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楼】荣德生大公图书馆:私立公馆,编目之先(上)
韦力 芷蘭齋

荣氏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祖先,那就是荣启期,他是春秋时期郕国人,据说他对音律很内行,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见解。这么想来,他应当是一位有着浪漫主义情结的政治家。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样的人大多不得志,而荣启期也正是这种情况,但他却成了后世文人特别喜欢歌咏的高士,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大名人,这位名人就是孔子。关于他跟孔子之间那场伟大的不期而遇,记载于《孔子家语》一书中,这段话不长,我把它抄录下:“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索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不知是广场还是停车场

关于这件事,也同样记载于《列子·天瑞篇》中,跟《孔子家语》的这段描述大同小异,都是说孔子到泰山游玩的时候,遇到了荣启期,虽然此时的荣大人穿的很破烂,但仍然在原野里弹琴唱歌。荣氏穿着的破烂跟其欢快的举动所形成的反差让孔子不解,于是孔子好奇地问荣启期,何以能如此?于是荣告诉了孔,自己人生中的三乐。荣说,自己在万物中成了人很值得高兴,而在人中他又成为了男人,这是他第二件高兴的事,而今他活到了近90岁,这等长寿当然更值得高兴。孔子听后大为感慨,认为这位荣启期真是个能够宽慰自己的人。


石牌坊的背面

据说“知足常乐”一词的出点就是这则故事,虽然广大妇女同志,尤其是女权运动者,肯定要大批特批荣启期的这个论调,但至少在春秋时代,女权运动还未风行,因此,荣启期不必担忧半边天们的口诛笔伐,而我更关心者,是荣氏的这番人生态度对孔子是否产生了重要影响。巧合的是,孔子第一次参加工作,任职的地方就是郕国,那个地方好像叫中都汶上,孔子51岁时,在此担任中都宰,这正是荣启期的家乡。孔子是位能干的政治家,他用了1年的时间,就显现出自己的管理才能,据说他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让附近的许多诸侯都偷偷学了去,我想,荣启期的思想是人生的旷达,恐怕跟以入世态度来努力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孔子的观念恰恰相反,这样推论起来,孔子虽然会赞荣启期,但并没有效仿他。

那以后的荣氏后人是否会像荣启期这样,有着旷达的人生观呢?抱歉地说,我还真没查到。过了两千多年,到了无锡荣氏这一支,我看到者,是有着更加务实的处世态度,正因如此,才使得无锡荣家成为了近代工商业史上的翘楚。


纪念馆外观

无锡荣氏的祖上也有着官当的很大的人,我也就别追溯到那么遥远了,在这里聊聊晚清民国间荣家的祖孙三代。荣锡畴最初做运输生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事物流业,因为当年本钱小,他只有一条小船,经常将货物从太湖运到上海等地。太平天国的时候,荣家的人大多数死难于此。战争结束后,荣锡畴的家族中,仅余了一位男丁,那就是荣熙泰。荣熙泰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荣宗敬和荣德生,正是这兄弟二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经营本领,创造出了荣氏家族的工商帝国。


最高规格的题款儿

荣宗敬比荣德生大两岁,他们十几岁就来到了上海,当时先在钱庄里学徒,几年之后,有了一点积累,于是就跟父亲共同在上海开了一家很小的钱庄,那个钱庄由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任管账。经营了几年之后,渐渐有了些积累,但后来受股东经营失败的牵连,让这家钱庄倒闭了。后来荣德生一人前往广东经商,他在那里发现,有很多从国外进口的物资中,面粉占的比例很大,他经过了解发现,面粉大量进口的原因,是国内仅有4家面粉厂。荣德生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商机,于是就跟哥哥商议,决定要开一家面粉厂。他们回到了无锡,跟人合资建立起了当地第一家面粉厂,此后用了8年时间,他们不断地扩张,最终使得荣氏家族有了14家面粉厂,成为了这个行业里实力最大的一家。在鼎盛时期,荣家所出产的面粉,竟然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29%,因此,兄弟二人有了“面粉大王”的称号。


进到了纪念馆内

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企业搞得如此之大?当然时机最为重要,因为那个时段正赶上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面粉成为了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但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恐怕不止是荣氏兄弟二人能够看到这是个商机,别人当然也能够看到。虽然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经营手段的正确,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比如他们为了提高面粉的质量,会提前抢购下大量的新麦,同时为了面粉看上去漂亮,他们还在生产的过程中往里加漂白剂。虽然这种添加剂让今天的人听来很反感,但在一百年前,更加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也没人知道添加剂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哪些不好的恶果,而最为奇特者,是荣氏兄弟所出的面粉袋中,经常能发现铜元,也就是人们在面粉里面放钱币,这种促销手段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金灿灿的藻顶

荣氏兄弟虽然把企业搞得这等红火,但他们没有忘记“兴学以教化民众”,用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致富不忘乡亲,他们兄弟二人用赚来的钱开始在家乡办教育。从1906年开始,此后用了10年左右时间,他们在无锡办起了4所公益小学和4所竞化女子小学,后来又办起了几所公益中学,最有名气者,是到了1947年,荣氏创办起了江南大学。虽然是私立大学,但此校是文理、工农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此校聘吴稚晖为董事长,戴季陶和荣德生分别为副董事长,并且聘钱穆为文学院院长,唐君毅为教务长,这些人都是当时的才俊,可见荣德生在办学方面下了很大的气力。江南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将其不同的科系并入了其他大学。到了1985年,又恢复了江南大学,并且由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为该校的荣誉董事长,而荣毅仁后来已经当上国家的副主席了。

荣氏兄弟在搞教育的同时,也意识到公共图书馆对启迪民智至关重要,于是他们就从1912年开始筹办图书馆。在筹办期间,荣德生开始大量购买古籍。资料上说,在图书馆筹办后不久,荣德生就从上海购买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资料上没有说这部书是哪个版本,以我的猜测,应当是同文书局的石印。即使是部石印本,也同样难得,因为这部1万卷的大书,同文书局原样原大仅印了100部,而其中的一半则因意外失火而烧成了灰。另外,荣德生还从上海购买到了大量的线装书,据说他在购买之前,认真地研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他以此书上所列书名作为购书指南,而《书目答问》虽然所列之书涵盖面很广,但是张之洞所列书名乃是读书门径,而非藏书指南,因为书中所列均为寻常易得之本,善本非其所关注者。这样推论起来,荣德生所购之书,虽然品种齐全,但在版本方面的质量,应该并无讲求。


荣氏故居旁的风俗街

大实业家开始买书,当然能引起书界的敏感关注,于是很多书则是由书商开始主动送到荣家去售卖,而荣德生的购书方式是只要自己没有的书,就一律买下来。到了1914年,荣德生购得之书已经超过了5万卷,于是他就在自己家荣巷的西面,购买了近3亩地,此地的其中一部分,用作了竞化女校的扩建,而另一部分则盖起了一座藏书楼,此楼在19161010日举行了开馆仪式,楼名起为“大公图书馆”。由此可见,从名义上说,这是私人所建的藏书楼,然而他却对外开放,无锡的民众均可来此馆看书。

开馆之时,大公图书馆已有藏书超过了9万卷,但在建楼的时候,荣德生已经考虑到了后来的发展,他把楼体的库存规模设计为20万卷,可见其对藏书楼的建设有着长远的规划。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此馆的藏书,荣德生命馆长荣吉人和严筱兰对馆藏之书进行编目,用了3年时间,到192110月,《大公图书馆藏书目录》得以面世,这个目录请了唐文治、钱基博、孙毓修等人写了序言,孙毓修在此书序言中评价该馆说:“乡村之有图书馆,且有书目,则以大公为始矣。”


穿过纪念馆,进入了后院

然而这个图书馆建立起来之后,前来看书的人却很少,按照当时的资料记载,大公图书馆开馆的第一年,平均每天来看书的读者大概有三、四位,接下来的几年,有时一整天一位读者都没有。前面我们说过,荣德生建起的是私立公共图书馆,而并非他个人的藏书楼,他办图书馆的目的,是想在家乡普及文化,而他看到的结果,远出他所料,这自然令其颇感失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局面?荣德生跟图书馆的同仁们进行了多次探讨,于是他们想出了一种吸引读者前来看书的办法。

这个办法很是奇特。从1932年开始,荣德生命朱梦华、殷彦恂做主持人,由他们组织一批学生共同来操作。他们从大公图书馆所藏的典籍里,把书中有价值的所刊刻的序跋抄录下来,用了3年多的时间,总计抄录下2500多简,总计有200多万字,而后将这些序跋按照四部分类法编为七十二卷,于1936年以荣氏大公图书馆的名义将该书出版,起名为《叙文汇编》,书名签请吴稚晖来题写,而出版方式则以木活字来排印。当时这部书仅刷印了100部,出版之后,该书放在馆内,以便于读者翻阅,剩余的部分则寄赠给国内的一些公共图书馆。


荣氏大公图书馆编《叙文汇编》书牌


《叙文汇编》刊刻牌记


《叙文汇编》卷首

把古书中的序跋摘录下来编成书,然后就能吸引读者来看书,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人给荣德生出了这么一招儿,以我的偏见,看书的人自然会来看书。把“序跋摘录出来”跟“读者来看书”,我找不到内在的关联性,以我的私见,如果真想吸引读者来看书,荣德生完全可以用面粉促销的方法,他可以在一些书内夹放小额的纸币,谁翻到了这张,钱就归谁,那肯定让大公图书馆大为红火。不过,我又转念一想,那恐怕成群涌来的翻书人,就不能称之为读者了,应当再加一个字,叫“读钱者”了,并且大公图书馆里的藏书也会被很快翻烂了,但里面的字究竟有几个人看在了眼里,则变得更加令人怀疑。我记得国外有一个图书馆传奇的故事,是说某位读者某天在一家图书馆里借了一本从未有人翻阅过的书,他无意中从书内拼合出一组数码,经过他的长时间研究,他确认这是一组银行保险箱的密码,几经周折,他终于打开了那个保险柜,按照里面的遗言,那笔巨大财富最终归了这位读者所有。这个故事听来是何等的激动人心,真不明白当年荣德生为什么没有把自己行之有效的商业手段应用到吸引读者上来。


《叙文汇编》荣德生序言

但我却是这件事的受益者,因为他当年用木活字排印的《叙文汇编》,我有幸得到了百部中的一部,此书原装40册,我所得之本,乃是用上等的棉连纸所刷印者,此书我另外见过两部,而刷印的纸张均为普通的玉扣纸。由此可知,这部书虽然只印了100部,却至少使用了两种以上的纸张,我买得此书当然不是为了到大公图书馆去看书,因为早在我得此书之前的40年,大公图书馆的藏书已经捐献给无锡市图书馆了,我买此书的理由是,因为自己有活字本的专题收藏,这部《叙文汇编》虽然印行的时间不足一百年,而今却连零本都不容易看到,更何况是这么完整的一部,我当然要把它买下来居为己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慈善人家:“千桥之德”荣德生
荣氏古里展新颜
《无锡(206)近代名家楹联集》之荣椿年(6)
中国近现代史最牛的家族,连毛主席都不禁夸赞它,如今依然存活着
无锡南长街:市井深处的城市记忆
荣德生的“千桥之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