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楼】冯本怀抱珠楼:冯氏三楼唯存,书归西泠无目

冯本怀抱珠楼位于宁波市慈城古县城内始平路6号,大体保存完好。冯本怀字慎旃,号酉卿,生卒年不详,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入赀为内阁中书,后以输饷得官至道台,赏戴花翎,著有《抱珠山房诗存》及《明鲁监国诸臣诗》,其藏书楼名抱珠楼,又名抱珠山房,据说早前此地有抱珠山,遂以此颜斋。



路牌及外墙


光绪《慈溪县志》曾载:“其抱珠山房藏书与醉经阁、寄月楼相埒。尹元炜著《溪上遗闻集录》及《诗辑》两书,并与参订。居恒手不释卷,暇则饮酒赋诗而已。”醉经阁为冯云濠藏书楼,寄月楼为冯可镛藏书楼,可惜这两座藏书楼现在都已不存。



很容易找到了地方


据冯氏后人称,抱珠楼藏书于1949年后全部捐赠给西泠印社,当时西泠印社派人用竹箩前来挑书,挑了好几天才挑完。可惜的是,当年抱珠楼的所藏,没有留下一本藏书目录,而运到西泠印社之后,也没有给抱珠楼旧藏单独编目,使得今日不是当年抱珠楼所藏的规模与质量,但好在慈城内三座冯氏藏书楼,毕竟还有这么一座留存至今,这也是一种意外的难得。



冯本怀藏书楼——抱珠楼


《贩书偶记》则载《溪上诗辑》为道光己酉抱珠楼刊,可知冯本怀除了藏书,还曾参与过刻书。略有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能找到这部书,因此,抱珠楼所藏和所刻,竟然一部也未能到达我的书斋。然而,冯云濠醉经阁的旧藏,我却得到了几部,这也算是我跟慈溪冯氏的一点关联。



宽阔的屋檐


慈溪冯氏是慈城的大姓,按照宗谱的记载,他们的祖上是唐开元年间的句章冯氏,而这冯氏是浙东历史上大家族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宗族之一,而关于冯本怀的这一支,被称之为“西桥支天玑公编后宗谱”,此谱编于清嘉庆二十一年,这一支的冯天玑,就是冯本怀的祖父,并且资料记载,在冯天玑时期,家里就已经有了藏书,看来慈溪冯氏藏书也有些历史。



抱珠楼如今大体格局尚存


而冯云濠则是冯本怀的族叔,慈溪冯氏中,冯云濠和冯云祥兄弟当年是本地的巨富,据说财富之多在国内也有影响,在那个时代,家中资产就超过了二千万两白银,这给冯云濠的藏书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而冯本怀的家中资产情况,我却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慈溪当地的励双杰先生,藏有大量的祖谱,上次我在他家时,忘记问他是否有冯本怀的祖谱,如果能找到相关史料,恐怕对抱珠楼的历史就能写的更为详实。



探寻


慈城是一座极古老的小城,至今仍然保存有许多老建筑,因为城小,很容易就找到始平街6号,藏在一条小巷之中,大门夹于两座民宅之间的凹处,其中一扇门上钉着“抱珠楼”文物保护标牌。细看建筑结构,可知此大门为抱珠楼原宅之物,两边的民宅为后来因地置宜所建,年代并不久远。



外观依然完整


老宅子已因岁月之久显出沧桑,但由其构件仍然能看出当年气派,寿字瓦当、雕花屋椽,以及雀替上雕刻着的吉祥图案与戏曲人物,大门两边的墙壁做成诗稿形式,早年刻下的方格清晰可见,只是不知道当年方格中写是什么内容,睹大门如此,书香之家必不远矣。



山墙依然完整


整座抱珠楼现存两层三进,除了残旧,房屋结构变化不大,地上仍然铺着当年的大青石条砖,前后两进之间的小院里晾挂着一些衣物,屋顶上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可知尚有人居住其中,小院上空拉满电线,犹如天网,看得出住在这里的人经济之窘迫,却仍然将楼阁收拾得整整齐齐,这样的固守清贫,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所在。当然,这只是我的胡乱猜测,也许当地有着富不露财的传统,我的这些判断则成了典型的以貌取人。



木结构古建的空中,竟然拉满了电线


小院非常安静,似乎人们都出去上班了,正拍照间,一名男子推着自行车进来,大声喊着某人名字,无人应答,见我在此拍照,笑了笑指着最边上一个黑洞洞的走道说:“那里还可以进去。”



时光凝滞


我依言穿过走道,后面又是一进小院,正中间也是同样的木结构两层楼房,一位老者闲坐在檐下的椅子上,旁边的小炉子里正煮着食物。



由此穿入


老者旁边有一通道,往屋后延伸过去,我向老者打个招呼走到屋后看了一下,原来后面为一小园,颇见荒凉,但荒凉中又辟出几块菜地,使得这小院中有了田园之美,让我瞬间想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回到刚才的小院,才注意到我所走的这条通道应该是当年的正厅,被人以红砖砌出一个房间,留出的空间遂成通道。



后园


我与老人家闲话,老人家指了二楼的两边说,以前这里不是这样的,以前这里上下左右都是通的,底下两边有走廊,二楼两边也有走廊,好像一个上下叠起的“回”字形,只可惜现在都隔断了。他又指了自己现在住着的两层说:“他们说这里以前是藏书楼,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一间。慈城以前很多藏书楼的,一个烧了,一个拆了,剩下的就这一个了。”



抱珠楼为慈城三座藏书楼中仅存的一座


我一听,感觉老人家知道的还挺多,于是向其打听,另两座是不是醉经阁和寄月楼。老人家说:“我也记不得叫什么名字,反正是一个烧了一个拆了,都不在了。”再请教他烧的是哪一个,是人为还是意外?他告诉我说,另外两个藏书楼他已经记不起来叫什么名字了,但都离得不远,一个位于现在的城隍庙附近,现在修复的城隍庙,其中一部分就当年被烧的藏书楼旧址,那是国民党时期不小心烧掉的;另一个被拆掉的藏书楼位于现在的孔庙对面,也就是现在的中城小学,为了建现在的学校而拆。至于两座藏书楼分别叫什么,他也记不清了。但我想起来,曾在某处读过冯云濠醉经阁毁于火的消息,老人家所言被烧的那座,应该就是醉经阁。



外观


老人所说的慈城城隍庙,也同样是一个古老建筑,据说此庙初建于唐代,而后到了宋咸淳四年重新修建,此后历代都有维修,到了清同治九年,就是抱珠楼主人冯本怀出资又重新修建者。这样推论起来,当年的冯本怀也应当是富甲一方的人物,可惜,他所修起的城隍庙,后来还是被毁掉了,虽然当今又做了修复,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古意。



渐渐残损


经过老人家允许,我走上楼梯看了看,诚如其言,楼梯上面改造成一排房间,用作出租屋,不复当年“回”字形走廊,楼板咯吱作响,老人家大声要我注意安全,然而我想,我只是偶尔走上来看一看,就已是如此,长年居住在这阁楼上的,安全何在呢?



楼上改造后的情形


书,是不可能见到的,有楼如此已是难得。下来后又见到各家门前挂有小门牌,知道这里大约住着十余户,又想起刚才在门口见到挂有“公房第2145”门牌,问老人家如今住在这里的可有冯家后人,抑或全部都是租户?老人家沉默了一下,说:“其实啊,有些事做得不对。这房子是人家的嘛,他说拿过就拿过来了,拿过来还卖了,钱放在自己兜里,当然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哪里管什么产权不产权的。我现在住的这间归我们单位,我们水文队跟政府买下来的,以前住的人多,现在都搬到楼房里去了,我不喜欢住楼房,这里清静,我就住这里。”



冯云濠校勘《宋元学案》


老人家说这话时,我打量了一下他的周围,墙壁上拉着电线丝,上面晾着小白菜,大约是想把它做成梅干菜,我下意识想,这些小白菜应该出自屋后的菜园,是他自己种的。



“回”形楼


告别老人家,我来到了城隍庙,城隍庙修得喜气洋洋,处处挂满大红灯笼,又贴着巨形年画,显示春节并未走远。我在门口张望了一下,没有进去的欲望,曾经的藏书楼于其而言,只是一个消失的符号,并不代表什么,于是我继续前行,寻访下一个藏书楼。



下视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慈溪冯氏藏书楼》 童银舫 - 冯氏文化 - 冯氏论坛 冯|冯氏|冯姓|中华冯氏|中华...
追寻慈城抱珠楼:百年藏书楼重焕光彩
传藏录 | 抢救库书 双丁首功——《文澜阁与四库全书》节录之二十七(上篇)
乡贤(四十二)宋世荦洪枰
中国最大的私家藏书楼,藏书60万卷,曾用30万两白银打造
百兰山馆•古貌展新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