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因斯坦曾经也是个超级“民科”
按: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这项轰动世界的发现不仅证实了爱因斯坦一个世纪前的预测,也向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宇宙的新途径。

随着引力波的发现,中国一个五年前的视频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该视频来自于天津卫视一档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一名叫郭英森的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在节目上讨论引力波,还说自己的梦想是拿诺贝尔奖,但遭到了主持人和嘉宾的奚落。视频在引力波被发现的当下再度传播开后,很多微博大号和网民都口诛笔伐,表示我们欠这位伟大的“诺贝尔哥”一个道歉。

时至今日,当人们回首爱因斯坦在1905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时,早已习惯将他视为主流科学界的神话。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个为世界物理学作出了不朽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在巨大光环的背后,曾经也是一位超级“民科”。


象牙塔时光

1895年秋,16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投考苏黎世综合技术学院,不幸名落孙山,他不得不进入瑞士的一所补习学校。1897年他才如愿以偿,考进了当时欧洲最好的学校之一苏黎世综合技术学院。

在大学里,爱因斯坦很快就和女同学米列娃堕入情网。但米列娃不是犹太人,两人的恋情遭到爱因斯坦父母的强烈反对。

△上图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合影。

爱因斯坦在1900年拿到了这所名校的毕业文凭。可是他未能获得学校的助教职位,只好到处打零工,晃荡了两年功夫,经一位同学的父亲推荐,才在伯尔尼专利局获得一份三级技术鉴定员的工作,年薪3500法郎。任务是鉴定新发明的各种仪器。

1903年,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冲破重重阻力结婚了。但婚后沉重的家庭负担使爱因斯坦这位年轻的专利局职员穷困潦倒。理所当然,他也没有机会与当时的主流科学家来往。爱因斯坦在伯尔尼只有几个青年朋友,最重要的是哈比希特(Habicht)和索洛文(Solovine),还有哈比希特的一个小弟弟。他们共同研读了大量哲学和科学著作,此外,他们还一起读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拉辛的作品、狄更斯的《圣诞故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以及世界文学中许多别的代表作品。
  
虽然清贫,但是他们却过得充实而幸福,而一起阅读学习的最大乐趣,来源于他们思想碰撞的火花。后来,当他们共同回首那段青涩岁月时,特意把这段珍贵难忘的时光称为“不朽的奥林匹亚学院”。

△上图  (从左至右)索洛文、哈比西特、爱因斯坦。

1905“奇迹年”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划时代的科学论文,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和《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一年之内,爱因斯坦在布朗运动、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这三个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贡献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赢得诺贝尔奖。

这让人想起1665~1667年间,牛顿因躲避瘟疫而离开剑桥到故乡度过几年,牛顿在那几年中得出了微分学思想,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还将可见光分解为单色光,在数学、力学、光学三个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那几年由此被业界称为“牛顿的奇迹年”。“奇迹年”这个源于拉丁文的词语,后来也被用在了在科学研究领域同样作出突出贡献的爱因斯坦身上,所以后人将1905年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

△上图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奠定了他日后的斐然成就

人们曾经追问:一个根本没有进入当时主流科学共同体的小职员,加上一小群年轻朋友,三年的业余读书活动,凭什么能创造1905年的奇迹?

爱因斯坦后来多次表示,如果他当时在大学里找到了工作,就必须将时间花在准备讲义和晋升职称的论文上,恐怕就根本没有闲暇时间来自由思考了。

爱因斯坦还写道,“鉴定专利权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它能迫使我从物理学上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以便为鉴定提供依据。此外,这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拯救——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而困境中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让我的作品不流于浅薄。”


超级“民科”对今天的启发

爱因斯坦在1905年之前的生活境遇,非常符合如今“民科”的定位标准:未能在主流科学领域中得到职位,搞出来的东西又不是在现行主流理论基础上的添砖加瓦——特别是相对论,简直是横空出世、天马行空,其中的光速不变原理严重违背日常经验,难怪诺贝尔奖的评委们始终不肯将物理学奖颁给相对论。可以说,爱因斯坦当年就是一个超级“民科”,只是由于他在1905年如此成功,才没有人将他视为“民科”,他反而成为主流科学的神话和科学团体一致膜拜的教主。

“爱因斯坦奇迹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发。可惜的是,这些教训和启发经常被忽视。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1905年的“物理学危机”之类的话题上,只注意物理学,不注意人和人的生活。例如,在《爱因斯坦奇迹年》一书的导言中,主编施塔赫尔比较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奇迹年”的多项异同,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他却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共同点也是经常被后来的科学家们有意无意忽略的,那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创造奇迹时,都没有用过一分钱的“科研经费”!

由此可见,爱因斯坦的经历仿佛与现今的“民科”的命运如出一辙。事实上,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在不用国家一分钱的状况下完成的。而那些动辄就花掉国家亿万金钱才取得的“科研成果”,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起来,是何等的卑微。

从牛顿“奇迹年”开始算起,历史的脚步已经走过了300余年。在今天这个科学研究高度职业化和建制化的学术环境里,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不能进入科学体制之内任职,且科研成果不能被主流科学共同体认可的话,那自己的身份则只能被定位为“民科”这个卑微的境地里 。但笔者认为,现今中国的“民科”们心目中最值得崇拜的精神偶像应该是爱因斯坦这个虽被科学共同体顶礼膜拜但曾经确是“超级民科”的科学之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经的超级“民科”爱因斯坦:奇迹来自自由思考
爱因斯坦奇迹年
组图:隐藏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12大奥秘
既然牛顿的万有引力被爱因斯坦推翻了,为什么还要学呢?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在常人看来简直荒谬至极,到底是怎么个弯曲法?
中国的牛顿或爱因斯坦在民间,别让机会错过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