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楼】袁枚所好轩:及身而散,快乐生涯(上)
韦力 芷蘭齋

袁枚有多个藏书堂号,其中之一是所好轩,而这些堂号都在他所居住的随园之中。随园内藏书量最大的时候达到了40万卷,这个数量在乾隆时代足够大。我看到一份资料,上面说袁枚的这40万卷藏书“是中国历史上除刘承幹以外的第二大私人藏书家”。这个评价太过偏爱,以至于我猜测这篇文章一定是袁枚同乡人所写。首先,袁枚和刘承幹是两个时代的人,无法关公战秦琼;第二,在中国古代藏书家中,达到40万卷藏量者虽然不多,但也能排出一些位来。不去管它吧,我在这里并不想核实袁枚的藏书数量,也不想给他的藏量搞个古今排座次,我对他感兴趣者,是他的藏书态度。



袁枚像


袁枚给自己的藏书处所好轩专门写过一篇《记》,此文第一句就是:“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作为爱书人的我,起头读到这几句,就多少感到一点儿不痛快。袁枚说,他自己的爱好特别广泛,然后他说虽然爱好广泛,但却尤其爱书,本来这是一句令人舒畅的话,然而他在下面一做注释,这味道就有所转变。


袁说自己好吃、好色、好豪宅、好旅游、好交友、又好花草树木及古玩字画,而他把好书列在了这所有项的后面,这当然令我非喜,可是接着读下去,顿时又觉得峰回路转:“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袁枚传记


袁枚又接着说,书本来跟其它爱好相并列者,那为什么仅把书提出来单说呢?他解释道,好色是年少时的事。虽然他的这句话不可信,因为他70岁时还在跟女弟子暧昧,我们姑且就当他这么一说。袁枚接着说,而美食到了饥饿的时候,才觉得味道最美;朋友则是有共同爱好,才觉得有趣;而做驴友,则需要有好的天气;各种古玩呢,则只是刚买回来的时候有兴奋感,过不了多久,就觉得没意思了。这一切中间,除了书不是如此,因为无论你是年轻还是病老,无论你是饥寒的身还是阴天下雨的况,书什么时候读都对人有好处,所以袁枚得出结论:只有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到这里,才让我放下心来,袁不愧是才子,他用文章在玩儿欲擒故纵法。其实他对书很喜欢,用他自己的说法:“超过了天下一切俊物”。



光绪石印本袁枚撰《小仓山房文集》



袁枚撰《小仓山房诗集》


然而,在袁枚心中这最好的俊物,此后不久他就基本上将其散掉了。古人藏书及身而散者,大多是迫不得已,然而袁枚却不是这样,他既没有受难,也不是遇到了多么深刻的精神打击,他就是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亲眼看到自己的书是如何散失出去的。这以至于让我开始怀疑:他当年的聚书之心是否是真的爱书?如果不爱,何以聚之?如果深爱,何以散之?


其实我这种说法也是一种矫情,因为也有不少旷达的藏书家看着自己的书及身而散,其实我挺佩服这样的人生观: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何用慨然?!袁枚的散书可谓大张旗鼓,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散书记》,此文的起首之句为:“乾隆癸巳天子下求书之诏,余所藏书,传钞稍稀者,皆献大府,或假近宾朋,散去十之六七,人卹然若有所疑。余晓之曰:天下宁有不散之物乎,要使散得其所耳。要使于吾身亲见之耳。”



光绪石印本《随园三十六种》书牌


袁枚认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既然如此,他要让自己的书:第一散得有价值,第二要亲眼看见。因此,他把自己的藏书一部分给了正在征书的续修四库全书的馆臣,另一部分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很快就将自己藏书的六、七成散了出去。那么,他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袁枚接着解释道:“古之藏书人,当其手钞缣易,侈侈隆富,未尝不十倍于余,然而身后子孙,有以《论语》为薪者,有以三十六卷沉水者,牛宏所数五厄,言之慨然,今区区铅椠,得登圣人之兰台石渠,为书计,业已幸矣。而且大府因之见功,宾朋因之致谢,为余计,更幸矣。”



袁枚随园藏版本《新齐谐》书牌



袁枚撰《新齐谐》卷首


袁枚认为,古人为了藏书,费了那么大力气,最终不也都以各种原因被毁灭了吗,那既然如此,我还不如让他藏在皇宫里,那样更保险,而有些给了朋友,朋友还感谢我,这不也是我的快乐吗?!但是自己的藏书就这么散掉了,他觉得难受吗?袁说自己也挺难受,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散呢?袁说:“不特此也,凡物恃为吾有,往往庋置焉而不甚研阅,一旦灕然欲别,则郑重审谛之情生,予每散一帙,不忍决舍,必穷日夜之力,取其宏纲巨旨,与其新奇可喜者,腹存而手集之,是散于人,转以聚于已也。”


袁认为,因为家里的书太多,所以顾不过来细看,而今要散书了,因为舍不得,于是就夜以继日地把要给人的书细细地看一遍,于是他就把这本书里的内容藏在了自己肚子里,这样反而是因为散书让他增加了阅读量,也让他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所以说,他觉得散书有这等的好处,因此他把自己的书大部分都献了出去。



《袁文笺正》书牌



《袁文笺正》卷首


可能是袁枚觉得他这篇《散书记》说的还不够透彻,于是他又写了篇《散书后记》。然而这篇后记却跟前记的写法完全不同,前记所说观点都很贴题,是用各种方式来解释自己散书的心理,然而这篇后记以我读来,这位袁才子彻头彻尾就是借题发挥,他想用这个题目来把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考据学大大地贬斥一番。



图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排印本《袁家三姝合稿》书牌


清代的考据学是中国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派别,其历史价值用怎样的语言去夸赞,我都觉得不为过,然而袁枚却对考据学极其反感。当年,袁枚有个朋友叫孙星衍,也跟袁枚一样喜欢诗学,这让袁极其高兴,夸孙为奇才,但是后来孙却转向了考据学,这让袁枚痛心疾首。袁写了很多封信,劝孙回头是岸,但孙受到强大考据学吸引,不为所动,反而几次回信跟袁讲解考据学要比诗学高明许多。



小仓山房藏版本《碧腴斋诗》书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如何借书藏书?
所好轩记(清)袁枚
书啊,书
清人黄丕烈的藏书人生
【书房】薛原:我们书房:呆情葫芦,洁拒旧书(上)
湖南人居家、打仗、做官都在读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