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苏记】秀峰漱玉亭:食言作诗(下)

秀峰寺的后山上有李璟读书台,沿着台阶一路上行,走到半途时遇到岔路,远远地望过去,岔路口的前方有几块碑,决定先去看碑。于此看到了全国级的秀峰摩崖文保牌,沿着山壁探看一番,文保牌旁有一简单碑亭,里面立着三块碑。旁边的摩崖也用半亭保护了起来,右起第一块为王阳明在正德十五年所书平叛碑,该段文字乃是讲述他带兵与宁藩王朱宸作战的经历。这也是秀峰景区内的一块名碑,当年王士禛来此游览看到后,写五绝一首:

文成磨崖碑,其字大如手。

万古一浯溪,光芒同不朽。

文保牌

摩崖刻石

王阳明题识

观览完王渔洋题识,接着沿台阶上行,在一山坡上找到了李璟读书台。此台也是一半亭,后方立着一块碑,前来探看此台原因乃是跟开先寺的创建有直接关系,黄庭坚在《开先禅院修选记》中说:

南唐中主,年少无文,无经世意。慕物外之名,问舍五老峰下,有野夫献地,买之万金,以为书堂。及即位,以为寺。以野夫献地,为己有国之祥,故名开先。

读书台

南唐中主李璟在15岁时游览庐山,他喜欢这里的奇峰瀑布,当地有人给他贡献了一块地,于是在此建读书台。九年后继帝位,他就将此地改建为一处佛寺,此地为登基之前的吉祥之地,他给此寺起名为开先,取开国先兆之意。

读书台碑

开先寺在五代、宋时就很有名气,《五灯会元》中有“庐山开先寺绍宗圆智禅师”一段公案:

姑苏人也。江南李主巡幸洪井,入山瞻谒。请上堂,令僧问:“如何是开先境?”师曰:“最好是一条界破青山色。”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拾枯柴,煮布水。”国主益加钦重。后终于本山,灵塔存焉。

圆智禅师的话头又用到了徐凝的那句诗,可见此诗流传之广。

读书台建为一小亭


沿另一侧向下走

到处是摩崖刻石

参观完读书台,沿着景区路一路前行,前去探看漱玉亭,沿途看到了大量的摩崖刻石,其中有康熙所题“秀峰寺”和皇太子胤礽所题“洒松雪”。题记的前方有一小亭,此处即漱玉亭,然此刻正赶上一个旅游团来游览,他们走到漱玉亭时将这里作为歇脚处,我在这里等了十几分钟,也未看到他们有离去的意思,只好沿着亭前的台阶下到龙潭去拍照。

龙潭

而今龙潭水很浅,使得四周崖壁上的刻字一一显现出来,对岸那个大大的“龙”字据说是南宋时南康太守李亦所题,此字填了白色。旁边还隐隐有一个大大的“虎”字,此字未填色,据说是元朝丞相刺不花所书。

漱玉亭满是游客

当年东坡正是站在漱玉亭内观览龙潭,为此,他很有感触地写下了《开先漱玉亭》诗:

高岩蔽赤日,深谷来悲风。

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

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玉谾。

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

荡荡白银阙,沉沉水晶宫。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

手持玉芙蕖,跳入清泠中。

按照《庐山志》中所载,该亭为宋僧若遇所建,漱玉亭当年是石木结构六角飞檐,今日复建者也是这个格局,只是看上去缺乏一种古朴之貌,但按照景区介绍新建之亭是在旧址这修建起来的。

我沿着崖壁浏览一番没有找到此诗,回到亭内探看一番,也未见亭柱上刻有此诗,此乃该程寻访之一大憾。恰好此时收到了滑红彬的微信,他问我是否找到了漱玉亭的那根石柱,我告诉他已找到漱玉亭,但未见到石柱,滑先生说秀峰景区没有特意保护此柱,并说这根残柱原本是漱玉亭上的一根立柱,后来该亭被毁,修复的漱玉亭已经用了新柱。旧柱被丢弃了,只是偶然的机会旧柱又被发现了,此后将那根旧柱放在了草坪里,几年过去了,是否还在原位,他不清楚,让我想办法到草坪去探看。草坪在哪里我不清楚,决定先探看完漱玉亭旁的景致再说。

东坡的这首诗很有影响,当然龙潭景致之佳也是主要关系,自那之后,这里成为了庐山之游的网红点,人们谈到漱玉亭时大多会联想到东坡,比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漱玉亭》:

山根玉泉仰面飞,飞出山顶却下驰。

自从庐阜泻双练,至今银湾岐两支。

雷声惊裂龙伯眼,雪点溅湿嫦娥衣。

寄言苏二李十二,莫愁瀑布无新诗。

杨万里在该诗尾联请漱玉亭转告东坡和李白,他们不用担心没人来坐在漱玉亭观览瀑布时不写诗,“苏二”乃是指苏轼、苏辙兄弟,“李十二”是指李白。

也许是水资源缺乏之故,我眼前看到的瀑布水量很小,看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对水系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只读古人的诗句,会把自然景观想象得十分美好,但身临其境时,能让人瞬间明白“看景不如听景”这句俗语是何等之正确。比如明代文章大家袁宏道所写《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一文,该文首段为: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山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游人坐石上,潭色浸肤,扑面皆冷翠。

看来在明代时,庐山有很多瀑布,但在袁中郎眼中,庐山瀑布之美以开先为最,他以那来神之笔描绘瀑布之水与石相遇激荡出的景致。有人坐在石头上能够感受到弥漫出的水气,然我在龙潭旁坐了十几分钟,除了感受到太阳的灼热,确实没有体会到中郎所说的感觉,但是顺着瀑布下望河道,里面嶙峋的巨石却能让人体悟到中国绘画技法中所强调的计白当黑作何解。

中国人最讲究含蓄美,有些事情的确只可意会,然我依然喜爱以简洁生动之笔描绘景致之文。比如刘荫枢所撰《庐山开先寺记》中谈到他喜欢开先寺的三个原因,其中之一就讲到了这里的大石头:“石之卧者卧,立者立,如龙蟠,如虎踞,如猿攀豹变之势,倏忽幻渺而莫可名状也。”

这段描绘可谓深得我心,然我所读到的描绘秀峰瀑布之文,大多会讲瀑布之美,少有人详细描绘石头。可见每个人的着眼点确实有一定的区别,然人们却对漱玉亭予以一致的夸赞。比如1962年的9月,时任江西省长的邵式平前来龙潭观瀑,他就是坐在漱玉亭中偶发诗性,写出了一首五绝:

身坐漱玉亭,面对双剑峰。

欲识此间趣,且听龙潭中。

广场上的名人墙

白居易与李璟

看罢龙潭和漱玉亭,接下来要继续寻找东坡遗迹,如果沿着龙潭继续向上,只是去看瀑布,我觉得当地出土的那根带有题记的石柱不会在山上,于是我沿着另一条路向下寻找。走到中途时,看到山间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广场,这片广场立有一道石墙,名称为“秀峰历史文化长廊”,墙上嵌有几十块浅浮雕,上面刊刻的都是与庐山有关的名人,我在上面看到了白居易、李璟,于是想到应该能找到苏东坡。

东坡把酒问青天

漱玉亭诗

苏辙

果然走出不远,就看到了苏轼,其刊刻的雕像是东坡倚靠在竹林里手持酒杯,把酒问青天。我觉得这应当是李白的姿势。浮雕像的上方刊刻着一首诗,这首诗正是苏轼的《开先漱玉亭》,见此大喜,总算找到了一些痕迹。继续往下看,接下来的人物是苏辙,原来苏辙也写过一首名为《开先瀑布》的诗。可惜这里没有苏洵,如果三苏都游览过开先瀑布,这又是一段佳话。

李白

沿着李白广场继续下行,走到陈观音殿附近,猛然看到殿后就是大片的草坪,展眼望去看不到石柱。此前围着这一带转了一大圈,似乎景区内只有这一块大草坪,草坪的右侧有一座二层中西结合式的楼房,走到此楼正面,看到该处悬匾“聚贤楼”。我猜测这里是景区管理用房,恰好此房内走出一位长者,我问他东坡石柱在哪里,他转身带我进入一楼房间,里面有一个年轻女士,长者转述了我的所问,那位女士立即说:“就在草坪里,我带你去看。”

终于找到子石柱

断为两截

刚走到侧门,她就指着旁边的甬道说:“你看,那就是。”果然在甬道和草坪交界处卧着一根残柱。我感谢了她的指点,其实心中有无限的感慨,因为我刚入此景区时就从此柱旁跨过去看聪明泉,当时我没想到与东坡有关的石柱会随便倒卧在这里。此刻顾不上腹诽,仔细观看残柱,上面果然刻了一些字迹,然我看不到东坡字样,只好再给滑红彬发微信请教,他马上给我发来了一页书影,原来是陶勇清所著《庐山历代石刻》中收录了此石柱文字之拓片,书中另有释文:“东平守与玉局翁同访开先老师。刷染庆忏。时元符元年十月日劝缘,僧楚评谨题。”在此照片下书中还有如下一段点评:

东平守不知为谁,玉局翁疑指苏东坡。东坡晚年曾官玉局,世称苏玉局。此僧楚评记苏轼来此盛事。证以东坡《初入庐山》诗中所云:“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此三十二字笔力老到,瘦硬通神。

石柱上的刻字

可见陶勇清先生著书之谨严,他只说玉局疑似是东坡,但以我的感情来论,这哪里会是疑似,如果漱玉亭的题款不是苏东坡,那是何等煞风景之事。

在此楼内问到了石柱所在

螳螂相伴

得见此石柱,有如了了一件心愿,瞬间觉得口渴难耐,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喝聪明泉的水,走到旁边的饮料店买了瓶庐山矿泉水,仰脖痛饮有如浮一大白,而后心满意足地到停车场找到熊伟先生,乘车奔他处而去。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庐山杯”入选作品 |《李白醉酒 》组诗
庐山秀峰景区---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庐山秀峰
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此处
鄱湖之都——走进庐山瀑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