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楼】明周藩:本草普济,乐府五经(上)

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中列有多位明代藩王,所列第一位就是周定王朱橚,以及他的六世孙朱睦?,由此可见,周藩在明代藏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实,周藩中跟藏书刻书有关的重要人物还有一位,那就是朱橚的嫡子朱有燉。


明周王府大半沉在了水下


台湾“中央图书馆”所编《标点善本题跋集录》中收有朱有燉所撰《牡丹百咏》,陈鳣在该书的跋语中称:“明周宪王有燉为周定王长子,高皇帝孙,洪熙元年袭封,史称定王。好学能辞赋,尝作《元宫词》百章。以国土夷旷,庶草蕃芜,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辟东书堂以教世子,长史刘淳为之师。宪王遭世隆平,奉藩多暇,勤学好古,尝集名迹,手自临摹勒石,名《东书堂百帖》,历代重之。著有《诚斋录》《新录》,尤工乐府、传奇,中原弦索多用之,李景文诗云‘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牛左史诗云‘唱彻宪王新乐府,不知明月下樊楼’是也。”


东侧门


这里所说的朱宪王就是朱有燉,而有燉乃是朱橚的长子。洪熙元年,朱橚去世后,有燉袭封为周王,而陈鳣在这里说有燉袭封的乃是其父的定王,显然是一种笔误,因为定王乃是朱橚的封号,而朱有燉则是宪王。陈鳣又说,有燉喜欢词赋,并且作了百章《元宫词》,这也是一种笔误,因为作《元宫词》者,乃是其父朱橚,因为该书有作者朱橚的自序:“永乐元年钦赐予家一老妪,年七十矣,乃元后之乳姆。女常居宫中,知元旧事,闲尝访之,备陈其事。故予诗百篇皆元宫中实事,亦有史未曾载,外人不得而知者。”


皇宫复原图


朱橚在自序中称,永乐元年皇帝赐给其家一位老妇,此妇以年七十,原本是元朝宫中皇后的奶妈,也因为如此,了解很多元朝宫廷之事,朱橚与她聊天中,把这些掌故都记了下来,而后写成了百章《元宫词》。该序的落款为“永乐四年春二月朔日”,然他的长子朱有燉出生于洪武十二年,如此算起来,这时的朱有燉年方二十,似乎难以写出百章《元宫词》,更何况《明史·周定王传》中有:“橚好学,能词赋,尝作《元宫词》百章”,明确点出宫词的作者是朱橚,而非其子有燉。显然,陈鳣将这父子两人的事迹混为一谈了。


北宋开封城沙盘


同时陈鳣又把朱橚的另一部著作《救荒本草》也安在了朱有燉的头上。显然,陈鳣将周定王与周宪王两人的事迹混合在了一起,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失误呢?其实本源不在他。清初之时,钱谦益所撰《列朝诗集小传》风行天下,而钱在该书中就将《元宫词》的作者指认为周宪王,并且在《元宫词》的小注中说:“万历中,都人刘效祖序云周恭王所撰,恭王受封在世庙时,传写之误也。”


此前的刘效祖则认为《元宫词》的作者乃是周恭王,钱谦益指出了这个错误,只是他在指错的同时,自己又犯了另一个错。如此推论起来,陈鳣的这种混淆应当是本自钱谦益。其实在钱谦益的当世,就有人指出了钱的这个错误,王世贞在《明诗评》卷一中说:“《元宫词》百首,宛平刘效祖序称周恭王所撰,固缪。钱氏《列朝诗集》作周宪王,亦非也。”而王世贞则明确的将《元宫词》列在了朱橚的名定,看来,作为大藏书家的陈鳣未曾留意到王世贞已经更正过钱的这个失误。


由此前行


当然,写文章多了之后,总会百密一疏,作为大宗伯的钱谦益也难免,但问题是,作为藩王的朱橚,恐怕不能原谅钱的这个小失误,因为他的这几部书,也是耗了很大心血而成者,这件事还要从朱橚的生平聊起。


《明史·列传第四·诸王》中称:“周定王橚,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王。七年,有司请置护卫于杭州。帝曰:‘钱塘财赋地,不可。’十一年改封周王,命与燕、楚、齐三王驻凤阳。十四年就藩开封,即宋故宫地为府。二十二年,橚弃其国来凤阳。帝怒,将徙之云南,寻止,使居京师,世子有燉理藩事。二十四年十二月敕归藩。建文初,以橚燕王母弟,颇疑惮之。橚亦时有异谋,长史王翰数谏不纳,佯狂去。橚次子汝南王有勲告变。帝使李景隆备边,道出汴,猝围王宫,执橚,窜蒙化,诸子并别徙。已,复召还京,锢之。”


简介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洪武三年被封为吴王,几年之后,有臣提议让朱橚前往杭州就藩,但朱元璋认为,杭州一地乃是国家重要的财源,没有同意大臣们的这个提议,于是在洪武十一年,朱橚又改封为周王,几经转折,三年之后就藩于开封,而他所建藩王府就是在宋朝宫殿的基础之上。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其重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子弟兵来保持政权的长治久安,但朱元璋为了防止这些儿子有夺权的非份之想,于是又要求他们不能轻易离开封地。但不知为什么,在洪武二十二年,朱橚却离开开封,私自前往凤阳,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大为生气,于是把他迁徙到了边远的云南,此后不久,又把他召到了京城,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底,才让他返回开封。


古碑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乃是朱元璋的孙子,各地的藩王都成了建文帝的叔叔。朱允炆接受大臣的建议,开始了削藩,他将矛头重点指向了朱橚,因为朱橚跟燕王朱棣是同母兄弟。其实建文帝的猜疑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朱橚确实有造反的企图,但没想到的是朱橚的二儿子却大义灭亲,将父亲的企图举报给了皇帝,皇帝得信之后,不动声色的派大将带兵前往边界,在路过开封时,突然包围了藩王府,将朱橚逮捕,而后流放到了他处。朱橚的各个儿子也被分别流放,后来朱允炆还是不放心,又把朱橚押运到京城关了起来。


关于朱橚跟朱棣之间的关系,清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说:“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瓮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太监为彭恭庵言之。余少每闻燕之故老为此说,今始信焉。”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他的母亲原本是元顺帝的妃子,所以朱棣在宫中另设神主来祭其母。


古物


如此推论起来,朱橚也是此妃所生。也正因为如此,兄弟二人关系十分密切,《明史·列传》又称:“成祖入南京,复爵,加禄五千石。永乐元年正月诏归其旧封,献颂九章及佾舞。明年来朝,献驺虞。帝悦,宴赐甚厚。以汴梁有河患,将改封洛阳。橚言汴堤固,无重劳民力。乃止。十四年疏辞所赐在城税课。十八年十月有告橚反者。帝察之有验。明年二月召至京,示以所告词。橚顿首谢死罪。帝怜之,不复问。橚归国,献还三护卫。仁宗即位,加岁禄至二万石。”


朱棣夺取了政权之后,立即恢复了朱橚的爵位,同时增加了俸禄,而后朱橚回到了封地开封。初期兄弟二人关系处得相当好,朱棣不但给朱橚很多赏赐,同时考虑到开封时常受到黄河的要害,于是他将朱橚的封地,由开封改到了洛阳,但不知什么原因,朱橚不愿意去,他说开封的大堤很坚固,应该没有问题。朱棣同意了他的这个请求。


高台上的龙亭


可是到了永乐十八年,有人举报朱橚谋反,朱棣立即派人查看,果真发现有这方面的迹象,于是他立即将朱橚召往京城,并且以举报之事来质问朱橚,朱橚承认了自己的企图,而朱棣念及兄弟之情,没有将其治罪,朱橚返回开封后,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谋反之意,他把自己的卫队归还给了朝廷。


关于朱橚是否真的谋反,这件事无从查证,有些事也能说明这不过就是朱棣的神经过敏,明陈建在《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十五中说:“(永乐八年)十月,上闻周王橚于国中作殿祀太祖高皇帝,赐之玺书曰,礼,支子不祭皇祖,王国庙祀,则肇始于始封之王,若太祖之祀,朝廷自有宗庙,王今祀于国中,僭矣。孔子曰,祭之以礼,若不得为而为之,不可为孝。王其审礼而行,毋贻物议。”


侧殿


朱橚在他的藩王府内祭奠父亲朱元璋,朱棣听到了这件事后,立即给朱橚下了诏书。朱棣说按照规矩,祭奠太祖只能是朝廷的事,你是藩王,竟然也做这样的事情,这就是僭越。连祭奠父亲都成了僭越,可见朱棣当了皇帝之后,更多的是考虑皇权,以前的兄弟之情已然不算什么了。


为什么朱棣突然不再相信他的这位同胞兄弟,无名氏的《金梁梦影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橚)甚著声誉,朝廷忌之。会有希旨谓开封有王者气,诏毁城南繁塔七层以厌之。”看来朱橚当时很有声望,正是他的声望引起了朝廷的戒备,有人跟皇帝说,开封有王者之气,朱棣于是下令毁掉开封城内的七层繁塔。张家路老师带我寻访周藩遗迹时告诉我,这座七层的宝塔被皇帝下令先是拆除了两层,后来还有人认为周藩的王气仍在,于是又将此塔除掉了两层,最后仅余三层像个墩子一样的塔。张老师说此塔仍在,可惜因为时间仓促,我没来得及前往一看。


准备表演“杯酒释兵权”


永乐帝对朱橚的戒备其实不仅如此,《如梦录》中还有如下的记载:“因周藩王气太盛……将银安殿拆毁,并将唱更楼及尊义门楼拆去,东华门禁不许开,四角石上俱用钉定,并令于门前推土作台。此土乃取郑州之土,经火炼熟,寸草不生。形家者言:毁银安殿所以去龙心,拆唱更楼所以去龙眼,定四角所以制龙爪,推土作台所以克水,使龙不能飞腾,禁东华门,谓之文官闭口,拆尊义门,谓之武将去头。”如此一次次的折腾,肯定对朱橚的心理有着很大影响,他应当厌倦了这种宫廷内的残酷斗争,于是把精力用在了著述方面。


有意思的是,朱橚的最重要作品乃是一部《救荒本草》,这部书的内容是朱橚经过具体的实践列出的,能够在发生灾荒之时,让老百姓可以食用的植物。明代藩王生活十分优裕,尤其极有名气的朱橚,虽然他屡受打击,却仍然得到了很多的赏赐,所以他不可能有饥荒的概念。但也有人说,这跟他曾经被贬到云南有一定的关系。可是作为皇亲的朱橚,即便如此,他研究可食用的植物,也决不是为了考虑吃饭问题。


登顶


那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奇特的书呢?如前所言,他的手下卞同曾经该书写过序言,卞在此序中说:“周王殿下体仁遵义,孳孳为善,凡可以济人利物之事,无不留意。尝读孟子书,至于‘五谷不熟,不如荑稗’,因念林林总总之民不幸罹于旱涝,五谷不熟则可以疗饥者,恐不止荑稗而已也。苟能知悉而载诸方册,俾不得已而求食者,不惑甘苦于荼荠,取昌阳弃乌喙,因得以裨五谷之缺,则岂不为救荒之一助哉?于是购田夫野老得甲坼勾荫者四百余种,植于一圃,躬自阅视,俟其滋长成熟,乃召画工绘之为图,仍疏其花实根干皮叶之可食者,汇次为一帙,名曰《救荒本草》。”


龙亭内景


卞同说,朱橚这么做纯粹是出于善心,因为他在读孟子之书时有了恻隐之心,他觉得自然灾害总会造成人民的饥苦,于是他决定在没有粮食的时候,能够让百姓通过吃别的植物来救荒,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食用,于是朱橚就从农夫手中购买各类种子,而后将这些种子种在自己的花园内,他亲自观察植物的生长,等到这些植物成熟之后,再命画工画成图像,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部书。


门外


卞同在周王府内任左长史,他在此夸赞自己的主人朱橚,当然可以理解,其实卞同的所言也并非全是溢美之词,因为早在洪武年间,朱橚被贬到云南之时,就写过一部名为《袖珍方》的医书,朱橚在此书的序言中称:“予当弱冠之年,每念医药,可以救夭伤之命,可以延老疾之生,尝令集《保生余录》、《普济》等方……至洪武庚午,寓居滇阳,知彼夷方,山岚瘴虐,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里无良医。由是收药诸方,得家传应效者,令本府良医,编类锓诸小板,分为四卷,方计三千七十七,门八十一。名曰《袖珍》。”看来,朱橚对医学的爱好在年轻时就已有之。


朱橚撰《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清抄四库全书本


他在此前还写过两部医书,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普济方》,后来他迁徙到了云南,看到那里很多的土人得病后找不到良医,于是他就收集药方,写成了《袖珍方》。对于该书,陈清慧在《明代藩府刻书研究》中评价道:“《袖珍方》总结历代医家用方经验,共有81个门类3077个实用验方,可谓包罗齐全。并且此书的编纂也十分科学,分门别类,翻检便易,使用者能够因疾验授方,对方授药,非常便于应用。《袖珍方》一书由于刻印在云南,所以对于缓解当地缺医少药的现实境况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仅在明代就有十余次翻刻。而由于是袖珍小板,亦非常便于携带和赠送,这对于此书的传布和推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灾荒年间吃什么?朱元璋的儿子为此编了本书,他老爹却不喜欢他
朱元璋第五子, 悲天悯人, 以一己之念造福后世,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朱元璋认为最愚蠢的儿子,却靠一本书名垂青史,李约瑟都称赞不已
朱橚[明朝周定王]
朱橚: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棣的胞弟,撰写的《救荒本草》影响深远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却在世界上贡献巨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