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厂】中华书局藏书楼:四部备要,古今集成(下)

对于何以要出版《四部备要》,陆费逵曾自写过一篇《缘起》,他在文中称:“吾国学术,统于四部。然四库著录之书,浩如烟海;坊肆流传之籍,棼若乱丝。承学之士,别择维艰;善本价昂,购置匪易。本局同人有鉴于此,爰于前年择吾人应读之书,求通行善本,汇而集之,颜曰 《四部备要》。”陆费逵说,四库著录之书,数量十分庞大,一般的人难以选择,但如果购买这么多的善本,一般人也很难有这样的雄厚资本,所以中华书局针对这种情况,选择出一些古书之中必读之书汇在一起,这就是《四部备要》的来由。


但对于这部书为何选择丁氏兄弟所用的仿宋铅字?陆费逵做了如下的解释:“提纲絜领,取便研求;廉价发行,以广传布。惟是普通铅字,既欠美观;照相影印,更难清晰。适杭州丁氏创制聚珍仿宋版,归诸本局,方形欧体,古雅动人,以之刊行古书,当可与宋椠元刊媲美。兹将第一集至第五集分年校刊,共计二千余册;经、史、子、集最要之书,大略备矣。”


《四部备要》出版之后,因为物美价廉,广受社会欢迎,成为那个时代畅销的一部大部头书,而今全套者流传到今天,也并不多见,一旦上拍,也均能以善价成交。但从内容而言,这部书也受到了后世学者的诟病,其中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当年中华书局所进行的点校。中华书局为了能够印出这部用老式标点排印之书,当时请了许多的人同时对该书进行点校工作,虽然那时找到了一些前清遗老,但那些人因为名头大,其实并不做事,而是由他们的门生故吏来具体操刀,那点校质量当然难以保证。虽然在选目方面《四部备要》受到了白化文先生如下的赞誉:“从古籍丛书书目结构的角度看,《备要》堪称组织得最好,收书最全面的,实用性最强的一套丛书。”



没搞清这个书楼跟中华书局的关系


但是因为这种点校改变了原书的面貌,使得后世学者在使用该书时,只能作为一般的读物浏览,而不能作为资料予以引用,故而白先生又对这《四部备要》有了如下的说法:“作为一种能够引用的‘版本’,限于上述条件,《备要》恐怕不够格。您看见学术书籍与论文的注释中,有引《备要》本的么?青年人有首选阅读《备要》本的某一种典籍的么?附带说一下,已经有人指出,《备要》采用的底本颇多可议,禁不住细心的学者比对。这也是《备要》难以长期行世的一块定时炸弹类型的硬伤。”


《四部备要》以排印的方式出奇制胜,在那个时代大部头书能够排的这么漂亮,成为了那时的一个至高点,但是这个成果并没有让陆费逵满意,他还是希望在影印方面能够有所突破,这项大工程,他选中了《古今图书集成》。该书以铜活字排印于雍正、乾隆之间,然此书当年仅刷印了64部,而后到光绪年间,同文书局又受朝廷的委托,按照原样大小影印了100部,后因失火,这部影印本也流传不广,但有一部分被皇帝作为国礼送给了国外的图书馆,故而这部书被外国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享有很高的声誉。


可能陆费逵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要从此书下手,虽然中华书局自有藏书量很大,但是这稀见的《古今图书集成》,他的书楼里却未备,正好在此时,又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出现了。当时广东有位藏书家叫叶廷琯,此人早年从北京买到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而后运回了广东,这部书后来又归了大藏书家孔广陶,那时康有为的老师朱九江听说了此事,就命令康到孔家去读这部大书,康遵师命,在孔家一读就是3个月。


可能是他对该书太过喜爱,竟然这部书后来就归了康。到民国初年,康以万元的代价把此书卖给了简照南,简去世后,该书被陈炳谦买下。这件事被一位叫路锡三的人听到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陆费逵,于是中华书局得到了这个底本。当时这也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很多人前来中华书局观看此书。为了应对这么多的观赏客,1937年3月27日到4月1日,中华书局每天下午可以让人来自由参观。这个做法也应当是预热宣传的一部分吧。



岗亭后的四个铭牌都不是我要找的文保牌


因此书有一万卷之多,另外还有目录40卷,如果将其原样影印出版,售价依然难以便宜,经过商议,最终该书以缩印的方式予以出版,而陆费逵也同样给该书写了一篇《缘起》。为了能够说明这部影印本的价值,陆费逵在这个《缘起》中有如下一段话,这段话对这个价值的判断十分重要,故将其抄录如下:“民国十五年,敝局刊行《四部备要》全书之际,高野侯先生即主张重印《图书集成》,就扁字本影印,或用聚珍仿宋版排印。然细加整理之后,发现扁字本脱卷、脱页、脱行、讹字,不可胜数。舒新城先生力主用铜活字本,然求之多年而不得,即影印本亦鲜完全无缺者。客冬,陈炳谦先生以铜活字本原书见贻。是书旧藏孔氏(岳雪楼)、叶氏(华溪),继藏康氏(有为),全书五千零二十册,仅有六十二册抄配。每册首均有孔氏、叶氏、康氏藏书之印。武进陶氏谓:‘同文影印本缺十余页,以与故宫所藏四部对勘,所缺相符。岂六十四部一律如斯耶?甚可惜也!’乃一经核对,则《草木典》所缺之一页,此本居然存在,且确系铜活字本,并非配补,诚人间瑰宝已!”


陆费逵说,当时高野侯提议,用美查版的扁字排印本作为底本来影印出版,而第二个选项,则是用从中华书局所买来的聚珍仿宋体来排印,经过查证,美查版扁字本在排印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错讹,故若以此来作为底本,无论是影印还是排印都不合适,于是舒新城提出还是用《古今图书集成》的第一个出版物,也就是当年的铜活字本。然而此本中华书局寻求了多年,却没能得到,于是就想用同文书局的原大影印本,即使这个影印本,也找不到全套者,而后终于得到了康有为旧藏的这部铜活字。


可惜的是,这里面有62册为补抄。而后中华书局派人下了很大工夫,到各地图书馆去寻找所缺原卷,最终才将其补齐。我不知道陆费逵在写此文时是否想到了他所排印的《四部备要》,也正因为这个排印所产生的错讹受到了后世的诟病,看来古籍点校真是看上去简单,其实是很难做完美的一件事。总之,这部大书影印了出来,虽然是缩印本,但毕竟在价格方面便宜了很多,从此也成为了一部畅销的大部头书。



美查版扁字本《古今图书集成》


正是因为陆费逵的这种既有前瞻性,又有执著的秉性,使得中华书局得以迅速壮大,他曾经说过,做事情专一和有耐性,才是能够将事情做下去的先决条件:“我的长处,我也不必客气,不妨说说。第一,专心。我有许多机会可以做别种商业和入政界,但我始终不为所动。第二,忍耐。近十年来,无论怎么样我都忍耐得住。第三,不失本来面目。我从小到现在总不断的看书,不阔绰。这三种虽没有什么价值,但却也是办事必须的条件。”(陆费逵《我为什么献身书业》)


以他的这种个性,如果能再给更长的时间,不知道他还能创造出怎样的辉煌,可惜的是,一个意外让他很快地离世了。陆费铭琇在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1941年7月7日中午,父亲自己下楼会见客人。下午三点左右,他全身疼痛出大汗,枕头和身下的床单也汗湿了。父亲叫我给他捶背捶腿时对我说,刚来的客人给他抽过一支小雪茄烟。7月8日,父亲自我感觉不好,半夜整理中华书局的账册,给母亲留下了遗言。9日晨,父亲从浴室出来,猝然摔倒,从此长眠不醒。”如此看来,他是被一位不速之客给暗害了,当然,究竟情况如何?后人难以知晓,因为陆费逵的死亡诊断结果,说他是心脏病。总之,这位伟大的出版家就这样离世而去了。



墙上竟然写着“中华1912”,这应当就是当年的旧楼


中华书局创建之初,办公地点在河南路与福州路交口,后来又建起了一座大楼,这座大楼跟商务印书馆的大楼毗邻而居,然而今日在这个地点已经完全找不到了痕迹。1935年,中华书局在上海澳门路在上海建成了印刷厂,同时总办事处和编辑部也随后迁入此地。我终于查得一些信息,这个工厂的办公大楼今日依然健在,只是被改成为名为“中华1912”的连锁酒店。虽然改成了酒店,但毕竟有遗址可探寻,于是此次来到上海,就打的前往此处。


这个地点现在的门牌号是“澳门路477号”,在路边即看到了“中华1912”的字样,这一年正是中华书局创立的日子,然“1912”之后没有“酒店”二字,后面写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在两栋楼之间还有一个新建的钟楼,我向门口的保安请问,这是不是中华书局的旧址?他的回答很肯定。于是我又问他,这个钟楼是怎么回事?保安告诉我,他来此地工作已经两年了,来的时候钟楼就在那里。看来问下去会更加不得要领,于是我就去拍照在岗亭后面嵌着的四个金属铭牌。可惜的是,那四个牌中没有我所希望见到的文保牌。



走进这未曾开灯的休闲广场


这栋楼的侧面同样也相邻着一座体量较大的建筑,在建筑的下方有一个长长的通道,上面写着休闲广场,我想进内找到一些可探寻者,然而里面黑洞洞的没有开灯,我无意间看到墙上挂着一些镜框,里面所展,竟然是一些老钱币。这个发现让我兴奋,至少说明这里跟收藏有关,于是我调整相机的光圈,准备将这些镜框拍下来,还没等操作完毕,就听到身后的一声断喝:“你要干什么?”转身一看,是一位40多岁的壮汉正望着我。从他的穿着打扮来看,他像是这里的管理者,于是我马上陪笑跟他解释,自己来此的目的是寻访中华书局的旧址。他闻我所言,问到了一些中华书局的当年之事,这对我来说,自然不在话下。我的回答显然令此人很满意,他脸上紧绷的肌肉瞬间松弛了下来,告诉我说,旁边的那一栋才是中华书局的原办公楼。但那栋楼显然关着门,我问他,如何能够进去一看究竟?他告诉我,推门进入即可,因为他就是这里的物业经理。遇到这样的爽快人,这可是寻访过程中的令人高兴之事。



大堂内的展板



当年车间的工作场景



当时先进的印刷机



“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员工”,但右边的那张照片却是张无济



排版字模


进入敞亮的大堂,此人为了让我拍照,把里面的灯光全部打开。我看到在一、二层之间的隔层墙上,悬挂着长长的一排老照片的复制品,显现着当年中华书局的辉煌。其中第一个展板上就有陆费逵的照片,我指给这位经理看,那就是陆费逵。我的这些有限知识在这位经理眼里大有市场,他让我在这里随意拍照,有些照片里的情形是当年印刷场内的工作场面,这些照片我却从未见过。还有的照片显现着当年印刷机的外观,另外还有当年作者队伍的集体照,其中一张照片我很熟悉,里面是毛主席接见张元济的场景。中华书局为何要挂张元济的照片?这让我一时没想明白,转念思之,当年陆费逵也是商务印书馆的重要工作人员,以此论起来,挂张元济的照片似乎也有些道理。



这两幅油画画的有气势


大堂之内还挂着两幅上海外滩的油画,这两幅画绘制的颇为精细,而油画侧边的墙上有着当年排字的字模,不知道是否就是丁氏兄弟所创造的那套聚珍仿宋。当时这套字模确实名气很大。1920年,丁氏兄弟曾向政府申报了专利,因此这套聚珍仿宋体的字模,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家认可的字体专利,后来这些字模归了中华书局后,1929年中华书局还把这种字体的专利出让给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而后这套字体风行于天下。虽然我来此看不到原物,在这里能够看到一幅这样的老照片,多少也是件开心之事。



大堂邻街的一侧



后楼大堂所挂的当年旧物


这间大厅的窗户与大门上的花饰跟楼体很是匹配,我问经理,这是不是当年的原物?他说,不是。并且告诉我,自己调来此处任物业经理时,这里的改造还没有完工,所以他看到了一些改造前的痕迹。他告诉我,当年原有的门窗玻璃跟这个风格很相像,因此这里的改造确实是修旧如旧,尤其大堂内的格局完全没有改变,只是做了修补与粉刷。



后楼大堂


但是这种拍照还是让我觉得难以过瘾,毕竟人都喜欢得寸进尺,我当然不能免俗,于是问他,在这里还有什么旧物能够让我看得到?他想了一下说,楼内在四、五层之间有一段楼梯,这段楼梯的地板以及墙群所用的马赛克,都是当年此楼建成时的原样。闻此让我大感兴奋,于是提出可否让我前往一看?经理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他把我带到楼后。



世界书局的股票


由此进入,我又在侧墙上看到了一些中华书局物品的复制件,其中还有一张是当年的股票。细看之下,这张股票是上海世界书局所发行者,而非中华书局,不明白这里为什么挂这张照片。这条宽敞通道的格局,经理说也都是当年的原样。



当年的楼道装修



百年前的式样,至今仍不过时



衔接地很完美


而后我们乘电梯共同来到了五楼。出电梯门,果真看到了楼梯间,那种风格独特的马赛克保留的十分完好,无论墙群与地面,全部是用这种材质拼成的图案。虽然有了近百年的历史,这些图案的式样一点儿都不显得过时,尤其施工质量不知比今天要高多少倍。我已经装修过多套房屋,每套房的装修都用不了几年,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裱贴的脱落问题。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科技越发达而施工质量却越粗糙,今日看到了中华书局的这段原装修,又让我跟物业经理大发一阵感慨。



改造后的大堂门



后楼改成了底商


下楼之后,我感谢了经理给予我所提供的方便,同时问他,这个文化创意园区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这些房屋正在招商,而招商者正是旁边的那栋大楼。我问他,那个楼跟中华书局有没有关系?他说,这一点不清楚。于是我就谢过了这位好心人,然后站在澳门路边等候出租车准备离去。正在这个期间,我隐约地看到这栋侧楼的绿植之下,似乎有一块铭牌,于是立即上前用力拽开这些爬山虎,果真看到了文保牌,然而我一松手,这些爬山虎就又将这些文保牌遮盖,我转身找经理,他已经离开,我就把保安请过来,让他帮我拉着这些枝枝蔓蔓,总算将这个文保牌拍了下来。



中华书局当年在河南路的大楼


回来细看,此牌上写着“澳门路477号原为中华书局印刷厂。泰利建筑有限公司设计并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5年竣工,共有车间、仓库10栋,现代派风格,立方体造型,立面简洁……”见此文字大感兴奋,看来这几栋楼当年都是中华书局建筑旧址,能够找到这些遗迹,看来缘分也占着较大的比重。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书局藏书楼:四部备要,古今集成(上)
《古今图书集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存二十卷网上拍卖预展
李小龙:《论语》读本(更新版)|【读本推荐】
仅赵之琛一人就为高时显家刻印二千数百方,古来巨富愿养文人
最厚重的历史——沙洲中学古籍藏书数量惊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