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是碎片化阅读有毒,只是你懒于思考

阅读从来没有“碎片化”,一切不过是你懒于思考


导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面对碎片化阅读,有两种观点,一是书单君的《碎片化阅读已不可避免,与其拒绝,不如掌控》(http://dwz.cn/1FxnqP),二是小木头的《不要再以碎片化的名义浪费生命了》(http://dwz.cn/1FxlGX)。而富书部专栏作者由牧则认为“碎片化”一直存在,批判本身就是悖论,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碎片化阅读,而在于懒得思考,实际上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当前主流阅读形态。


作者:由牧(富书部专栏作者),欢迎加入富书部原创写手群


闲来无事,翻看最近几个月做的摘抄。


我有两个专门用来摘抄的本子:一个做读书的摘抄;另一个摘抄网上看到的句子段落——也就是时下最盛却又饱受争议的“碎片化阅读”。


翻来翻去我发现第二个本子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页数都远远多于第一个本子,看来我也是深中“碎片化阅读”的毒。


我们的“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概念的兴起和随之而来的批判大概始于微博时代。


小小的框子里,斟酌良久,刚小心翼翼敲进一个字,右上角的数字便即时减小:还可以输入139字。之后更是随着不断增删修改,那个数字时大时小,甚至会左右你要发的内容。


读文章读到一段颇有共鸣的,兴冲冲复制粘贴过去,一不小心右上角的阿拉伯数字就变成了红色:已超出20字。然后就是删改阉割,18般武艺齐上阵,誓把发布按钮由灰色变回红色。


一边是博主字斟句酌发出那百十来字配上或自拍或下载的精美图片;另一边是关注者匆匆几秒扫过。看高兴了说不定会随手赏你个赞,能停下来转发或者评论上几个字的那绝对都是真爱。


短短几分钟,几十甚至上百条信息就从眼前划过。放下手机,关掉网页,感觉好像知道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收获。


当然,网民们信息狂欢的背后一直有讨伐“碎片化阅读”的声音。


再后来有了长微博,再后来有了微信订阅号:字数从百字增加到了上千甚至上万;制造一条信息的时间成本从几分钟变成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然而阅读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还是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睡前躺在床上一两个小时就能刷完不同主题的几十个订阅号。长微博和微信阅读依旧摆脱不了“碎片化”的本质。


“碎片化”一直存在,批判本身就是悖论


但是,“碎片化阅读”绝不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产物。


移动网络没有普及前,谁没有过在餐厅或者美容院理发馆等位时翻阅杂志的经历?杂志上的文章长不过两三千字,图文并茂,一扫而过,随手翻页,这样的阅读算不算“碎片化阅读”?


如果说这样的经验场景性太强,频率太低。那发行量巨大的各种日报晚报,《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又有哪个敢说自己的内容不是碎片化的?读者们每天每月翘首以待的,付费阅读的不都是碎片化的内容?


碎片化阅读一直盛行,只不过是网络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和廉价,从而使碎片化阅读更加普及,但“碎片”的质量却越发良莠不齐。


前几天和一个微信编辑聊天,她感概说现在碎片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各种软件里收藏摘录了一堆,都没有时间整理。


看,人人都在道碎片化阅读的危害,连我们这些“碎片”制造者也不能幸免。


更吊诡的是,那些痛斥碎片化阅读危害的人,洋洋洒洒分析了几千字。读者几分钟阅毕,感觉说的真有道理,点赞转发完,又继续去朋友圈和订阅号刷“碎片”了。


说到底,批判者们痛心疾首颇具正义感创造出来的,也不过是与批判对象一样的“碎片”。


“读书”就不是“碎片化”了?


说到不属于“碎片化”的阅读,最受认可的标准答案大概是:认认真真阅读一本书。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仔细想过: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就真的不算碎片化阅读了吗?


市面上充斥着的畅销书,大都是攒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十几二十篇鸡汤文,质量甚至不如那些刷爆朋友圈的“爆文”。看上几本这样的书,就自以为脱离了“碎片化阅读”,那才真是故步自封,自欺欺人。


那就读点经典吧。就说《论语》,假如孔老夫子活在现在,大概每天都能在微博曰上几句,引得大家竞相转发。毕竟《论语》就是孔子语录,摘出一两句来,道理深厚,朗朗上口,基本可以归为有干货的段子,金句。


民国时期大家们的散文,杂文,那更不必说,一篇篇下来,不都是碎片化的?所以才有散文集,杂文集。嗯,还有诗集。


假如那个时代有博客和网络,估计他们也会隔三差五更新自己的文章,顺便收获无数个赞。与我们现在做的又有什么区别?


如此说来,最不碎片化的形式大概就是小说了吧。


有次跟同事聊天,不经意谈到了读书。同事说自从毕业后就几乎没有读过书。但继续聊下去才发现,她最近刚读过几本小说。原来在她的概念里,读小说,是算不得读书的。


也许是教育的原因,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小说是用来满足猎奇心的,着实难登大雅之堂。


但偏偏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小说的形式。若是仅仅抱着猎奇的心理去读,涉及了大量宗教和历史知识的《悲惨世界》也不过是讲了一个逃犯,还有一个私生女的故事。


所以,即使进行的是完整的阅读,也并不能意味着你的收获比碎片化阅读更多。因为当你思维的广度达不到,容易无意中把内容单薄化。


“碎片化阅读”是把双刃剑


所以说,阅读的主体从来是人,碎片化阅读也不例外。


鲁迅曾这样解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同样,“碎片化阅读”的利弊也是件因人而异的事情。这种阅读方式的的盛行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比便捷地获取信息。


若是不加选择,又不假思索,那确实可以尽享碎片化的弊端:思想变得狭隘,知识结构不扎实,无法进行深度阅读……


但是拥有辨别和选择能力,运用得当的人,自可以从中获利——利用碎片化阅读建立起自己知识体系的广度。


通过一篇短文发现一个有趣的知识点,从而去查阅资料,深入研究。这样就又通过广度获取了深度。


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假如没有没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做支撑,即使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也容易因为理论依据的片面和缺乏,从而陷入坐井观天而不自知的状态,阻碍自己的进一步发展。


也许你认为能够化弊为利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对于大部分人还是尽量避免碎片化阅读为妙。


但是从QQ空间到现在的朋友圈,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少的朋友(无论年龄大小)去转发“不转不是中国人”,以及各类养生谣言等信息。而且,越早接触碎片化信息的人,越早实现了这种转变。


每一次碎片化阅读都是一次自我学习。当遭遇不同观点,很容易引发思考,做出客观判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就慢慢拥有了独立思考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你说有人在网上混了很多年还一直固执己见,否定一切不同于己的观点?


相信我,那绝对不是“碎片化阅读”造成的。即使没有碎片化阅读,他也一样固执狭隘,说不定甚至不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作者简介:由牧,原创作者,伪文艺女青年,已婚少女。曾为“生有涯而知无涯”苦恼,直到偶然看到胡适先生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豁然开朗,遂做了欢喜(ID:huanxijoy)。愿与你分享爱,喜悦,和平。



附上萧秋水老师的一篇文章《当我们说时间碎片化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相比知识碎片化,很多人面临的更严重问题是时间碎片化。


时间碎片化表现为两种情况:


被动碎片化


这是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时间不是你想整就能整,往往是被别人切割成碎片。


会议、同事找过来谈事情、各种无预约突如其来的事情、电话、短信或微信通知、中介打来的、各种广告、同学朋友约饭局、家乡的亲戚好友突然到访、路上堵车……


这些碎片,漂移在工作、家庭、社交场合、网络社交媒体等各个地方,事实上已经形成一个碎片海洋,经常会刚从一个碎片里脱身,又进入另一个时间碎片,再加上各种信息碎片,会使得人的大脑需要不停切换,瞬间记忆丢失、容易忘事、误事,甚至形成严重的后果。


有篇文章分析说,很多人看到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遗忘在车内导致悲剧,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想想自己丢东西的经历?如果时时留心,又怎么会丢?往往是在丢了以后,才明白当时大脑陷入短路,短路常因时间碎片和信息碎片共同作用而发生。


当然一个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的人,可能同时也是把别人的时间切割成碎片的人。


一个人的时间,被动碎片化的情况越多,表明工作生活中越被动:能够左右的事情少,缺少权威性和影响力,时间相当部分由他人作主而不是由自己。对于一个毕业五年内的人,这是可以出现的情况,而如果一个在职场打拼十年以上的人,如果还要这样被动,就值得警醒。


主动碎片化


说主动,似乎有点冤枉,很多人都会说,我怎么可能会主动把时间给碎片化呢?


这里说的主动,可能是无意识的举动。比如电视不断换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把原本完整的时间给切割成了碎片。有人说我根本不看电视,那么,刷微博和微信呢?在不同的网页间跳来跳去呢?很多人倒是在打游戏的时候非常专注,时间特别整,经常都是一整夜一整夜这样的整法,而这也是因为,游戏的机制设计容易使人产生心流,把人深深吸引进去。而其他的事情,通常没有这样的效用,一个没有专注习惯的人,会不自觉地“跳来跳去”,时间于是分崩离析。


另外一种主动碎片化,是因为不懂得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安排时间上出现失当,比如堵车这个事情,有些人如果条件允许,会提前或者延后出发,避过堵车高峰期,这就是解决方法。


有被动碎片化中的叙述类似,如果一个人已经具备了多年的工作和独立生活经验,时间还是失当的主动碎片化状态,这也值得警醒。这表明什么?心不定,需要在不断的转换中消灭空虚感,单纯、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不能带来充实感。


对于任何问题,如果洞察了现象后的本质,也就容易解决了。


建议的方案:


1、如果工作生活中被动碎片化的情况很多,也先不要急躁,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


比如来自公司有哪些方面,来自生活有哪些方面,来自公司的方面,又分别是什么,如果有必要,可以换环境,如果没能力,不敢换,培养。一个人并不是要成为独裁才能左右自己的时间,但是专业能力、声望、品牌,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定海神针,当别人信服你、倚重你,当你说话一言九鼎,当别人熟知你的时间管理原则并认可,你被无端干扰的情况也就相应变少。


之所以强调专业能力等,是因为,如果能力不济,还是虚心向学、听从安排好。


一位朋友的公司,开会总要规定时间,不允许超时。


另一位朋友的公司,一律站着开会。


2、对于主动碎片化的情况,要寻找心之安处。


心定了,万事可定。


心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也就好区分,在重要的事情上投入时间,不重要的就忽略,而且心理上没有负担。


关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合理利用,已经谈过多次了,要控而不是被控。


3、寻找适当的方法和工具。


对于外界的干扰比如中介,可能的话,可以采用多号码或者虚拟号码来解决:用到的时候,再去运营商弄个副卡,只向中介提供这个号码,适当的时候取消。


4、合理利用碎片化。


在不能避免被打扰或者生活中总有意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碎片,比如,锻炼五分钟之内做事的能力,把碎片连缀起来,也就能够做成一件大事。有人在上下班时间听英语,长期锻炼下来,英语水平也获得提升(当然也要观察好周围环境,不要让小偷有可乘之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养成良好的预约习惯,不给别人突然袭击。


我自己总会随身带本书,在等人的时候、等车的时候,打开书来看,有时候,出一趟门,也就能读完一本书。


我和秋叶都有个习惯:出门不开车。因为开车时若思考可能会比较麻烦,而乘车或步行没有这重困扰。我乘UBER的时候,总会问司机一些问题,而这些内容往往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每个人都不一样,知道别人的方法,对自己是个借鉴,但最重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戒 | 时间规划,让每一天都有意义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妈妈四“懒”育出独立孩子
阅读从来没有“碎片化”,只不过是你懒于思考
我一年加班210个小时,领导凭什么把A给部门最闲的同事?
不一定每天都很完美,但每天一定有小美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