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湖名作|最爱湖东行不足(深度好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772846)从小就对苏州、杭州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与企盼。唐德宗贞元初年,韦应物做苏州刺史,房孺复为杭州刺史,韦应物本就是中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而房孺复则嗜酒如魏晋名士,他们的风流雅韵在江浙广为流传,被人们称作诗酒仙。当时,十四五岁的白居易正在江浙避难,少年诗人非常仰慕才调高雅、地位尊崇的两太守,心想将来有一天能做上苏、杭二郡中的一郡太守就心满意足了。这个愿望到他已值“知天命”之年终于实现了,并且还连做了二郡的刺史。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身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因为多次上书论政未被采纳,深感国事日非,于是请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杭州,这年他五十一岁。三年郡守,白居易勤于政事,廉洁奉公。他发动民工修筑钱塘湖(西湖)湖堤,将它加高数尺,增加蓄水量,既能防备天旱,更可用以灌溉千余顷的农田,正如他《别州民》诗所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又疏浚李泌开凿的六井,解决百姓饮水困难。他离任时,只带走了两片天竺石留作纪念,而把自己的俸钱留在官库,后来继任的人如果公用开支不足,就暂时借用,然后再还回去,相当于现在的储备基金或发展基金,直至黄巢起义军占领杭州,他留下的俸钱就这样周而复始、持续使用了五十多年(《唐语林》卷2)

“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马上作》),这是白居易在赴任途中所作的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对于向往杭州三十多年的诗人而言,他就像一条鱼,即将跃入这东南佳丽之地,江浙人文渊薮。为政之暇,诗人尽情地遨游徜徉于西湖山水之中,性情大开,佳作迭出。其中最负盛名是他的《钱塘湖春行》,成为流传千古的唐诗名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觉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全篇紧扣“春行”二字展开描写,诗人信马而游,以“行”字为构思脉络,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处处给人以鲜明的季节感,生动准确的写出早春景物的特征,勾画出一幅活动着的早春西湖游赏图。

首联点明春行起点,概写湖上早春烟景。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寺,陈文帝天嘉初年(560566)建造。贾亭,又叫贾公亭,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杭州刺史贾全所建,后废。孤山寺北贾亭西,点出春行游赏的地方。水面初平,是形容湖水涨满,与堤一样平的景象,秋冬水落,春天水涨,用了一个“初”字,显出这是春水初涨的早春天气。云脚,是指下雨前或下雨后流荡不定像是在行走的云气,云脚低,是指雨后初晴时地平线上虽有些低垂的云气,高空却是晴朗的景象。所以这一句既点出了钱塘湖,又点出了季节是早春,气候是雨后初晴。这个景候特点与下面的具体描写关系密切,两句都是句中自对,构成一种顾盼自如的风调,其中“水面”对“云脚”对得颇为工巧。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早莺、新燕,都是初春的标志,暖树,用“暖”来形容树,无非是春回大地,气候转暖,树木发芽抽叶,呈现出一片嫩绿,使人感到有一种春天的暖意,一种暖融融的气氛。为什么说“早莺争暖树”呢,黄莺是春天最活跃的鸟,它对春天是最敏感的,苏轼的诗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早莺争相飞翔带着暖意的树梢,发出清脆欢快的鸣声,正是写春天的生意和活力。“新燕啄春泥”也是一样,燕子飞去又飞来,说它“新”,是说人们在今年春天见到的头一批燕子,燕子衔泥筑巢,标志着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泥”而冠以“春”与上文“树”冠以“暖”一样,都是写人们感觉中的春天,使我们仿佛可以想象到那“泥”似乎也带着春天的湿润与芳香。两句中分着一“争”一“啄”,不仅写出了莺、燕活跃的动态,而且透露出了春天的生气与繁忙,甚至连莺声历历、燕语呢喃也仿佛可闻。毫无疑问,这两句都写出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早春的气息与气氛。但光有“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行不行呢?如果题目是钱塘湖之春,倒也差不多,但“春行”就不行,因为“行”字没有着落,这“行”字就在“几处”“谁家”这四个字上头体现出来。“几处”说明不是一处,这就暗示了游人的活动,说明诗人是边走边看,而“几处”与“谁家”联系起来,更可明显体味到诗人边走边看,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的情景,走到一处,看到了黄莺在树上歌唱,又走到一处,看到新燕在衔泥筑巢……那么,为什么不说“处处”“家家”呢?因为第一,这是早春,而不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第二,“处处”“家家”太实太死,只能说明客观情况,而无法表达观赏景物的人心理、神情,“几处”、“谁家”就不同,不仅能传达出观赏者一路缓行、左顾右盼的神情,而且表达出观赏者目击上述景物时一种新鲜、愉悦的感受。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遣词用语虽然都很平易通俗,但都很有分寸,很注意推敲。

颈联再从花草去感受和表现西湖早春的特征。用“乱”字形容花,也是很有独创性的。春暖花开,树上有花,地上有花,这里一丛花,那里一丛花,各有各的颜色、姿态,所以说“乱”,这形形色色、各具姿态的花,使游春的诗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目眩神迷,不知道欣赏哪一处那一丛好,所以说“迷人眼”。这里插入了“渐欲”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用得很有讲究,“渐欲”是对“迷人眼”的一种限制,意思是说已经接近要迷人眼、但又还没有到迷人眼的程度。这时的花,将盛而犹未盛,所以它给人的感觉是欲迷而未迷,如果说姹紫嫣红开遍的季节,那就不是“渐欲”迷人眼,而是“真正”迷人眼了。说“渐欲”,是正在发展中的趋势,暗点早春,同时又预示出即将姹紫嫣红开遍的艳阳天。下一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容易理解,既点出了早春(草长得刚刚能掩没马蹄),又点出了人在骑马行进,“才能没马蹄”,不是给草量高矮,不是感到它太浅而遗憾,而是感到惬意,“才能”者,刚能、恰能也,它很含蓄的表现了游人的心理状态:这草不长不短,刚刚好掩没马蹄,走在上面,既不扬尘,又不碍马的行走,感到特别惬意,这与其说是写春景的美,不如说是写春行的快感。

以上两联,是整首诗的核心部分,从作者选选择的景物看,无非是莺、燕、花、草这样一些春天习见的事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它们之间原也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但使人用“(春)行”把它们串在一起之后,就成了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里有乱花浅草的颜色,有莺啼燕语的声音,有花草和春泥的芳香气息,有早春整个温暖气氛,不仅写出钱塘湖春天景物的外在形态,而且写出了春天的内在诱惑力,写出了融怡的春意。

尾联是春行终点,用特写式的镜头,再一次渲染了湖东一带的美景,尤其是掩映在绿杨阴里的白沙堤。与首联相照应,总束全篇。白沙堤,现在叫白堤或白公堤,在西湖东畔,建成于中唐长庆之前,沿堤向西南走直通孤山,春天桃花满堤,景色秀丽,过去曾被人们误以为是白居易所筑,其实,白居易所筑的堤在钱塘门外,并不是这条白堤。这两句是说,我最喜爱的走都走不厌的是湖东的长满绿杨的白沙堤这一带地方。两句实际上是一句,诗人把“绿杨荫里白沙堤”和“湖东”拆开,成为一个独立句子,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白沙堤”之美,另一方面也使这一联有一种咏叹的情调,表现出诗人对这一带风景的激赏与流连。这一联是对钱塘湖春行的总结,中间两联所写之景,就是这一带地方(孤山、白堤一带,历来是西湖风景最集中、最优美的地方)。

这首诗用平平常的景物、平平常常的语言,写一次钱塘湖春行所见所感,写得很轻松、很随便,但却写出了气氛,写出了心情。正如清代方东树所评,其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一点相当不简单。“春意由来画不成”,这首诗好就好在画出了“钱塘湖春天”的意态,特别是画出了游赏者自己的意态,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钱塘湖之春的气氛,而且感到了诗人那种新鲜、愉悦、惬意、流连的感情。这两方面都有浓郁的诗味。同时,在构思、遣词、着色上也都花了一番工夫,不过不露雕琢之痕而已。而虽锤炼却能返于自然,正是一个作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就像一个出色的演员一样,在舞台上并不声嘶力竭地叫喊,而是雍容不迫,游刃有余。白居易的律诗,也跟一般人的以锤炼精工为尚不同,有自己的风格,平易通俗,优游不迫,有意到笔随之妙。

三年杭州刺史,白居易创作了很多描绘西湖山水的佳篇,本篇以外,还有如《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春题湖上》等。举一些著名诗句,如: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夜归》)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

绕郭荷花三千里,拂城松树一千株。(《余杭形胜》)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西湖留别》)

从西湖文学史的角度看,杭州西湖的山山水水确实要感谢白居易,在辉煌的唐诗中,只有他第一次赋予西湖山水以鲜活的灵性。

图片:网络

编辑:魏素素

投稿:810153330@qq.com

请您赞一下 

 支持有美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句欣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唐诗经典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0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写西湖最精彩的两句唐诗——《钱塘湖春行》里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不经意地透出了士大夫另一种追求
古诗新读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白居易修筑西湖白堤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