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众生相:旧书市见闻录

这是与书的相遇,更是与人的相遇。

01 

张厂长

宜昌旧书市场今非昔比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周六因为天气原因,淘书一无所获。可那熟悉的街景带给了我另外的收获。那就是触景生情焕起了对过去旧书市的一些人和事的回忆。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夜晚,约八九点钟的样子,我参加朋友聚餐后回家路过宜昌东山大道长途汽车站一侧,昏黄的路灯下只见有两个书摊摆在人行道上,走近一看,竟有一个是在旧书市场摆摊的老熟人老张,看到对方后,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咦”了一声,我问老张,这么晚了还来摆?老张说,反正没什么事,出来碰碰运气。

老张是旧书市场中一位与众不同的摆摊者,他的书摊上只有《文史资料》《文史知识》等一类特色书籍,《文史资料》包括单册、合订本,有本省、本市及各县的,也有外省外市的,且一律是库存末读的,出摊量也不大,摆摊时间也“从不恋战”,到点走人。

和老张天南海北神聊一通后,我说现在已“路断人稀”了,又加上北风呼号,你不如早点收摊回家,我们约好时间我明天到你家一淘如何?老张略为迟疑了一下说,好吧,明天上午九点这个地方见。

第二天早上我到那里时,老张扶着自行车已在等待,见我到了,说抱歉请坐我的“专车”,我二话没说跳上了自行车后座。

车子在“咯吱咯吱”的响声中行进了约二十多分钟后进入了一个僻静的小巷,我一看是一处没有招牌的老工厂,只见老张摇了一下工厂大铁门,不一会从旁边一小间传达室中走出一位腿脚不太方便的半老者,见到我们喊了声“张厂长”,就哗啦啦打开铁门让我们进去了,我惊讶地问了一声,你是厂长?老张苦笑着点点头。

进厂后我浏览了一下工厂,厂区不大,仅两栋约上千平米、四五米高的大生产车间,一栋二层小办公楼和一小栋后勤楼。绿化仍在,道路已破败,老张看我一脸困惑的样子,主动介绍说这里原来是家电子管厂,以前红火时有几百工人,产品行销海内外,每年上缴税收和工人收入都相当可观,所以时任厂长老张也就被推选为区政协委员。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电子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变幻使企业陷入困境,厂垮人散了。政协领导看老张们生活拮据,就提出租用了厂里几间办公室作为囤放资料杂物的仓库,解决留守人员的生活费,但仍然不够。老张就大着胆子请求领导允许他处理那些即将送往纸厂化浆的公开发行的《文史资料》等书籍,在得到许可后他就开始到旧书市场去“摆摊设点”为留守的工人们谋生活费。老张还说这些留守工都是家庭比较困难或谋生能力低下的弱者,看着昔日一起为工厂打拼出力的同事们生活无着我就心如刀割,说着说着老张就动了情,眼眶湿润了。

我连忙岔开话题说我们去看书吧,说是仓库,实际就是一间百十平方的大办公室,主要堆积的就是《文史资料》《文史知识》类书籍,老张说这基本都是政协系统内互相赠阅的书,大部分呈领导参阅和存档后余下的变为库存。过去积累多了就送纸厂化浆,现在老张取得处理权后,一则用于解决困难工人的生活费用,二则传承到社会上作为精神食粮。

听了老张一席谈,我不由地对他肃然起敬,原来旧书摊主中还有如此境界之人。

接下来我告诉老张,你把这堆书中不重复的都挑出来帮我梱上,我都要了。这是我淘书生涯中唯一一次不看书名,不看内容,不究书品,不还书价的一次买书。

书买回后我放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警醒自己要像老张那样做人,应该怎样读书。我一位密友在我书房观书时听了这个故事,从这批书中挑走一部分说是回去以此教育孩子。我仅留下了几本《文史知识》。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老张,听说他所在的厂子被兼并了,下岗工人们生活都有了保障,老张去了南方打工。

02

邓老师

那几年宜昌旧书市场辉煌时,邓老师是圈子内无人不知的“公众人物”,因他是一位比较独特的旧书摊主,特殊之处在于他摆书总是把书摆得整整齐齐,让淘书者和过路人看了觉得像家里书柜和新华书店售卖柜倒置于此,书脊一律朝上朝外,按开本从小到大一顺溜井井有序的摆开,给人一种干净整洁甚至美的享受。同时他只卖与书法绘画有关的书籍或者画册画报,并且都是按版权页定价打八至九折卖,要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正是书价不断上涨期,所以旧书业内的人们把邓老师看成一个无解的“谜”。

谜底后来被我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揭开了。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天气阴得像要滴下水来一样,乌云四合,旧书市上早来的摊主和淘书人们都在看着老天爷的脸色,旧书都静静地躺在摊主们的蛇皮袋子里,只等天色好转即“开笼放雀”。可天不遂人愿,阴云不仅没有散去,反而不紧不慢地把雨点飘撒了下来,人群渐渐散去。

我看见了人群中的邓老师,忽然想起来一件事,走过去说,邓老师你不是要和我进行《年画缩样》正反方辩手赛的吗,今天可是个极好机会呀,邓老师听了一拍脑袋说,你不提醒我倒忘九宵云外去了,那你准备好了吗?我说那还需准备,早已“胸有成竹”了,你呢?他回答说,我是发起人,当然更是“成竹在胸”了。老邓接着说,都先莫吹,今天就是“黄道吉日”,刚好老天爷放假,咱们“磨刀砍柴两不误”。

邓老师住在望洲岗,我们在雨中行进了半个多小时才到了他的家,一路闲聊我才得知邓老师一点没“虚报冒领”,而是“货真价实”的老师,在仙桃市一所中学从教美术几十年。忙碌一生的他不甘寂寞,投靠在书店当库管的亲戚来宜昌进了旧书业圈子,用毕生的积蓄冒着市场风险把书店积压多年的书法绘画类的、准备当积压品清库的书籍画册以半价接了下来。取得了比送废旧回收翻倍的经济收益,书店领导乐开了花,而邓老师却再也睡不着安稳觉了。这就是邓老师卖打折新书的“谜”。我无意中揭开了邓老师的这层“面纱”,原来他的书画书籍专卖和廉价倾销也是为了“再去库存”。

我有些费解地说,你既然看好这类书又为何不坚守到底呢?邓说我毕竟一介书生,虽看好艺术类书籍会有市场暴发,但压上了半生积蓄也就是全部身价,万一市场不买帐,我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回不了家了。

邓老师家里库存的书被收拾得妥妥帖帖如学生集合站队一样,分门别类一目了然。当他把一杯香茶递我手上时说我们开赛吧。

首先作为正方的邓老师发言: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经久不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之一,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作为反方的我发言:  正方偷换概念,把《年画缩样》换为年画,第一回合反方胜。

邓老师接着发言:   对不起,只说了“前言”,忘记了“后语”,《年画缩样》是年画精华浓缩的样本,用纸精良,发行量少,存世量稀,潜在价值不可限量。

我的反驳语力度欠佳:   关键无版权页如同出版社之“私生子”,一丑损百俊。

邓老师马上回击说,瑕不掩瑜,《年画缩样》是样本而非书,缩样中的每一个品种都有出版书号,其观赏性,资料性,艺术性、文物性集于一身的综合价值会随着民众的喜爱而“芝麻开花节节高”。

辩论至此,胜负已决,反方认输。我迫不及待的深入到邓老师的库存的《年画缩样》中遨游去了。

邓老师说你来辩论是假,看中了我的缩样是真,我这里但凡上门淘书者一律优惠,缩样无定价,以厚薄论价,薄的每本一元,厚的二元,红的三元。我毫不客气挑了数百本,这一次,我为获得了淘书大丰收而高兴,邓老师为减负去库存而欣喜。

可我却留下了现在回想起来无比后悔的遗憾,那天就在我大获全胜准备“凯旋而归”的时候,邓老师说我阁楼上还有几百上千张七八十年代的对开年画,可与这些缩样配套收藏,均是半价打来的,你如感兴趣适当加价即可易手,也就是每张平均一毛上下。我当时一则被缩样撑得“盆满钵满”心满意足了,二则认为淘得了如此巨量的年画“精华”,那还看得上余下的“糟粕”,便把邓老师的话理解为商家的推销搭售,没置可否,一走了之了。今日想来“如同错过了一个亿”,不过人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03

曾婆婆

大家见过大字不识的老婆婆当摊主卖书的吗?我见过。今日去宜昌旧书市场淘书,见到一位约年过五十的婆婆在卖书,其书有两个极端,即品相超好和极差。

这位婆婆摊主书摊前没什么人,估计淘书者们以“貌”取人,认为婆婆摊主摊上没什么值得一淘的好书,再加上摊位上的书杂乱无章堆着,浮在面上的几乎青一色都是缺头少尾、残脊卷角的\真真正正的旧书。我也与大多数淘书者一样,只是扫描似地一晃而过去了。待到逛完一遍全部书摊后手中空空时才又回过头来“地毯式搜索”。

再次路过婆婆书摊时不免多了个心眼,凭以往的淘书经验看,但凡遇到陌生面孔的摊主时,可能会有意外之收获,要么会有市场上不常见到的奇书,要么会有忽高忽低的奇价。带着这个想法,我停下脚步蹲下身子开始耐心地逐本书翻捡。我一边翻书一边帮着把书理顺码好,并和婆婆攀谈起来,告诉婆婆说卖书也是有讲究的,只要干净整洁了就会让人喜欢,有人回头,你把它们横七竖八地乱堆着就没人来问来看,你都码归整顺眼了就会有人来看来翻,一番话说得婆婆直点头,并开始整理散乱的书籍。

书不会亏待人的话音刚落,就立马得到了验证,我在这一大堆破旧书籍中翻出了两本品相不差的1976年英文版的《人民画报》,婆婆开出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低价,还给了我另一个惊喜说,如果你喜欢,这种写外国字的画书我家里还有不少,要得多价格还会便宜给你。我说你的书都在家里怎么拿来呢,婆婆说你愿意走点路就随我去拿,不愿走就在这等我回去拿,我选择走路去拿,婆婆就用块大塑料布把书盖上请邻近摊主帮忙照看一下。

一路上闲聊得知这位婆婆姓曾,从长阳县山里来宜昌做保洁,就住在宜昌老火车站旁边一个老旧小区里,山里人为人诚实肯下力,经常有人介绍去做“开生荒”的保洁工作,也就是新房装修结束后搬家前的最后一次保洁,多釆取包干甩砣子的办法,事先讲定做完全套房子的保洁付多少钱就行了,可以不占用平时保洁工作时间,属于不固定的第二职业,只要下力做,收入还可观。

说了半天这保洁与卖书风马牛不相及,一个大字不识的保洁阿姨怎么卖起书来了呢,而且还卖写“外国字”的书,事情缘起一份“开生荒”的保洁工作,经人介绍,曾婆婆接下了一套刚装修完工的新房保洁,房东是一对老年夫妇,宜昌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其儿女均在外地发展,保洁做完后,教授夫妇十分满意,就在工价外给了份额外的补偿,把一批挑过后的书报杂志送给曾婆婆去处理,但有个要求,不让卖给废旧回收站。曾婆婆四处找人打听,才知道附近有个旧书市场,休息日出来试试水,又顺便在住地附近几家废旧回收站老板们的“忽悠”下以所谓平价称了几十斤书凑数,来到旧书市上摆摊。结果她的书根本无人问津,好不容易碰上了我这个买写“外国字”旧书的人,岂能轻易错过“商机”。

不一会就到了曾婆婆住地附近,曾婆婆让我在马路边树荫下等候,她回家取书。大约十分钟光景,曾婆婆就肩背手提了一大摞英文版《人民画报》过来,她说我这书论斤不论本,废旧站一斤2元,我一斤4元,这是45斤,你接得起就接,接不起我背回去,我们打工的人不做亏钱的生意,我说没事,按你说的办。曾婆婆听我这么一说,舒了一口气,说买书回去读的人都是好人,我说你才是大好人。

看着曾婆婆脸上的汗水和皱纹我铭感五内,像她这个年纪的城里人要么涂口红、抹面霜在室内上班;要么拿扇子、执绣球在广场跳舞;要么穿红袄、着绿裤坐高铁旅游。而曾婆婆打着三份工,风吹日晒只为生计。一句话,卖书人个个不容易。

提书回家的路上,想起最近所读《荀子.不苟》中的“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在真诚面前,任何虚伪和套路都不堪一击。曾婆婆给教授做保洁以诚心,教授夫妇赠书待曾婆婆以诚心,曾婆婆卖书待我以诚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柱的旧书市场,淘了一捆好书回家了
书非淘而不能读
阅读是一场邂逅
我的淘书技巧助你满载而归
关于潘家园的旧书
2016年12月31日济南旧书市场一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