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依然无可言说(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书评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还在做科研的时候,曾经碰到过一个关于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ies)的模型,非常有意思。这个模型说,当一种社会身份能够同时满足个人在群体里“出色”和“融入”的需求的时候,这种社会身份能够获得做大程度的认同(Brewer 1991)。说起来有点绕,借用视觉效果就好理解了:想象咱们头脑里面有两个小人在拔河,绳子的一头是“出色”,另一头是“融入”,每时每刻,我们都在这两极之间寻求着平衡。不做科研久矣,却常常在学术论文之外见到这个模型,特别是电影和小说里,犹如他乡遇故知,分外亲切。作为社科理论模型,它简明直观,却捕捉了人性内部在维持两种相互冲突的欲望之间恒久微妙的挣扎。可是在测量上,这个理论的量化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虽然它这么美,在学术界却一直没能成为“爆款”。但是在文艺作品里,当聚光灯打在个体上,可以放大一切细微的心理活动,它简直就是增加作品深度和上升人性化高度的金手指。

“《不可言说》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近几年美国流行文坛的当红炸子鸡,马上就要改成电影了,无疑是“烈火烹油”,热度达到新高。我从图书馆借来看的时候,发现后面排了十多个人等着。知道不能续借,挑灯夜读把书看完。再一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是不败的真理。这本书被誉为“当代美国家庭的画像”,我却觉得更像上文提到的社科模型的案例分析。在这个故事里,拔河的绳子被截成两段,分为两个极端,分别赋予两个角色,女主角的妈妈麦琳和女主角的爸爸詹姆斯。而女主莉迪亚呢,书的一开始就说了,“Lydia is dead”。毫无悬念,她的命运是针锋相对不可调和的两极冲突下的悲剧产物。作者把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份认知里的两种力量具体化、极端化,赋予一对男女,让他们结婚生子,以此为一切的开端,解构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却很难以刻画的心理模型。作为案例我觉得是很成功的,但是作为文学作品,这样的解构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人性当中的微妙和复杂,丧失了很大一部分感染力。

看过这本小说的朋友说,把这书当育儿文看,还是可以学到不少教训的。把书里面的情节抽出来,归纳归纳,立刻可以攒成一篇刷爆微信的育儿宝典。其中满是血红大字加粗的警告:“陪孩子做作业却毁了她一生!”“推孩子社交的能力有重大隐患”“孩子过生日,还在买书给她做生日礼物吗!?”“孩子讲电话,不可不偷听!”我也不能免俗,看完这本小说,不由得毛骨悚然,立即让我家娃停止练琴,母慈子孝地打了半个小时游戏。

纽约客把则把这本小说归类为“文艺悬疑”。我觉得,首先主要还是悬疑。吸引我一页一页看下去的,除了后面排了十多个人等着借书的压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那些半吐半露的真相。一个好姑娘,在一个好家庭里出生长大,住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却突然死掉了。任谁都要问一句:“怎么会这样”吧。作者的叙事能力得到了很多赞誉,我也承认她简洁的语言和流畅的故事线功不可没,可是,这本书最大的可读性还是因为它的悬疑部分。作者技巧化地把最终极的谜底留到了书的结尾,在彻底揭开谜底,她像剥洋葱一样,通过一系列的家庭关键事件,耐心地让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最后才给我们看洋葱的内核。

和很多悬疑小说一样,《不可言说》里的大事件都充满了剧烈的戏剧性,就好像高速上出乎意料地大转弯,效果生猛,不容得读者打瞌睡。情节紧凑,没有任何浪费掉的细节。就像一本阿加莎的侦探小说,所有人所有道具的出现都是别具匠心的,都经过反复仔细的审视调查,因为她们当中任何一个,或者她们全体,都可能是这桩不可理喻的悲剧事件的元凶。父母、兄长、朋友、项链、祖母留下来的烹饪书 ......所有这一切,一双双无形的手,把女主推向死亡。整个故事,就是一份完美的答卷,精准的案例分析,毫无瑕疵的逻辑推理。

可是作为文艺作品还是感觉缺点啥,也许是卓越的文字作品里应该有的美和力度。文学常常被形容成一个“展示说明”的游戏,高明的写作者会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我觉得在“说明”方面,《不可言说》算是相当的敬业;可是在“展示”上,却只能勉强及格。解释得太满,太精确,没有给读者留下足够得诠释空间。作为旅居美国多年得亚裔,当我读到六七十年前,美国白人和亚裔通婚仍然是违法的这个段落,我还是感到了些许震惊。可是更多的,这个段落更像维基词条,从网上截下来,放在故事里,作为一个没有温度的摆设当作布景摆在那里。我可以理解麦琳和詹姆斯的困境,可是无法感同身受。

这个弱点在描写两个幼儿 -- 童年时期的莉迪亚和汉娜 -- 的时候特别明显。尤其是莉迪亚,在麦琳离家出走的时候,她的心理活动是清晰顺畅的,几乎纤毫毕现。这样的描述当然可以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一个明晰的线索,可是却低估了现实中五岁孩子的懵懂。汉娜的故事则更像一个传奇,一个在家庭里长期被忽略的幼儿的幻想:最弱小的家庭成员拯救了全家,聚光灯终于打到她纤弱的身影上;她用爱弥补了家庭的创伤,生活得以继续。在电影里,只要音乐搭配得当,加上温馨的镜头回放,很容易把观众打动的热泪盈眶。可是作为文艺作品,作者的叙事不够深刻有力。现实被浓缩成一串串大事件,人物被精简成一根根僵硬扁平的线条。读完以后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可是读者却没有办法“掩卷长叹”。

看完小说,不可言说的似乎都可言说了。是谁杀了莉迪亚呢?是社交障碍,是学业不如人意,是对兄长的依恋无所寄托。父母以为自己了解的,全都不是真的。可是拼图中还缺了重要的一块: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事情如此无可言说呢?为什么一个核心家庭里的成员疏离至此?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误会?为什么每个人都孤独?为什么彼此相爱却无法相知?

无法言说的依然无可言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充满悬疑色彩的凯文·史派西的短片"让我成为弗兰克"的全英剧本
我与布里塔尼的故事(英文美文)
找到一首特别好听的英文单曲《l Never Told You》百听不腻!
(原创)新新:从没告诉你(英汉双语)
夜深人静时,我最想念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