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济黄河大铁牛(唐开元铁牛馆)
永济铁牛馆——运城之旅(5)
蒲津渡遗址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最突永济县博物馆出的文物是开元铁牛。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永济铁牛馆,始建于唐代的蒲津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黄河大铁牛位于永济市蒲州城西的黄河东岸,是当时蒲津浮桥的镇桥之宝。铁牛是用作拴铁索用,铁索连舟便成了浮桥。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有力,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民族。黄河铁牛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桥梁架设、冶炼铸造以及黄河变迁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并有很大的历史考古价值并称为国宝。
这些铁器群座落在一块石板地上,前方有一条石垒成的堤坝,在挖掘过程中,出土的一块石碑上记载:这段堤岸建于400多年前的明代。据说在随后的考古工作中,发现铁牛地锚位于明代地层以下,说明铁牛更加古老,明代以后,史书中也没有使用蒲津桥的记载,说明在那时,蒲津桥已经消失,只剩下不易损坏的铁器群被当作镇水物留在岸边。
现已出土的四尊铁牛,都是头向西、尾向东,皆为伏卧,各铸2.3米的长方铁板上每尊铁牛都是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视,竖耳聆听,尾贴后股各向下,肩负桥梁的重任。每尊牛下有六根大铁柱,入地丈余,坚固不拔。四尊铁人紧挨着铁牛。
那个年代,拿铁钉把石头和石头固定在一起。
根据明代民间传说知道,铁牛建于明朝的1800年前,从明朝向前追溯1800年就是战国时代,用铁量达到古代桥梁之最的蒲津浮桥,是从河东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很可能是以长安为国都的某个强大朝代建的。而秦朝以后,以长安为国都的朝代,唐朝最为强大,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生铁产量能够满足军事和农业上的需要,所以当时就有条件将铁用在工程上去做浮桥的地锚。
蒲津渡遗址展览厅
蒲津渡遗址原貌
江泽民亲笔题字
铁牛身下的铁柱(图)
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黄河蒲津渡遗址的发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铁牛的身在上面,身下的铁柱延伸到蒲津渡遗址展览厅
永济县博物馆,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
(网络视频供大家欣赏)
【一号铁牛铁人】
一号铁牛:(西北方位),身长3.3米,身高1.51米,重约45吨。一号为牡,即公牛。
一号铁人:(西北方位),身高1.93米,肩宽0.66米,体重约2吨。一号铁人,鼻头硕大,鼻梁隆起,鼻翼上部尖细,头戴圆形缀顶小帽,身着轻盈长袍。整个体形服饰与神态,均属维吾尔族装扮。
【二号铁牛铁人】
二号铁牛:(东北方位),身长3.15米,身高1.66米,重约49吨。二号铁牛为牛牛享,即母牛。
二号铁人:(东北方位),身高1.96米,肩宽0.63米,重约2吨余。二号铁人身体粗壮丰实,脸方眉粗,神态彪悍,头戴束 帽,身着骑士服,手提于胸前,若似牵缰勒马。从头到脚 ,动作形态,均属蒙古族装扮。
【三号铁牛铁人】
三号铁牛:(西南方位),身长3米,身高1.50米,底座铁板厚0.40米,宽2.3米,长3.54米,重约65吨。三号为犍,即阉过的雄。
三号铁人:(西南方位),身高1.90米,肩宽0.62米,重约2吨。三号铁人鼻梁上下粗细无异,眼目伸邃,皮质浑厚,头 戴"缀耳"帽,身着藏袍,左臂套于袖内,右臂套衣袒露于袖外,和现在居住于云贵川藏一带的藏族服饰仍然相仿。
【四号铁牛铁人】
四号铁牛:(东南方位),身长3.05米,身高1.52米,铁板厚0.40米,宽2.3米,长3.54米,重约70吨。四号铁牛为牛区,即三岁小牛。
四号铁人:(东南方位),身高2.06米,肩宽0.70米,重约2吨。四号铁人面孔慈祥端庄,神态文静自豪,头戴前抵后高的"相公"帽,身着短袖翻领的唐朝服饰,俨然是一个汉民族的形象。
有关资料: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善晋美(十七)——黄河古渡口的前世今生
为运盐到西安,唐玄宗建黄河上第一座铁索桥,用了160万斤铁,铸造4头铁牛、4个铁人
山西永济:普津渡铁牛
游永济(一):蒲津渡怀古
1988年,山西省永济县,县文物部门打算寻找消失多年的“黄河镇河
山西印象四:永济、芮城(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