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四节气之第五:清明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至今的民族传统节日。
   先说它的节气意义。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五,时间为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清明与冬至相隔108天,处在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
   清明是表示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春光明媚。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浓浓,但时有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为避免中稻烂秧、早稻死苗,水稻的播种、栽插应避开暖尾冷头;西北高原,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有春旱;华南东部春雨虽较多,但4月上旬的降雨量,一般情况下,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之需,往往要靠年前蓄水补充。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春播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开花,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小麦也进入拔节期,人们正在抓紧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
   再说它的节日意义。清明,作为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节气、什么是节日?清明为什么能把二者融和而一?
   简单的说:节气管农时和农事,节日展现民族风俗和某种纪念活动,二者本不是一回事。据史料记载:清明,最开始时仅是一个节气,由于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两个日子紧挨着,古人过寒食时,常常把活动延续到了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合为一体,并以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据说,被清明节取代的还有上巳节。这是时间上的融和。另外,二者合一,还有其内在的文化渊源。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透露出季节交替、辞旧迎新,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祭扫节、踏青节、植树节、四月节,是我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其习俗中,除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清明,是一个既含祭奠悲酸、又有游乐欢愉的节日。
   自古以来,清明节就受到当政者和民间的广泛重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延续至今。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的民俗活动,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清明祭扫的来历和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清明之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民族的一种固定风俗。
   第二,纪念介子推。介子推原是晋文公手下的一名臣子,在晋文公极端落魄、饿晕过去时,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给他吃,以此救他一命。可当晋文公登上君位,荣享富贵时,介子推却远离了他,最后,宁肯被山火活活烧死,也不肯出来受封。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他,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和祭扫。这个故事,据今已很久远,可从来不曾被人遗忘。为什么?介子推留下的血诗,为他的行为作了诠释:“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救人,不图回报;救君,只图为国为民。这是贯穿于介子推故事中的魂,也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美德。
   清明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流传下来古文诗词甚多。节日来临,随意撷取几首,与朋友们共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时的轨迹(15)清明,祭祖扫墓再踏青
清明节不可不知的常识、传说、习俗和古诗
傳說清明節的由來與寒食的淵緣
地理视角看清明(全)!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风俗原来与介子推有关,清明节里有说不尽的历史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