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朝人是怎样结婚的

连理,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是两人结为夫妇的象征。很久很久以前,情人们就在连理枝前立下关于一生的古老誓言,唐代诗人韩襄客不就写了么,“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不过,在连理枝前立誓这样的情节,往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非生活中。因为在现实里,连理枝不像槲寄生那么寻常,连理枝实在难得一见。——这是不是像极了它们的象征?一吻易得,一生难求。

正因难求,唐人才在婚礼及婚姻中制造层层羁绊,想要绑住一生,希冀天长地久。

凤求凰

有一则我很心仪的北欧神话:和平之神被邪恶之神用槲寄生制成的箭射死,和平之神的母亲爱神得知之后痛不欲生,但母亲悲痛的眼泪化解了邪恶之神的仇恨,儿子重又复活。欣喜若狂的爱神即时许下承诺:从此以后,无论谁站在槲寄生下,都会赐予他一吻。

一吻,大约也只有爱神能够想得出这般温馨馥郁的礼物。

神话融化在生活中,变成西方圣诞节一项奇异的风俗,那就是站在槲寄生下的人不能拒绝他人的亲吻,因为这是神的赐予;若一对情侣选择在槲寄生下接吻,则表示他们许下了对于未来的期望,将得神之眷顾。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槲寄生性质相似的,是连理枝。

连理,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是两人结为夫妇的象征。很久很久以前,情人们就在连理枝前立下关于一生的古老誓言,唐代诗人韩襄客不就写了么,“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不过,在连理枝前立誓这样的情节,往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非生活中。因为在现实里,连理枝不像槲寄生那么寻常,连理枝实在难得一见。——这是不是像极了它们的象征?一吻易得,一生难求。

正因难求,唐人才在婚礼及婚姻中制造层层羁绊,想要绑住一生,希冀天长地久。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有夫妇才能有君臣,才能礼仪有所错,《周易》一席话,几乎将婚姻推上神坛。

古人认为,婚姻于家庭、于社会、于伦常皆是头等大事,必须高度重视。高度重视的结果,便是小儿女们自己不能做主,得由家长安排。白居易与朋友成为姻亲后,殷勤写诗寄予朋友,慨叹“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尚平身”。尚平,东汉人,为儿子安排婚娶后不复理任何家事,是不为家累的典范。白居易用此典故,意谓儿女的婚事我们终于安排完毕,可以向尚平学习,抽身撇开家事了。但由此可见,家长替子女张罗婚事在古代中国是多么天经地义,怕麻烦如尚平,喜自由如白居易,亦不能免俗。

男女成婚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西周开始即是不成文的规矩。到了唐朝,这不再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规矩,摇身一变,成为了板上钉钉的法律条文,比以往更加强制;而唐诗中诸如“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之类的道德教谕,更是在为这条法律呐喊助威。

但是,这就是唐人独一无二的地方,他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神奇的悖反:在唐以前,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只是规矩的时候,人们已是分毫不差地遵守;到了唐朝,政府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为法律后,却有些家庭开始支持子女“我的婚事我做主”。

唐代奸相李林甫有六个女儿,都到了待嫁的年纪,还不曾许配人家。李林甫便在客厅的墙壁上开一扇小窗,用各色装饰和纱缦掩住窗户。平日就让六个女儿坐在窗后,看客厅人来人往,让女儿们自行挑选中意的对象。想想真是温馨的场景:六个姊妹一起说说笑笑,透过窗户绮丽的花纹和缝隙,各自寻找今生的伴侣。老父亲送走客人,转入窗后,听女儿们娇滴滴地说起,这家公子还不够英俊,那位侠少太过草莽气。不管相得中意否,那是李家最快乐的游戏。李林甫在历史上以政治手腕毒辣著称,但他并没有将女儿的婚姻作为政治筹码。对于他的女儿们来说,他是极称职的父亲。

虽不能由着子女满大街恣意寻找意中人,父母却在能力范围内,支持子女自由选择。虽不是每一对父母都抱持开明态度,开明的父母在唐代却不在少数。所谓大国气象,并不体现在向友邦慷慨赠予了多少礼物,亦不体现在用多高的规格接待了各国来访者,而是体现在这一国之中的小民,生活的姿态有多么豁达与自在。

唐代某些开明父母,除了将择偶的权力移交子女,甚至还设计出各种离奇又美好的择偶方式,给婚姻一个童话式开端。

挑拣成婚的人选,只是第一步。要抵达婚姻,“路漫漫其修远兮”,中间尚有为数众多的繁琐环节亟待攻克。从周朝开始,便定下了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这六道仪式走下来,才算是合法婚姻。

唐人缔结婚姻,亦是依这六礼。

贺新郎

完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以后,便是亲迎,即正式的婚礼。

“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从西周开始,婚礼就在黄昏时候进行,婚礼之中,须有沃盥、对席、同牢合卺、脱服设衽等环节。沃盥是夫妻分别洗手,对席是新人相对而坐、准备用餐,同牢合卺是新人同食共饮,脱服设衽是新人宽衣准备就寝。在脱服设衽的环节中,新郎要为新娘亲手解开头绳、卸下红妆,这大抵是传统婚礼中最温馨的一幕。

不过,无论设置何种环节,目的都不是为了娱乐。新娘刚与父母分离,思念至亲还来不及,怎好行乐?于是,西周以来婚礼的气氛都是肃穆而悲凉的,不像是喜事,倒像是丧事。

唐代的婚礼完全沿袭了周代婚礼的旧制,这是为了巩固礼教正统,但若要求喜好热闹的唐人沿袭周代婚礼的气氛,那就是强人所难了。唐人稍微开动脑筋,就将婚礼做成了庆典,“鸾车凤传王子来,龙楼月殿天孙出。平台火树连上阳,紫炬红轮十二行。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绿軿绀幰纷如雾,节鼓清笳前启路”,唐代婚礼大多飞扬热闹。

婚礼的前一天,男方先在自家门外选一块吉地,搭起青幔,新娘进门之后,夫妻将在这里交拜。布置青幔,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青幔就是游牧人家的穹庐,它在北朝时叫“青庐”,进入唐代以后,很快改名叫做“百子帐”。唐人爱好“百子”之名,欣然接受并推广了这异族的风俗。

到了亲迎当天,新郎经过一整日惴惴不安的等待,黄昏时分,华灯初上,新郎便带着他的亲朋策马出发,去迎娶他那同样惴惴不安的新娘。

新郎甫一进新娘的家门,挑战就扑面而来。新娘的亲朋好友们蜂拥而上,先是拦门要求新郎下马,接着逗弄、扑打新郎,甚至在院中布下高高的土堆,要求新郎亲手铲去。——这就是“下婿”,目的是要煞煞男方的威风。亲眷们各出损招、折腾舒坦之后,才放新郎进屋向新娘恭恭敬敬献上一只大雁,行奠雁之礼。随后,又让新郎守在门外,等待新娘梳妆打扮。这种时候,新郎仅是耐心等待是行不通的,还需要“催妆”。

催妆并非唐代才诞生的环节,从西周至北朝都有催妆。北朝人催妆的声势还格外浩大,百余人站在门外同呼“新妇子,催出来”,催上几百遍,新娘方缓缓现身,真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只是如此机械的催促过于枯燥,时刻怀抱娱乐之心的唐人当然不肯照办,他们将单调的呼喊改进为吟咏以催妆为主题的诗作。

催妆诗不是八股文,没有“正派”、“进取”等作文要求,全凭创作者挥洒个性。风格不限,作者亦不限,新郎可以催妆,新郎的朋友也可帮忙催妆。

“唐人婚礼的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欢乐。婚姻六礼的传统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是一贯的,各朝只有些微的差异,然而像唐代这样自始至终洋溢着浪漫的诗情画意的并不多见。”唐代婚礼,一环扣一环,快乐不断。且除了快乐,每一仪式皆有关于现实生活的美好寓意,寓意财源广进,寓意家宅平安,寓意子孙绵延。

在诸多仪式都有寓意这一点上,不止唐代婚礼如此。退回最初的婚礼,周礼中同牢合卺这些仪式也寓意着夫妻在生活中共同分享、彼此扶携。总之,中国古时婚礼的一切环节,一切祝福,都献给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九回肠

正式步入婚姻之后,唐代男子的生活并无太大变化,读书的继续读书,经商的继续经商;而女子的生活几乎彻底改变。男人们在外求仕、游学、经商、服兵役徭役、参加战争,女人们就在家料理家务、侍奉公婆、抚养子女。而且,唐代女子并非坐等男子养家,她们亦利用女性独有的心灵手巧与唐代女性独有的坚毅刚强,积极为家庭创收。

如果男人在家,苦活累活还有人略为分担;如果男人离家外出办事,女人就独力撑起整个家庭大大小小的事务,这需要强大的体力与毅力来坚持。但是,多情是男人DNA的一部分,哪怕妻子贤淑得有如天使,也难免为其他红颜所吸引。而利落能干的唐女,并不坐以待毙,她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奋起反抗。她们的强悍,才不会只用于操持家事,也同样用于婚姻保卫战。因此,有唐一代女性悍妒成风,那些举动即便放到今天也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不是唐女刁蛮任性,叫她们作出种种偏激举动的,是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彼时,礼制没有站在她们这边,《礼记》早就规定天子可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诸侯可一妻九女,大夫可一妻三妾,士可一妻二妾,就连庶民,都可以一妻一妾——唐代多风流才子,情况只会比《礼记》的规定更夸张。

法律没有站在她们这边,唐律明确制定“七出”之罪,为男子弃妻提供了五花八门充足又堂皇的理由。“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女子哪怕不是自己主动犯错,而是被动犯下不能生子之类的“罪过”,也同样会被抛弃。至于婚姻中双方的过错行为,譬如家暴、通奸,同样的罪行女子受到的惩罚数倍于男子。

道德没有站在她们这边,为唐代广大女性划下伦理、行为标准的《女论语》,通篇皆是“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低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古来贤妇,九烈三贞。名标青史,传到如今。后生宜学,勿曰难行”,仿佛妻子作女奴才是正理。

但这就是唐女厉害的地方,没有人为她们说话,她们就自己为自己说话。她们斗志昂扬,胼手胝足一点点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唐女之所以比其他时代的女性更为暴戾,只是因为她们拥有誓死捍卫婚姻与爱情的勇气。

另外,夫妻双方若觉性格不合、感情转淡,还可以协议离婚,唐代律法把这称之为“和离”。这样的离婚,不是谁强行加诸于谁身上的,而是双方都认识到感情已完全破裂,好说好散。唐代敦煌地区的离婚判决书,双方之间无一字抱怨,只道是命中注定没有缘分,末了还互赠祝福“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夫则任卺贤失,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温暖美好得让你怀疑,如此融洽和谐的两人为何会分手?

唐《户婚律》中出现“和离”,可算是古代婚姻史上最了不起的变化。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婚姻不过是两家结好、繁衍后代的工具,双方以礼相待即可,不必谈情。夫妻双方的纽带是礼,是家族利益,至于情?那只是个传说。而唐政府同意男女双方以感情破裂为由“和离”,男方可以提出,女方也可以提出。

不,我并不是要说这反映了男女平等,我是想说,这是古时中国第一次官方承认婚姻里有爱情这种东西。

摘自《唐诗风物志》

作者:毛晓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仲富兰:结婚为什么要喝交杯酒?这背后藏着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仲富兰:新人欢欣的交杯酒里,盛着民俗文化
传统婚礼流程,让你对婚姻产生敬畏之心!
婚礼中“三道茶”“交杯酒”习俗
结婚为什么要喝交杯酒?
婚姻饮酒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