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发现一篇对我们做教师很有帮助的文章,于是就把它给贴出来,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启发!

日语学习班前来了一位白须飘然者。"给孩子报名?"登记小姐热情地问。"不,自己。"回答铿锵有力。小姐愕然。老人忙解释:"我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里咕噜,我听着着急。我想听懂他们的话。""你今年高寿?"小姐问。"六十八。""你想听懂他们的话,最少要学两年。可两年以后你都七十了!"老人笑呵呵地反问:"姑娘,车轮会因为我的不学习而倒转吗?"
世事大多如此:我们做事总会因为开始太晚,因此放弃。殊不知古人云,先一年之学如薄暮之日,余辉无限;无论何时何地学习永不为晚。来年我们增加一岁,不论我们走着还是躺着,来年同样增加一岁,可有人硕果累累,有人蹉跎岁月,扼腕叹息-----差别只在是否开始。老人学与不学,两年以后都是七十,差别是:一个能开心得和儿媳交谈,一个依然木偶一样在旁边呆立。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每个班级几乎都存在着数目不等的几个差生(即后进生),个别老师认为少数学生差成不了大气候,反正三年快的很,便让他们"自生自灭"。这等于在无形之中放弃了他们,抹杀了他们的将来,就像前面故事中的那个登记小姐,索性叫老人放弃学日语。而我们教师却不能这样做,要学习故事中的老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积极向上,要永远觉得不晚,帮助后进生更应该如此,更应该从这一刻开始,从一发现问题开始,从一接触后进生开始,努力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转化后进生,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教师对后进生一定要以心换心,用老师的诚心,爱心,恒心去打动学生的心,让他(她)感受到你的爱,从而自主地去改变自我。
我班有个后进生,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跟爸爸过,爸爸性格很暴躁,有时因为生活,不顺心,回家就拿他出气,动辄就打。这孩子生活上全靠七十多岁的奶奶来照顾,奶奶又过分溺爱,缺乏正确教育方法,造成他性格乖僻、粗暴,经常欺负小同学。这位学生从上课打闹到旷课、玩游戏,最后结交社会上不良青年,与他们经常结帮"克米"、喝酒、吸烟,造成了恶劣影响。
有一次,这位学生去"克"比他低一届同学的"米",被对方家长告发到他父亲那里。他被他父亲狠狠揍了一顿,逃出家门彻夜未归。我知道以后马上协助其家长寻找,终于在附近的公园发现了他。我先带他到办公室,他认为我一定会狠狠的训斥他,但我没有那么做,相反劝他父亲不要打骂他,我买来早点给他吃,慢慢地我发现我的情感已经触动了他的心弦。我就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明确地指出了他的错误,他要求我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点名批评他,我答应了他。但我要他把自己的思想反省一下,开诚布公地同我谈一次,第二天他带着检讨书来找我,我又趁热打铁、推心置腹地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使他深深感到,老师不是要抓他"辫子"而是要给他剪"辫子"。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一般说来,教师爱好学生容易,爱后进生则难。后进生普遍存在着三大矛盾:有自尊和自尊心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好胜和得不到取胜机会的矛盾;上进心和知难而退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克服偏见,给后进生应有位置,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怀,给后进生进步的梯子,把更多的爱洒向后进生的心田。
一、关心和帮助后进生,解决后进生好胜又得不到取胜机会的矛盾。
后进生一般在各方面都比较差,缺点和毛病比较多,听到的经常是批评,遇到的经常是不信任和冷漠的眼光。因此,他们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情绪,与老师和同学在思想感情上有较大的距离甚至有对立情绪。所以教育和转变后进生,必须诚挚地关心和耐心地帮助他们。
二、尊重、信任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尊重和信任后进生,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温暖他们的心,让后进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就会使他们与老师、同学融洽无间,与集体和谐一致,就会给后进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给后进生以鼓舞和希望,也能使教育的力量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把握好后进生教育中的反复现象,解决后进生上进心与知难而退的矛盾。
后进生的缺点、毛病是长期形成的,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立即改好的。他们有上进心,有要改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们长期形成的拖拉、敷衍、不认真的毛病在不自觉中就会露出头来。这时老师要注意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提醒纠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认为这个学生已不可救药。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给他们时间,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给他们信心,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重新改正。
四、班主任不妨给后进生写写信,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和恐惧感。
遇到一些在教师面前不便于说出口,或者说羞于说出口的是事情,如果老师采用口头交谈的形式,恐怕难以达到效果,给学生写信,避免了师生为某些敏感问题面对面交谈的紧张和尴尬,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对老师的距离感和恐惧感。
老师以写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较之口头交谈,更显得郑重其事,说明老师对事情和事情的当事人非常重视,老师通过运用文字,可以自如而又全面地表达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产生师生间的亲近和感情上的共鸣。
给学生写信,还可以避免学生与老师发生"顶牛"。一般来讲,学生犯错,一旦老师找他谈话或提出批评,学生在心理上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触,用种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老师在不理智的状态下,也会说出不冷静的语言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举动。而用书信形式跟学生交谈,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可避免这种对师生双方都不利的局面。因为,信的内容一般是老师处在一个冷静、理智的状态下完成的,经过深思熟虑,措辞一般也恰到好处,言辞往往充满温情与温暖,字里行间充满关切与鼓励,易于让学生接受或者共鸣,使学生与老师的心贴得更近,达到春分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相信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后进生是不可救药的。"晚"与"不晚",就在你努力跟不努力之间徘徊,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努力过了,"晚"也会变得"不晚",就像文中开头的老人那样,只要去学,永远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