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可提高光合作用及氮素利用效率,让水稻至少增产30%
userphoto

2022.08.28 浙江

关注

在北京顺义,有一块面积不小的稻田。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

图 | 北京顺义的试验田(来源:周文彬)

前不久,该所周文彬研究员团队,发现了水稻高产基因(OsDREB1C),可同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可将作物产量提高 30% 以上。

(来源:资料图

中科院院士杨维才评价称:“这个基因的发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其应用将实现对水稻和其他作物的改良,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 | 周文彬(来源:周文彬)

在田间实验中,他们观察到 OsDREB1C 能让水稻提前抽穗,从而缩短整个生长周期。在“秀水 134”水稻品种中过量表达该基因,抽穗期至少提前 2 天,田间产量较野生型提高 30.1~41.6%,同时收获指数提高 14.8~15.7%。

图 | 让水稻实现增产和早熟(来源:资料图)

在北京的长日照条件下,在水稻品种“日本晴”中,过表达该基因之后可提前抽穗 13-19 天,这能将水稻产量提高 41.3~68.3%,收获指数提高 40.3~55.7%。

图 | 周文彬课题组种植的“日本晴”水稻(来源:资料图)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亟需培育高产、高效协同的作物新品种

民以食为天,每年的中国中央一号文件均和农业相关,以至于“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说明农村问题备受重视的专有名词。

粮食安全是件大事。但是,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加之国际冲突、极端气候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因此,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但粮食进口量也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粮食自给率由 2000 年的 93.6% 降至 2020 年的 65.8%。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过去 10 年间耕地面积共减少 1.13 亿亩。预测 2030 年中国人口将达 14.5 亿,因此国内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须提高 20% 以上。

在有限耕地面积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作为世界化肥消费第一大国,中国每年的氮肥用量占世界总施用量的 35% 以上。2000 年之后,中国氮肥施用量仍以每年 3% 的速度增加。

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仅没有持续提高作物产量,反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等),以及作物“贪青晚熟”的现象,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后茬作物播种。

众所周知,玉米的产量远高于水稻和小麦,几乎是它们的两倍,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光合作用方式不同。

(来源:资料图)

玉米属于碳四(C4)植物,具有独特花环结构(Kranz anatomy)的维管束鞘细胞,能将更多的 CO浓缩至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Rubisco)周围,进而提高 RubisCO 的羧化效率,降低光呼吸的消耗,实现对光能的高效利用。同时,玉米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比较高。

而水稻和小麦属于碳三(C3)植物,光合作用仅在叶肉细胞中进行,其光合效率远低于 C4 植物,产量也相对较低。

如何使水稻等 C3 作物,具备 C4 作物的高光合效率、以及高氮素利用效率等优点,借此培育出高产、高效协同的作物新品种,是当前作物科学领域的国际前沿热点。

从具体原理来讲,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物质和能量的基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 CO同化为有机物,是作物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基础。

另一方面,植物通过地下部根吸收的氮素,是叶绿素、氨基酸、蛋白、核酸以及次级代谢物等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限制因子。

因此,只有作物地上部地下部的碳氮代谢协同才能实现作物高产和氮肥高效的统一。

基于此,周文彬团队对此问题做以研究。近日,相关论文以《一种提高谷物产量并缩短水稻生长期的转录调节因子》(A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that boosts grain yields and shortens the growth duration of rice)为题,发表在 Science 上 [1]。魏少博和李霞为共同第一作者,周文彬为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

其中,第一作者魏少博也是田间实验的“管理员”。过去四年间,课题组辗转北京、三亚、杭州多地下田做实验。

此次论文中提到的 OsDREB1C 基因,在不同作物中具有保守性功能,这使其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潜力,有望用于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等园艺作物。

图 | 周文彬(来源:周文彬)

此外在作物复种系统中,面对整地时间短、茬口偏紧等实际生产问题,OsDREB1C 基因的早熟特性,也可助力缓解这一难题。

整体来看,该研究为未来实现“绿色高效”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增加中国粮食自给能力、减少粮食进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集约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一位审稿人表示,这是一项令人信服的研究,认为该课题组高质量地完成了大量试验,清晰而全面地阐明了水稻高产早熟的生理分子机制,令人印象深刻。

图 | 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

植物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朱健康评价称,“该基因的增产幅度大,这是很少见的。”

将探索高产早熟新品种的大田生产模式

2014 年,一篇发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的论文,展示了 118 个转录因子,为学界研究玉米和水稻的光合作用提供了重要借鉴。

对于 118 个转录因子、在水稻光照条件和低氮条件中的诱导表达情况,周文彬团队鉴定出转录因子 OsDREB1C,发现它能同时被光和低氮调控。基因的功能到底如何?为此,课题组针对不同作物,在不同地点开展了多年的田间试验。

图 | 周文彬和团队成员(来源:视频截图

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其一,通过构建过表达、以及基因敲除材料,进一步研究其生理功能(过表达是将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大量表达的过程)。

其二是大田表型和生理功能分析阶段。该团队通过大田试验发现,OsDREB1C 过表达水稻材料的产量,比野生型有着显著提高。

课题组通过生理功能的研究发现,比起野生型的光合速率,OsDREB1C 过表达的植株有着显著提高,在光下生长速度更快,并且叶片中积累更多光合同化产物。同时,过表达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转运能力增强,能将更多的氮素分配到籽粒中,从而显著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

而在田间的不同施氮条件下,产量试验表明在不施用氮肥的条件下,OsDREB1C 过表达植株的产量,已达到、甚至高于野生型在施用氮肥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即实现了“减氮不减产”。

需要说明的是,OsDREB1C 实现“高产早熟”的基础,在于其光合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即在营养生长阶段快速地生长,以便积累足够多的生物量,同时在生殖生长阶段将大量的碳氮同化产物分配至籽粒中,最终让产量显著提升。

其三是分子机制解析的阶段。期间,该团队进一步利用多种试验手段解析 OsDREB1C 发挥生理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 ChIP-seq、DAP-seq 和 RNA-seq 等方法,找到了 OsDREB1C 调控的 345 个下游靶基因。

(来源:资料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突破!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高产早熟可同步实现
专家点评Science |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Science | 中国农业科学院团队发现单一基因可使水稻显著增产30%以上,朱健康/万建民/杨维才...
进展 | 储成才研究组发现控制水稻氮高效、高产与早熟关键基因
[首藏作品](3419)傅向东:破译水稻少肥高产密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