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载】《盱眙简史》之二:盱眙概述

《 盱  眙  简  史 》之二

盱 眙 概 述


马培荣

《盱眙简史》是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最新推出的盱眙历史最简本,由副会长马培荣编著,试图以4万字讲述盱眙4万年的历史。全书4万余字,共分概述及18章。自即日起,将分期在平台发表,以供各位盱眙老乡、历史爱好者查看收藏。

【此接《盱眙简史》之一】点击左侧文字可进入阅读

   述

盱眙县是江苏省淮安市属县,地处北纬32º43′29〞~33º11′04〞、东经118º11′43〞~118º54′26〞。位于淮河中下游、苏北西部,苏皖边界,淮安市西南。淮河穿境而过,洪泽湖地在境北。县境东、北与淮安市的金湖县、洪泽区相邻,西北与宿迁市的泗洪县隔河相望,西、南到东南与安徽省的明光市、来安县、天长市接壤。

一、县名演变

盱眙县以山名,治在山上,张目为盱,举目为眙”,有登高望远、高瞻远瞩之意。也有说是善稻、稻缓、缓伊转音而来。

盱眙县名曾有过多次改变。

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始置“盱台(音怡)”县。秦末立怀王孙熊心为楚王,建都盱台。

西汉改“盱台”为“盱眙”,置“临淮郡”,都尉治盱眙。

王莽新政,改“盱眙”为“武匡”。

刘秀建东汉,废“武匡”复改“盱台”。

晋改“盱台”为“盱眙”,置“临淮郡”,时郡、县同治于山城。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以县置“盱眙郡”,治盱城台子山,领考城、直渎、阳城三县。

南北朝刘宋时,南兖州治自广陵移至盱眙,盱眙称“南兖州”,后废仍称“盱眙郡”。

萧齐时于山城置盱眙县,属“盱眙郡”,郡治考城,郡领考城、盱眙、阳城、直渎、长乐五县;北兖州自淮阴移治盱眙,时为“北兖州”治。

南陈于盱眙郡治置“北谯州”,北周占盱眙,复于县治立“盱眙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州郡仍立“盱眙县”。

大业初炀帝凿通济渠,建“都梁宫”,盱眙别称“都梁”。

唐武德四年(621年)于县治置“西楚州”;光宅初(684年)改县名为“建中”,不久改回。

五代时,后唐长兴二年地属吴,升盱眙为“招信军”。

北宋复改“盱眙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县为“盱眙军”,宋嘉定七年(1214年)金占改“镇淮府”,宝庆三年(1227年)仍为“盱眙军”,绍定五年(1232年)诏改为“招信军”。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临淮府”;二十七年(1291年)罢府仍为“盱眙县”。此后,盱眙县名未改动。

二、建制沿革

距今四、五万年前即有下草湾人在此繁衍生息并结成部落,史前地属“东夷”“淮夷”。禹贡(夏)为扬州之域,殷(商)为徐州之地;周朝(西周)为青州之属。

春秋时地属吴称“善道”,为诸侯会盟之地。战国时地属楚,为“楚邑”。公元前224年秦破寿郢,楚王负刍被擒,楚将项燕复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山区继续抗秦。前223年,秦将王翦再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灭。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废“分封”行“郡县”,始设盱眙县,初名“盱台”,后改“盱眙”。先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

秦末,陈婴东阳举义反秦,合楚项义军,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尊义帝,建都盱台。

楚汉之争,项羽升东阳县为西楚东阳郡,盱眙属东阳郡。

西汉初刘邦分封诸侯王,盱眙先后属国(荆王刘贾)、属吴国(吴王刘濞)、属江都国(江都易王刘非)。武帝元狩六年设“临淮郡”,都尉治盱眙。王莽新政,改“盱眙”为“武匡”,属“淮平郡”。

东汉,改“武匡”为“盱台县”,属东海郡隶徐州。明帝时以临淮郡置“下邳国”,盱眙属下邳国。

三国时,盱眙地属魏,属徐州下邳郡。

西晋立,复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治盱眙,统10县。永嘉之乱地为后赵国所占。

东晋义熙七年升盱眙为郡,辖考城、直渎、阳城三县。

南北朝时,刘宋仍置盱眙郡,先属南徐州,后改属南兖州,治盱眙。

南齐复置盱眙县,属盱眙郡。建元四年北兖州徙治盱眙,盱眙既为县、又为郡、亦为州(北兖州)。

梁改属淮州。陈太建五年改属谯州,后改隶南兖州,又在盱眙郡治设置北谯州,不久废。北周复立盱眙郡,隶扬州。

隋开皇三年废原盱眙郡仍为县,属江都郡,废原考城、阳城、直渎3县并入盱眙。

唐武德四年于盱眙县治置“西楚州”,隶河南道。八年(625年)废西楚州,仍置盱眙县,属楚州。光宅元年改盱眙为“建中县”,中宗继位复改为“盱眙县”。开元二十三年,城始称“泗州”。盱眙县属泗州临淮郡,隶河南道。

五代十国,吴升盱眙县为“招信军”,后地归南唐,隶楚州。显德五年(958年)地为北周所占,盱眙仍属泗州。

北宋仍置盱眙县,属楚州,隶淮南路。乾德间改属泗州,仍隶淮南路,后改隶淮南东路。建炎三年升盱眙县为“盱眙军”,隶泗州,后改隶京东路。绍定五年,诏改为“招信军”。

元朝仍置盱眙县,为“招信军”治所在,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4县;后改“军”为“招信路”,于县治设“招信路总管府”,再改“临淮府”。至元二十年废招信并入盱眙县,后废“临淮府”仍为“盱眙县”,属泗州,隶淮安路。至此“盱眙县”名笃定,此后未曾再改。

明朝盱眙仍为县,属泗州,隶凤阳府。

清朝沿用明制。顺治初属“江南行省”,康熙分江南行省为左右二行省,复改称江苏、安徽二行省,盱眙县属泗州、隶凤阳府,属安徽省。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淹没,泗州寄治盱眙。雍正初升泗州为直隶州,盱眙县隶泗州、属安徽省。

民国初盱眙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其后又分别属第七首席县长区、第六、五、四、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盱嘉分治”,析出盱眙县西部地区新置嘉山县。

1939年秋,新四军第五支队进军津浦路东,在盱眙半塔、古城一带建立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淮南行署),驻地盱眙时家集,盱眙属之。1940年4月新四军解放盱城,成立中共盱眙县委、盱眙县民主政府。1946年7月,新四军淮南主力北撤山东,盱眙为游击区。1947年6月复建人民政权,成立“泗盱边防办事处”,11月又成立“盱嘉办事处”,盱眙县政府先后隶属于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和江淮第一行政区。1948年,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四县合并成立“盱嘉来六”县政府,治盱眙淮北黄岗。12月盱眙全境解放,成立盱眙县民主政府,仍隶属江淮第一行政区。

1948年12月盱眙全境解放,仍为盱眙县,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55年3月,盱眙县从安徽省划归江苏省,属江苏省淮阴地区。1966年1月改隶属六合专区,1971年3月六合地区撤消又隶属淮阴专区。1983年12月,实行市管县体制,盱眙县隶属淮阴市。2001年1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盱眙县隶属淮安市

三、区划变更

北宋初“盱眙县管图十乡,招信县今六乡(旧十三乡)”,即盱眙县的管图合之应为16乡(《太平寰宇记》)。

至元代,“盱眙县五乡三镇,招信县六乡一镇”,即管图合为11乡4镇(《元丰九域志》)。

明初设十二坊、三镇、八乡、三十七里。万历年间改设八坊、三镇、八乡、三十七里。

清初按明制,后改为4坊(宣化、知乐、安淮、义民)、4镇(旧县、龟山、津里、涧溪)、8乡(都梁、孝悌、怀德、彭城、太平、唐兴、淮陵、灵迹)辖34图。清末增设盱眙、三界2市。县城内设2路14街18巷。

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分31个自卫区108堡,后将31个自卫区合并为10个自治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盱嘉分治”后,改设9个自卫区446保4553甲。

1940年4月,全县设1市3镇5个行政区,即:盱眙市,下辖城区内的民乐、义民、安淮3个镇。5个区为:一区城区,二区西高庙,三区穆店,四区马坝,五区大通。

1944年底实辖仇河、高庙、古城、旧铺、岗村、穆店、zhuai桥、老子山、城区9个区。

1946年7月,新四军主力北撤,盱眙成为游击区。在河西的黄岗、铁佛、永弼、太平集建立“长淮区”,境内实辖仇河、高庙、古城、旧铺、岗村、穆店、 zhuai桥、老子山、长淮、城区10个区。

1948年底盱眙全境解放,调整为高庙、古城、zhuai老、穆店、旧铺、仇河、长淮、城区共8个区。

新中国建立后,全县调整为6个区,辖城区4个镇68个乡。

1951年改设为7个区,辖城区4个镇85个乡。

1954年改为为8个区1个镇(盱城镇)1个港85个乡。

1957年全县设1镇16乡,辖178个高级社6个初级社。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有17个公社,辖180个生产大队2053个生产队。

至1964年底全县为1个镇1个国营场圃16个人民公社,下辖237个生产大队2477个生产队。

1985年,泗洪县的鲍集、管镇、兴隆、铁佛和洪泽县的淮河乡、鱼种场划归盱眙。马坝、官滩、旧铺、桂五相继设镇,1986年全县共有5个镇、23个乡、10个县属场圃(17个分场)和1个省属三河农场。

2000年2月,将东阳乡的永丰、瓦地及马坝镇的楼庄3个村划归金湖县。全县调整为9镇10乡。

2001年2月调整为14个镇、5个乡。

2016年底又调整为14个镇3个乡3个街道1个省属国营三河农场。

2018年,全县调整为3个街道10个镇1个省属农场,即:盱城、古桑、太和3个街道;马坝、官滩、黄花塘、天泉湖、桂五、管仲、鲍集、河桥、淮河、穆店10个镇;省属国营三河农场。

四、县域变化

明代以前疆域无考。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记为“东西相延220里,南北相袤65里”(注:时以县城淮河为北界,未计东北的蒋坝、西北的泊岗、浮山)。

清代盱眙县境,清康熙《盱眙县志》所记与明万历志相同。其四至,从盱城“东北至山阳县界90里,东至宝应县界90里,东南至天长县界60里,南至六合县界110里,又至来安县界60里,西南至定远县界120里,西至凤阳界130里,西北至五河县界100里”(《光绪志》“疆域卷”)。通境面积为13030方里(《安徽舆图表说》),经比例换算则为17292平方市里,合4323平方公里。

民国初,盱眙疆域与明清无异。

1930年以前,县域含今明光市全境,天长市大通镇、便益集,来安县半塔集,洪泽区蒋坝等地。

1932年实行“盱嘉分治”,盱眙划出第十区及第三区、第八区部分新设嘉山县。其时盱眙县域按民国《盱眙县志》所记,为“东西计长120华里,南北计宽110华里”。

1940年将古沛、潘村等地划归新建的“盱凤嘉县”;

1942年又将大通、马坝、泥沛划归“天高县”;观音寺、蒋坝划归“淮宝县”。析出半塔、旧铺、古城等地成立“半塔直属区”;

1943年2月半塔直属区撤消,半塔划归来安,旧铺、古城划归盱眙。

1944年后,又先后将自来桥、涧溪、津石、桑戴、旧县等划归嘉山县。

1949年观音寺、马坝、东阳、泥沛归建盱眙。

1950年将长淮区划归泗洪县。此时全县面积为1908平方公里。

1956年4月,将老子山镇、永弼乡(淮河桥头及蛤滩)、龟山乡(下龟山)的龟山选区和淮河港划归新立的洪泽县,此时盱眙全县面积减少为1857平方公里。

1985年,将泗洪的管镇、铁佛、兴隆、鲍集和洪泽的淮河共5个乡划归盱眙县。此时盱眙全县面积扩大为2482平方公里。

2000年东阳乡的瓦地村、永丰村和马坝镇的楼庄村共3个村划归金湖县,此时盱眙全境面积为2390平方公里。

后经卫星测绘,全县总面积调整更新为2497.30平方公里。

五、地形气候

境内陆层为上元古代震旦纪、古生代寒武纪以及新生代第四纪,分别以玄武岩(西南低山区)、石灰岩(盱城向北沿淮)和沉积黄土(河西套子)为代表。境内陆势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倾斜,最高点为河桥镇仇集狮子山海拔231米,最低点马坝镇观音寺衡西圩海拔8米,海拔高差223米。全县地形划分为西南低山、中部丘岗、东部平原、沿淮沿湖和河西岗圩共五个农业区。

盱眙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气候区,气候地理分界线淮河横穿县境,季风影响明显,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4.6℃,常年平均降水量983.5毫米,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208.4小时,无霜期162天。光热水同季,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资源特点

(1)土地资源。全县国土面积249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0人。其中:耕地144.73万亩。

(2)水资源。全县水域面积421.172平方公里。有龙王山、红旗、化农、桂五、山芤等5座中型水库和137座小型水库,以及5000多面塘坝。以及猫耳湖、龙庙湖、陡湖、仙墩湖、圣山湖、四山湖等小型湖泊。淮河在江苏境内的67.9公里干流均在盱眙,洪泽湖盱眙管辖水域达147.36平方公里。

3)生物资源。植物类有5类157科510种,动物类主要有4门117科195种,野生药用植物780个品种,药用动物42个品种,分属172科497属。铁山寺被称为植物基因库。

4)矿产资源。盱眙县矿产资源以凹凸棒、石油、矿泉水、地热等非金属矿为主。

5)地方特产。盱眙农副产品众多,地方特产丰富,如盱眙山区水牛、雨山绿茶、仇集牛肉、古城板栗、龙泉湖银鱼、铁山寺葛粉、焦家港拐枣、石马山甜桃、山区黑芝麻、什豆杂豆、洪泽湖青虾、螃蟹、陡湖麻鸭以及野马追、桔梗、蜈蚣等地道中药材等,其中盱眙山区水牛为地方优良品种,被列入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盱眙也因之成为“全国耕畜十大基地县”、“全国商品牛基地县”之一。盱眙小龙虾、山区土鸡蛋、仇集牛肉干、小磨麻油、恒河香醋以及汆汤鱼圆、粉丝角鱼、鸡丝粉皮等特色土菜亦久盛不衰,尤以小龙虾享誉国内外,成为风靡世界、常食不厌的佳肴美食。

七、特色产业

(1)旅游产业。全县拥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5家江苏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5家星级旅游酒店、11家旅行社,年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位居全省县级前列,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龙虾产业。盱眙人最先将小龙虾摆上餐桌、推向市场,如今龙虾产业已成为盱眙县的特色产业。“盱眙龙虾”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菜、全国唯一龙虾(活体)出口基地、中国龙虾之都、中国生态龙虾第一县等殊荣。“盱眙·中国国际龙虾节”成为节庆品牌。盱眙龙虾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水产品品牌价值榜榜首。盱眙龙虾不仅走出盱眙、走向全国,而且跨出国门。

3)凹凸棒黏土产业。凹凸棒石黏土有“千用之土”之称。全县已探明总蕴藏量占全国的73%、世界的49%。已建成“中国凹土科技园”、“中科院凹土研发中心”,产品市场占有率50%,外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八、文化传承

1)历史文化。在四、五万年前,人类已在县境西北部的下草湾一代活动。史上有春秋时代管仲、鲍叔牙在此分金,鲁仲孙蔑与卫孙林父在善道会盟,吴季札挂剑后将铜匜窖藏于此,在穆店马湖南窑发现燕国重器陈璋圆壶。秦末陈婴在东阳举义反秦,项梁叔侄会师义军于淮上,义帝熊心建楚都于盱眙。隋炀帝凿通济渠经此,筑都梁宫在盱。唐宋许多诗人在留下大量诗篇。古人留下大量典籍著作,许多入编《四库全书》。近现代盱眙作家亦声名鹊起。清末汪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百位女杰”之一;著名翻译泰斗杨宪益、著名作家张贤亮、杨湛(笔名都梁)、青年女作家“谍战剧女王”张勇等均祖籍盱眙。

2)民俗文化。盱眙民风淳朴,人皆友善。古诗有“听闻盱眙县,居民不掩关”之云。相传孔子、老子曾游历到此,故有圣人山、老子山之地名。2014年盱眙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称号。

(3)遗产遗迹。境内有古文化遗址315处,其中重要遗址60多处。全县有各类博物馆、陈列馆12处,馆藏品级文物近万件,其中西周铜鼎、春秋吴国季子铜匜、战国陈璋圆壶、西汉彗星运行图和后羿射日图等为国宝级文物。

(4)红色文化。境内有革命遗迹遗址和革命纪念地近百处。如:中共盱眙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旧址、盱眙红军游击队成立地遗址、盱城日寇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中共江苏省委旧址、淮南行署旧址、华中建设大学旧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新四军文化园;盱眙县烈士陵园、马坝烈士陵园、宗岗烈士陵园等。其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目前均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洪泽变迁与古城兴废
淮安盱眙:“五大工程”助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
明光家文化011期
推荐 | 贡发芹:大明帝乡日月明光
【穆店史话选载】穆店史脉千年长(马培荣 刘佳峰)
盱眙地名历史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