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理记】李侗:要在“知”字上用力也(上)

宋代理学的传承虽然有着许多旁支,但到了朱熹那里才变成大气象,而与朱熹最近的老师是李侗。


清康熙年间,延平知府周元文在翻刻《延平答问》时,写了篇序言,其在此序中称:“窃闻秦汉而降,道统不绝如线,迨至有宋,二程子发其宗旨,朱子集其大成,而圣道以明,程子得杨龟山先生,目之曰:‘吾道南矣。’继之者为罗仲素先生,又传为李愿中先生。而后有朱子。期间师弟相承,后先继起,则杨、罗、李三先生实为传道之正宗。”


周元文叙述了从秦汉以来的道统,讲到宋代时,他以二程起头,而后称朱子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之后又说,二程传杨时,杨时传罗从彦,之后又递传到了李侗,然后才有了朱子。而后他评价说,杨时、罗从彦和李侗三位正是传道的正宗。


从个人履历看,李侗的早年和晚年性格反差很大,《朱子语类》卷一○三中这样形容李侗:“后生时,极豪迈,一饮必数十杯。醉则好驰马,一骤三二十里不回。”看来李侗年轻之时确实是豪迈之士,有着“肥马轻裘与朋友共”的气概,喜好痛饮,酒量也很不错,等到喝高后,就策马狂奔。



李侗墓


李侗有着豪迈的性格,也有着向学之心,他在24岁时拜罗从彦为师,学成之后返回家乡,从此键户未出,在乡间做起了隐士,四十多年不入市廛。同时,他的行为处事方式也大为改变:“虽行一二里路,常委蛇缓步,如从容室中也。”(《延平答问》)


品评这几句形容词,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位老态龙钟的羸弱之士,为什么要修行到这种状态,这确实不容易让今人理解。然记录这段史实者,是李侗的高徒朱熹,想来其所言不会错,更何况,朱熹还说他的老师李侗“颓然如田夫野老”(《延平答问》),以如此面目处在世中,这也正是李侗的奇特之处吧。


朱熹对他的老师李侗极其尊崇,但他是否喜欢老师的这种处事姿态呢?这点还真不好说。那么朱熹为什么要拜李侗为师呢?其实这件事情跟朱熹的父亲朱松有很大关系。当年李侗拜罗从彦为师之时,他的同学之一就是朱松,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朱松了解李侗的为人以及学问,于是让儿子拜李侗为师。


《宋史》李侗本传中有如下一段话:“是时,吏部员外郎朱松与侗为同门友,雅重侗,遣子熹从学,熹卒得其传。沙县邓迪尝谓松曰:‘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松以谓知言。而熹亦称侗:‘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祥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平日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


李侗墓整体外观


但从历史的情况看,朱熹并没有立即拜李侗为师。朱松在去世之前,将儿子朱熹委托给了武夷三先生。三先生都对禅学有一定的研究,这种情形对朱熹影响很大。因此,年轻时的朱熹也喜欢研究释老。


宋绍兴二十三年,朱熹前去赴同安主簿之任,途经剑浦时,特意去拜见了李侗。然而一交谈,李侗就察觉到了朱熹喜欢用佛、老的观点来谈论问题,于是他慎重地劝朱熹放弃对于佛教和道教的痴迷,回归到正路上来。


赵师夏在《延平答问跋》中录有朱熹的一段话:


文公先生尝语师夏云:“余之始学,⋯⋯于延平之言则以为何为多事若是,天下之理一而已。心疑而不服。同安官余,以延平之言反复思之,则始知其不我欺矣。盖延平之言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而。’此其要也。”


赵师夏是朱熹的孙女婿,某天朱熹跟他讲述了李侗教育自己如何学习的话。李侗劝朱熹放弃释、老之学,并向他讲授理一分殊的观念,当时朱熹嘴里没说什么,但心里却不服气,等他回来后,细品李侗所言,才体味到李侗所说确实有道理。李侗还教育朱熹说,儒家之学与其他异端的区别,就是理一分殊。这里所说的“异端”,当然指的就是佛教和道教。


登上小亭的台阶


对于这件事,朱熹也有记载,他在《延平答问》中录有这样一件事:


熹赴同安任时,年二十四五矣。始见李先生,曾与他说禅,李先生只说不是。却倒疑李先生理会此未得,再三质问。李先生为人简重,却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熹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


朱熹说他第一次见到李侗时,就跟李侗谈禅学,李先生立即予以了否定,当时他还怀疑李侗是否对禅学不了解,于是他再三跟李侗谈论这个话题。李侗却对他的这些话题不感兴趣,只让他去看圣贤之书。这一看不打紧,让朱熹终于认识到了他当年所看的佛书,看似严密,其实里头有很多的破绽在。他在《朱子语类》卷一○四中说:“后来考究,却是这边味长。才这边长得一寸,那边便缩了一寸,到今销铄无余矣,毕竟佛学无是处。”朱熹所说的“这边”,自然指的是儒学著作,而“那边”则指的是佛教理念,两相比较,他还是觉得儒家经典读来最有滋味。


从此之后,朱熹尽弃年轻时所学,致力于儒学研究,终于成为了令人千古景仰的一代伟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侗对理学的贡献十分巨大,如果不是他的劝告,朱熹仍然会沉湎于佛老之中,也就没有可能成为圣贤伟人,如果没有朱熹,真的不知道,自南宋以后的几百年,中国的思想界是怎样的一种局面。


当然,李侗不出现,朱熹也依然具备成为大师的潜能,因为他博闻强记,从小就喜欢读各种书。但他的这个好习惯却不被老师认可,李侗只喜欢跟弟子交谈,不让弟子读太多的书,包括一些理学名著。《朱子语类》卷一○三有这样一段话:“《正蒙》《知言》之类,学者更须被他汨没。李先生极不要人传写文章及看此等。旧尝看《正蒙》,李甚不许。然李终是短于辩论邪正,盖皆不可无也。无之,即是少博学详说工夫也。”张载的《正蒙》和胡宏的《知言》都是理学名著,然而当朱熹想读这些著作时,李侗也坚决地制止,这让朱熹对老师有所腹诽。


祠堂的四围


那么,李侗是怎样教弟子学习的呢?朱熹在《李先生行状》中有这样一段话:

先生既从之(罗从彦)学,讲诵之余,危坐终日,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如何,而求所谓“中”者。若是者盖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真有在乎是也。盖天下之理,无不由是而出。既得其本,则凡出于此者,虽品节万殊,曲折万变,莫不该摄洞贯,以次融释,而各有条理,如川流脉络之不可乱。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细而品汇之所以化育,以至于经训之微言,日用之小物,折之于此,无一不得其衷焉。由是操存益固,涵养益熟,精明纯一,触处洞然,泛应曲酬,发必中节。


原来,李侗就让朱熹坐在那里静静体会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气象,而李侗的这种方式就是从他的老师罗从彦那里学来的。


为什么要这样呢?李侗觉得,人人读书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从孔子起,就没有定下这种传道的规矩。《延平答问》中记录了李侗说过这样一段话:


大率今人与古人学殊不同,如孔门弟子,群居终日相切磨,又有夫子为之依归,日用间相观感而化者甚多,恐于融释而脱落处,非言说可及也。不然,子贡何以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耶?


李侗觉得,时人的学习方法跟古人不同,当年孔子教弟子,就是让众弟子们住在一起,相互切磋,探讨学问。而后,孔子通过日常的观察,对弟子们进行教导,这种不读书的方式依然培养出了那么多著名的弟子。


既然不读书,又不愿意著述,那他的学问怎么递传下来呢?《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者,而李侗的学术观,也同样是由他的弟子朱熹予以记录。李侗不仅反对看书,还反对著述,他甚至反对多说话,比如《延平答问》还录有他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毛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久久用力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也。”他认为做学问,用不着说得多,写得多,重要的就是要在那里默默地体认天理。既然如此,那后人怎么知道他是如何体认天理的呢,也幸亏他有朱熹这位弟子。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延平答问 | 朱熹著 |
朱熹:一轮紫阳映活水(2)
《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延平答問》宋-朱熹
“鸢飞鱼跃”的理学意蕴探考
“理学名邦”的由来
朱子学东传的文本线索及其解释学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