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楼】东林书院:名重天下,藏书罕闻(上)
韦力 芷蘭齋


东林广场上的雕像


昨夜提前查看了地图,我所住的酒店距东林书院不远。今日一大早,天上下起了雨,但还是决定步行前往。因为住在老城区里面,一路走来也看不到什么景色。在大道边,远远地看到一个公园,走到近前,果真是东林广场。这个广场的面积不小,地面满铺着花岗岩,远处的背景是光大银行,U字形的办公大楼,一眼望上去,感觉像光大银行的停车场。仅是在广场的尽头有一组雕像,看那些雕像的装束及神态,就知道一定跟东林党人有关系。



终于看到了跟东林书院有关的痕迹


因为下雨的缘故,整个广场上空无一人。我沿着广场的四围兜了一圈,却找不到进入东林书院的入口,只好再返回到马路边。到这时,才注意到路边有一条小河,河岸整修得颇有情致,然道路的一侧,却有个中年汉子坐在石边洗脚。我向他请问,如何进入东林书院?他头也不回地,伸出左手往前一指。于是我沿着河边继续前行100余米的样子,果真看到河边有一处东林书院的石牌坊,其石牌坊上的字是“东林旧迹”。



在这条河上找不到能够过去的桥


我走到石牌坊的下面才看清,这里依然是隔河相望,并且无桥可通。这种设计方式真是怪异,只好继续向前走。在石牌坊前行不远处,有一条右转的小巷,巷口立着一块导路牌,上面标出了无锡老街有哪些旧居和古建。


沿此小巷前行30米,就看到了东林书院的售票处。门票仅5元,但票幅很大,至少比故宫的门票要大4倍。售票处在游客服务中心内,里面的柜台里摆放着一些跟东林书院有关的书籍。我浏览了一下,有些收录了一些史料,确实有用,但想到我下面的行程,于是还是决定不增加自己的负累。



东林书院正门


从外观看,东林书院的大门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气势,看上去更像个古代的大户人家。进入院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雕造繁复的石牌坊,上面也刻着“东林旧迹”这四个字。既然是旧迹,说明这并非东林书院建造时的原物。旁边的说明牌上,却说这石牌坊建立于万历三十二年,但下面的文字却印证了我的判断:原来这个牌坊是乾隆五年“恢复”者。我不确定“恢复”二字是重新建造,还是用原构件再次搭建,但从牌坊上的构件颜色看,确实有着不同时代的痕迹。



标志性的石牌坊


穿过泮池,就进入了东林书院的一进进的厅堂。来此之前,我对东林书院印象最深者,就是那“风声雨声”的名联,于是边拍照边寻找,直走到最后一进院落,也未曾找到自己想看者。这让我有点不死心。从右侧的花园穿出来,在里面寻找一番。花园内有不少的当地人在锻炼身体,我看那份认真劲儿,不好意思打扰。



认真


转身注意到,前方有个正心亭,厅内一位老太太坐在那里休息。我走进小厅之时,她马上站了起来,以便让我拍照,并且指着厅内悬挂的匾额说:“这些很好看,拍这里。”我问她那“风声雨声”的对联在哪里,她站在厅内,向我讲解一番。我还是不得要领,于是她转身收拾自己的锻炼器械,说要带我前往。但这一早晨,她带来了数件装备。让一位老人背着这么多东西带我去寻找,我还是不忍心让她这么折腾,于是郑重地向她道谢,说自己肯定能找到。



正心亭



亭内的匾额


从建筑格局来说,东林书院分三路,我还是觉得这幅名联应该在明显的位置,于是沿中路,重新找去。然而,走到了底,还是没能看到,这多少让我后悔没让大妈来带路。于是沿着其他几进院落慢慢地看,偶然在依庸堂内遇到一对年轻人,其中那位小伙子手里拿着本《东林书院楹联集锦》。看来是位有心的游客。他拿着这本书做比照,在厅堂里寻找着书中标明的对联。我马上向他请问,“风声雨声”在哪里?他一脸歉意地跟我说,自己也在寻找,但他现在还没找到。我告其无妨,向其道谢后,转身准备到下一个院落再接着找。我还没有迈出门,他的那位女朋友喊了我一声说:“就在这里。”转身一看,果真,这幅名联就在依庸堂影壁前的两根立柱上。



“风声雨声”竟然在这里


折腾了两回半,才找到这幅对联,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认定这幅名联应当在某个厅房的大门口,不会想到它竟然在室内,即使如此,这幅对联在室内也并不亮眼,给其这样的待遇,确实出乎我所料。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样,知道东林书院,知道东林党人,很多都是因此联而起者。这样看来,内秀固然重要,颜值也确实是先决条件。


找到了名联,满足了部分心愿,又让我想到了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找到这里的藏书楼。关于东林书院的藏书,赵连稳编著的《中国书院藏书》中,对其有这样的描述:“东林书院重视讲会和会讲,对藏书似乎不太重视,故有关藏书的记载也很少。明代东林书院建东西楼分藏经籍、祭器、古乐器,根据康熙年间刊的严毂《东林书院志》下卷记载,万历年间,东林书院藏书5部4套34册,有《文公家礼》、《朱子册议》、《朱子年谱》、《朱子说楚词》、《朱子注释韩文全集》,都和朱熹有关。每部书记载书名、部数、套数、册数四项内容。”


但无论怎样,至少说明东林书院确实有藏书在。因为在书院设置上,其三大功能之一,就是藏书,因此我不太相信这里藏书的数量会那么的少,我还是想在此探个究竟。



燕居庙


书院中路的最后一进院落是燕居庙。此庙门前,一块大石头上嵌着说明牌。此牌所刻文字如下: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始建,中设几案,奉本主,为祀至圣先师孔子专祠。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闲居之意。书院为社会私家讲学之所,它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


大殿东西两侧分别设典籍室、祭器室,是专门贮藏书院经籍图书及祭器乐器之所。


看到这个说明牌的下一段话,让我兴奋起来。果真,这里设有专门的典籍室。从外观看,典籍室至少有20平方米大小。以我的经验,这里至少能放下上万册的书,即使当年,这里的书没有放满,也不会是那么区区的几部。虽然我也知道东林党人喜欢清谈,但那些人基本都是取得功名者,又有那么多的思想,怎么可能不读书呢?



燕居庙内孔子像


人们提到东林书院,大多想到的是万历年间的顾宪成,其实他只是复建者,因为早在北宋的政和年间,东林书院就已经建成了。宋政和元年,著名学者杨时来到无锡,无锡当地的官员李夔陪同他游览南门的保安寺。那时的保安寺四围,有很多高大的古树,这种感觉,让杨时很喜欢,于是杨想在这里修建一个讲学的场所。李夔对此很是赞赏,于是在保安寺建起了个书院。杨时觉得这里的环境跟他去过的庐山东林寺有些相像,于是就给这个新建的书院起名为“东林书院”。杨时在此讲学,一讲就讲了18年,使得这里渐渐有了名气。



右上角这间房就是当年的藏书楼


杨时曾经跟着名儒程颢学习,他学成之后准备返回福建时,老师对他感叹了一句:“吾道南矣”,那意思是说,他的思想因为有了杨时,而得以在中国的南方传播。这句话很是有名,因此杨时去世后,他的东林书院培养的弟子就在书院里给他建了个祠堂,这就是我看到的道南祠。



道南祠



道南祠内的摆设


在此后的年月里,书院几毁几建,真正让这个书院出了大名,那还是要说顾宪成。明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和高攀龙联合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捐资,又恢复起了已经破败的东林书院。当时他们总共集资了1200多两白银,《中国书院》史中,对新建起的东林书院有这样的描述:“有大门、牌坊、东林精舍、丽泽、依庸二堂及燕居庙、道南祠、藏书楼、山房、草庐、书斋、学舍等建筑,奉孔子,祀杨时,置田200亩、地16亩,以为院中经费。”以此说来,书院在恢复之初,就建有藏书楼。可惜,这些人喜欢聚在一起谈论政治,而后世提到东林党人,也把他们当政治人物来看待,少有人提及他们的学术观,就更没有讲述他们的藏书之事了。



吾道南矣


在明末的历史上,记载最多,也是最为强烈的一段历史,就是东林党人跟宦官的殊死斗争。这件事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描述,这些描述使得后人一提起这段往事,就会同情东林党人,而痛恨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但是,为什么魏忠贤一直想办法要铲除东林党,我倒很想知道这件事的内在原因。政治观点不同,这种根本分歧就不用说了。那为什么要把这些东林党人都要弄死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林书院,赶上免费参观的班车
东林书院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之一:东林书院
千古名联留一时,明朝的东林书院有何故事?
东林点将录
明·顾宪成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