220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明万历谢肇淛《五杂俎》曰:“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妆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物部四,转引自谢明良:《耀州窑遗址五代青瓷的年代问题——从所谓“柴窑”谈起》,《故宫学术季刊》1998年第16卷2期54页。)明黄一正《事物绀珠》云:“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黄一正:《事物绀珠》,转引自程村《柴窑考证》,《说陶》782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张谦德《瓶花谱》曰:“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张谦德:《瓶花谱》??)从明晚期至民国,谷应泰《博物要览》(陶瓷书刊均将谷应泰列入明人,谷应泰(1620~1690年)史学家,清顺治进士,《中国历代人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947页将他列为清人。《博物要览》刊于何时无考,有刊于天启年间说(叶哲民译注《饮流斋说瓷译注》26页,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笔者认为不可能,天启年间为1621~1627年,几岁小童那能著书?)、朱琰《陶说》、唐英《瓷器肆考》、唐铨衡《文唐肆考》、蓝浦《景德镇陶录》、黄矞《瓷史》、张金鉴《考古偶编》、程村《柴窑考证》、刘子芬《竹园陶说》等都有柴窑的记述,但基本上都缺乏新意,以抄录加臆想为主。

     明初文献中,柴窑特征有:滋润细媚、有细纹(开片)、粗黄土足,而且道出了产地“北地”。

     以后柴窑特征又多了:明如镜,薄如纸,是薄磁。然柴器并未见过,曹明仲所言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

清佚名《南窑笔记》更是猜测了釉色的来历:“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共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佚名:《南窑笔记》,《说陶》369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及文玩鉴赏、收藏家等都对柴窑赞叹不已,但都是用些华丽虚幻的词汇,并无实际描述。他们见过柴窑器吗?高濂、文震亨、张谦德、谷应泰等均言:“柴则余未之见”、“世不一见”、“世绝无之”。而且也质疑“何相悬也”、“未知然否”。张应文言“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只是色光相同,但太厚了。不能肯定是柴瓷。

     《如是我闻》曰:“有客携带柴窑片瓷素数百金,云嵌于冑,临阵可以避火器。然天由知其确否,余曰何不绳悬此物从铳发铅丸击之……客不肯……急怀之去。”(程村:《柴窑考证》,《说陶》783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可知该柴瓷片当不为真。

     《两般秋雨庵随笔》称渔洋山人曾见一贵人畜一柴窑碗,其色正碧,流光四溢,真雨过天青色也,是则抑秘色瓷之亚也。黄矞《瓷史》提出了疑问曰:“既谓之薄如纸,声如磬,则其品尚不在越窑下也。乃宋元诗人多未咏及,何哉?”(黄矞:《瓷史》,《说陶》114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七颂堂识小录》亦称:“马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尚未足形容。”《饮流斋说瓷》云:“近筑路掘出陶器颇多,间有类此者,尝于某公座上见之,或者天壤奇宝不肯终秘人间耶?”程村认为要么是传闻,而“尝于某公座上见之”的瓷器他也见过,“非柴窑也”。程村说自己所藏柴器光耀夺目,非后人所能伪(程村:《柴窑考证》,《说陶》781-784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余以为以上所言,多参照书上传闻文字,信以为真,按12个文字所形容去寻找柴瓷,当然无法使人信服。

    柴窑瓷究竟是什么颜色?因无人见过柴窑器,故没人能回答。又“天青雨过时”的颜色是北宋人所言?。但雨过天青是什么季节,春夏秋冬的天青又不尽相同。世宗有过这样的批示吗?如有,又是什么季节所批呢?只能认为“天青雨过时”是其形容釉色,而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是数百年后文人杜撰,源于传说,毫无根据可言。据《博物要览》言:柴窑则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不止天青一色(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陶》52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精于陶瓷鉴赏的乾隆皇帝,仅咏瓷诗就多达199首,与柴窑有关的有多首(郭葆昌辑录:《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录》,《说陶》296-323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如:1764年的《咏柴窑枕》:“遵生称未见(注:遵生八笺述柴窑制虽有青如天、明如镜之目,然其自称则云未之见也。),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青天明镜开。荐牀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1766年《咏柴窑枕》的“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箋遵。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1781年《咏柴窑如意瓷枕》“过雨天青色,八箋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1777年《咏汝窑瓷枕》“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1780年《咏官窑盘子》“越器惟名那见唐,柴窑硕果后周藏(注:内府旧有柴窑碗一,实古于宋磁,然亦难定其真伪也。)。” 1787年《咏柴窑碗》“冶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镜明纸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内府数枚分甲乙(注:《夷门广牍》载:柴窑世传周世宗时所烧,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黃土。又《博物要览》论柴窑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诸窑之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说“柴窑”
兰陵郡王:传说中的“瓷皇”柴窑真的存在吗?
惊世骇俗, 千年柴窑真面目
如来藏虚空,探臂捉秘藏,因明思广微,四大明柴窑,
天惊石破——破解千古柴窑之谜(图文不符)
柴窑出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