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街头的鸡汤:爆款大衣上都印了些什么 | 杂家Misc


赵四暂时还没整英语


朋友圈的鸡汤你可能早就屏蔽了,可是走在街上,琳琅满目的广告和横幅标语防不胜防。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不断渗入,英文标语也开始出现。在广告商和宣传部门对使用英语感到犹豫的时候,年轻人抢先把英文字穿在身上,占领了街道。


这些大衣和t恤上的英语让人想起了铁道旁边和天桥底下的涂鸦(graffiti),这种街头艺术一直被视作是城市空间中破坏规范的视觉污染。似乎全世界的管理者都默认,在公共空间之中,只有空白的水泥墙最能代表空间的民主性,墙面上的任何表态都是有失偏妥的。唯一的一次例外可能就是柏林墙。



Barbara Kruger, Untitled (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 1989


所以,在这个双语时代,那些爆款大衣上面都说了些什么?


根据作者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的样本采集和淘宝的搜索结果,印有英文的爆款大衣基本可以根据内容分成3大类,分别为品牌类、口号类以及格言鸡汤类。


01


第一个品牌类,是以流行品牌的logo和标识为主。比如低于100元的Acne卫衣,以及明星同款的时尚单品。淘宝上比较受欢迎的相关标签分别为“北欧小众品牌”(以Acne Studio.为主)、“欧美潮牌”(以Moschino为代表)、“韩国东大门代购”等。



Angelababy同款卫衣


选择“明星同款”大大节省了挑选衣物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论是专柜买回来货真价实的炫富,还是淘宝仿款的虚荣,穿着“明星同款”和“爆款”复制了明星的品味,黏贴到自己身上的信息是“我和明星的品味一样好”,展示的是一种归属认同,一种对集体主义的致敬。



98.9元的Acne Studio.卫衣


我们可以把“爆款”看作是一种大规模的消费存在主义。通过自己身上易于辨认的品牌标识,享受由消费主义催熟的存在感。就像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Babara Kruger)说的那样:“我买故我在。”



“我买故我在”


用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拟像理论”(Simulacra)来解释,这种“同款”只是纯粹的伪造物(counterfeit)。他认为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拟象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地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世界因而变得拟象化了”。伪造物正是通往拟象社会的第一步。


02


第二类比较常见的内容是口号类。在衣物上印标语口号(slogan),是上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潮流。美国军队在二战采用了t恤做打底衣物之后,廉价的t恤衫才开始流行。于是,人们相继把乐队名字、公司名称以及政治口号印在t恤上,彰显自己的立场。


以下这个是于北京朝阳区捕捉到的口号类大衣样本:


“我爱叶子”


这个口号也许在音乐节上会显得很酷,但穿着这件衣服走在朝阳区的街头,可视为对朝阳群众的直接挑衅。用英语把这句话印出来,是对朝阳群众英语素质的蔑视。印有口号的衣物有可能在特定场合能产生比纯白T恤更高的精神价值,但换个场合可能就会有反效果。


胡适先生在1928年就说,“我们中国已成了标语口号的世界”;《百年中国口号说解》在开篇就介绍:“中国(不仅)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而且也是最善于创造、发明口号的大国”。创造口号标语的传统结合了英语素质教育,两者的产物就是中国制造的英文口号。



“我希望常识”


这种穿在中国年轻人身上的英语口号和传统的中文口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论是政府宣传还是广告标语,传统的中文口号一般倾向于表彰集体,缩小个人,比如“宁可枉杀一千 ,不可使一人漏网”、“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等等。衣服上的英语口号组合则大多以 “I” 即“我”开头,以彰显个人为主。


然而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是,这些中式英语口号经常是语法上无法理顺的句子。比如上图的“我希望常识”,不知这句口号表达的是你希望有常识,你希望没常识,还是我、希望、常识三个独立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单个词语出现的时候更让人困惑: 



/ANTISOCLAL/



BEAUTFIUI


这两位姑娘背后都是一个无解的单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属于这件大衣的独特词汇,而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这里的 “ANTISOCLAL”和“BEAUTFIUI”分别是与英文单词 “antisocial” 和 “beautiful”相似的形意符号


形意符号(ideogram)是表意符号是文字萌芽时期的产物,是相当原始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由于表意符号不能记录任何语言,因此它仅在文字原始时期被使用。当文字史进入古典时期后,语素文字(如汉字)便取而代之了。


今天,全球化的中国社会迈入了双语时期,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品见证了新式英语象形字的产生,这种似是而非的新式语言也算是佐证了鲍德里亚的“拟象社会”:社会生活中充斥着仿真品,各种各样的符号被大规模地生产,最后导致失真。




仿真品所“仿”的原始样本被淹没,山寨就是真理。诞生于中国的英语形意符号终将被记录在流行语言学的档案里。

03


还有一类英语内容是格言鸡汤。朱自清先生在《论口号标语》中提到,标语口号的办法是外来的…我们向来没有“标语”这个名称,但是有格言,有名言。名言和格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在上世纪格言崇拜最高峰的时期,有整整一代人将“小红书”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甚至万物的真理。到了现在,朋友圈传播最广的除了鸡汤,就是毒鸡汤。


穿着印有大段英语的衣物走在街头的年轻人,冥冥中继承了格言崇拜。这些格言鸡汤的比另外两类内容更耐人寻味。



The growing seriously harns (harms) you and others around you. 生长严重地脑(伤害)你和你身边的人

 


Peopie(people) may no’ always tell you what they fell. But always full of hope for thefuture. Peopie(人们)可能不总会告诉你他们摔了什么。但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I CAN’T BELIEVE BLUE IS HERE. FEEL MY BLUEINK.我没法相信蓝色在这里,感受我的蓝色墨水吧


这些文字的篇幅不小,以为是励志格言,读了却又不知所以。也许这些文字,本来就不一定要表达什么。一段毫无意义的文字,中间还穿插着无解的单词,恐怕虚无主义的大师面对这样的文字都会自愧不如。这些莫名的鸡汤已经不只是拟象,而是虚象了。在这一刻,爆款大衣突然遁入虚无。


这些简短意赅或是毫无意义的标语,被年轻人穿在身上彰显个性,提高了这个群体在城市中的可见度。在演示自己时尚和语言品味的同时,也与城市空间中的其它因素形成了互动。


行走的人不再是单纯的城市浪荡子(flaneur),他们不再是城市空间里纯粹的消费者,现在,他们的身体是为城市空间贡献内容的载体。帽子、围巾、大衣背后和裤腿,每一件衣物都是展示内容的平面。



图片来自淘宝


同时,这些文字也被身边的人阅读、观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见证了新文化的硕果,同时也对内容原创作者(authorship)提出了新的考验:作为衣物的消费者,人们并不关心内容是由谁创作,他们只关心要花多少钱才能拥有这件衣服(ownership)。


爆款见证了山寨流行文化的发展,你的街头就是先锋艺术画廊。衣服上的个性标语填补了中国城市涂鸦文化的空缺,和宣传标语横幅、广告牌一同构成了城市街头文学的景观。




从复制黏贴,到似是而非,再到最后的遁入虚无,他们是买买买的主题歌,是在当今中国城市中行走的诗。虽然有些山寨,有些稚拙,也值得走近一点去读一读。说不定有一天,你就觉得有诗意了。


参考文献:

1. Baudrillard, J. (1981).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Paris: Galile?e.

2. Benjamin, W. and Underwood, J. (2008).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London: Penguin.

3. 朱自清.论标语口号[J].出版参考,2004(35)

4. 王曦昌.《百年中国口号说解》,百花出版社,2006年

5. 孔庆东.《口号万岁》,重庆出版社,200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些好玩的禁止吸烟的英语口号....
标语口号
标语口号吃不饱
标语口号创新求变,追求卓越。
中国的标语、口号
标语口号要符合语言文字规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