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牛津寻访奥威尔①

候车时,一位正在阅读《1984》的漂亮女孩。

Sutton Courtenay 何处寻?
——牛津寻访奥威尔之一


文|李辉

二〇一四年,终于走进英国。


早在三十年前,一九八四年结识萧乾先生,开始撰写他的传记时,心里就想,如果能去一趟英国,现场考察,资料查阅,访问他的英国朋友,那该多好!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叙述二战期间萧乾的七年英国生活经历与文化交往。当然,在八十年代,这是奢望。我只能借助于萧乾本人的回忆,佐以部分书简和史料的翻译,在传记中大致描绘一番他的英伦生活。至于“二战”期间的英国情景,则参考《第三帝国的兴亡》之类著作。最有帮助是一本《兵不厌诈》,在传记中我对伦敦轰炸场景的描述,大多依据此书精彩而生动的描写。


萧乾旅居英国七年,与英国著名作家、汉学家有密切往来,如E·M·福斯特、阿瑟·魏理、奥威尔等。他们三人都没到过中国。福斯特到过印度,写下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印度之行》,他的其他许多文字也都流露出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一九四三年,在给萧乾的信中,他为此而感到有点“悲哀”:“我太老了,不能去访问中国了。”他甚至说,同意大利、法国、印度相比,“中国会更令我喜欢”,他还说:“你尽可以想象我已经写出一本关于中国的长篇小说,而且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

著名汉学家魏理,与福斯特有所不同,他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典作品,但并不以未到过中国为遗憾,相反,他特意沉浸在古代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国。他曾这样说过:“我想在脑子里保留一个唐代中国的形象。”不管这些作家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则是相似的。

李辉1985年与萧乾合影。

三人之中,奥威尔与中国的关系有着特殊性,这与萧乾有直接关联。


奥威尔一九○三年出生在印度的一个地区(今为孟加拉),第二年,母亲带他回到英国,在英国念书。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七年,奥威尔再到驻缅甸的印度民警处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奥威尔的这一经历得到BBC的重视,特意聘请他主持向印度听众介绍东方的战况,尤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奥威尔找到了正在伦敦大学学习的中国作家萧乾。


说来惭愧,在开始撰写萧乾传记时,我还没有读过奥威尔的任何作品。最熟悉的是福斯特,早在大学二年级,他的那本《小说面面观》曾经是我们的必读书,他所提出的长篇小说中的“扁形人物”、“圆形人物”概念,一时颇有启发。还有一个直接因素,采访萧乾期间,正好从英国找到福斯特当年写给萧乾的几十封信,我斗胆翻译,成为叙述萧乾英国经历的重要内容。其间,萧乾向我提到过奥威尔的名字,我一无所知,没有进一步了解,传记中没有一点儿叙述,现在想来,至为遗憾。


三十年后,期待已久的英国之行启程了。


行前筹划一系列旅行计划,最想寻访的地方之一,是小说《一九八四》、《动物庄园》的作者乔治·奥威尔的墓地。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读过英国传记作家D.J.泰勒的《奥威尔传》,开篇便是一章“牛津墓地”。尚未开始叙述奥威尔的一生,却将生命的归宿地提前描写,作者可谓用心良苦。奥威尔不到四十七岁英年早逝,一九五〇年走至生命终点,在泰勒的叙述中,奥威尔的去世、葬礼、墓地选择,弥漫着凄凉,生命的不可知性,甚至隐含荒诞意味——


《一九八四》刚在美国出版不久,奥威尔还来不及分享小说后来引发的世界轰动,此时面对的则是评论家或赞赏、或持保留意见的众说纷纭;去世前三个月,他躺在伦敦大学附属医院的病床上,向索尼亚求婚终于成功,朋友马格里奇却推测为“将是一个非常阴森的婚礼”;奥威尔没有后代,他的葬礼由朋友和出版商操办,人们没有根据他本人的遗嘱,而是把葬礼仪式安排在基督教堂;他的墓地,也没有根据他的遗愿选择位于伦敦的公墓,而是选在牛津郡的Sutton Courtenay ( 萨顿·考特尼)的乡村教堂墓地,这个地方与他生前并无关联……

《奥威尔传》D.J.泰勒 著 文汇出版社

泰勒这样描述奥威尔的葬礼:

奥威尔的安葬仪式是在一九五〇年一月二十六著作日举行。在记录这件事情的几个人中间,马尔科姆·马格里奇或许耍足了诡计,正是他给包括地下死者在内的许多人带来了麻烦。普通大众多多少少有点吃惊,因为奥威尔在遗嘱中要求,他的葬礼必须按照英国教堂的仪式进行,并且被埋在公墓里。可是,奥威尔从未宣称过他信仰基督教,而且,至少在他生命的后期,也未曾与任何显示崇拜的地方有联系,所以,他的这个要求很难实现。最后,安葬在伦敦某一墓地的想法被抛弃了。这时,阿斯顿的影响力在萨顿·考特尼的教堂主持的身上起作用了。与此同时,马格里奇和奥威尔的密友安东尼·鲍威尔(据阿斯顿所说,鲍威尔是一个“忠于教会的人”,且通晓礼节)请求鲍威尔做礼拜的奥尔巴尼大街基督教堂的主持为奥威尔在伦敦作安魂仪式。
  

一月二十六日,星期四,天寒地冻,伦敦正处在隆冬之中。大卫·阿斯顿和奥威尔的妹妹阿弗丽尔同乘一辆出租车去教堂。


……

人人都认为,虽然少数古代的杰出文人并没有享受到身后的荣耀,但是,年仅四十六岁就辞世而未曾享受到成功的果实,这实在是一桩令人伤心欲绝的悲事。索尼亚“茫然发呆”;长长的灵柩被抬走的时候,马格里奇感到一阵揪心的疼痛,他特别注意了棺材的长度,“不管怎么说,这种情况反映了乔治的身高,给人印象强烈”。二十五年后,安东尼·鲍威尔回忆说,这次葬礼仪式是他参加过的、最令人痛苦的仪式之一。(《奥威尔传》)

许多年后,撰写奥威尔传记的泰勒,第一次前往奥威尔的墓地实地考察。专门为寻访奥威尔而去墓地的人,恐怕不多,泰勒算是其中一人。站在墓地前,他脑海里闪回的是五十年前的安葬场景:

五十年前,人们可以看见另外两个人在萨顿·考特尼的墓地留恋徘徊:一位是有着一头醒目金发的三十岁刚出头的女人,脸色苍白,几许紧张,几许焦虑,另一位是陪伴她的、年岁稍长的男人。他们俩是《观察家》杂志的编辑大卫·阿斯顿和奥威尔的遗孀索尼亚。他们俩不是单独前来的,陪同他们而来的有一位律师、一辆殡仪馆的车子、丧葬人员和一口加长的棺材。(《奥威尔传》)

读这本传记,印象最深者莫过于这些令人伤感的描述。


到了伦敦,亲身感受到奥威尔在英国的影响至今不衰。“老大哥”并未绝迹,当今世界依旧充斥着窃听、出卖、谎言、编造,《一九八四》并未过时,仍然震撼人心。伦敦地铁通道上,悬挂着根据《一九八四》改编的同名话剧的招贴画。书店里,摆放着新版的奥威尔多部作品。难忘的一幕是在十字火车站候车大厅。那天,我们从伦敦前往爱丁堡,候车时,忽然发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漂亮姑娘,正在静静地捧读《一九八四》。我按捺不住,悄悄将手机调到静音,不露声色地偷偷拍摄下这一难得相遇的阅读场景。也觉得此举实在颇不礼貌,有“狗仔队”之嫌。可是,旅行中,我又怎能错过这一机会?

李辉在伦敦寻访奥威尔一九五○年病逝的伦敦大学附属医院大楼。

此次英国之行,计划在牛津大学住两天,于是,去Sutton Courtenay寻访奥威尔墓地,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行前,请一位朋友帮忙打听如何前往,她问了几位正在牛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无一人知道奥威尔墓地在牛津附近,当然也不知道如何去这个村庄。


不甘心,将从网上搜寻的与奥威尔相关的资料打印出来,我随身携带,大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念头。抵达伦敦后,与几位年轻朋友聚会,我将资料拿出,请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徐小茜姑娘代为搜寻。很快,当天晚上她发来这样一条信息:

George Orwell 的墓地,All Saints’ Churchyard , Sutton Courtenay ,Oxfordshire。 从牛津过去比较方便,两个方案如下:一,火车Oxford (OXF )-Appleford (APF),单程10到15分钟即到。但火车很少经停这个站,需要提前查好往返时间;二,火车Oxford(OXF)-Didcot Parkway (DID),单程15-20分钟。火车大概每25分钟一趟。下车后走路需1小时15分钟,或乘公车X1路,每小时一趟,或出租车,10分种即可。

心里终于有底了。行程看上去颇为复杂,却值得一试。


有计划的寻访,与随意而漫不经心的浏览一样,对于我,常常是外出旅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各有各的图案,各有各的奇妙。


这一次,去牛津寻访奥威尔,依旧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造“老大哥”的人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图)
《1984》
《讲点儿英国历史》系列 第三十七篇:英国内战
从三座碑石看唯美作家王尔德
城读 │原来你是这样的乔治·奥威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