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厂】存古书局:两院书版,汇萃此局(上)

存古书局是存古学堂的附属出版机构,存古学堂的来由则与张之洞的提倡有很大关系。清光绪三十三年,张之洞在武昌首建存古学堂,而后各地相继效仿,四川乃为其一。何域凡在《存古学堂嬗变记》中讲述了四川存古学堂的来由:“乃有存古学堂之兴起。首为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立培译学堂,嗣易名‘存古’,苏抚陈启泰踵而继之,设于苏州。时川籍在楚人士,补用道员华阳范溶、绵阳陈纬、成都顾印愚、乐山王兆涵等,投牒于蜀学使署,请照武昌例设存古学堂,以维国学。乃赵学使启霖蒞任,即据此创立。次而济南、西安亦仿此而设立。”



小东街街牌


看来四川存古学堂的建立跟几位在湖北的四川老乡有一定的关系,在他们的倡议下,四川学政赵启霖给朝廷写了封奏章,赵在此章中称:“适奉学部札开按年筹备事宜,宣统二年各省一律设立存古学堂。学司遵即派员就省城南门外规定校舍,量加修葺。现已一律就绪,拟通饬各属,选求文理素优之生徒,备文申送,严加甄考,暂定一百名为额,即于本年下学期开办,以致力于理学、经学、史学、词章为主,其余必需之学科,亦略予酌量兼习,藉收温故知新之益。”原来,各地开办存古学堂乃是朝廷的命令,于是赵启霖就找到了一处地方整修之后,招收一百人,在此开始学习各类知识。



宫保府宾馆的招牌


四川存古学堂的开办地点,赵启霖奏章中未曾提及,但何域凡在《嬗变记》中写得非常明确:“崇庆杨永洪袭侯(袭侯爵官禄),欲卖成都南外里许黉门街先人杨遇春昭勇侯故第,面积约一百二十亩。以过大无人承买,又恐卖后被其割裂,有所不忍,遂典于学务公所。宣统元年(1909),永洪请求赵学使以其第作公用,愿半捐半售。赵学使会华阳知县钮传善前赴处理,付值银三千两得之。会同总督赵尔巽,设宋范景仕、范淳甫、张南轩、魏鹤山四先生祠于内,借以崇尚宋学,兼尊蜀贤。仍设杨遇春栗主于四先生龛后。次年奏准设立存古学堂,即以四先生祠为学堂斋舍教室,并报筹设经过于学部。”



正式的名称是崇州市人民政府招待所


原来,杨遇春的后人想出让杨遇春的宅地,杨因为当年立下了赫赫战功,故其宅地占地面积很大,有一百二十亩之多,因为面积太大,出让起来就很困难,而其后人又不愿意将祖上的宅院被人分割成几块,于是杨的后人找到了赵启霖,希望公家能将其买下,做为教学场所。为了能够使故居保持完整,杨家后人基本上是半捐半售,仅以三千两白银就把宅子卖给了学政。这件事情当然得到了四川总督赵尔巽的批准,而后赵启霖将杨遇春故居改造为存古学堂,在里面供奉了四位宋代名臣的牌位,同时也把杨遇春的牌位供在了里面。



招待所内景


对于学校的课程及教职员工,郭勇、张丽萍在《四川存古学堂及四川国学学校考略》一文中说:“学堂的管理及教员,设有监督一人,教务长、斋务长、庶务长各一人,监学二人,经学、史学、词章正副教员各一人,算学教员一人。经耆老公准,聘谢无量担任存古学堂首任监督(校长)。学生由则提学司通饬全省,‘选求文理素优之生徒,备文申送,严加甄考’,名额初定为100名。”由此可知,谢无量成为了存古学堂的首任校长。而那时谢无量年仅二十五岁。


学校成立后,对外发布了《四川存古学堂募捐启》,此启中列出来了本堂要推行的三大要务:一,备其器;二,征其文;三,储其材。对于这三条,郭、张二人在《考略》一文中作了如下的解释:“所谓‘备其器’,主要是指收集金石、器物等;所谓‘征其文’,是指征集图书,丰富庋藏,并雕刻乡先贤遗书,保存善本;所谓‘储其材’,是指培养国学人才。”看来,学校在创建之初就准备收集各类图书文献,同时还要刊刻乡贤著作。



招待所与宫保府宾馆同聚一牌


何域凡的《嬗变记》中,详列出了存古学堂开办简章十项,其中第八项为:“年限:查湖北存古学堂七年毕业,江苏三年毕业,其自愿深造者,再予留堂四年毕业。现拟仿照江苏办法,三年毕业给凭。由提督司按其程度之深浅,派至中小学堂,充当中文教员。其三年届满,愿留堂深造者,即参仿鄂省章程,七年毕业。”原来湖北存古学堂竟然要读七年才能毕业,四川存古学堂则是即可三年,亦可七年。


这么长的学制,确实有些难以忍受。同时学校对于学生作息制度的规定也太过严格,比如出门必须要写请假条,还要层层审批等,这让学生们颇为不满。张伯驹《春游琐谈》中有《谢无量与成都存古学堂》一文,其文中讲到,谢无量任职时年仅二十三岁,这与前文所谈到的二十五岁略有差异,但无论是二十三还是二十五,都是个不大的年龄,因为当年存古学堂要求学生年龄在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如此说来,当年存古学堂中的学生一大半都比校长年龄大。



宫保府在这里欢迎了我


也正因为如此,校长的年龄成为了学生们调笑的话题之一。《春游琐谈》中称:“存古学堂有遗闻一则。无量任监督时年纪即轻,众以‘小谢’喻之。学生属举贡生监,骤入学堂,受学规拘束,行动不便,又嫌七年学期过长,复赵学使主张理学,不合时宜,学生某改杜诗一律云:‘存古学堂何处寻,杨侯故邸柏森森。后园小谢自春色,隔壁老张空好音。三顿频烦司事记,七年辜负秀才心。假条未递身先出,常与罗监在扯襟。’”


学生们把谢校长比喻成“小谢”,其实这句比喻倒是很高大,而那首诗,一者讲出来存古学堂的开办地,正是杨遇春的故宅,同时这首诗也抱怨了七年的艰苦奋斗,连请假出门都不容易。学校的生活虽然枯燥,但谢校长已经考虑到了这一层,“学堂初办时因图书缺乏,无量请准学署,以既停之锦江、尊经两书院遗存书籍刻版及尊经阁原藏碑碣,均一并移交学堂。附设存古书局,事镌刻印装。又在城内卧龙桥设存古书店,先后修刊书籍,并发行《国学杂志》《国学荟编》约三百余种,不仅供学堂研究,于发扬国学,禆益不少。(《春游琐谈》)。”



文保牌在这里


谢无量觉得学生们燥动不安,原因之一是校内无事可作,再加上新建的学堂还没有图书的积累,于是他找到有关部门,要求把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的原藏书都划拨给存古学堂,同时他要求将这两个书院的书版以及所藏的石碑等,全部运到存古学堂内。他得到了这些书版,而后在学堂内创建起了存古书局,开始旧版新刷,同时也刻新书,这些书除了让学生们使用之外,谢无量还在成都市内开办了一家存古书店,以此来发售存古书局所印和所刊之书,同时他还办起了《国学杂志》,这些加在一起,各种书竟然有三百多种,这就是存古书局的来由。



崇州市博物馆正门


对于存古书局的来由,何域凡在《嬗变记》中也曾谈及:“存古学堂设立后,因图书缺乏,购买不易,更无此项巨款,遂由监督谢无量请督、学两署,以既停办之锦江、尊经两书院所遗存书籍刻版,为改办高等学堂、成都府中所不适用为由,乞全部移交存古学堂接收,保存备用,如此还可节约办学经费。经批准后,不但书版,且尊经阁原藏碑碣,均一并移交。遂附设存古书局,以堂后敝房三楹为镌刻印装之所,添聘新繁精于校勘之杨祯之子立波管理图书,兼充校刻。调罗云裳为纂校,总理书局事宜。又在城内卧龙桥设存古书局,以广流通。”读《嬗变记》中的这段话,感觉其与《春游琐谈》上的基本相似,不清楚这两篇文章谁先谁后,但《嬗变记》上的记载则更为清晰,文中不但谈到了划拨锦江、尊经两书院书籍之事,同时讲到了存古书局在学堂内的位置以及具体的管理人等等。



博物馆正堂


谢无量通过刷印大量书籍,来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不知道这种办法是否奏效。但读书毕竟是主动行为,有多少学生会认真的阅读这些书籍,恐怕难以做出确切的考量,于是谢无量就使用了另一种办法,那就是让学生们来抄书和点校书。郭勇、张丽萍在《考略》一文中讲到了具体的书名:“学校教育以抄书、点书、写劄记及各习一经为主,抄书以本经古书为主,如《说文解字》《白虎通义》,或悉录本文,或依类择抄。点书以《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为主。经学采用《五经异义》《尚书》《周礼》《春秋》《公羊》等,均用注疏本;史学用《资治通鉴》本及教员自编历史课程;国文采用《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理学用教员自编《宋儒学案约编》;算学以古历法及五经算经为主;医以《灵枢》《素问》为主。”



古老的刻石


原来学生们要抄录这么多的古籍,同时还要点校大部头的书籍,无论抄书还是点校书,那都需要有大量的原书在,显然学生所点者,并非只是存古书局所刷印之书,这些书是哪里来的呢?《考略》一文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学校通过其他途径,丰富馆藏。对蜀学文脉有着特别翔的官绅,发起募集图书活动。乡先贤所著罕见传本,是他们竭力收集的,如四川宋代著名学者的《鹤山集》《九经要义》《范纯父集》等。据载,半年期间,学校就曾收到各县文征约二十部,私人撰著较著者,富顺米梅君诗文二册,资中魏天春《赋箫楼集》五册,绵竹杨锐、富顺刘光第手劄约十件,富顺陈崇哲《八代文章志》四册,华阳曾彦《妇典》三十卷等。现今,四川大学图书馆中,还保存有四川存古学堂的部分藏书。”看来谢无量为了存古学堂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下了很大的气力。



刻石的拓片


杨遇春宫保府位于四川省崇州市大东街216号附近,参观完上古寺,打车返回崇州市内,让司机将我直接送到杨遇春的宫保府。司机对此特别熟悉,他告诉我说,在本地杨遇春的大名绝对是人人皆知,看来杨遇春已然成为崇州的名片。从杨的历史业绩来看,他应当称得上是位百战百胜的武将。道光六年,张格尔叛乱,占领了南疆四城,道光皇帝任命长龄为扬威将军,率军前往平叛,杨遇春随军出征,而后在新疆与张格尔叛军展开了激战,最后杨遇春以少胜多,率军强攻,终于将张格尔打败,几个月后,逐渐收复南疆西四城,为此杨遇春加授太子太保。道光八年,他又被授予陕甘总督,道光皇帝同时命人把他的画像存在了紫光阁。



墓志原石


杨遇春一生历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他参加过各种战争上百次,此人作战极其英勇,他去世后,李惺在给他写的神道碑中称:“公生而沉毅,言笑不苟。髯长尺余,临阵时则结为一辫,英气百倍。人多以髯呼公。军次数十年,战功不可胜记。有欲分功者,辄推与之。有忌之者,久之其人自愧服。士有一技之长,必储以备国家之用。今湖南提督果勇侯杨芳、贵州提督余步云诸人皆拔之卒伍中者。”


看来杨遇春是位春髯公,大胡子有一尺多长,每当开战时,他都会把胡子编成辫子,这种作法倒颇为少见。而他一生中立战功无数,杨的人品又很好,只要共同作战者希望得到军功,他一率让之,当时还有许多著名的将领,都是经过他的提拨而名扬天下者。道光十五年,杨遇春告老还乡,道光皇帝将他封为一等昭勇侯,回到崇州之后,他就建起了一处面积很大的府第,这就是我要寻找的宫保府。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访杨逢彬教授:现在的中文系学生,课外书都不看了!
贩书日记 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晴
成都街巷系列(18)——一个错别字引出“黉门街”(下)
入青家学堂国学赋能书法-书道原本
湖南平江仍有私塾 依旧教古书习诗文练书法(北京日报 2003-12-1)
孔学堂国学书博会发放百万惠民购书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