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建龙:生自尼泊尔

 

题图:孙君媚(特约)/摄自尼泊尔


到现在为止,他仍然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印度人。如果缺乏了他,不仅印度的历史要重新写,就连中国、日本、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要改写。


郭建龙/文图


耸立的阿育王石柱、千年的菩提树,以及一群默默念诵着经文的善男信女们,共同构成了蓝毗尼的回忆。


这里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在尼泊尔的最后一站。上午从蓝毗尼出发到达口岸,我在当天就进入了印度,并在晚上到达了这个人的死亡之地——拘尸那罗。一天之内经历了他的生与死,或许是我在印度的第一个惊喜。


到达蓝毗尼时恰好是清晨,坐了一夜班车的我拖着惺忪疲惫的身体从车上下来,我没有预料到,这只是我颠簸行程的开始,在未来的两个月,我有五分之二的夜晚是在汽车、火车、汽车站和火车站度过的,只是为了赶路,体验在路上的感觉。


当一位法国旅客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赶时,我回答,我喜欢keep moving的感觉,除了睡觉之外,其余的时间我渴望一刻不停地moving。那位法国人与我同行了两天,我们分享最便宜的小旅馆,一同吃饭和游览。临别时,他告诉我:非常高兴和你一起move。


蓝毗尼的天空弥散着晨雾,在几十年前,这里还近乎荒芜,处处是沼泽和杂草,使得每天早上都有着不易散去的湿气。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人,这里也许会和尼泊尔其他低纬度地区一样,只不过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地而已。这个人也是印度第一位从神话中走出来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乔达摩(Siddhattha Gotama)。


不管罗摩还是持国族、般度族,都像荷马史诗一样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他们虽然有名有姓,却更像是神话的一部分,使得我们只能把他们当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来对待。


而之所以人们把悉达多当做第一个历史人物,是因为我们几乎知道他的一切:从他的身世,到他的父母,再到他的经历和理论。唯一不能完全确定的是他的生卒时间。我们的兴趣也不仅仅在他本人身上,还在于他将印度介绍给了世界。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他仍然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印度人。如果缺乏了他,不仅印度的历史要重新写,就连中国、日本、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要改写。除了叫悉达多之外,人们更愿意称他为佛陀,或者释迦牟尼。




朝圣者们不得不走两个国家,才能遍访佛教的四大圣地


关于他的出生时间有两个版本,有人认为是公元前624到公元前544年,还有人认为是公元前564到公元前484年。佛教经典为我们记录了他所有的活动,可是前人却并不喜欢记录准确的年份,使得我们不得不留下了遗憾。


佛陀出生的时候,恰好是印度的十六国时代。如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印度北部当年也有十六个大国和无数的小国,他们或战或和,争夺着北印度的领导权。


不过印度的历史与中国的又不相同。中国的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都是从统一的国家中分裂出来的,而印度则更像是处于第一次统一的过程中。随着战争最后统一诞生出孔雀帝国,也就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帝国。


悉达多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迦毗罗卫不是十六国之一,只是印度北部的一个依附于大国拘萨罗的小国,位于如今的印度和尼泊尔边境附近,首都在印度境内。


这是一个由释迦族建立的小国,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种,属于萨蒂利种姓,由于族人能征善战,对于周边的大国也颇具震慑力,这是一个小国生存的根本手段。


悉达多母亲摩耶夫人为净饭王怀上了孩子,一次,在返回娘家时,北上路过蓝毗尼园时腹痛难忍,在一棵树下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叫悉达多。


摩耶夫人显然不知道,她此次探亲实际上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后的两个国家,她的丈夫在印度境内进行统治,而她生产的地点距离边境的位置不过只有不到十公里,却处于了尼泊尔境内。未来佛教的朝圣者们不得不走两个国家,才能遍访佛教的四大圣地。除了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之外,其余的三个都在印度境内。

图注:悉达多降生于此树下。


图注:菩提树和经幡下朝圣的人们。




那棵神圣的菩提树下,印度人反而不多


在悉达多出生之处,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树,这棵树据说是后人补种的,却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神圣性,每天在树下打坐修行、或者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构成了蓝毗尼重要的风景。


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出发的大巴车清晨把我放在了蓝毗尼车站。一位当地人告诉我去往菩提树的道路,随着他的指引,我走进了一个大院,顺着一条笔直的道路前行。很快,我遇到了一位从中国内陆去的喇嘛,还有一位日本女孩,跟随着他们一起走,偶然到达了一处藏传佛教的寺庙。


事后,我才知道,我所走的并非正门,而是整个园子的东门。在这里只有一座寺庙,就是这个藏佛寺。寺内菩提树参天、挂满了各色的经幡,善男信女们在殿内顶礼膜拜,让我仿佛回到了西藏。

图注:蓝毗尼内院中的藏传佛寺。


从藏佛寺继续向前,到达了一个方形的围墙,围墙中间就是佛陀出生的大树、阿育王的石碑,以及后世所建的摩耶夫人祠。进入围墙的大门前,我们必须把鞋脱掉,每个人都怀着虔敬又好奇的心走了进去。


除了一条裂痕之外,阿育王石柱保存较为完整,不过柱头已经失踪了,只剩下了带着完整文字内容的柱体,记载着阿育王的到访,并减轻了蓝毗尼村的租税。在石柱前,一群身着黄色衣服的人在打坐、并念诵着经文,剩下的人们在拍照。


石柱的旁边是后来修建的摩耶夫人祠,祠堂内保存着远古的寺庙遗迹,供后人瞻仰。在祠堂外也有着大量的砖结构遗址,有佛塔,也有建筑物的墙壁和基址。


在祠堂的后部,有一片水池,水池的对面就是那棵神圣的菩提树。几位印度的僧侣坐在树下念诵着经文,等待着游客的施舍。游客以当地尼泊尔人居多,此外还有不少藏族人,及从其它东亚国家、东南亚来的人,不少操汉语的游客也混迹其中,印度人反而不多,说明佛教在印度已经趋于衰微。

图注:阿育王石柱下诵经的僧人和游客。背景是摩耶夫人祠。


图注:阿育王石柱上的铭文。万神宠爱的毗雅达西国王(即阿育王),在他统治的第20年,亲自拜访了这个地方。佛陀生于此,为了纪念和崇拜,国王立下了这根石柱,并将蓝毗尼村的租税减为八分之一。石柱上的裂纹也可以看到。




佛陀一生反对的,就是那无所不在、令人讶异的秩序感


从院子里出来向北,就进入了蓝毗尼园的大路,顺着这条路通向园区的正门。


整个蓝毗尼园的格局是方圆相间,比如菩提树所在的小园是方形的,这个小园又处于一个更大的正圆形中间,圆形部分用围墙和水塘与外界隔开,在圆形之外,又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


那座藏传的寺庙在圆形之内,也是圆形之内除摩耶夫人祠之外唯一的寺庙。


来自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佛教徒也建立了许多寺庙,则位于最大的长方形之中。这些寺庙都分布在院子北部的主路两侧。主路大约有两三公里长,路中间是一条人工渠,渠上架设着一座座桥梁。路的两侧,则是覆盖了树林的土地,各地的寺庙就建在树林之中,由于灌木丛生,有的寺庙只有走进了才能看到。

图注:蓝毗尼园的主路。各国寺庙大都分布于主路两侧的树林之中。


中华寺在主路的东侧,与韩国寺对门。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在我到达的时候,寺庙右侧正在修建一座新的建筑,工地上飘着五星红旗,电锯发出巨大的嘈杂声。


在我看来,中华寺是所有寺庙中最丑陋的建筑,其他的建筑更倾向于性灵,而中华寺如同国内的建筑一般,强调的却是秩序,显得庞大、中规中矩,却看不出一丝轻盈的痕迹。


佛陀一生所反对的,就是那无所不在、令人讶异的秩序感,到最终,人们却仍免不了将他变成某种秩序的化身。


实际上,中国的佛教徒往往以入世为己任,强调大乘,对于维护秩序的功夫超乎修行之上,任何一座寺庙都追求如紫禁城一样辉煌,达到的效果却是呆板和无趣。




妻子、孩子、王国都如影旋灭,什么是永恒?


年轻的王子在皇宫中长大,对于外面的世界既不关心、也不了解,他沉迷于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情爱的纵容之中,他有三位妻子,并有自己的孩子名叫罗睺罗。


然而,也正是当罗睺罗诞生的那一年,悉达多年满29岁,他的一次出行改变了命运。那次,他在路上看到了人的死亡、病困和衰老,开始意识到皇宫内的一切虽然值得留恋,却显得那么虚幻、掩盖了真相。他开始考虑人之为人的意义,既然人们都要死,为什么还要活过来?


当人生的意义问题困扰着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在意曾经拥有的一切。妻子、孩子、王国都是如影旋灭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永恒的呢?


在一个夜晚,迦毗罗卫的王子骑马离开了都城,去寻找他的答案。


但我却怀疑,年轻的王子之所以“逃走”,不仅仅是为了对个人命运的困惑。我认为他的出走或许还有社会的原因,因此,我们不妨看一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佛教经典很少告诉我们当时世界的混乱。


但是,这的确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混沌时期。十六国时期的印度如同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绝不是一个风花雪月之地,而是一个战事频仍、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会因为战争、贫穷、饥饿而死亡,死亡是如此频繁,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


既然人生如此偶然,死亡总是不期而至,那么为什么人非要出生和生长呢?如果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生时付出的一切都是无用,那么人生为什么要努力呢?任何的宗教和世界观无非是想给人生赋予一个意义罢了。


在面对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唯物主义并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效果,反而容易导致享乐主义。如果一个人相信死后一无所有、也没有知觉、更没有来世,那么他本能的反应是趁活着赶快多享乐,日日宴饮、夜夜笙歌。


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就是这样一个最现实的学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或许这些中国的古诗很好地表达了伊壁鸠鲁的观点。

图注:蓝毗尼园内的佛寺和佛塔遗址。




唯心主义,让人们不敢胡作非为?


王子悉达多离开后,遍访人间的各种学说团体,希望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他也曾经学过类似于唯物主义的学说,认为一切都归于灭,没有永生、只有永恒的寂静和虚空。


当然这些学说并没有像伊壁鸠鲁学派那样唯物到底,认为人生是彻底的无意义,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和大自然这种永恒的虚空合拍,以前是人死了之后才能达到永恒的虚空,而现在,他们要求人在死之前也要达到永恒的虚空,并把这当做修炼的一部分。如果极端一些说,就是,人每天都在等死,并努力达到死亡的心态。


悉达多经过学习,摒弃了这种学说。他不相信死后的虚空,而相信死后的灵魂。


相比起唯物主义,那些相信灵魂不朽、精神不灭的唯心主义能给人提供更多的安慰,也更加能约束人们的行为。由于灵魂的存在,为了灵魂的未来,人们在本世不敢胡作非为,从而对于形成社会伦理和公平公正更加有利。


这一点,在原始婆罗门教和印度教那儿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当低种姓的人们相信灵魂转世的时候,为了下辈子灵魂转入高种姓,他们宁愿这辈子吃苦,更谈不上杀人、干坏事了。


但是,原始婆罗门教是否能够提供公平公正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原始婆罗门教过于强调安于现状,以及对于贫困者的无视,而这恰好是悉达多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唯物主义中找不到答案,现有的宗教也不能提供慰藉,悉达多急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学术体系,来解释现实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生活的理由。这个体系是唯心主义的,相信灵魂的存在,同时还要兼顾此生的公平正义。


那么,他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一个体系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释迦牟尼诞生地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外》【157】20140924尼泊尔蓝毗尼(1) (蓝毗尼街景、蓝毗尼园)
桑奇,不见佛,佛却无处不在!
【纪录片】玄奘之路(七)随风而逝
无佛像时代——印度过去七佛象征图像的初创与表现
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