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礼的演变史

《相对忘贫》,丰子恺漫画。

“礼”之于中国,从一部《礼记》、一个礼部,到一个由礼构成的城邦社会,恰如棋盘上的格局,是规矩,亦是气象。

文/张丁歌《新周刊》第437期

有人曾观中国人下棋,视景象为奇。先走的须说:“鄙王小卒先走两步。”然后,对手要说,“鄙王小卒也走两步。”对手再说:“鄙王的士要吃尊王的卒,走到九宫中鄙王卑贱的象位。”一局棋下来,过招二人客套话一箩筐,却与棋的输赢毫无关系。观棋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客套就如棋局本身,不懂这些客套就等于不会下棋,这是礼仪。

观棋的是美国学者、牧师明恩溥。他曾侨居中国半世纪,于1894年写出一本《中国人的气质》(后译《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名噪一时,几乎成为最早探讨中国国民性的外来视角。“观棋”,便是书中《东方人的礼貌》中的一帧镜头。

中国典籍上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即礼仪准则有300条,行为准则有3000条,明恩溥慨叹:一个民族背负着如此多的礼节,很难想象怎样延续下去。但是,中国人做到了,他们设法把恪守礼节熔铸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能。

中国古代典故,夫妻如宾。 (图/FOTOE)

孔子当年修订《礼记》,一生倡议“克己复礼”时,怕未曾想到,两千年后,有位美国人会这样剖析解读中国之“礼”。而“礼”之于中国,从一部《礼记》、一个礼部,到一个由礼构成的城邦社会,恰就像棋盘上的格局。

礼是什么?《礼记》第一句话是毋不敬,俨若思。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解读孔子所倡之礼:“我们要随时随地很庄严,很诚敬。这个敬,并不是敬礼的敬,而是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表面看,像是老僧入定的样子,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所谓礼,就是指这个境界而言。对人对事处处有礼,那是礼仪了。《礼记》的这一句话,是讲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 孔子的理想是要恢复尧、舜、文王、武王时的礼仪等级。他把《礼记》之“礼”,看成修身、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

“不学礼,无以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记》49篇,从古代风俗,服饰、饮食居住,到婚丧嫁娶、家庭礼仪、师生关系,几乎构架为一套上古礼仪宝典。

南怀瑾解读,“克己”的克,就是剋,剋伏下去,有心理争斗之意。庄子叫做“心兵”,心里在用兵,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以现代语汇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争斗。克己以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

复的哪部礼?孔子是要恢复周公之礼(《周礼》)。“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他曾以此言,叹息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孔子希望可以根据周公的原则,建构一个有礼有节的生活模式与人伦关系。

周公制礼,是要人们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拾起敬畏。他重制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都纳入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亦是一套国家制度体系。那时,即便乡野之人,都以上层人之礼要求自己,彼此守礼,以礼义相标榜。《周礼》,其实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清代著名金石家吴廷康手拓并跋礼器四种。礼器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

春秋时,晋厉公会盟天下,周王室代表刘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国家最大的事无非祭祀与战争,祭祀尤在战争之上。礼部便是隋唐以降负责祭祀,以及由此延伸开去的所有国家礼仪的政府职能部门。

礼部,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以后,为六部之首。它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即主管考吉、嘉、军、宾、凶五礼。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甚至还有科技部部分功能。

礼部既撑起一个国家的面子,也关乎一个社会的里子。掌管礼部的大臣,为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礼部下面设四司,明清时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管嘉礼、军礼,以及学务、科举考试,即礼部试;祠祭清吏司,掌管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执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相当于隋唐时的膳部,专门掌管筵飨廪饩牲牢等事务,就是吃吃喝喝,大宴酒膳所用。

在清代,设有铸印局,负责铸造皇帝宝印和官员印信。另有会同四译馆,负责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礼部至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成为专管朝廷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

明恩溥一方面欣赏东方人的礼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不适,“客观地说,中国人对外国人所表现出来的礼貌(与他们之间表现的相同),首先考虑的不是客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己懂得礼数,会接人待物。”并做了个比喻:礼貌就像气垫一样,里面虽然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却能有效地减缓颠簸。

所谓礼仪之邦,不至于像《镜花缘》所述君子国那般,“圣圣相传,礼乐教化,八荒景仰。”但两千年的“礼”之路,已然让这个社会建构于隐形的礼文化下。礼于当下,如同一个人隔代的基因,一片土地深层的血脉,一个动作或念头深处的下意识,一声失传已久却仍能听辨甚至脱口跟随的乡音。

中国是礼社会,亦是人情社会。史学家孙隆基有言,“人情”是中国人的主要精神形态,在传统的天道观中,中国人甚至连天地都加以人情化,“我们就不难看到中国式的人情与西方追求自我或者说个人的权利的巨大差异。”

人情不仅指人之常情,也指礼之常理。你说它假意虚情,它也叫讲礼讲范。只是,礼仅停留在“范儿”,便真如气垫,气一漏就什么都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礼记》谈礼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何解?WORD
杨朝明:礼乐中华与道德人生
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浅论儒家之礼
彭林 | 礼与中国人文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