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新化生存》序 用行动对抗焦虑的逻辑(创新化生存)书评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讲过一个关于火鸡的故事。

饲养场的一只火鸡发现,每天上午9点主人前来喂食。火鸡并不急着做出结论,而是通过累积观察掌握了上午9点喂食的规律性证据: 无论晴雨,无论冷热,无论周末还是平时,各种情况下的观测数据都是一致的,足以归纳得出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给我喂食。” 可是,就在圣诞节前一天的9点,主人没有给火鸡喂食,而是将它杀了做菜。

另一个故事是来自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探讨的“黑天鹅现象”。

17世纪之前,欧洲人在看了成千上万的白天鹅后,得出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有一天,他们来到澳洲,发现这里居然还生活着黑天鹅,“啊,世上原来还有黑天鹅存在”。“天鹅是白色的”的信仰立即崩塌。

我在企业和大学讲课时经常提到“火鸡故事”和“黑天鹅现象”,并以这两段故事让我们思考当今时代的不确定性。

最近10年,难以预测的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可能性越来越高。令人顶礼膜拜的创新模式,短短几年之后就成了反面典型。一本书还是新的,其中的案例却都死了。创新培讲师、作家需要不断更新案例和说辞,随时提防“心灵鸡汤”过期,甚至变成毒药。

“火鸡”或“黑天鹅”之类的意外已成为常态,并随时制造着颠覆性的影响。

当今时代最大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坚信不疑并全身心投入的事业,都有可能被瞬间颠覆。

最近几年,我先后去美国和德国访学,目睹世界各个角落都在发生变化。然而,如今在中国的变化则要强烈得多。

来自美国、德国的合作伙伴,每次到中国都会发出感叹:简直难以置信!国内快速涌动的创新气氛,让他们印象深刻——微信、微博的产品设计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移动支付、APP地面推广,席卷每个大街小巷。

对中国人来说呢?就不仅仅是“印象深刻”那么简单了。我们都在旋涡中搅动,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在商业领域,新发明瞬间颠覆了旧秩序,比如微信抢走了电信的生意,诺基亚从自信爆棚到彻底失败。

在职业领域,新思想颠覆了旧经验,很多专业问题却用非专业方式得以解决。

在学习领域,大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到毕业时可能一大半已经过时了。

我经常对学生和客户开玩笑说:“创新,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在这个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唯有创新者才能生存。只有创新者才能不断应对新问题,酝酿新办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用行动应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

用创新实现自我救赎

学会“创新化生存”,也许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400年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 :当心被我们自己思想的丝线束缚。但我们老是犯这种错误,老是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我们经常编出简单的理由或故事来解释我们尚不知晓(而很有可能是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的复杂事情。

400年后,技术发展带来的颠覆性更切实。比如,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代替了一半人的工作,你是失业的,还是有工作的? 在世界的分工形态中,你的价值何在?如果你没有价值,又如何获得幸福感?

中国的年轻一代正在从获得温饱和安全感的阶段,上升到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阶段。

诸如“佛系青年”的流行,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焦虑的自嘲式表述:理想目标离我越来越远,那就让我先休息一下。

不过,搁置的焦虑并没有消失,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强烈。我们都踏上了一台时代的跑步机,如果不持续奔跑,只怕就被甩下来。

唯有创新化生存,才是人类的救赎。创新赋予人意义,让人们不再局限于自我,不再孤独。在不确定的时代,创新不是选修课,而是自我救赎的必修课。

在创新的逻辑下,解决焦虑最好的方式是尝试和行动。

创新是探索的,而不是回顾的。

创新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而不是解释合理性的。

创新是乐观的,而不是悲观的。

创新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这是一整套积极的人生哲学,能够拯救当下无意义的生活。

设计思维

在历史上,创新被当作特定人群的“神秘的天赋”。一个天才,比如莫扎特或乔布斯,他们的冒险或搞怪行动,都被视为创造力的表现。而普通人,却只能谨慎尝试,以免得不偿失。

老师会告诫学生们:“要有梦想,但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人!” 长期的自我限定,会让一个人失去创新能力,在既定框架中度过一生。难道你甘心过没有尝试就放弃的人生吗?

唯有尝试创新,才能拓展我们的可能性。创新并不是罕见的力量,而是原本存在的能力。我们只需自我发掘,并持续探索。

在过去五年中,我们团队从美国、德国引入“设计思维”的创新教育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设计思维1创新,这些实践也构成了本书创造力思考的基础。通过设计思维,我知道,创造不是天才行为,而是普通人都具备的可能性。

我们组织了上百次不同规模的创新工作坊。参与者有青少年,也有中老年,有中国人,也有外国朋友,有专业人士、高层管理人员,也有职场新人、在读研究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参与者持有不同的创新观念,却通过工作坊实现了相似的价值传递。

通过一系列工作坊,我获得了许多积极的反馈。

参与创新方法学习的资深人士说——

“自己亲手去做了,看到了真正的机会和惊喜 。”

“我平时都是坐在办公室,走出去,带给我们这些产品经理很多大跌眼镜的发现 。”

“这样可以从概念到现实。真是很容易执行的一个创新方法论!”

与此同时,我与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感受各行业变化的同时,进一步确认了创新方法的适用性。因为通过创新力导入,大多数人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创新。

创新化生存工具包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怎样提升创新力,实现创新化生存。

创新化生存工具包,包含了创新的五个方面,恰如我们的五个手指,缺一不可。当我们伸出五个手指相互击掌,也是在为创新的成功而庆贺(英文中“give me five”,也意味着“喝彩”)。创新化生存的五个方面各具内涵,又彼此连接。

反思:质疑理所当然,揭示并讨论真问题。在做任何事之前,提问“为什么”。

感受:带着问题进入真实世界,真听、真看、真感觉,开始发现之旅,感受到更丰富的内容,看到被广泛忽略的信息。

洞察:穿越现象,看到实质。理解人和情境的复杂性,揭示关键矛盾,聚焦问题的突破点。

创意:打开想象力,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提防掉入俗套的陷阱,探索新的可能性。

行动:从一个小目标开始,用行动思考。尝试、失败、再尝试,不断的行动是创造力确认的过程。

在这五个方面中,反思与洞察是富有理性色彩的,感受与创意则充分体现了感性,实现创新化生存,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相互配合。

创新化生存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创新力回归“原本”。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教育、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通过思考这些关键概念,读者会因此获得创新的常识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

反思:不断自我审视、提问,调整生活与工作目标。

感受:与外部世界持续互动,让我们真正活着。

洞察:锁定关键点进行简化思考,把握机会。

创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想象力,让脑子不偷懒。

行动:边做边学,敏捷行动,快速改进,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回归常识的创新,从审视自我开始。我们接受了专业训练,却过度依赖特定的学科工具。那么,如何超越工具呢?我们观察时,是否漫不经心地漏掉了大部分细节?是否视而不见?我们理所当然地崇拜天才,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将自己的平庸合理化。“创新化生存”的观念强调 :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灵光一现”发生之前的发现,以及灵感来临之后的行动,不断自我启迪、自我磨炼。

普遍存在的创新障碍

在成为大学老师之前,我从事过各种类型的创意性工作,包括媒体、广告、写作、制作、研究等领域。这些经历也是我反思创新方法的基础。在工作中,我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创新障碍:

· 自以为是,自我封闭,秉持先入之见

· 迷恋数据而不屑于观察真实生活

· 缺乏理性分析能力

· 想到第一个点子就停止创意

·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寻找各种借口

· 不承认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

以上现象可总结为两种倾向:第一,孱弱的感受力让心灵枯萎,只剩下干瘪的数据和理论推导。比如将工作分解成若干步骤,学习和工作都仿佛是流水线上的装配活动。第二,非理性的情感宣泄,贬斥理性思考,无限度的自我抒发,毫无思考或行动重点。

对于缺乏感性,英国作家托马斯·德·昆西指出:“无论思考力多么有用,多么不可缺少,单纯的思考力是人类心灵中最低下的能力,并且也是最不可靠的;但是大多数人却除了思考力外什么也不依靠。” 为此,他举的例子是,请某人画一条街道的图,思考力压制了他的眼 睛,他会画一条水平线。

缺乏感性信息的输入,思考就会变得十分匮乏。在发达理性的背景下,尤其在一切数据化的背景下,强调右脑的感性就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对于后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情况,在我平时接触的艺术类学生中尤为明显。艺术思维的极端是:鼓吹自我表达,认为不受干涉的表现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排斥理性步骤,讨厌规则指引,似乎理性是“反艺术”的。然而我必须强调 :一切形式,都是对情感表达的 规训。不加限制的自我抒发,甚至是有害的。对于艺术学生而言,需要理性思考,对感性进行反思,选择更合适的创作方向,让创作更锐利而不是“顺其自然”。

因此,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提升创新力的方法是要加强理性。而对于理性思考的专业人士、管理者等来说,则强调感性。

过度强调理性,会丧失感知新东西的能力。过度强调感性,又会陷入自以为是的混乱。所以,“创新化生存”强调平衡的创造力。

跨界的创新之路

即使在食不果腹的石器时代,原始人也会在岩洞的墙壁上留下稚拙的创作。在工业时代前期,有些人冒着机毁人亡的风险,也要不断尝试飞行。

可以说,人类历史也是一部创新的尝试史。创新也许是最复杂的人类行为。创新是伟大的,而人要为自己,也为世界做出改变,将思想、点子转化为创新实践,这就是所谓万物灵长的骄傲吧!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人要自我实现,得到关于存在的终极价值感,只能通过创造性活动。创造所带来的快感,远大于其他。” 因此,我们通过创新能够获得更大的生命力量。

创新究竟是什么?根据我的定义:创新是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创新力施展的过程中,理性呈现为意志力——我要做什么? 而感性则体现为“爱”——对世界的关切。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最终汇聚到行动。这就是创新力的全过程。

最后谈谈本书的写作。本书的主题是“创新”,重要特征是“跨界”。读者既能够读到艺术、人文方面的案例,又可以接触到当今世界的商业和科技思潮。我相信,当前时代所发生的任何创新,几乎都是跨界完成的,而人要具备跨界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具备完整的创新力。

说明一点: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思路,为读者开辟可能的视野,而不是给出确切的答案。

创新化生存,首先是唤醒个体的思考,或者说“创新之心”。

唯有不断地用头脑思考,从心灵感受,以热情尝试,才能在激变的环境中,不断提升创新化生存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一天95%的行为都是由习惯决定
如何提高思维逻辑能力?
在感性中理性思考
为什么你不敢采取行动?理性和感性都很重要
仅一道题!检测出你是不是“智慧型”父母?!
跟男女无关,跟你是理性思考还是感性思考有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