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院】北京金台书院:洪庄故院,义学新府(下)

在约定的时间内,我赶到了该校的门前。如今这一带正在修路,我的车只能停在此街入口的一片空地上,可能是因为修路的原因,今日的东晓市大街颇为清净。而在路的入口处有两个理发摊,正在以传统的方式给两位顾客进行着服务。我随口问了句价格,得到的答复是5元钱。这个价格听来真是温馨,其至少比所谓的美发师要便宜百分之九十。今日阳光不错,两个理发摊虽然分别支着阳伞,一位顾客的脸上还是沁出了汗珠,但他的脸上却显现出享受的笑靥。


正在整修的东晓市大街


前方看到了仿古院落


文保牌


走入此街不足二百米就看到了路边一处仿古院落,走到近前首先看到了金台书院文保牌,文保牌再往前十米就是金台书院小学的正门。这两扇红漆大门紧闭着,我怀疑可能另有校门出入,然注意到门上贴着小条,上写“有事按门铃”。于是我试着按了两下,半分钟后从大门上开了个小门,一位保安探出身问我有何事。我告诉他找张校长,他开始一句句地盘问我来干什么、有什么事情等等。我只好播通了张校长的电话,而校长说她会派工作人员来接我。保安闻听此言,咣的一声就把门关上了。



不知这里是不是出入的大门


上面刻着“金台书院旧址”的字样


在等人的过程中,我拍照着金台书院四围的状况,眼光所及,这条街上仅金台书院一处古建,其余已然是高楼大厦。而书院的左侧则在人行道上立着一块不规则观赏石,上刻“金台书院旧址”院校。此话表明,今日的金台书院小学依然处在当年的金台书院旧址之上,只是进行了翻建。


一位年轻人也想进此院


在等候的过程中,有一位背着双肩背的年轻人也走到了大门前,他边走边看手机,可能是查找信息。而后他按下了门铃,一会儿保安再次从里面打开了小门,保安身后还跟着一位年轻的老师,这位老师抢先问:“哪位是找张校长的?”而刚才按门铃的那位年轻人抢先说:“是我。”这位老师热情的与之握手,而保安却以冷峻的眼光望着我,至少在他心目中我可能是个骗子。面对此况,我只好紧走几步跟那位老师说,我也是找张校长的。那位老师犹豫了一下问我:“您是来拍书院旧址的?”我说:“当然。”他转身再问这个年轻人,竟然是那人搞岔了。保安立即盘问那位年轻人的细节,而我则得以跟着这位老师走入了校园。



会议室


整面墙的荣誉


我被带进了校会议室,这间会议室布置得颇为典雅,正墙上一字排开多个博古架,上面摆满了本校所获得的奖杯,由此足见该校在教学方面很有成就。会议室的顶头位置用大字写着“首善学生”,下面用朱墨两色作着小注。我本想细看这些注释是否说明本校的前身乃是首善义学,而此时张弦校长走了进来。


做成了线装书


张校长看上去年轻干练,她与我打过招呼后,坐在会议桌前讲述着从业经历以及该校的变迁。由此而让我了解到,张校长在该校已经工作了18年。她讲述到18年来本校在规制上的变迁,更为重要者,她也对金台书院的历史大有兴趣。她告诉我说,这些年来搜集到不少关于书院的史料,因为这样的搜集,使得她对中国书院的历史也感上了兴趣。于是,她从各种渠道广泛地购买所有跟书院有关的书籍。


里面是电脑打印粘贴


张弦校长搜集到的关于书院之书


通过聊天,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张弦校长在教学之余对中国书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她觉得古代书院有些优良传统今天仍然应当继承,于是她建立了相应的网站,还开设相关的课程,以便让学生们从书院史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她同时告诉我,自己为了拓宽眼界,曾专门到南方的一些书院去走访,以此来了解那些书院的规制和特色,同时也借鉴那些书院的保护和宣传方式等等。张校长口才很好,她语速极快却把问题谈得很透彻,而作为一位小学校长,她却对书院史了解得如此详尽,这在我的书院之旅中并不多见。


陆润庠的故事


陆润庠的书法作品


为了让我得到进一步的资料,张校长请来了校务主任王淑新老师,而后她请王老师抱来一大摞跟书院有关之书。我浏览一过,竟然有两本我也未曾寓目,可见其视野之宽。而这些书中,其中有三册是另一位老师从教研窒拿来者,张校长解释说,本校的老师都对书院史颇为感兴趣,他们常常借相关的书进行研读,同时也告诉我说,因为金台书院曾出过一位状元陆润庠,正是因为这位状元,使得金台书院被人俗称为状元府。但以往,人们只是津津乐道于陆润庠中状元的故事,然而张校长通过研究,她发现陆润庠在中国近代史作过不少的贡献,于是她让学生们不仅是学习陆润庠刻苦诗书的故事,更多者,要从这位状元身上学到他努力学习后报效国家的所为。为此,学校组织了关于陆润庠的百家讲坛,张校长解释是说本校的百家讲坛与电视中的不同,因为她是让一百个学生讲述跟陆润庠有关的一百个不同的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足令人赞叹。



学校的操场


而后张校长请王淑新老师带我到校园内拍照,因为该校处在老城区,其面积乃是逐渐扩大而成者。远的不说,仅在近几十年该校就作过扩充,陈德光在《从金台书院到东晓市小学》一文中写道:“20世纪50年代该校曾几次维修扩建。1950年后,把原6间厅房挖槽见底落地重修了,因系原拆原建,基本保存了带框廊的厅房式样,只是把当中的垂花门楼拆掉,并将西墙外毗邻的一家煤铺和一家皮子作坊地基并入,扩建了7栋教室、3间办公室、6间厕所,共计新建房30间以及操场和西跨院各一处。此外,又在原金台书院大门外影壁后面的空地上增建教室10栋,折合房30间;开辟运动场一处。”


别致的饮水处


看来,当年的金台书院状况跟我眼前的所见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此番话说到的运动场应该就是会议室门前的这块空地。此时有一位老师正带着一个班的学生在那里做运动,看着学生们认真的身姿,让我瞬间回到了自己的儿童时代。王老师带着我边走边讲,我们沿右路前进,又走到了大门口的位置,而进门时我就注意到门洞的右侧嵌着一块古碑,而此刻我走上前准备拍照。到此时方注意到,碑已罩在了玻璃罩内,这种状况最难拍到清晰的图案。王老师说,校史室内有拓片。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拍原物更真实。



玻璃罩不好拍照


保安从下面打开


托起来让我拍照


正遗憾间,那位保安却主动地说,这扇玻璃可以打开。而低下头对玻璃罩操作一番,果真将其掀开了。我对他的善举赞不绝口,而后在他的支撑下我终于清晰地拍到了刻在石头上的《金台书院记》。


胡絜青写的广育群才


悬挂在这里


大门正对着一排房,应当是书院的正堂,而正堂之前还有一排倒门座,其上挂着胡絜青写的“广育群才”木匾。在会议室时张校长就告诉我,康熙皇帝写的原匾早已没有了足迹,所以他们多年前请胡絜青又写了此匾,但毕竟这跟皇帝的御笔不是一回事,故我建议她通过集字的方式从玄烨的书法中集出这四个字。张校长说,她也正有此意。如今看到胡絜青的这四个字,确实极有他个人的书法特点,也没有模仿玄烨的笔风。尤为不舒服之处乃是这个匾写成了左读,真盼着该校能够早日换上玄烨集字匾。


正堂前的院落


大讲堂、道德讲堂


穿过此排房,后面是一个中型院落,而正中的一排房则应是金台书院的主体建筑,如今此房的门楣上写着“大讲堂、道德讲堂”的字样。看来,这里是学生们上大课的地方。而我注意到,正墙上挂着的四幅金书写得颇有功力,王老师介绍说,这是本校的一位教师所写。而这些书法作品中,其中一幅写着“百年书院,美丽金台”。这句话概括了本院的辉煌。  



第二进院落

门上写着“名人故居”


转到书院后方,有一排房间上面写着“计算机教室”,而门楣上挂着“名人故居”的纸牌。我马上问王老师:哪位名人曾在这里居住过?王老师说,这间教室常常用作讲解名人故居的故事,并不是因为某名人住过此处。而我对名人故居的寻访已经下了多年的功夫,没想到一所小学内竟然有这样的专门课程,看来教学观念的转变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在会议室时,我跟张弦校长聊到了古代书院的三大功能,而其第一大功能就是藏书。张校长说,她对金台书院的藏书史也很关心,但却始终查不到与之相关的史料。她问我对此是否有所了解,而我则告诉她,光绪八年当时的顺天府尹毕道远联合周家楣、胡义质两位官员共同给皇帝上了修建金台书院奏折。此折载于周家楣、缪荃孙所编(光绪)《顺天府志》,此奏折中有如下一段话:


金台书院夙无藏书,为多士计算,自宜广储典籍,以备研摩。近年以来,若江苏、江宁各省城,及扬州府、浙江、湖北、江西、四川、广东各省城,均设有书局刊印诸书,各极精良,洵称美富。京师为天下文人所集,各该省士子留京待试,肄业书院,其本省大吏所欲裁成而奖进之者,既在远而不遗,至于斯文气脉之相关,首善地方之尤要,凡有心人所欲昌明而振厉之者,必用心之无异。可否由臣等分咨两江、两湖、两广、四川、闽浙总督,江苏、江西、湖北、浙江、广东巡抚于各书局中,凡经刊印之书,每书检备一部,开具目录,装箱就水程运送苏松太道汇收,再乘招商局轮船之便,运交天津关道汇收,由臣衙门派员往运来京,即存金台书院,署签列架,分类别门,用备肄业诸生研精致用之具,如蒙俞允,臣等遵即与各督抚及两关道,随时往返商明办理,理合附片,具陈谨奏。


由这段话可知,以前的金台书院其实没什么藏书,故毕道远等人希望本书院能够弥补上这个缺憾,所以他想让皇帝下令将南方的官书局所刻之书各拿出一部,而后想办法运到北京存在金台书院内。此封奏折受到了皇帝的批准,而遗憾的是,当时的金台书院没有编写藏书目录,故难以知道该院究竟收到了多少官书局所刻之书。


当年官书局所刻之书数量庞大,只是不知道金台书院搜集到了多少,如果大多数能够搞到手的话,定然也会有专门的藏书之所。故赵连稳、王春福在《北京古代书院藏书探微》一文中称:“京城太极书院储存8 000余卷书籍,肯定也会有藏书楼,而金台书院为收藏皇帝赐予的《淳化阁法帖》等书籍,也建有藏书楼。”


如何得知金台书院建有藏书楼呢?《探微》一文首先讲述了当时的颁书状况:“乾隆元年(1736年),令各督抚动用存公银两,购买《十三经》《二十一史》,颁于各省会府书院。乾隆九年(1744年),朝廷令督抚行令司道各员,于公用内酌量置办《三通》等书送给书院,以资诸生诵读。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说,经书和史书是学问之根本,省会的书院尤其应该依此砥砺生徒,联南巡经过的江宁钟山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杭州敷文书院,各赐1部武英殿新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可见,朝廷对书院藏书的重视。”但这段话中并没有提及金台书院,然而《探微》一文却查得清中期时人钱载所写《萚石斋诗集·赐詹事府钦定重刻淳化阁法帖恭纪》中所载:“同日,赐翰林院教习庶常馆、国子监及顺天府金台书院各一部。”


由此可知,在乾隆年间,金台书院就受到过皇帝颁赐的淳化阁法帖。既然该院能得到这样的殊荣,想来也会得到其他的书。《探微》一文中作出了如下推测:“清代的很多书院都得到过皇帝的御赐《淳化阁法帖》。根据金台书院的特殊地位推测,乾隆时期赐给各个省级书院的《十三经》《二十二史》等,金台书院也应该能够得到。”


虽然说,这样的推测难以找到历史史料予以佐证,但按照一般的规律,皇帝颁赐之书要予以隆重对待,要建立御书楼以示珍重。站在这个角度来说,金台书院应当有独立的藏书楼在。可惜,今日所见文献无法佐证这样的猜测,但张校长告诉我说,她已经把书院的藏书文化传播到师生之中,她的具体作法并不是建立起一座独立的藏书楼,因为学校场地有限,已无暇地来建立书楼,于是她把藏书分散到了每一间教室之内,故该小学每个教室里面都有成排的书架。为此,王老师特意带我进入某间教室进行拍照。


“爷爷好”


教室内成排的书架


侧旁仍有一排


此时该教室可能正要上课,学生们都整齐地坐在书桌前。王淑新老师向本教室的老师讲解说我要拍这里的书架,这位老师看了我一眼,而后号召学生们说:“叫爷爷好。”学生们整齐地大声地喊出了这句话。而王淑新又看了我一眼,而后说了句应该喊教授好,于是学生们又高喊这个口号。但这两句称呼哪一种都让我混身不自在,于是我边效仿领导人那样大声地回答:“同学们好。”边赶紧拍照这里的书架,以此来消淡我的尴尬。


铜雕介绍牌


陆润庠的故事


王淑新又带我转到了学校的后方,在这一带我看到了一面墙上嵌着铜雕,上面讲述的正是状元陆润庠刻苦学习而后报效国家的故事。铜雕制作工艺颇为用心,而王老师也告诉了我该铜雕的来由,之后她把我带到了校史馆,此馆的面积实在局促,我估计仅十余平方米大小。而正前方以线装书的形式做成了影壁,这倒是巧妙的构思。在校史馆内看到了溥杰所书“金台书院旧址”匾额,另外也看到了一些金台书院考试卷的影印本。由此可见,能够搜集到金台书院的原物,虽然是该校努力的方向,但搜集起来却并不容易。故而,我在学校内参观了一圈,仅看到门洞处嵌的那块《金台书院记》是一块古物,其余所见满眼皆新。然而陈德光的文中却提到这样一件事:


金台书院原建在一片低洼的池泽园林之中,交通困难。后来,园林荒芜,兴建了屋舍,形成了街衢,但其低洼水泽之势,仍可从附近的三里河、水道子、叠道子、后池等街巷名中见之。这片低洼的地势使校内经常积水,每逢阴雨,校园即成泽国。经平垫,现在校内陆基比原地基高了四五尺。原金台书院文场院内有石碑六座,学校在平垫地面时将其拉倒,现除一座平铺在西跨院地面外,其余都埋在了后院地下,但碑身及石刻文字均无损坏。


校史馆


走进校史馆第一眼


《金台书院记》


校史馆展品


溥杰所书匾额


复制的金台书院考试卷


冰心题词


如此说来,校园的后院内还埋着不少的古碑,而陈德光的这篇《从金台书院到东晓市小学》一文写于1985年10月,不知道此后的这些岁月中,这些古碑是否挖出来了,但至少我在校园内未能看到相应古物。如果这些古碑还未曾挖出,真盼望着能够将这些古物挖出来而后进行研究,说不定那些古碑上就有关于金台书院藏书楼的相关记载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台书院旧址
古代北京书院:文教传承的重镇
【书物】 2016年3月师友赠书录
【书厂】南菁书局:经解之续,书院所刊(上)
拓片中的金台书院
冠冕楼海量藏书居广东之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