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民间故事365天

中国民间故事365天——正月十六

 

农历正月十六夜,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日子。
“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民谣不知在我们这里留传了多少年了。所以当有人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东西吃,还不需要做家务。大年初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并不自由,因为大年初一有许多顾忌,尤其说话做事最不能随便。而正月十六才真正是我们孩子的天下,是大人们随心所欲玩的日子。

 

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最后一天,唐代人称这一天为耗磨日,是财物虚耗之意,官私不开仓库,以防饥荒,宜饮酒。张说诗云:“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金、元时国俗将正月十六日称为“放偷”。此日,各家皆严备防范,若遇小偷则笑而谴之,虽妻女车马宝货为人所窃,若获得其人,亦不加罪,恐即为唐人的遗俗。过去还有正月十六祭床神的说法,诗云“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是希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意思。

在唐代,正月十六后到月终,人们没有多少事情,家家户户都有欢聚饮食的风俗。《艺文类聚·岁时部》记载:“《荆楚岁时记》曰:‘元日至月晦,并为酉甫聚饮食。每月皆有朔、晦。正月初年,时俗重以为节。’”在此期间,长安富贵人家子弟均三五成群,结队郊游。他们携童带仆,乘着华丽的车马,载着油幕,离开喧闹的城市到郊外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到了休息时,则挂上帐幕,摆列酒馔,席地而坐,设野宴说笑取乐,并美其名曰“探春”之意。《开元天宝遗事》卷四《探春》一节中对此有详尽地描述。
  这种习俗在今日关中民间还可看到一些影子。正月十六,妇女们怕动针线会患百病,于是结队出行,因此这种风俗就叫做“游百病”。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说。
  一般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一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游百病”。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去田地里转转。据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如此良好祝愿,你能说它不对?因此,这一天的出游,也有一个忌,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去,就是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到别人家去“游百病”,你若贸然去了,人家会认为你会将自己身上的灾病“遗”在他们家里,于他的家人不利。所以这种犯忌讳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干的好!

 

佛山:行通??济

正月十六行通济,是佛山独有的民间日子习俗,有“行通济,无闭翳”之说。

通济桥位于佛山城区东南角,原水路通大沙、弼塘、简村、石石肯、奇槎等乡,佛山洛水涌即源于此;陆路通大汀、深村、石头、潘村等地.是历史上佛山的主要桥梁之一。明代始建木桥,具体年代未见载于史志,曾先后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庆二年(1568年)、万历九年(1581年)修建,后因木桥朽腐致毁。明代天启五年八月(1625年)由里人李征问、李待问兄弟捐修重建石木三孔拱桥,桥长120尺,桥面用潭州红石铺砌,桥中以巨石为柱,并筑亭于桥左畔供行人歇息。天启六年(1626年)二月竣工,取名通济桥。取“必通而后有济”之意。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石僧圆朗曾募资修建。至建国前历经数百年,曾多次由民众捐资修建,增建前牌坊,正而牌额有“通济古迹”牌匾,据说该匾今仍埋在通济桥畔人榕树附近地下。牌坊正脊有“八仙过海”陶塑人物故事装饰。左面题额上书“通津”,额画是一幅“梢公撑渡”图。右面题额上书“胜境”,额画是一幅“柳堤春晓”图。牌坊左对联是“通运贯千秋启泰群黎兴百业”,右联是“济祠连广宇康圆社稷共升平”。因通济桥位于交通要道,造型轩伟,列入佛山八景之一,称“村尾垂虹”。

关于通济桥的民间传说颇多,充满着神秘色彩,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是游云道士遗银子济世建桥的故事。传说,古时通济桥一带是人口密集的繁华之地,只可惜一河相隔,两岸居民只能以舟楫或涉水渡河,往来十分不便。人们盼望建一道桥以解两岸相隔之苦,但劳苦百姓哪里有巨资建桥?传说一天,有位道士手拿红布包袱来到河边一小茶馆,要来大碗酒喝,酩酊大醉后,口中喃喃有语:“通吾困,济吾贫”,便飘然离去。人们但见一道金光,道士已不见踪影。事后大家发现道士把红包袱留在桌子上,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众人回忆道士“通吾困,济吾贫”之语,以为是仙人所赐,便用这些银子建成通济桥。这一神活传说流传至今。

正月十六行通济的民间习俗始于何时不可考。只因有通济桥而后有行通济习俗。此俗既成,使通济桥一带更加繁盛兴旺。桥前有南济古庙,后有通运社,桥畔有广东茶楼、永裕隆酒庄、杂货店、茅竹店、生果铺、爆竹铺、衣纸铺、当押铺等等,著名的巧明火柴厂址也就在附近。佛山人行通济把这一习俗选在正月十六举行,是因为通济,桥有“必通而后有济”的本意.人们认为在隆重的;春节习俗结束时,举家老少欢欢喜喜行通济,祈求一年顺景行好运,行过通济,春节习俗也就完满结束,繁忙的劳作便告开始了。于是行通济的仪式是先经南济庙,上通济桥,过通运社至茶亭由存院围尾窦转入普君圩,或经蜘蛛山前归家,一路通顺,不得折回走回头路以取一路通顺行好运之意。

行通济时,有求子心切者,到南济观音庙暗扯庙中大油灯挂着的灯带,有扯着红带得女,扯着白带生男之说,故正月十六凌晨起,前往南济庙扯灯带的妇女甚众。不少商贩及地方土豪,利用行通济机会,在十六零时起便在通济桥方圆500米地方没摊,有买大细、择鹅、择鸡蛋、择鱼虾蟹等博彩玩意,以及耍猴、卖艺、卖药等等无奇不有。点起大光灯(汽油灯)大蜡烛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吸引人们购物娱乐。而行通济桥则多在十六白日进行。过去行通济有在桥头桥尾焚香放爆竹陋习,解放后已极少焚香之举。上世纪70年代后,一些商贩售卖风车及生菜,人们行通济时买个风车或买几棵生菜带回家,取“顺利”、“生财”之意。至于媒体有文章说佛山人行通济有将生菜丢入桥下河涌的习俗,这纯属误传。生菜是“生财”谐音,俗称胜意菜,行通济买生菜取其“胜意”、“生财”的好意头,因此人们不会把“财”自白丢掉的。

巴中:正月十六望王山

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巴中人年年登高是兴致不减,而且每每登高,举家出动,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放眼条条山路,五颜六色的人流如蚁,蜿蜒而上,大人小孩们都把象征除病祛邪的柏丫枝别在胸前和发端,把欢歌笑语洒满山野。在山顶的池塘边,在山峰的松柏林,在山谷的庙宇里,在山坡的绿草中,或铺上一块塑料布,或垫上一层旧报纸,或安放一张从农家租借的小方桌,围桌而坐,席地成圈,旁若无人地砌长城、打扑克、听音乐、摆家常,小孩则奔来跑去地放风筝,放鞭炮。午时野餐,又是一番乐趣。不辞辛劳的主妇早早就备下了喷香的腊肉、香肠、鸡鸭、卤蛋、花生、瓜子、糖果、糕点、水果等食物,暖水瓶倒出的不是开水就是稀饭,碗筷瓢勺都用背篼背上山了。还有的家庭就地取柴,挖坑垒石,架锅煮饭,飘起阵阵炊烟。更有休闲者把自己吊在两树间的网床,悠然怡得地沐浴着春风春阳。精明的商家,没有忘记这一年一度的招财机遇,提早就把游人们吃喝玩乐物品搬运上了山。

巴中人很懂得生活,登高就是要人们走向大自然,一则健身强体,扫除经年积结的郁气;二则联络情感,广结新老亲朋的人缘;三则登高望远,领略秀美山川的胸怀。由此,你会感受到新生活的激情是多么的澎湃汹涌,你会感受到人世间的恩怨是那么微不足道,你就会信心百倍开创未来。同时,登高也是一种意志磨炼,体现着巴中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正月十六去登高,只要你身在巴城,不论是否巴中人,都会身临其境,入乡随俗,去寻找那份特别的新感觉。

江苏兴化:扛笆斗、舞火把、炸麻花、撩人骂、送牛桩子

扛笆斗。正月十六傍晚,人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开始“扛笆斗”。所谓“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纱布袋子装一些生石灰,把它绑在秤杆的一端,人拿着秤杆的另一端,把纱布袋往地上丢,地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白斑。当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规定,总是先要从河边水码头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门口天井和房屋里面,当“扛笆斗结束后,房前屋后就到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为白斑越多,就预示着今年粮食收成愈好。

舞火把。正月十六舞火把,源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在农村,直到现在仍然每年都要上演。每当正月十六的下午,就要搬来一捆芦苇草,认真地扎火把。当然,决不会忘记在火把中间要放上几只小爆炸。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就盼望着太阳快点落山了。

当人们扛过笆斗以后,就立即开始舞火把了。先把火把点燃了,在田里纵横交错地奔跑。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火把映红了人们的脸,火把中的小爆炸让人们既害怕又兴奋,大家站在田塍看着,脸上溢满笑容。

舞完火把后跨火把。据说跨火把能驱除晦气,迎来好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从冒着火苗的草把上跃过,有时,孩子们还来回不停地跳跃,引得大家一片笑声。

炸麻花。大人们都跨完火把回家炒麻花了,炒麻花就是把玉米放在铁锅用火烧了炒,有的人家没有玉米,就用稻谷代替;据说,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凶,老鼠就死得越多。

撩人骂。老人们说,十六夜如果被人家骂最吉利,俗称骂“晦气”,能去掉一年的晦气。所以,当大人回家后,孩子们便结伴就在村子里上到平时最爱骂人的妇女家门前招惹他们一通乱骂。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户、踢门、放鞭跑。

孩子们先是“咚咚”地敲窗户,看她不开骂,接着就踢门;还不开口骂,就把白天准备好的小鞭爆点燃,从门缝里丢进屋里。使尽了各种手段,往往收效甚微。别看那些妇女平时骂人不眨眼,庄上人都称她们“野马蜂”,可正月十六夜她们就是不开口,惹急了就从床上爬起来,吓一吓你,不过,一听到脚步声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送牛桩子。正月十六送牛桩的习俗由来已久。那时,还不知道要计划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总想再生个男孩,就邀请人家给自己送牛桩,以求生一带把子的。很多时候,凡是送牛桩的,总能如愿以偿。所以,当时送桩子比较盛行。

送牛桩要八个男人参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八个人是白天就约好了,晚上先到邀请的人家吃晚饭,酒足饭饱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觉时,这八个人就去偷牛桩了。偷的物品有砖头、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还要在庄上有势力,有人缘。东西偷好了用红纸包好,交给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拿,这叫抱桩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后,年长的就开始喊好,后面的人就应和,当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贵子之类的。抱桩子的小伙子就抱着偷来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会儿,最后还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桩子恭恭敬敬的交给主人保管。几个人再次吃饭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决不能提送桩子、偷桩子的事,否则就不灵验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时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这就是为什么要偷有势力、有人缘人家东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儿,偷的鞋子就叫鞋儿,直到长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岁时,偷桩子的人家要回报被偷的人家,偷什么还什么,一还十或一还百。如偷人家一块砖头,就还人家一百块砖头;偷的是一双鞋,就还人家十双鞋。

南京:爬城头,踏台平,走百病

“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一直是南京的传统民俗。南京人正月十六喜欢登城头、壮脚力。是从明代兴起的南京地区独特的民俗活动,流行着“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说法。据说这一习俗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下令筑城墙,城墙作为士卒守备之要地,普通老百姓不准登临,对此百姓们颇有议论。朱元璋为笼络人心,允许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由于城墙遭破坏等原因,这一民俗几近消亡。现在,随着台城、石头城、中华门、中山门、汉中门等段城墙陆续修复和向市民开放,这一活动又得以延续。现在可看到的是,登上城墙的主要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不少人费力地扶墙登临后,只在上面走动一下就下去了。他们中多数人住在附近,也有的住在张府园等平日虽然也会来这里转转,但今天却是冲着“爬城头”来的,有位奶奶还随口说句“正月十六爬城头腰不疼”。记者在现场看到,也有为数不多的中年人此,借爬城头来找回自己儿时的记忆。记者在中华门城堡看到,爬城头的人明显多了,络绎不绝,但也以老人小孩为多,大多数人表示,因为是多年的风俗,所以一定要来爬一爬。但是登中华门城堡是要收费的,他们对此颇有看法。据中华门城堡一名负责人表示,收费的规定已沿袭了一段时间,不会因为“正月十六爬城头”这一风俗而改变。

安徽全椒:走太平

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

“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至今。2006年,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文化活动被证实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项民俗现已广为世知。

每年此日,南京、上海、江浙甚至国外都有人专程来全椒走太平、讨吉利,求得一年的平安。据悉,今年参加“走太平”的人数超过了40万人。“走太平”文化活动已经演变成淮河以南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华民俗的活化石”。

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有个传统的行走路线,即三桥两街。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袁家湾老街,过红栏桥(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这条路线民俗意义深刻。走三桥,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即谐音“团团圆圆”和“平平安安”。这条传统线路长约五华里,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步步高升,心平气和,人的生理机能调度有序,调节有度,是非常适宜的健身走里程。现如今,参加“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走太平”文化活动已经演变成淮河以南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华民俗的活化石”。

据康熙《全椒县志》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极。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主读音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冤白。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份。

安徽亳州:归宁

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俗称回门,古代称“归宁”。在古代,大家都认为,女子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回门不能想回就回,除非到了固定的日期。否则,擅自回门,人们会认为她是被丈夫休掉回家。民俗学者王廷彦说,在亳州,女子回门的日期,之所以会选在正月十六这天,是因为这是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好日子。

民俗学者王廷彦:过去在历法的计算上,以立春为界,不立春,不能算下一年,下一年第一个好的节日,这个“六”数,好的节数,就在正月十五以后才能产生,所以,民间形成正月十六是个好日子。

另外,按照古代的读音,六念作“Lu,”“十六”读起来,就是“食禄”。食禄,就是有饭吃,有俸禄,有福分。

按照祖辈的规矩,女子嫁到夫家,就要把夫家的事儿放在首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都要替夫家操劳,走夫家的亲戚。而正月十五这天,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团圆日,这天回门,夫家就不能团圆。而正月十六这天,不但是个好日子,而且新年该忙的事儿已经忙完,这时候接女儿回门,可以照顾到夫妻双方的家庭。在女儿回门的时候,有一样礼物是必不可少的大雁馍!说起大雁馍,这里头也有一个传说。

大雁好叫唤,一叫唤好收老年人,死老年人。为了趋吉避凶,送什么呢?借这个因由,蒸个大雁(馍)父母把女儿送来的大雁馍吃掉,那就能逢凶化吉了。

当然,如果女儿愿意的话,可以在娘家里从正月十六一直住到二月二,邻近一些地方就有“正月十六请,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说法。尽管这个习俗在旧社会很严格,不过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通讯事业的发达,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拜年的方式,已经被普遍采用。女儿如果有事不能回门,父母也都能够谅解。

鲁西南:走百灵

这在鲁西南一带很盛行。年味已远,早春来临。庄稼人正处农忙咋闲时候,窝憋一冬的妇女儿童是该走出去踏踏青、健健身了。“走出门庭,心灵手灵”,在济宁地区,早年她们多到孔庙、孟庙、曾庙去烧香许愿,母亲们祝愿儿女成龙成凤、心灵手巧。不过这是说在过去,现在这些景点收费了,老百姓改成了攀岭登山望景了,走百灵实为走百岭了。更有人在这一天进行走亲访友,相互交流了。
在北方一些地方还有烤百灵的,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一些柴和柏树枝,玉米桔梗,和百灵,等到晚饭之后,全家人便聚集在自家门前将物质点燃,家人围在火堆前,老人们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让全家都烤烤自己胳膊和腿,拍打拍打身体上不舒服的部位,最后全家人都迈过火堆,以求得来年的健康,每家每户都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声响彻大地,以求一个好的开始。还有的在火里烤一些馒头或年糕,烤过后分而食之。传说吃过这种火里烤过的馒头或年糕,可以防百病。也有的燃起柏树枝,在自家的灶台上扫一下,意思是扫尽所有的蝎子和蚰蜒,不让蝎子和蚰蜒进自家的灶台。最后,每家留有一老人守着火堆,其他人便一家一户之间川流不息地奔走着烤火。直到烤完百家为止。

山东邹城:走百病

山东邹城一带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习俗。十六这一天为孟庙一年一度的庙会。男男女女都要穿红戴绿,熙熙攘攘地到孟庙赶会,百姓称之为“走百病”,意在祈求全年幸福。同时还要亲自用手摸摸驮碑石兽赑屃的脑袋和屁股,有“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的说法,以至碑座碑座赑屃的头和屁股都被大家摸得油光蹭亮。

山东莒县:走老貌

但,走百病也不一定都是妇女的行为。山东莒县等一些地方是男女同游,也称“走老貌”。《正德江宁县志》载: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意思是男女分别结伴而行。

山东菏泽:跑百病

据史料记载,民间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习俗,始于明代,该习俗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传统习俗。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还有些地方,正月十六“跑百病”时,一边走,一边撒些零用钱。据老年人说:“将钱撒在马路上任人去捡,意为家中的病灾将随着这些钱转移到捡钱者身上。”其实,撒钱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历史传承下来的美好习俗的扭曲,同时又有极强的封建迷信色彩,应予以抛弃。正月十六“跑百病”,剥离了迷信色彩,“跑百病”实际上是通过游览散步来养生保健的一项运动。

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鲁西南菏泽一代叫跑百病,意思是在这天跑一跑什么病就没有了。正月十六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只要能走的动的,都起得特别早。跑百病时兼迎喜神爷,所以要向喜神爷来的方向跑。不仅人跑,有牛的牵着牛跑,有羊的还要牵着羊跑,而且要围着水井转三圈,并向井里扔块坷垃。然后,将正月初一插在门上的的侧柏枝子拿下来,燃着了烤火,边烤边说“烤烤脚,脚不痛;烤烤腚不生病”等。有的跑完百病,还要灸腰带。就是点一把端午节插的艾,再点上三根香,给小孩、老人灸腰带,边灸边念叨:“年下的香,端午的艾,正月十五灸腰带,灸的小孩不生病,灸的老人病不害。

灸了腰带还可以拿着在自己的门枕、梁头上来回摩擦几下,叫“正月十六天不亮,灸门枕,灸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正月十六灸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山东德州妇女要登上南城门,走到大祠阁,据说“爬爬城,不腰痛”。山东黄县妇女跑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山东潍县的走百病叫跑老猫,也很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敬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妇女先在暗中摸一下老猫,据说这样一来,可以一年不生疾病;然后,要在神祠前用艾灸左右两个石人,叫灸石老、石婆,如此这般一年不生疖疮。

山东蓬莱:逛庙会

蓬莱当地旧传,阴历十六为海神天后的生日,当地百姓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香火甚盛。当地百姓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上给娘娘唱戏,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娘娘进香后,多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在阁下广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称为“庙会”。

山东省淄博市

据考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路山镇(现凤凰镇)大杜村东,乌河水急、大、深。给居住在两岸的人带来诸多不便,仅有的一条渡船归河东岸庙里的一恶僧所有,该僧对两岸的百姓很坏,出租一次船均要收受重金才肯借于当地百姓,后来当地百姓不堪忍受便集体凑钱修桥一座于乌河之上。此事被河东岸的恶僧知道后,十分恼火,该僧见桥建后无人再找他借船,断了财路。
于是该僧便念经做法,将此事告知了西方如来佛,因佛教原为外来教,在其诞生地讨不到香火,仅东方有香火。所以,西方如来一怒之下派一西方水兽来到乌河里,兴风作浪毁了当地百姓建造的桥。
可就当恶僧做法操纵水兽时被当地百姓看到,众人大怒,奋起将恶僧用棍棒打死于当场。水兽见状藏于水底。恶僧死后,百姓再次建桥于乌河上,但恶僧的魂魄于水兽多次在正月里暗害单独行走与桥上的人。当地百姓知道规律后,于一年的正月十六邻里乡村所有人集体来到桥上通行(踩桥),由于人太多,桥面到处都是人,恶僧的魂魄于水兽无处躲藏被突如其来的众人踩得动弹不得,来来回回的人流在桥面上持续了近一天,恶僧的魂魄被踩的魂飞魄散水兽被踩死镶入桥东的石墩里。
因水兽乃西方如来驾前的佛家神兽,后人恐其日后如来将其救活;便按中原自生的道教中:东方青龙的理念;在桥西的石墩上凿刻了一条龙来压制水兽的元神尸体,一直保留至今。
当地百姓为纪念此次战役,便留下了正月里不过十五过十六的习俗。

河南中原地区:跑百病

中原地区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传说和传统习惯,形式大抵和走百灵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跑百病”。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都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去田地里转转。

据老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如此良好祝愿,你能说它不对?因此,这一天的出游,也有一个禁忌,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去,就是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到别人家去“游百病”,你若贸然去了,人家会认为你会将自己身上的灾病“遗”在他们家里,于他的家人不利。所以这种犯忌讳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干的好!

  从更深层次分析这项民俗,我们会发现,“跑百病”其实是一种可以起到协调、吻合、衔接、舒缓火红的年节放浪与很快即将转为正常的春耕生产生活秩序的减压阀与缓冲器。它是一项调养身心、振奋精神、恢复体力、以利再战的年节良俗!对于信奉“天人感应”的中国人来说,在年节的热闹使人疲倦之余,在冬去春来春耕生产即将开始之际,来“游百病”,正是对“人身虽小,暗合天地”这一机理进行的民俗学解释。

河南新县:游百病

河南新县、光山一带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当地称为“玩十五、逛十六”。正月十六日一大早,男女老幼就会穿上新衣,成群结队的走出家门,到野外田间走看踏青。安阳地区有正月十六逛庙会、到郊外踏青的习俗。当地有“正月十六不走动,闺女媳妇定得病。”的说法。

石家庄等地:烤火

正月十六烤火祛病的习俗多集中北方一代。民间有烤火祛、家道兴旺的说法。北方不少地方都有正月十六“烧柏林、烤百病”的习俗。清朝《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河北石家庄、保定一带有正月十六日“烤百灵火”的习俗。也叫“烤柏龄火”或“烤百龄火”。称“烤柏龄,去百病”,可去灾除病、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这一带习惯上称柏树为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烤百灵火时主要是用柏树的树枝点火。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柏树枝,原来都是到墓地附近柏树多的地方采折,现在一般是到集市上购买。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堆起柏树枝,燃起熊熊的火焰。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烤火时,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全家人互相祝愿长寿百岁。有些老人还要在火里烤一些食物,说是吃了可以免灾去病。这时,整个大街、村子上空,都会同时燃放鞭炮、焰火,一时间烟雾迷漫,到处散发着浓重的柏树香味。称作百灵火的地方,据说还有这一天烤火十分灵验、包治百病、百试百灵的意思。烤完百灵火,就象征着年过完了,大家该盘算着干什么了,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了

河北邢台、邯郸一带正月十六有烤“大门火”(也叫杂病火、大明火)的习俗。吃罢晚饭,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点起一堆大火。燃烧物多是自家的草墩子、破篦子、旧笤帚、烂家什,但必不可少的是柏树枝。其寓意为烧掉旧的,换上新的,辞旧迎新。烧柏树枝有去百病、驱百邪的意思。除祛病迎新的寓意外,烤火还有祈求人丁兴旺的涵义。人们说,“烧个墩儿养个孙儿,烧个篦儿养个妮儿”。如果家里儿媳妇怀孕,老婆婆一定会怀着自己的心愿,在火堆里烧想烧的东西

山东、河南交界的农村,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各家都会点燃篝火,燃烧柏树枝条。孩子们会高唱“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的民谣。人们围拢在火堆旁,将全身烤遍,以期新的一年里祛除百病,平安健康

北东光走百

二郎岗位于河北东光县,二郎岗永清观是北方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据《东光县志》记载,二郎岗又名“护邑岭”,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资兴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义又加以修缮。永清观历经200余年,兵燹灾害,风雨剥蚀,殿宇濒临倾颓。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邑人马永图增屋建宇,广植松柏,永清观始为壮观,庄鹏举为此撰写碑文以示纪念。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二郎岗庙会,俗称“走百遍”、“去百病”,届时,十里八乡的民间花会竞相登岗,观者摩肩接踵,盛况空前

在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成群结队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他妇女随后,谓之“走百病

河北井陉泾县

河北井陉县一带有正月十六“转黄河”的习俗。该县南王庄、芦庄、胡家滩等村都有专门的组织“黄河会”,会内有会田十多亩供大家轮流耕种,轮到谁家种会田时,这一年就由谁家主持操办黄河会。十六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白天黑夜都要去“转黄河”。操办的人会布置由人群组成的“黄河阵”,人们扶老携幼、鱼贯而入。据说,谁能从阵内转出,这一年就可以消灾除病。在东王庄一带,也有叫“游百病”的。人们在游走路上佩戴柏枝,故意让柏枝掖掉,称作“板(扔)百”。

河北沧州溜百病

河北沧州一带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习俗。每到正月十六晚上,人们倾城而出,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门观花灯、放焰火、走桥头、丢药渣,俗称“遛百病”,也称走百病、丢百病、走三桥、摸钉。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溜百病这一习俗早在明朝就盛行于京城,最初仅限于妇女。万历年间《宛暑杂记》一书中描述: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所以市民为了新的一年没有病灾,都会参加这个活动。带上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不同面值的硬币。每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就会扔起个硬币。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大家相互捡别人撒出去钱。这种形式被称为“捡福”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的福气

有的地方,行走途中要拾一些干柴点燃后烤手,或将干柴带回家,用以烧水洗手、洗脚,据说可以防手脚冻裂。有的地方途中要采摘一些生菜,称为采青、折青、偷青。还有的地方,人们带着平时煎药的瓦罐,将药渣倒在河里。传说这天晚上饿鬼出游,大多麇集河梁下乞食,丢药渣的用意是请鬼吃药连病根一起带走。

嘉祥:舞旗花

舞旗花的准备工作须提前几天进行,到坟林山坡拾扫柏颗,寻找来废锅用石臼捣碎,选街面中央刨冻土、修地臼。做这几样很辛苦费力,此外,还要准备好麦秸、锯末、旗杆、拴羊的铁索和凿好眼的废铁桶

旗花的事都是有孩子头领着做。天不黑就闹着叫大人烧汤,吃饱喝足了,拿着家伙到宽阔点的街面上集合。旗型铁桶里表层装的是豆秸,然后锯末,靠中心和底部便是柏颗和锅硝。旗杆约丈高,用铁索把上头和铁桶连结实后,先将豆秸点着了,来金迅速把旗杆下头插在地臼里,开始转动。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游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转动者越发卖力,直到汗流浃背被换掉为止。当碎锅硝烧红之时,正是最精彩之处,火红球变成了白炽球,四射的金星噼啪作响,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速度再快点,铁索拉平成水平状,迸发出的锅铁打到石墙上,再反射回来,围观人群生怕飞到自己身上,不由得往后撤了再撤。伙伴们不怕疲劳,轮番上阵,这一旗烧完了再装第二桶,把舞旗的都热成了光脊梁。一直把孩子们累得不能再玩了为止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叫张大力的,力大无穷,他年青时就舞过这个,传说他一口气就能把一旗舞完,而且把整个旗杆举起来舞,拿在半空划大圈,这是咱常人难做到的,几百年了,人们只说他一人

舞旗花,源于何年?大概是源于明朝洪永年间。大量的士兵转业到苏鲁豫皖,垦农安家。为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把军队的火药成份改过了,装在铁桶里摇,后来便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在嘉祥农村,直到现在每年都有上演。这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夜晚,是孩子们的天下

上海郊区: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湖南资兴:老鼠嫁女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甘肃河西走廊正月十六不干活牛啊马啊歇一

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民间却有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习俗:“正月十六不干活,牛啊马啊歇一天”。也就是说正月十六人们还不用开工干活

这是民间善良百姓对劳累了一年的牲畜的呵护和体恤
到了这一天家里养了能下地干活的牲畜的人家,天不亮就起床了,然后到自家的牲口圈打扫粪便,从里到外都要把牲口圈打扫的干干净净,不留一点陈年粪便和食料,修补好牲口圈破陋的地方,清理干净牲口槽里的垃圾和灰尘
等打扫完了卫生,端出准备好的青稞、玉米和油饼拌在草料里让牲口吃,这样的环节一天要重复三次,直到晚上睡觉时才会停止
这天不论是谁家都不能宰杀下地干活的牲口,要抽时间去牲口圈走走,念叨念叨牲口的好处,轻轻的拍拍它们,和它们说说话
这一天也是人们自己给自己放假休息的日子,所有的人在这一天都不下地干活,人们说正月十六是人跟着牲口享福
过去,牛、马、驴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不论干什么活都离不开牲口,只有人们下地干活就要赶上牲口,让它们拉车、犁地、打场、拉磨,一家如果没有牲口就什么活都得靠自己的力气来完成,地里的活实在是太多,单凭人的力量是干不完活的,即使能干完,也会耽误农时影响一年的收成
为了回报辛辛苦苦,任劳任怨被驱使了一年的牲口,人们便想出了这样的办法,牲口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但是,因为这样的习俗人们的心里才感到安慰,感到对的起这些不会说话,却任人驱使的牲口
现在农村的条件好的是没有说的,重活,累活几乎都有机械化的工具代劳了,但是,人们还保留了家家户户养牲口的习惯,即使一年到头使不了几次,也要白白的养着这些牲口,为的是让这些曾经为自己吃过苦流过汗的牲口,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一年一年的活下去,毕竟这些牲口曾经为一家人的生活做出过贡献

兰州跨火堆送瘟神

兰州市郊区县广大农村,在正月十六晚上有跨火堆的风俗。跨火堆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项活动,意在“驱邪除恶,降福降吉”,所以老百姓十分重视

每到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堆起草堆,一般是五堆或七堆不等。然后逐个点燃,草堆即可变为熊熊燃烧的火堆。全家人按辈分的大小、年岁的长幼按顺序从火堆上跨过去,也有跨两三遍的。直到熊熊烈火慢慢熄灭为止。跨火堆时,只要自家人一一跨过后,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也会参加进来。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在跨完了自家的火堆之后,就到别处去跳。哪儿有熊熊燃烧的火堆,就到哪儿去跨,不过有一条规矩,那就是先要等待这家的主人们跨过之后,才能跳他家的火堆。这项活动,倒也欢乐无比

相传,火堆燃起的熊熊烈火,不仅能驱走恶魔,除病疗疴,而且还能迎来新一年中幸福和睦和健康。在古代传说中,一切恶魔瘟鬼都害怕熊熊烈火,所以在春节期间就有贴红对联,在窗户上贴红纸葫芦,挂红灯笼,跨火堆等风俗。

前些年听说兰州市区的少数人,正月十六晚上还跨火堆。俗话说:“一方水土孕一方民俗”。居住在黄河两岸的人们,跨完了火堆,紧接着还要“送瘟神”。这也是一年一度春节娱乐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

送瘟神时,前边有社火锣鼓开道,后边有镇邪除恶的百兽之王———狮子扫荡。送瘟的队伍中号角声声,麻鞭作响,锣鼓震天,一片神圣庄严的气氛,沿大街小巷,驱赶“瘟神”,届时一些多病多灾的人家,还要请狮子进入自己的宅院,镇邪降吉,以保平安。不论穷富贵贱,如要请狮子入院,都有求必应。

待到送瘟的队伍转完了全村的每个角落之后,众乡亲即将“瘟神”送到黄河岸边。这时锣鼓齐鸣,众人呐喊,烧纸点火,火光冲天。“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相传,送走了瘟神,即可保一方安康,一年一度的社火及各种文娱活动到此就偃旗息鼓。送瘟的人群则要哑哑回朝,不得再有锣鼓的响和大声喧哗。这种送瘟神的古俗,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这个习俗一直沿袭了下来,至到今天,新城、河口一带的农村,只要村里玩社火,正月十六晚上就要送瘟神。送走了瘟神,那种神秘、有趣的春节就算过完了

甘肃天水1、朝人宗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三皇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五帝为帝喾、颛须、尧、舜、禹。天水是羲皇故里,故正月十六日在人宗庙朝拜伏羲,相沿成俗
2、拜三帝
天水自古以来于正月十六日祭祀太昊伏羲,届时,所奉之神共四位:伏羲、神农、轩辕和方神。《史记·补三皇本记》中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耨,揉木为耒。末耨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经赭鞭草人,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大戴礼·五帝德》中说:“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
天水民俗认为,伏羲诞于诸神之先,故祭祀伏羲时一切诸神均无资历陪享,惟有神农与轩辕与之并列三皇,陪享祭祀,于是为拜三皇。方神因是值日神,并天水民间传其为最早修建伏羲庙者,故惟一能于是日进入伏羲庙内,先时供于来鹤厅,现在则供于伏羲庙侧。
方神历代累封齐天圣烈显应盖国大帝黑池龙王,相传“姓雷名王保,生籍秦州,于晋代咸康年间历任诸州刺史,官至太常,即尚书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后辞官入道修真于礼县之青君洞。元兴三年道成,上升。因号其山曰雷王山。后郡人思其德行,立祠于天靖山之阴”。
3、炙纸人治病
正月十五日,天水城内伏羲庙举行上元庙会,附近民众扶老携幼朝伏羲庙,至夜交十六日子时,传为伏羲派遣喜神莅临之时。伏羲庙内有柏树六十四株,按六十四卦排列,今有37株,其余为补栽。每年有一株树为喜神树,喜神降于斯树,届时早有阴阳道士于喜神树上挂红灯一盏作为标志,前来朝人宗的民众只要在此树上贴上红纸人,用点燃的香头在红纸人身上烧点,称为炙,腿疼炙纸人之腿,脚疼炙纸人之脚,即会炙至病除,大吉大利,此即炙纸人治病之俗

4、朝女娲娘
女娲也称娲皇,女娲娘娘,伏羲同母女弟。因女娲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和伏羲一起,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为娲皇故里。《秦安县志》云:“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庙建于汉代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今庙存而祀废矣”。女娲皇宫重建于1989年,宫内女娲塑像造相雄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彩气韶光,香烟袅袅,磬声悠悠。每年正月十六为女娲娘娘庙会,届时万人来朝,规模宏大,信众来自全国各地,并有台湾同胞及国际友人。尤其天水民间至今流传有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结成了第一对夫妻,秦安县玉钟峡又称显亲峡,因女娲氏于此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此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读,故曰显亲,女娲理所当然的成为神媒。于是,朝女娲娘娘时,青年男女要带上鸳鸯剪纸,东门进,西门出,以寓示“女娲为媒天为证,海枯石烂不变心”。
5、游百病
天水的游百病习俗在正月十六日,是时游人或成群结队,或游山玩水,或逛庙烧香,因此时年味犹存而春回大地,人们心情舒畅,扬眉吐气,自然会消灾解病,故曰游百病。据传旧时天水游百病习俗中要游城墙,天水旧时五城相连,也即游遍五城。天未明要摸城门钉、过桥,连衭打滚等等。过桥又谓度厄,相传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摸钉则是好友们在城门洞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

青海走百病

青海一带民间也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习俗。这一天,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都要外出游览散步,以驱除病邪、祈求健康。大家出门散步时,还要专门往地上撒一些钱,任别人去捡。据说这样,家中的病邪灾难就会被捡钱的人带走,一年内会平平安安。陕北延安等地也是在正月十六这天,男女老幼携酒登山聚饮,名曰“散百病”。

北京出行祛病

自古以来,老北京一带就有正月十六“走桥摸钉”、“走百病”的习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贸易,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中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一首叫《走百病》的风土诗曾这样写道:“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在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清人劳之辨《上元杂咏》云:“旧有宜男,城门踏月过。相邀诸女伴,夜半手摩挲。”咏的也是这种风俗。

旧日北京在“走桥”的同时,还有“摸钉”的习俗。《宛署杂记》记载:“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驰夜禁,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说的是,走桥时,妇女们一定要到城门洞里摸一摸城门上的铜钉。因“钉”与“丁”谐音,寓即添丁,谓此举“宜男”。据称,摸到铜钉的,就可以生子

明清两代,老北京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习俗。一到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就会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地出游。凡是有桥的地方,前面都有人举着香开路,后边的则结伴而过,谓之“度厄”。也叫“丢百脖”、“走百病”。据说,不过桥的不能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之内无腰腿病痛之患。

过去,走百病者多为妇女。因为妇女一年到头很少出门,只有在这一天,家中长辈们才会劝她们都出来走走。经过“走桥”,确实能使她们放松心情、活动筋骨,有助于来年身体健康。有一首《夜春词》,曾这样写道:“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至今北京郊县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只是已经从晚上改到了白天。一到正月十六,有抱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等,都要从家里走出去。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都是游走的人群,他们边走边看,边走边唱,兴致盎然。

习俗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天津有一个习俗,是溜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

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现在则不然了,“超前”的女子们可以没有束缚、尽情地溜到任何地方。

小米饺子十六(正月十六)菜

广宗、巨鹿、南宫一带不少村庄,每到正月十六这天早晨,差不多家家都吃“珍珠元宝饭”。所谓“珍珠元宝饭”就是小米饭内煮饺子,这个风俗是怎么来的呢?它的起因源自广宗,这里面含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明朝成化年间,广宗城南李家庄有个姓李的姑娘,父母死得早,从小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当地人说,这姑娘原来是天上侍奉王母娘娘的仙女,由于她受不了天宫清规戒律的束缚,羡慕人间的自由,王母娘娘把她贬到凡间。并且还让她生了一副丑模样儿,脸又黑、脚又大,眼睛眯成一条缝,别看她模样长的丑,却倒是心灵手巧。她用剪刀铰窗花,右手铰、左手丢,丢下来的花花草草落地就能生根;丢出的纸蝶,纸鸟儿,拍拍翅膀就能走。她的嫂子心眼小,嫌她吃得多.嫌她长的丑,又想到日后还得为她花钱置办嫁妆,横竖嫌她碍眼。

有一天忽然传来消息,说在京城做大官的崔恭要在故乡挑选一位夫人。应选那天,一个个姑娘打扮的象花似的,看热闹的就更多了。好家伙:城里街上,你拥我挤,人山人海,热闹极了。李家的这个丑姑娘也想进城看热市,她嫂子没好气地挖苦她说:“也不照照镜子看看你那模样儿,莫非你也想当什么夫人?唉呀呀,除非等日头从西边出来!”这姑娘没敢言语,忍着满肚子的委屈进了城。只见大堂正中端坐着一个人,人们说那就是在京城做尚书的崔恭。文官武将分列两旁,又有那么多卫士守护着。再看堂前有一通躺倒的大青石碑,宽有二尺多,长有八九尺,碑的两端有专人护守着。这时,一个管事的大声向众人喊到:“为了表示崔大人的一片诚心,凡是应选的都得先往这石碑上行磕头礼,谁能一下子把石碑碰坏,谁就有希望入选”话音刚落,下边的人就望着那巨大的石碑议论纷纷。有的说:“谁的脑袋也是骨头和肉长的,把头碰烂也休想把石碑碰坏!”有的说:“天下没有那么傻的姑娘,今天恐怕选不成了!”那些花枝招展的姑娘们都悄悄往后闪,独有李姑娘心里暗想:“自己生来命苦,从小没有父母,回到家里说不定又会挨嫂子的奚落,倒不如碰死在这里……”于是便迈开大脚板“腾腾腾”来到碑前,以袖掩面,一头撞向石碑,只听“噗哧”一声,石碑竟被撞了个大窟窿,她的头却没有留半点伤痕。原来这是一个用纸糊成的假石碑。这时候,堂下一片欢腾。崔尚书见这女子对自已一片真诚,又听说她心灵手巧非同一般,便当场选为夫人。李姑娘回到家里,她嫂子对她也不另眼相待了,连声说;“怪不得人们都说我妹妹有福哩!好妹妹呀好妹妹,千错万错都是嫂子的错,嫂子我太对不起你了!”姑娘却说:父母死的早,嫂子把我拉址大也不容易,今后我还得报答你对我的养育恩情哩!”

婚期定在正月十六这天,正月十五的晚上,李家姑娘做了个梦,梦着王母娘娘对她说:“你不仅心灵手巧,还能受屈忍耐、宽于待人,你已立功赎罪,玉皇大帝还要给你降福,到娶亲那天,你在娘家先喝一碗米饭,到路上吐出来的米粒就会变成珍珠……”.”

正月十六这天,花轿临门,锣鼓喧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村上的男女老少都来为李家姑娘送行。一路上,姑娘不断把金黄的小米粒从轿里吐出来,真怿,那米粒一落地就变成闪闪发光的珍珠,路旁的大人小孩儿你拾三颗我拾两颗,都高兴得没法儿。

在广宗城北一带,按老习惯,新娘子下轿后头顿饭吃的都是饺子,婆家听说新夫人褔气大,吃小米能吐珍珠,就把头顿饭改成了小米饭煮饺子。吃饭时打开锅一看,锅里的饺子成了一个个银元宝,小米粒变成了一粒粒晶莹的珍珠,村里人都说这位新夫人有福气。从那以后,该风俗在广宗、巨鹿、南宫一带传开,每到正月十六这天早晨,不少村里家家吃“珍珠元宝饭”,意思是想借这个缘由图个吉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习俗:正月十六
在汤阴有一种习俗叫“烤百病”
元宵节习俗:走百病
元宵节习俗三
正月十五闹元宵!传统民俗之元宵节十大开运习俗
正月十六,送瘟神!甘肃人春节习俗中,鲜为人知的一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