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部好的考古报告 应该有三部分内容

苇沟-北寿城遗址是晋南一处较为重要的遗址,邹衡等学者都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工作。现在《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 2011 ~ 2014)》出版,是对该遗址内涵的一次重要披露。谢尧亭、田建文均为本书作序。蒙科学出版社慨允,授权刊发。

 序/谢尧亭

《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 2011 ~ 2014)》刊布的是2011 ~ 2014年间在该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较为全面的资料,其中既有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老君沟墓地(汉、宋金、元、明、清 墓葬)、苇沟墓地(东周墓、东周和汉代遗存、明墓);也有主动调查与发掘的苇沟-北寿城遗址(调查发现仰韶、龙山、东下冯、两周、汉代至明清时期遗物,钻探并试掘了一座东周城址, 发现了东周和汉代遗存)。苇沟-北寿城遗址与天马-曲村遗址一样,都没有见到商代遗存。

翼城苇沟DⅢ、襄汾张槐H2出土陶器

本报告除了绪论部分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遗址概况及以往工作外,作者在前三部分对上述资料详细报告的基础上,第四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其中包括各时期墓葬的年代与分期、其他遗迹的年代与分期、典型采集标本的年代比对,最后提出了对二墓地各时期墓葬的认识、对聚落时空变迁的观察、对苇沟-北寿城遗址的整体认识。文后有10个附表(墓葬登记表和调查采集点登记表)和3篇附录(老君沟墓地出土人骨的人种学研究、苇沟墓地出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报告、老君沟墓地汉代墓葬出土铁器和炉渣的检测报告)。

197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实习组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为了探寻晋国早期都城和早期晋文化遗址,曾经在苇沟-北寿城遗址进行过复查和清理。在《翼城曲沃考古勘查记》中,北京大学邹衡先生曾经提出天马-曲村遗址、苇沟-北寿城遗址和故城村遗址都有可能是早期晋都遗址。后来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天马-曲村遗址是晋国早期的都城,可见邹衡先生通过缜密研究所得结论,洵为远见卓识!不过他认为“天马-曲村作为故绛,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却遭到了部分学者的反对。有不少学者认为故绛都城不在今天马-曲村遗址,可能在苇沟-北寿城遗址。其实在《翼城曲沃考古勘查记》中作者已经明确指出“此城址的年代上限应为晋文化晚期,其下限也不会晚于西汉”。现在本报告作者在对遗址年代、规模和地望等研究的基础上,推测苇沟-北寿城遗址应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县邑或畿外卿大夫采邑,这 样就否定了苇沟-北寿城遗址是晋都故绛的说法,基本可信。至于晋都故绛究竟在哪里,邹衡先生的说法是否正确,考古界目前还有争议,但仍不能排除天马-曲村遗址是故绛的可能性。

本报告作者也谈到了1962年在苇沟-北寿城遗址北部的凤架坡村西北发现的一座墓葬,其中出土了几件西周早期青铜器。无疑凤架坡村附近应有一处西周墓地, 《翼城曲沃考古勘查记》曾提到苇沟-北寿城遗址北部坡地上有西周遗址,但分布面积并不大。非常可惜的是对这处墓地没有再做考古工作,不知此墓地今日是否尚存,是否被盗一空。不过本报告作者认为 “……与晋国并无关系……至于是否为一封国,有待未来更多的材料予以证实”。应该说这个结论是客观公允的。我也认为翼城县的故城村遗址和凤架坡遗址在西周时期可能都不是晋国的 遗址,很可能是其他国族的遗址

从本报告图一〇中可以明显看出,老君沟墓地汉墓分为东西向(墓道在东)和南北向(墓道在北)两群,两群墓葬在空间上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图一四一、图一七九和图一九三反映出老君沟墓地宋金、元、明时期墓葬的墓道均在墓室的南端,在空间上同时期墓葬也存在聚群组的现象。从图二一一则可以看到,老君沟墓地清代时期墓葬有墓道朝东和朝南的两群,空间上各自也可分为几组。苇沟墓地20座东周墓葬(图九),均为竖穴土圹墓,其中17座墓葬墓主头向西,2座头向东,1座头向北。可见东周时期苇沟墓地的人群主要是墓主头向西的人群,他们与天马-曲村遗址发现的西周时期头向西的人群有无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研,空间上这些东周墓葬或有成对并穴埋葬的现象。苇沟墓地2座明代墓葬的墓道在墓室南部,这与老君沟明代墓葬相似。这些墓葬资料对于研究各时期人群的埋葬习俗、家族状况、行为思想和下层社会基本面貌都提供了科学的第一手材料,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十多年以前,考古学界普遍对一般的明清墓葬并不重视,我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任所长期间曾多次强调要重视明清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在思想上也未必都能将明清墓葬与其前的墓葬一样重视,这种思想其实都是一种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思想,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对于考古和历史研究而言,既不能说早期的遗存重要,晚期的遗存就不重要;贵族的墓葬重要,普通平民的墓葬就不重要;也不能说都城遗址重要, 一般村落遗址就不重要。所谓的重要或不重要,都是我们的主观认识强加在客观材料上的一种偏见与武断,这在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和阐释构建古史方面都应该引以为戒。好在《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 2011~2014)》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一本好的考古报告,一般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是对考古资料客观、全面、科学、翔实的介绍,一部分是大量科技考古成果的刊布,一部分是作者对全部材料(包括科技考古成果)较为全面深入的综合研究。《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2011~2014)》对考古资料的介绍做得较好,按单位和层位较全面地发表了资料,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科技考古方面的成果较少,仍然以附录的形式安置于报告的后面,显得美中不足。作者在第四部分对相 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认识。但是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田野发掘过程中的器物编号应该更仔细一些,对每一件器物都应该进行独立编号,比如汉墓中的钱币等小件器物。其次,每一批新材料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应该进行独立的研究,所做的类型学、分期与年代研究是依次进行的三个步骤,不应该混为一谈。另外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发掘过程中的采样问题,所谓的科技考古主要应该是指在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科技考古, 而不仅仅是室内的科技考古,以提取最大量的科学信息, 这是现代考古学发展的规范要求。于此提出这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2023年11月7日于

山西省考古院侯马工作站

 序/田建文


《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 2011~ 2014)》即将出版,分为“老君沟墓地”“苇沟墓地”“苇沟-北寿城遗址区域性系统调查、勘探与试掘”“相关问题探讨”四部分,我提前阅览后感慨万千,要紧之处有六点,就先讲出来。

一是2011~ 2014年的考古工作,九年之后大型考古报告就出来了,有条不紊、速度惊人,尤其是在近些年考古工地几乎忙不过来的情况下,但又事无巨细都能严谨认真,为考古学界树立了一个榜样。

二是苇沟-北寿城遗址调查、勘探与试掘、发掘和编写报告者,是由王金平、杨及耘和陈海波、荆泽健、祁冰、王秦岭两代人组成的,特别是第二代后生可畏,显示了我们山西的考古事业代不乏人,为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三是苇沟-北寿城遗址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1979年调查时还在苇沟西北约200米的断崖上清理了一座灰坑,编号为苇沟DⅢ,出土了陶鬲、甗、三足瓮、豆、小口瓮、单耳罐、器盖等器物,这次发现很少;1962年还在凤架坡村西北50米处清理了一座西周初年的铜器墓,1991年 5月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文物班还曾试掘了两座墓,这次在45个采集点里仅在断崖上发现一座墓葬,看来这处墓地可能将不复存在。

四是我所期待的晋文化尤其是西周时期和春秋早、中期的晋文化遗迹、遗物寥寥无几,使我大失所望,众所周知我比较相信苇沟-北寿城遗址就是“故绛”所在,本报告认为北赵晋侯墓地已经发现有序列完整的西周至春秋初年的晋侯墓葬,与苇沟-北寿城遗址相距10千米有余,若将此处作为同一时期的都城,不符合西周时期遗址和墓地的关系。但考古学者所遵循的 “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和“让材料牵着鼻子走”的准则,又引起我的反思,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前的“故绛”,究竟在哪里?

五是本报告第四部分第三章的“典型采集标本的年代比对”,这是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吉县州川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西部考古调查报告》“壹调查篇”中第二章“各遗址分期与断代”表三至表一七“陶器对比表”之后,又一清楚明了、有据可依的实际工作,值得学习。但既然是陶器对比应该是就近对比,比如说翼城南石、感军遗址和邹衡先生主持的《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记》等,还有要选择那些被学界认定的材料来进行对比,有个别对比的报告断代本身就有问题。

六是本报告第一部分“老君沟墓地”第四章“元代时期墓葬分述”中,随葬品M4 ∶2 、 M22∶2-1 、M22∶2-2 、M27∶ 3等,本报告称为铁动物,与翼城相邻的长治市捉马村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 M2、长治县郝家庄元墓都随葬的铁牛、铁猪是一类的,也就是说老君沟墓地M22∶2-1 、M27∶3就是铁猪、铁牛,反映了两地在丧葬文化方面存在着交流关系。长治地区随葬铁牛、铁猪的葬俗一直延续到明代,2013年在长治城西路道路改造施工时,发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夫妻二人合葬砖室墓,随葬品琉璃阁楼、器乐俑、马、铁牛、铁猪及生活用品40余件,为以后翼城乃至临汾盆地南部随葬铁牛、铁猪提供了断代的佐证。

前面说过作者们都是在参加考古发掘工作之余完成的,相信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一定不会看不到第五、第六点我所指出的那些欠缺的。

不过瑕不掩瑜,衷心祝贺《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 2011~ 2014 )》的出版!

2023年11月10日于

新田锦都经典书房


  后记/王金平等

苇沟-北寿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遗址因处于晋文化考古遗存分布的核心区域,从发现之初就备受学界关注。从翼城县文化馆在凤架坡发现西周初年的铜器墓,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对遗址文化内涵和分布范围进行的确认,逐渐彰显了这处大型复合遗址的特殊性。遗址西侧不远处的天马-曲村遗址已经被确认为早期晋都,苇沟-北寿城遗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1年对老君沟墓地、2012 ~ 2013年对苇沟墓地的发掘分别是配合翼城县唐霸大道、北环路的基本建设施工进行的,2013~2014年的区域性系统调查、勘探与试掘是为了进一步搞清遗址分布范围、明晰文化内涵而主动开展的。三次考古工作的参与单位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项目负责人均为王金平,参与考古工作的技术人员有张任龙、褚启俊、张银才、张砚录、马教河、解宙鹏、薛华伟等,以及因病辞世的廉玉龙

三次考古工作收获的资料非常重要,整理工作在田野考古工作结束后就很快开展,由王金平主持,核对、统计、清洗、修复、绘图、照相等工作同步进行,很快基础材料就整理完毕。后来由于其他田野发掘项目任务较重,考古资料的深入研究及多学科合作只能断断续续地做, 转眼几年过去,好在大家通力合作,顺利完成工作,先后参与资料整理并付出辛勤劳动的人员有多人,尤其是祁冰、张王俊同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室内绘图工作主要由马教河完成,照相由解宙鹏完成,拓片由杨梅完成。

本报告绪论、第三部分第一章、第四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由陈海波撰写;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及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由王金平撰写;第一部分第三章至第六章由杨及耘撰写;第二部分第三章由王秦岭、祁冰撰写;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三部分第二章由荆泽健撰写;第四部分第四章由王金平、祁冰撰写,最后由陈海波统稿校对。

此时此刻《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 2011~2014 )》一书即将出版,这是对所有田野考古及资料整理工作参与者的回馈,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们还要感谢在本报告编写与出版中给予我们指导与帮助的所有人,感谢院领导王晓毅、郑媛、刘岩、南普恒、高振华的大力支持,感谢侯马工作站站长卫宁的热情帮助,感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谢尧亭教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研究员作序,感谢科学出版社董苗及编校团队的悉心编辑、校对。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本厚厚的《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 2011 ~2014)》即将出版,但是苇沟-北寿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仅仅是九牛一毛,需要探索的领域与解决的问题才刚刚开始。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报告已经呈现在大家面前,但是限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错误与不足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11月


《苇沟-北寿城遗址考古报告( 2011 ~2014)》图书资讯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如需发票请备注开票信息

编 著: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

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3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030769084


内容简介

本书为苇沟-北寿城遗址2011~2014年考古工作报告,包括2011年老君沟墓地发掘、2012~2013年苇沟墓地发掘,以及2013~2014年苇沟-北寿城遗址区域性系统调查、勘探与试掘的全部资料。本书在全面公布材料的基础上,对墓葬及其他遗迹的年代与分期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研究晋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感谢科学出版社对本次推送的支持)

总目录

目 录

(上册)

序一 (i)

序二 (iii)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1)

第二节 历史沿革 (4)

第三节 遗址概况及以往工作介绍 (9)

第一部分 老君沟墓地

第一章 综述 (17)

第一节 墓葬年代及形制 (17)

第二节 随葬器物组合及主要器形介绍 (17)

第二章 汉代时期墓葬分述 (20)

第一节 土洞室墓 (20)

第二节 砖室墓 (71)

第三章 宋金时期墓葬分述 (162)

第一节 土洞室墓 (163)

第二节 砖室墓 (170)

第四章 元代时期墓葬分述 (204)

第一节 土洞室墓 (204)

第二节 砖室墓 (207)

第五章 明代时期墓葬分述 (219)

第六章 清代时期墓葬分述 (242)

第二部分 苇 沟 墓 地

第一章 综述 (263)

第一节 墓葬年代及形制 (264)

第二节 随葬器物组合 (265)

第二章 相关遗迹分述 (266)

第一节 灰坑 (266)

第二节 窖穴 (282)

第三节 陶窑 (284)

第三章 东周时期墓葬 (303)

第一节 竖穴墓 (303)

第二节 偏洞室墓 (384)

第四章 明代时期墓葬 (388)

第一节 土洞室墓 (388)

第二节 砖室墓 (393)

第三部分 苇沟-北寿城遗址区域性系统调查、勘探与试掘

第一章 区域性系统调查 (399)

第一节 调查方法和收获 (399)

第二节 采集点分述 (399)

第二章 勘探与试掘 (550)

第一节 工作概况 (550)

第二节 城墙及夯土基址勘探 (551)

第三节 试掘遗迹及遗物 (551)

(下册)

第四部分 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章 墓葬的年代与分期 (605)

第一节 东周时期墓葬 (605)

第二节 汉代时期墓葬 (607)

第三节 宋金时期墓葬 (610)

第四节 元代时期墓葬 (612)

第五节 明代时期墓葬 (613)

第六节 清代时期墓葬 (615)

第二章 其他遗迹的年代与分期 (616)

第一节 单位分组及典型层位关系 (616)

第二节 城墙及夯土基址的年代 (622)

第三章 典型采集标本的年代比对 (626)

第四章 结语 (642)

第一节 对苇沟墓地、老君沟墓地各时期墓葬的认识 (642)

第二节 对聚落时空变迁的观察 (645)

第三节 对苇沟-北寿城遗址的整体认识 (646)

附表 (651)

附表一 老君沟汉代时期土洞室墓登记表 (651)

附表二 老君沟汉代时期砖室墓登记表 (653)

附表三 老君沟宋金时期土洞室墓登记表 (657)

附表四 老君沟宋金时期砖室墓登记表 (658)

附表五 老君沟元代时期土洞室墓登记表 (660)

附表六 老君沟元代时期砖室墓登记表 (661)

附表七 老君沟明代时期土洞室墓登记表 (662)

附表八 老君沟清代时期土洞室墓登记表 (663)

附表九 苇沟墓地墓葬登记表 (665)

附表一 苇沟-北寿城调查采集点登记表 (668)

附录 (697)

附录一 老君沟墓地出土人骨的人种学研究 (697)

附录二 苇沟墓地出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报告 (721)

附录三 老君沟墓地汉代墓葬出土铁器、炉渣的检测报告 (724)

后记 (73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昨揭晓 20060510
《清凉寺史前墓地》读后
201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重大考古发现!西安建城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
不在史书里的文明历史拼图
宅兹中国:聚落视角下洛阳盆地西周遗存考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