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环球人物:“天下第一廉吏”,用诗书下酒

  人物简介

  于成龙,生于1617年,卒于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

  于成龙是近期新闻上频频被提及的一位清朝人。先是戏曲晚会上,中央七常委与首都近千名观众观看了《廉吏于成龙》;接着,关于于成龙的纪录片又在电视上热映。

  对一个从贫困之地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来说,于成龙所演绎的廉政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康熙皇帝称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能做实事的廉吏,更是爱好诗书的文人。

  抽了一个下下签

  于成龙入仕的起点相当低。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乡试,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意味着没考中、但成绩尚可,入选者可以被送往国子监读书)。

  时值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于成龙去不了京城。家境尚可的他,就在永宁城外的安国寺隐居读书达6年之久,后来又前往太原“三立书院”游学4年。他很有志向,曾写了一首《鸡冠花》借物言志:“亭亭赤帻岸台端,傲出风霜不自寒。要识朝阳凭一唱,扶桑高捧海澜安。”

  刻苦读书让于成龙学问大进,可惜八股文的水平却没多大提高,这期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从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批准了开科取士。然而于成龙几次参加科举,无一中第,最高学历也就被定格在副榜贡生。

  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官员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于成龙抽中的职位是县令,地点在广西罗城,只能说是一个下下签。因为罗城县在当时并入清朝版图才1年多,期间朝廷曾派过两任知县,一位被杀,一位弃官逃走。

  家人闻知于成龙的选官情况,又喜又悲,喜的是老爷终于做了七品正堂,悲的是天涯万里,也许一去无归。永宁到罗城,有六七千里之遥,盘缠钱不够,只好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雇了5个仆人,才得以成行。

  走到山西南部的稷山县时,于成龙去拜望了好友武祗遹(音同支玉)。武祗遹叹息说:“广西为官不易,你要三思啊!”于成龙的回答是:“我们这些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博得高贵的出身,但上古时代的皋(音同高)、夔(音同奎)、稷(音同季)、契(音同气)等贤臣,难道都是进士出身不成?我这番出仕,绝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和富贵,我发誓要不昧天理良心4个字。广西再远,罗城再偏僻,我也会去的。”

  话说得很豪迈,可当于成龙到达罗城,也不由得傻了眼。远望罗城县城,破败不堪,茅草长到了城墙根。走进城里,十室九空,仅存6户人家、草屋10余间,满目荒芜。县衙就是茅草搭建的3间堂屋,别说仪门(古代建筑中用来显示“威仪”的门)了,连大门都没有,简陋如农舍。于成龙也忍不住感慨:“天哪!这到底是什么鬼地方!我来这种地方做什么!”

  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跟随于成龙而来的5个仆人,大半染疫疠而死,剩下的也告归而去,因为当地盗匪横行,很不安全。于成龙在给友人的信中,描述自己的状态说:“现在就剩下我孤身一人,生死都不由自主。晚上睡觉,我得枕着一口刀,床头还要放着两杆银枪,用来护身。”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于成龙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从维护社会治安做起,采用历史上著名的“保甲法”,根治了盗匪横行的现象。之后是鼓励农民恢复农业生产,他经常下乡视察,谁家的田种得好,他就题一个匾,写一副对联,表扬一番;看谁家偷懒不耕种,就动员左邻右舍去好言劝告。荒芜的罗城一天天繁荣起来。

责编:邢若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誉天下第一廉吏,去世时家徒四壁,出殡路上数万南京人送行
'天下廉吏第一',山西清官于成龙……
廉吏于成龙升了官却没路费赴任
古今第一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追寻天理良心
【原创】点赞,为清官廉吏于成龙(散文诗之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