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锋


张锋1983年出生于中国河北石家庄,1993年随父母移民美国爱荷华州DesMoines。1994年,他12岁的时候,在一堂礼拜六的分子生物学课上观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老师观察到他对恐龙及生物工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奋和兴趣。不久以后,这位老师帮张锋在当地的theHumanGeneTherapyResearchInstitute实验室找到了一份志愿者的工作。从此以后,张锋每天放学以后都会到实验室来参与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工作。

当时,他的实验室导师经常提出的一些“疯狂的点子”,例如绿色荧光蛋白(GFP)能够吸收紫外线,因此可以用作防晒霜。而当张锋将GFP厚厚地涂在一层DNA之上时,他发现GFP真的能够防止DNA受到紫外线的损伤。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在生物学方面的兴趣,而中学时代参与的一些科研项目也帮他赢得了很多科学活动的大奖,特别是在2000年的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Talent Search,张锋获得第三名。要知道这项享有盛誉的科学大赛起源于1942年,已经有8名获奖者后来荣获诺贝尔奖,其中就包括钱学森的堂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教授,在1968年15岁时获得IntelScienceTalentSearch奖。

高中以后张锋顺利考取了哈佛化学及物理专业。他后来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而不是他已经有所成就的分子生物学。虽然分子生物学每天都有令人振奋的新进展,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却是比较稳定的,他想要打好基础,让自己在今后的学术道路具有坚固的基石。在哈佛大学的本科学习期间,他受到庄晓薇的赏识,进入了她的实验室。

2004年,张锋来到斯坦福大学申请就读研究生。他原本想要拜访诺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却阴差阳错地碰到了刚刚拥有自己实验室的Karl Deisseroth。经过短暂沟通之后,Zhang对Deisseroth的课题非常感兴趣,Deisseroth也对张锋在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坚实基础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尽力说服张锋加入在自己新建的实验室。他们的合作促成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光遗传技术(optogenetics),利用光学刺激和来自水藻的光敏感蛋白精密控制大脑神经元活动。这为最终理解大脑如何工作,如何产生意识和情感,又如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生故障提供了阿拉丁神灯一般的强有力工具,也使得他们在脑科学(brainscience)的发展史上深深地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因此荣获了2012Perl-UNCN euro science Prize和2014Alan T.Waterman Award。

在遗传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张锋对两种革命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他还是研究生时,他是光

张锋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遗传学研究团队里的关键成员之一。

这一团队开发出了利用光激活大脑神经元的技术,使科学家搞清哪些神经回路控制了哪些行为,并寻找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产生的根源。

仅仅几年之后,张锋做出了另一项让他跻身于世界顶尖生物学家的工作:如何快速、简便且有效地编辑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的基因组。

2016年9月21日,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其2016年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名单,预测在2016年或不久的将来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精英。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科学家张锋教授因其在老鼠和人类细胞中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此殊荣。[2]

2017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晋升为终身教授。打破钱学森纪录,成麻省理工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

2017年8月15日,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宣布将2017年奖项授予5名在基因编辑领域做出先驱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80后科学家张锋成为历史上第二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学者。该奖项为全球生物医学领域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视为诺贝尔奖风向标[4]​。

 研究领域

张锋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系统功能与疾病。他在自然微生物CRISPR系统,用于真核细胞(包括人类细胞)的基因编辑工具开发方面,做出了最前沿的探索。通过CRISPR及其他方法,张锋深入研究了基因和遗传机制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紊乱方面。[1]

专利之争

 事件经过

2016年1月,国际基因测序先驱埃里克·兰德(Eric Lander)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发表综述文章,总结CRISPR技术的发展历程,并认为在张锋利用CRISPR在真核细胞生物实现基因编辑之后,CRISPR技术带来了“暴风骤雨般的改变”

2011年9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批准美国发明法案,正式确定了美国专利法系统于2013年3月16日转向谁先申请谁获得专利的系统。

2012年5月25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交了与CRISPR相关的专利申请。同年12月12日,张锋与博德研究所也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交了申请,申请对象是在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上进行CRISPR-Cas9基因编辑这一方法。

2012年6月,杜德纳和其合作伙伴卡彭蒂耶报告可以在试管中使用CRISPR-Cas9切割DNA的任意位置。2013年3月15日,杜德娜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交了CRISPR相关专利的申请。

2014年4月15日,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将与CRISPR相关的第一项专利授予麻省理工学院和博德研究所。截止到去年11月,张锋实验室以及博德研究所关于CRISPR-Cas9的相关专利在美国已经有14个被批准,在欧洲也有4个已经被批准。

2015年4月,在经过精心的准备之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启动干预程序,重新审核CRISPR相关专利的归属。

邮件曝光

2015年2月28日,林帅亮发给杜德娜邮件,主题为“博德研究所的CRISPR专利以及申请贵实验室的职位”。

2011年10月,林帅亮在张峰实验室工作,当时是实验室中唯一一个着手研究CRISPR的人,而其他人都埋头于上一代的基因编辑技术TALEN。

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林帅亮在张锋实验室期间,正是张锋证明自己率先在人类细胞上进行CRISPR基因编辑的关键时期。2012年6月,因为母亲的手术和国内的博士学位,他选择回国。

2012年6月,杜德娜和她的合作者瑞典于默奥大学的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线发表了关于利用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统在体外编辑试管中的DNA的论文。

2013年以前,美国的专利归属实行的是先发明制度,谁更早地发现CRISPR,谁就获得专利归属。

 邮件回应

博德研究所的发言人Lee McGuire在该研究所官网发文回应。文中对林帅亮当时在张锋实验室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到林帅亮是在张锋的指导下进行了CRISPR研究,并表示,大量证据显示,林帅亮的指控是错误的。

2011年8月,张锋向其介绍了Cas9在基因编辑方面的相关信息;2011年10月他向其解释tracr RNA在cr RNA二聚体装载在Cas9过程中的重要性等;2011年11月,他承认由于未能完全遵循张锋等人设计的实验计划操作而导致了部分实验的失败。

针对专利的归属质疑,Lee McGuire反驳道,大量例子表明,在2011年初,杜德娜发表论文之前,张锋团队就已经成功设计出了在真核基因组上的CRISPR-Cas9系统。

2011年10月至2012月6月,在张锋实验室时,林帅亮的身份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项目的博士生,经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推荐,进入张峰实验室。离开博德研究所后,林帅亮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Norbert Perrimon实验室工作。

2012年12月,张锋和博德研究所的CRISPR专利申请名单中,林帅亮在列。

2015年2月28日,正值林帅亮3月1日美国签证过期的前夕,林帅亮向杜德娜发送求职邮件,表示愿意提供更多关于博德研究所CRISPR实验的数据,并在3月2日,得到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职位。

2016年8月18日,林帅亮表示,自己现在不方便接受采访,会在合适时候做公开说明。林帅亮没有回复澎湃新闻的邮件询问。[3]

 荣誉记录

2014年,张锋被《自然》杂志评选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

2015年,获得“年度波士顿人”提名

2016年3月,荣获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

2017年8月,获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春雨争议未了,被他挑战的技术又闹专利纠纷
微博 文章
“诺奖”种子选手张锋的商业版图丨放大灯
独家 | 华人科学家张锋被排出科学大奖?
诺奖级的“基因魔剪”专利之争,华人科学家张锋赢了
击败诺奖得主!张锋团队胜诉!被正式认定发明了CRISPR真核基因编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