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现状分析及思考
覃华杰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  530031)
【摘要】综合分析目前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科学、规范的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院前急救   网络  运行机制
        一、南宁市的基本概况 
        1.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科技、文化、信息和金融中心,是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是东盟博览会、民歌节每年承办城市,行政辖区7县5区行政区划面积22627平方公里,总人口634万,其中城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50万(不含流动人口)。
        2、随着南宁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南宁城市人口的快速扩张及人们急救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急救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目前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现状如何呢?如何客观的分析急救网络建设发展的现状?怎样科学实施管理,有效监督运行?怎样依据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整合急救资源?如何制定急救网络发展预算计划?需要我们从南宁市急救网络运行机制进行探讨,最终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为院前急救事业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城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现状
        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SARS、禽流感疫病、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公共卫生事件,在各种紧急的事故,如自然灾难、交通意外、人为破坏、恐怖行动等可能引起的重大人员伤亡,这些灾害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影响,各级政府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院前急救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模式已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独立指挥+院前急救型和单纯指挥型的两种形式。目前,大部分的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为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三、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与现状
        1.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历史: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成立于1986年,设有一部急救电话,救护车4辆和驾驶员4名,医务人员8名,1998年经南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依托式的急救中心。总部设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加上原有北湖急救站及辖区内的16家医疗机构形成了南宁市急救网络,当时全市拥有救护车10余辆。2003年之后,政府加大了院前急救网络建设的投人,给中心配备了8台德国大众救护车,并相应配备功能齐全的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吸引器。到2008年已发展为24个急救站,其中直属急救站3个(江南站、北湖站、南湖站),隶属于网络医院的急救站21个。南宁市整个急救网络(不包括县及县以下的医疗机构)拥有救护车59辆,其中直属急救站拥有17辆。
        2.急救网络资源配置情况: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基本模式是以南宁急救中心3个急救站为龙头,依托全市各级医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及救护车建立的急救站构成全市急救网络体系,由南宁急救中心及应急联动中心统一指挥调度。
        3.急救网络布局状况: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是依据依托医院的所在而定,没有遵循“5~8公里为急救半径建站原则”,造成了目前站点布局疏密悬殊较大的现象。
        4.院前急救网络的组织和监督管理:急救网络的核心是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承担城区面积655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50万(不含流动人口)的日常急救及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并辐射到行政辖区内六县区,面积为22627平方公里,人口634万。24个急救站中区直医疗机构8家、市属医疗机构10家、军队医疗机构1家、武警部队医疗机构1家、企业医疗机构1家。依托的急救站隶属各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负责网络业务指导。
        5.院前急救网络的资金来源:急救网络的资金来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渠道。调度指挥中心及直属急救站属事业单位编制,由政府全额拨款;依托急救站运行资金由相应的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其中包括人员经费支出、车辆购置及维护、保养、油料、车载医疗设备和药品的配置、通讯设备购置及通讯费用等。
        四、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南宁市急救中心的建设和网络运行虽已初具规模,在应对市民日常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紧急医疗指挥和救援任务以及本地区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的医疗保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3年一2008年院前急救人次共计125387例次,其中危重病人占18%-20%,抢救有效率达80%~90%,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施的医疗救援740余次,救治人员达4千余人次,参加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的医疗保健工作400余次,在共建平安南宁、和谐南宁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及争取“联合国人居奖”的活动中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急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现有的急救体系相对国内较为发达城市已明显滞后,相对于部分西部省会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1.运行模式是影响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南宁市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模式从本质上看属于单独型,但直属急救站只有3个,分别为南湖站、江南站、北湖站。另有全市21家网络医院,这些网络医院是以自愿申请的方式加入体系,大多数是受急救医疗市场竞争的利益驱动而加入的。这种模式的体系建设对网络医院难以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无法建设稳定的专业队伍。直属站只有为数不多的专业化院前急救队伍,非直属站的医务人员一方面从事院前急救工作,一方面兼顾院内急救工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为其它科室轮转的医务人员。因此,往往顾此失彼。此种模式也是制约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2.资金来源及补偿机制不一致:目前急救网络的3个直属站属于财政全额拔款,非直属急救站点的建设和运营资金均由各医疗机构承担,因而大部分非直属站资金无保障(属了部分区直医院站点外),加之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导致网络整体发展不均衡,行业监督和管理效能低下。
        3.急救网络布局欠合理:急救网络现有的24个急救站,其中21个依托站点因为医疗机构所在位置的原因形成了旧市区站点过于密集,医疗资源闲置浪费;新市区如邕宁区、良庆区部分区域及西乡塘区站点不均衡或严重不足,因此,有医疗资源浪费和紧缺并存的现状。
        4.调度指挥系统功能亟待完善:虽然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在全国建成集120、110、119、112四位一体的应急联动体系,在南宁市辖区的东、西、南、北、中部各建一个800兆无线集群基站;建成一套地理信息系统,可覆盖市辖区10029平方公里;南宁市80多万门电话的三字段信息可显示在该系统的电子地图上,实现所有的救助、投诉、报警电话在电子地图上准确定位和显示。但是仅有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尚未真正开通,这对快速、准确、灵活指挥调度存在一定的障碍。
        5.社会整体应急救援体系的联动和协同机制缺乏: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南宁市的社会整体应急救援体系联动和协同的机制尚不完善,迫切需要形成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这既是我市现阶段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需要,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应急救援队伍如何联动,联动后指挥体系的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职责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在近年的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应急救援力量之间因职责不明、机制不顺、协同不够等状况。各职能单一的应急救援队伍彼此在人事管理上互不隶属,联动响应乏力,削弱了综合救援能力。此外,由于职能交叉,容易造成职责不明,受本位主义的驱使,各应急救援队伍容易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责任的最小化,互相推诿、扯皮现象很难杜绝,可能由此失去最佳的救援时机。[1]
        6.统一技能培训和管理须进一步加强。虽然《南宁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准入制度、管理方法有了明确规定,但是各非直属站的急救人员隶属于各个网络医院,急救中心对这些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技能培训和监管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如此,大部分院前急救人员待遇偏低,加之职称晋升较难,急救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急救人员往往留不住。直接后果是:降低准入标准、急救专业技术水平相对不高,急救人员严重不足,目前直属站真正完全从事院前急救的一线医务人员仅为40余名,完全脱产从事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只有4名,因此对直属急救站的运行、管理和建设存在一定困难。
        7.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应急医疗急救缺乏保障:南宁市每年院前急救中碰到相当数量的“无主人员”,如外来务工人员、乞讨人员及找不到家属的人员。虽然2009年3月1日颁布了《南宁社会急救管理条例》对“三无人员”的救治及其医疗费用问题有了明确了规定。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因而急救服务流程不够畅通,影响到救治效果,甚至出现推诿病人的情况。而这部分人员的应急救治费用大部分最终由各医疗机构及急救中心承担,特别是后续治疗高昂的费用让救治的医疗机构苦不堪言。
        四、对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目前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隶属关系复杂,同时存在资金补偿不足、网络建设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增加了管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医疗应急救援体系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难以真正做到高效、快捷;应急联动系统及其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使我们的各项操作都更具科学性,更趋合理化。
        1.调整应急救援体系运作模式是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国内各类模式的运行状态和运营效果看,自成体系的指挥加院前急救型模式较为理想。所以应当真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模式的运作经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选择最佳模式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能从根本上破解体系运行中的诸多难题,促进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真正建立行业监督管理质量控制体系,规范院前急救各项技术操作标准。虽然《南宁社会急救管理条例》对急救网络机构的准入标准、运行实施、监督管理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目前卫生监督机构在实施监管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工作中遇到了巨大的障碍。如何保持高效快捷的急救服务水平,加强院前急救的质量控制,与快速发展的急诊医学相匹配,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应该建立由专家组成的技术督导和质量控制组织,制定完整的技术操作标准及考核体系,定期对网络体系进行考核检查。同时考核和检查结果与管理目标挂钩,体现奖惩分明的原则[2],调动急救网络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积极探索社会保障机制。由于南宁市经济欠发达,医疗经费问题成为摆在患者面前的巨大难题,居民有病不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要积极探索拓宽院前急救等社会服务事业的经费渠道,通过新一轮医疗改革解决医疗救治经费难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从加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社会保险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的合作,采取措施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使需要救治的的患者减轻医疗费用的负担。
        3.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促进急救网络建设全面、科学发展。专业的院前急救队伍是急救网络高效运行的核心。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依据南宁市经济发展现状和综合实力,结合社会需求,稳定并增加直属站院前急救队伍的数量,提高他们的待遇。同时还要从思想上关心他们,在报纸、电视、网络、电台等媒体上宣传及鼓励他们,在行动上支持他们,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聚集力和战斗力。同时也要对急救网络硬件的建设上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进一步调整目前网络布局,主动出击,统一调配和整合急救资源,合理规划网络布局[3],使现有的急救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刘松岩.对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的思考 新疆医学第2008,38(9):96-98.
[2]余丽敏,糜庆,李力,沈向东.珠海市现代急救模式与急救体系建设的探讨中国急救医学 2006,26:(2)88—89.
[3]李一萍,刘大勇,卢苇.谈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 中国医药导报2007 ,13(4): 110-1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台市急救站
别慌,这是应急救援演练!
如何挑选一场安全的越野赛!
武汉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急救圈 水陆空立体急救覆盖全市凤凰网湖北
120急救医生个人年终总结
济宁市院前急救将更给力!今年计划增加镇村急救点3至5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