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四节气民间习俗(一)



前言: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四季更迭、气温冷暖、天气物候,民间在不同节气的多姿多彩习俗也延续至今

 

立春:立春又叫“打春”,一般也是六九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人们会明显感觉白天变长了。各地都有在这一天吃春饼的习俗,是为“咬春”。吃些菠菜、豆芽、荠菜、芥菜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醒脾开胃。



今儿个“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打头的第一个,时间在2月3-5日之间。“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另外,立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新一年的开始。

立春物候

 

古代把立春后的十五天,分为三个物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打春习俗

立春,传统称为“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一年之计在于春”。历代封建统治者在立春这天,举行“鞭春”(或“打春”)之仪式,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插图:王志恒*)

 

 在古代,主持“打春”仪式的,是每个地方的最高长官。他穿戴整齐,带着下属官员,在鼓声中举起柳条,鞭打土牛三下。柳条长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后,他把柳条交给下属和民众,让他们一路传下去,轮流鞭打。噼啪的鞭响,是春耕开始的信号。在这鞭打声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开来,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围观的人群一拥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抢夺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撒在地里,能让土地丰收。

 

                                                    换季临界

 

最冷的“大寒”才过去半个月,“立春”就接踵而至。其实,标志这春天真正来到是“春分”,里现在还有一个月。“立春”是由冬到春,季节转换的一个临界拐点。春季从这儿开始,但你不能立马单衣单裤沐浴春光。不仅不能如此,还得防寒服裹体,这就是“春捂”。节令节气也充满着讲辩证法,两种不同形态的转换就在事物的交叉中进行。谚语说得好:“打了春,瞎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惊蛰鼓了风,还得另过冬”。

 

立春食俗

 

立春的饮食民俗,是“咬春”“春饼”“春卷”和“面条饺子”。所谓“咬春”,指在立春日吃萝卜。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在立春这天,还有吃春饼的习俗。晋代潘岳撰《关中记》载:“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喜欢食用的美食。春卷,以薄面皮包馅、用油炸制而成,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民谚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北方人以吃面条和饺子的方式,迎接春天到来。

 

                         气候谚语

 

立春是一年的开端,在这一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人们对这一天寄予着希望,把它看成是下一年吉凶的预兆。所以有关立春的气候谚语很多,如“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立春寒,一春暖”;“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农事

 

自立春始,白昼变长了,太阳变暖了。在这冬春交替的转折点,气温回升、日照加长、降雨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的抽苔和小麦的拔节,正当此时,耗水量增加,应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算是拉开了序幕。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春季养生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在这个时段,人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却有所减弱,所以,在初春时节,尤其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应审慎,不可骤减。

在饮食调养方面,考虑到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季食品,应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食物。

春季养生,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此时天气乍暖还寒,易患感冒,要适当“春捂”。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节气,“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养育之恩。

雨水:节气与风俗活动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阳光与雨水乃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首先祝福天下人在春雨萌生的气节,丰润好景!

太阳运转: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起,至3月4日或5日至。由于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拢,此时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气候特点:要说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可以用“调整”二字来形容。我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总的趋势是由寒冬向初春的温暖过度。华北的气候特点气温回升、乍暖还寒。谚曰“七九八九,抬头看柳”。这时冷暖空气调整,调整与交锋,结果就是春雨的降临。但在西北、东北地区依然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还是早晚湿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当然江南雨水节气期间春意盎然,华南地区,则是百花盛开。

物候特点: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立春节气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第一候“獭祭鱼”是什么意思呢?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捕获物排列在岸上,在古人看来,此时节,正是水獭开始出没的时候;第二候指鸿雁感受到天气的变化,自北向南迁徙;第三候则是指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历史典故:旧时民众防疫能力差,许多地方的爹娘喜欢给孩子认个干爹,借助干爹的“福气”,使孩子健康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认干亲”的习俗,有“雨露滋润禾苗壮”的寓意。人事上不仅“认干亲”习俗,更有嫁出去的女儿“雨水节回娘家”的典故,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俗称“归宁”已经生育了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罐罐肉”是用沙锅炖了猪蹄和大豆、海带等,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内裤,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当然,雨水节气各地还有给岳父母“接寿”的风俗:女婿、女儿给岳父岳母送礼。礼品则一般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礼,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人际和谐,其乐融融。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雨水”风俗活动:

   雨水:阳光与雨水乃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气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

“雨水”风俗活动: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

雨水节“认干亲”: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旧时民众防疫能力差,许多地方的爹娘喜欢给孩子认个干爹,借助干爹的“福气”,使孩子健康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认干亲”的习俗。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也会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大多都会爽快的答应。接下来就是摆好酒菜、焚香点烛,叫孩子“快拜干爹,叩头”。

   给岳父母“接寿”:女婿、女儿去给岳父岳母送礼。礼品则一般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礼,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归宁”(回娘家),已经生育了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罐罐肉”是用沙锅炖了猪蹄和大豆、海带等,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内裤,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雨水养生粥:江南地区流行雨水节气制作“雨水养生粥”。用赤豆或绿豆,寓意冬与春的交替,同时也是一种进补,配料有银耳、大枣等。

 

上图为“二十四节气”之系列古图之一,画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画面上是农人立春节气开始备耕的耕牛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谚云:“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说的就是不失农时。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惊醒了蛰伏冬眠的昆虫,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此时,感冒肺炎多发,多食豆苗荠菜等,能提高对流行疾病的抵抗力。惊蛰这天,民间有打小人习俗,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惊蛰:节气与风俗活动

 

 

明天惊蛰。

“惊蛰地气通”,随着天气回暖、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开始出来活动。因此该节气称之为惊蛰。惊蛰,雷声隆隆闪电也特别多,这时农夫也忙着播种插秧。据说,这一天假如打雷的话,当年收成会特别好,因此乃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的农谚。传说假如在惊蛰之前打雷的话,那就预示今年将长期下雨,农作物容易遭雨水淹没与浸泡。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风俗活动:

   “祭白虎”:民间流传“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的小人兴波作恶,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小人”是人所愤恨的无耻之徒,专爱惹是生非。“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民间的巫术仪祀。希望借由此种巫术仪祀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所以每年惊蛰那天,在粤港地区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居室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驱赶霉运的习惯,与“打小人”的巫仪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图为“二十四节气”之系列古图之一,画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画面上是农人惊蛰节气开始纺纱图。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纺纱织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业,纺织需要经过轧棉、弹棉、纺纱、浆纱、绕纱、走纱、染纱、织布等繁琐工序。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人已不穿土布衣服。一些还保持穿土布服饰习惯的少数民族则直接到商店购买机纺的纱线来织布。手工纺纱织布行业正在渐渐萎缩。

 



 

春分: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整个气候处于阴阳平衡状态,春暖花开,莺飞草长。饮食也宜选择提升阳气的食物,韭菜又名壮阳草,此时吃最当宜。“春分到,蛋儿俏”,春分竖鸡蛋的古老传统,目前已成为“世界游戏”。

阳春二三月,青韭来相伴——浅谈春分的养生食物“青韭”

,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素味精,出锅即可。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 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相关阅读: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雨水节气饮食轻点春雨写养生——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两会结束,春分节气也到了。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文菡月《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节气里,人们要通过养生手段,来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等“内在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外在体能运动”保持“供销”的平衡。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应做到:`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养阳者,会于阴中求阳)。春分时节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后,正是草木生长萌芽时节。“……二月初惊见草芽”,此时吃春韭,清               

   《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节气里,人们要通过养生手段,来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等“内在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外在体能运动”保持“供销”的平衡。

,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锅即可。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相关阅读: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雨水节气饮食 轻点春雨写养生——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应做到:`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养阳者,会于阴中求阳)。

   春分时节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后,正是草木生长萌芽时节。“……二月初惊见草芽”,此时吃春韭,清脆诱人最当宜。

            

   韭菜,又名壮阳草。性温味辛,入肝、胃、肾经,有温阳下气,宣痹止痛,散血,降脂的功效。

    具体内容详见《一年四季说养生·春》脆诱人最当宜。韭菜,又名壮阳草。性温味辛,入肝、胃、肾经,有温阳下气,宣痹止痛,散血,降脂的功效。具体内容详见《一年四季说养生·春》P179—P181。下面介绍两款食谱: 1、 韭菜素鸡卷原料:韭菜、芽菜、素鸡丝;薄面饼;甜面酱、精盐、素味精、香油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与芽菜炒一下后,与素鸡丝合伴;(2)用薄饼卷起,上抹甜面酱即可。养生目标:清热温阳,健脾益气。 2、 摩芋炒韭菜 原料:摩芋、韭菜、植物油、姜丝、盐、素味精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切段;(2)锅中放油P179—P181。

     两会结束,春分节气也到了。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文菡月《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节气里,人们要通过养生手段,来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等“内在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外在体能运动”保持“供销”的平衡。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应做到:`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养阳者,会于阴中求阳)。春分时节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后,正是草木生长萌芽时节。“……二月初惊见草芽”,此时吃春韭,清   下面介绍两款食谱:

 

    脆诱人最当宜。韭菜,又名壮阳草。性温味辛,入肝、胃、肾经,有温阳下气,宣痹止痛,散血,降脂的功效。具体内容详见《一年四季说养生·春》P179—P181。下面介绍两款食谱: 1、 韭菜素鸡卷原料:韭菜、芽菜、素鸡丝;薄面饼;甜面酱、精盐、素味精、香油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与芽菜炒一下后,与素鸡丝合伴;(2)用薄饼卷起,上抹甜面酱即可。养生目标:清热温阳,健脾益气。 2、 摩芋炒韭菜 原料:摩芋、韭菜、植物油、姜丝、盐、素味精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切段;(2)锅中放油1、 韭菜素鸡卷

脆诱人最当宜。 韭菜,又名壮阳草。性温味辛,入肝、胃、肾经,有温阳下气,宣痹止痛,散血,降脂的功效。具体内容详见《一年四季说养生·春》P179—P181。 下面介绍两款食谱: 1、 韭菜素鸡卷原料:韭菜、芽菜、素鸡丝;薄面饼;甜面酱、精盐、素味精、香油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与芽菜炒一下后,与素鸡丝合伴;(2)用薄饼卷起,上抹甜面酱即可。养生目标:清热温阳,健脾益气。 2、 摩芋炒韭菜 原料:摩芋、韭菜、植物油、姜丝、盐、素味精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切段;(2)锅中放油      原料:韭菜、芽菜、素鸡丝;薄面饼;甜面酱、精盐、素味精、香油两会结束,春分节气也到了。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文菡月《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节气里,人们要通过养生手段,来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等“内在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外在体能运动”保持“供销”的平衡。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应做到:`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养阳者,会于阴中求阳)。春分时节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后,正是草木生长萌芽时节。“……二月初惊见草芽”,此时吃春韭,清适量。

       制作:(1)韭菜洗净,与芽菜炒一下后,与素鸡丝合伴;    

            ( 两会结束,春分节气也到了。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文菡月《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节气里,人们要通过养生手段,来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等“内在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外在体能运动”保持“供销”的平衡。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应做到:`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养阳者,会于阴中求阳)。春分时节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后,正是草木生长萌芽时节。“……二月初惊见草芽”,此时吃春韭,清2)用薄饼卷起,上抹甜面酱即可。

,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锅即可。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相关阅读: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雨水节气饮食 轻点春雨写养生——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养生目标:清热温阳,健脾益气。

脆诱人最当宜。 韭菜,又名壮阳草。性温味辛,入肝、胃、肾经,有温阳下气,宣痹止痛,散血,降脂的功效。具体内容详见《一年四季说养生·春》P179—P181。 下面介绍两款食谱: 1、 韭菜素鸡卷原料:韭菜、芽菜、素鸡丝;薄面饼;甜面酱、精盐、素味精、香油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与芽菜炒一下后,与素鸡丝合伴;(2)用薄饼卷起,上抹甜面酱即可。养生目标:清热温阳,健脾益气。 2、 摩芋炒韭菜 原料:摩芋、韭菜、植物油、姜丝、盐、素味精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切段;(2)锅中放油 ,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素味精,出锅即可。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 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相关阅读: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雨水节气饮食轻点春雨写养生——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2、 摩芋炒韭菜

       ,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锅即可。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相关阅读: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雨水节气饮食 轻点春雨写养生——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原料:摩芋、韭菜、植物油、姜丝、盐、素味精适量。

脆诱人最当宜。 韭菜,又名壮阳草。性温味辛,入肝、胃、肾经,有温阳下气,宣痹止痛,散血,降脂的功效。具体内容详见《一年四季说养生·春》P179—P181。 下面介绍两款食谱: 1、 韭菜素鸡卷原料:韭菜、芽菜、素鸡丝;薄面饼;甜面酱、精盐、素味精、香油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与芽菜炒一下后,与素鸡丝合伴;(2)用薄饼卷起,上抹甜面酱即可。养生目标:清热温阳,健脾益气。 2、 摩芋炒韭菜 原料:摩芋、韭菜、植物油、姜丝、盐、素味精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切段;(2)锅中放油          制作:(1)韭菜洗净切段;

,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锅即可。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相关阅读: 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提笔仲春二月间——惊蛰节气的保健饮食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雨水节气饮食 轻点春雨写养生——春季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2)锅中放油,姜丝爆香后炒摩芋,加点盐,最后将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锅即可。

脆诱人最当宜。 韭菜,又名壮阳草。性温味辛,入肝、胃、肾经,有温阳下气,宣痹止痛,散血,降脂的功效。具体内容详见《一年四季说养生·春》P179—P181。 下面介绍两款食谱: 1、 韭菜素鸡卷原料:韭菜、芽菜、素鸡丝;薄面饼;甜面酱、精盐、素味精、香油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与芽菜炒一下后,与素鸡丝合伴;(2)用薄饼卷起,上抹甜面酱即可。养生目标:清热温阳,健脾益气。 2、 摩芋炒韭菜 原料:摩芋、韭菜、植物油、姜丝、盐、素味精适量。制作:(1)韭菜洗净切段;(2)锅中放油                养生目标:降脂降糖,温阳益肾。

两会结束,春分节气也到了。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文菡月《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节气里,人们要通过养生手段,来调摄自己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使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等“内在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外在体能运动”保持“供销”的平衡。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应做到:`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养阳者,会于阴中求阳)。春分时节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后,正是草木生长萌芽时节。“……二月初惊见草芽”,此时吃春韭,清                  注:适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清明:传统清明节大约源自周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令又是节日的日子。如今的清明节俗,是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三节融合的结果,有祭祖、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习俗。

 

 

如果一提起清明,就只能想起“扫墓”的话,那可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其实,除了祭拜先人之外,还有踏青、插柳、放风筝,清明节的内容可多着呢!

 

特邀专家 高巍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媒体:《北京科学新生活周刊》   本刊记者 丁姗姗

 

清明节本是“三合一”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源自周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令又是节日的日子,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现如今所过的清明节俗,实际上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节融合的结果。

 

清明节:鼓励大家“动起来” 

清明清明,清和景明,其实仅从名字上就能体会到那种万物复苏、播种生发的春天气息,所以咱老北京自古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清明节的主题就是鼓励大家走进大自然,行动起来。而扫墓祭祖的活动,也可以让很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太太们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出门踏青。可以说,归根结底,让大家“动起来”才是清明节的本源。

 

上巳节:“清洁祈子”的狂欢节

 

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到了这个日子,就已经是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了,这时,老百姓们纷纷呼朋唤友到水边踏青、狂欢,将积累了一冬天的垢尘洗去,迎接新的一年。

 

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水是生命之源,年轻的女子们在河边洗脚、浮卵,这也是描写了年轻妇女们水边祈子的景象。

 

而上巳节的节俗能够并入清明节,一个原因是时间距离较近,另外,就是“踏青狂欢”的节日主题与清明基本相通。

 

寒食节:祭祀活动源自火神崇拜

 

寒食节禁火,其实源于古人的一种火神崇拜。古人认为火种燃烧时间过长应有所变换,自古以来,都是由最高统治者来主持灭火和生火的仪式,十分隆重。而禁火时间也从一个月逐渐缩短至几天。在禁止生火的时间里,百姓们会提前准备出一些冷食食用。

 

此外,禁火期间,举国会进行一些祭祀火神的活动,民间花会还会做一些酬神的表演,加深了对祭祀对象的尊崇和爱戴。由此,这种祭奠的仪式不断重复,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的民俗活动。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是根深蒂固的,那种果实对种子感恩的情怀,也需要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表达,其实不难发现,如今我们的扫墓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祭祀仪式。

 

由于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五天,这就与清明节的日期十分相近,一般来说民间的祭祀活动都在寒食节进行,而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民俗就基本合并到一起了。

 

这些误区应该解除

 

1、清明节就是个悲悲切切的扫墓日

 

很多人提起清明节就只能想起心情沉重的扫墓,其实这与清明节最早的初衷也是相背离的。古时候,清明节的活动可多着呢,全家一起出门踏青这自然是不用说的,荡秋千、玩儿蹴鞠、放风筝也是必备节目,还有依照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很环保的“插柳”,踏青的时候再采一些应季的野菜食用,既对时令,又十分健康。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不是立马就让这个听起来很悲痛的扫墓日,一下子欢快了起来?

 

2、扫墓只有“正日子”才最好

 

其实不光是清明,像我们过的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端午、春节等等民俗节日,基本没有只过一天就结束的,都会有一个延续,至少会持续一个礼拜。所以,从民俗方面来讲,像清明节扫墓,也并不一定非得赶在清明节当天,扫墓的时间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者后10天都是可以的。

 

3、寒食节源于介子推

 

很多人认为,寒食节源于“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读。我国过寒食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而介子推的传说只是从秦汉时期才逐渐流传。这就像把开始纪念屈原认为是端午节的起源一样,弄反了源和流的关系。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的说法,从这天起,雨水逐渐增多,气温回升加快,利于谷类农作物生长。谷雨时节,益肝补肾正当时,北方有食香椿的习俗,南方有喝谷雨茶清肝明目的习惯

谷雨桃花水辟邪消灾




 

 日历渐翻至四月下旬,北方的天气忽冷忽热,前一天还是二十几度,很多人热得已经只穿件衬衫,第二天又是阴雨绵绵,天气骤降十几度,还要把刚收起的冬装再穿上。

 本周六,就到了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谷雨了。下雨倒是应了当日的景。每年4月19至21日之间,当太阳位置到达黄经30°就是谷雨了。《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

  谷雨时节,各地传统民俗多种多样,有祭祀仓颉、食香椿、采春茶等。
 
【祭祀活动】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仓颉庙会是在谷雨节举行。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过庙会纪念仓颉。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各地风俗】


 谷雨的河水也非常珍贵。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谷雨节人们以“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盼杀害虫、祈望丰收、生活平安的心理。
 
【食俗】


 北方谷雨有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南方在谷雨这天有喝谷雨茶清肝明目的习惯。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神农本草》一书就说:雨前茶“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谷雨茶,经过雨露的滋润,营养丰富,香气逼人。喝起来口感醇香绵和,对身体特别好,通全身不畅之气:以茶驱湿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又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节降雨明显增多,空气的湿度逐渐加大,要通过人体内部调节使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此时人体肝脏处于极其旺盛的状态,要避免补肝过度,调养应以柔肝为主。同时也要健脾除湿,身体各部机能达到平衡。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
 
  谷雨节气,气温迅速回升,降水增加,湿热交加,除了早睡早起、平心静气以养肝外,可选择静中有动的运动如太极拳等,运动时不宜出汗过多,以免阳气外泄。平日要坚持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运用物理方法排除体内湿热之气,与外界达到平衡。
  
 董易林吉祥物温馨提示:谷雨时节,一早一晚和正午时的温差很大,湿气易从暴露在外的皮肤进入体内。老人、孩子和体弱之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可随身带着衣服,早晚添上。
 



立夏: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人非常重视立夏礼俗,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迎夏,祈盼丰收。近代民间,人们有把将熟的麦穗烤食和或用秤秤人以祈福的习俗。

立夏:节气与风俗活动

 

 

 

【按语】岁月过得太快了。自去年5月20日说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开始,到明天的“立夏”,恰好一年。我的二十四节气的图文坚持了一个周期,到今天也算坚持下来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叙述文字本不足道,但这一套“二十四节气古图”却是弥足珍贵,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下载收藏。

当今快速的城市化,农田在缩小,传统节气也问津乏人。不过,二十四节气既然是我们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保护与张扬。趁此机会,感谢诸位师友的关心与鼓励。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夏。

到了农历四月,春天所播种的作物逐渐长大,所以叫做立夏。立夏是节气和物候上进入夏天,各地入夏的时间当然还要有气象意义上的夏天,那是有差别的。

 

   “立夏”风俗活动:

厌祟避蛇:西南地区立夏厌祟,家家户户门上插皂荚枝和红花,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入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风俗,皂荚状若刀形,称为“悬刀”,相传可以吓跑鬼怪污秽不洁之物。

立夏尝新:立夏一般都在农历三月末四月初,这个时候春去夏来,樱桃红透,新笋登场,新鲜的果蔬开始上市,立夏之时,各地民众都有吃福了。其实在江浙这一带,在立夏日民间还保留着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这些习俗。“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

立夏秤人: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这一天,古也称春尽日,一般骚人墨客,惜春心事难免多情,春愁付诸诗词,邀朋聚饮,留下诸多传世佳作。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也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斗蛋游戏: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实际上,红线网里挂着的蛋,一般当天都舍不得吃。老人说立夏日这天,小孩吃了煮鸡蛋,使小孩平安度过盛夏酷暑,一个夏天不胀肚子、不生病。

 

上图为“二十四节气”之系列古图之一“立夏”,画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画面上是农人立夏节气浇灌农田的境况。立夏以后,由于中国南北各地的不均衡性,华南气温明显攀升,而华北可能刚刚告别寒冷。立夏节气是华南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犁耙栽秧。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一般为:华南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华南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75至100米。华南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适时注意浇灌农田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可惜,如今快速的城市化已经将大批良田变成房地产开发用地,时移则俗易,不谈他了,就此打住。



小满:小满节气,北方夏熟作物开始灌浆,籽粒渐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恰是农作物青黄不接,田间野菜正蓬勃生长的时候,“小满至,苦菜秀”,民间有小满时节食苦菜习俗,明代还曾将其列为救荒食品

“小满”风俗活动:

“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沿着长江江南早稻已进入分蘖后期或拔节始期,应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保穗增粒促高产。中稻此时要争取早栽,以利增加养分的积累继而提高有效穗数。此时也正是苗期棉花的快速生长期,要及时定苗、移苗、补苗,以利早发健长。另外,沿江棉区,此时雨水较多,加之土壤黏重、通透性差,应勤中耕松土,以促根壮苗。

小满“吃苦菜”:《周书》有云:“小满之日苦菜秀”。古书上亦有“小满至,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的说法。小满时节,麦类、谷物等农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恰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田间地头的野菜正蓬勃生长,采食野菜来度过饥荒,自是顺理成章之事。以前吃苦菜是为了充饥,如今小满时节吃苦菜,却是为了尝个新鲜,清除体内油腻,有清炒、凉拌、炒肉、腌制、做汤、做馅种种烹饪方法,童谣云:“甜苦菜,麻苦菜,孙子铲来爷爷卖,卖给城里的老奶奶,老奶奶笑呆呆,说它好吃是好菜。”

严防皮肤病:小满节气正值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此外,小满节气还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在养生方面,要特别注意“未病先防”。饮食调养方面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

 



芒种:芒种是指“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北方高温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人体新陈代谢也将达到最高峰,易困倦劳乏,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芒种时节,民间有举行祭祀花神仪式和煮梅食俗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芒种,每年在太阳到达黄经75°时就到了芒种节气,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农历五月,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是抢收十分急迫的时候,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这个季节称作“芒种”。

    芒种是我国各地农业生产最为忙的一个时节。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培的“三夏”大忙高潮,芒种亦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最主要的特征是麦类等作物到了成熟的季节,尤其是盆地地区如果还有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会由于气温升高,导致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对产量将有很大影响,有句农谚是"芒种忙忙栽",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芒种过后便进入夏季的梅雨季节,此时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天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我国的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端午节没过,气温还会有冷的时候,御寒的衣服暂时不要脱去,以免寒气入体。由于气温的不稳定,我们在饮食起居方面也要多加注意,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要适当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同时避开太阳的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临床医学表明,某些冬季常发或特别严重的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过高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在体内,一旦到了冬季天气寒冷时便会发作或转为严重。由此看来,从初夏开始,就必须处处注意与这些致病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从夏朝开始芒种时节便有煮梅的食俗,由于梅子味道酸涩,很难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人紫苏。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冰镇后再饮,味道极佳,如今很多加工后的话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食品,都很受人们的欢迎。

    从营养学角度看,这一季节饮食需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须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尤其是老年朋友,多吃瓜果蔬菜,从中摄取的维生素c对血管有一定的修补保养作用,还能把血管壁内沉积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变成胆汁酸,这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

    “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芒种时节田野中的秀丽景色,可以想像,六月的乡村风光无限:蓝的天、白的云、绿的树、红的花、黄的麦、青的苗、忙的人。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这个时节对一整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我们来讲,芒种是一个令人开心的节气,此时种下绿色的希望,等待收获金色的喜悦,在此,对躬耕于田亩之间的农民朋友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的辛劳带给我们丰富的成果。



夏至: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便随即到来。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

夏至节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在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症、荒年、饥饿、死亡。宋朝在夏至之日,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朝则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每年的夏至节气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夏至后就进入了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很多朝代人们过夏至日时,都有庆典活动,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烟台招远一带吃水饺,滨州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夏至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专利”,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枝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而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在岭南延续至今。

 


 


    夏至之时也代表酷暑将至,饮食自然不能再按秋冬“菜单”来,否则很可能造成部分营养成分的不足和失衡,而影响正常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等生理机能。对大多数朋友来讲,只要不偏食、不挑食,注意饮食中荤素、粗精的搭配,使蛋白质,维生素得到全面均衡的摄入即可。夏季人体生理机能旺盛,消耗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也相应增多,这就需要了解自己缺乏哪些成分,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和营养添加剂补充。另须提醒的是夏季要多补充水分。

    夏至作为一年之中日照最长的节气,此时,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所谓“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中医倡导夏至之时要注重心境平和,静养以顺应自然界阴阳气交替的变化,尽管天气炎热,但我们不应被炎热扰乱了心神,使心境烦躁,那样的话会使身体感到天气更炎热。尤其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耗气伤阴。任何季节养生都需根据自身的五行属性,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正所谓,夏至时节天最长,工作生活都很忙,出门记得防骄阳,多吃清淡多喝汤,起居规律身健康,劝您千万莫贪凉,流感泻肚需预防,夏至祝福情最长。

小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暑表示炎热,古人认为此时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小暑时,人体阳气最旺盛,鳝鱼是“春夏养阳”事半功倍的滋补食材,所以有“小暑黄鳝赛人参”说法,南方还有吃蜜汁藕等习俗。



每年热浪袭袭的时候,也是将近小暑节气了,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在每年7月7日或8日开始,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到炎热的季节,农谚中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的,古人认为小暑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才称之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了。小暑一到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刮的风都带着热浪。盛夏伊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了多雨季节,小暑后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的阶段,此时需多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湿适宜。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份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频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然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通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这也预兆雨季还会在长江中下游停留一段时间。华南西部进入了暴雨最多季节,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将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民间在小暑时节的食俗也有很多,很多地区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徐州人入伏吃肉,称为吃伏,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食令习俗,细细研究起来颇有趣味。

    俗话说: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的到来,我国很多地区进入了炎热的季节,平均气温也超过30度了,甚至达到35度以上,颇有热浪袭人之感,暑天易伤气,从而导致机体

功能的下降。暑气重难免湿气也大,人们往往感到头重脚轻,容易出现倦怠、胸闷、胃口不好等情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得不好,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需引起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所以有这方面的疾病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多加注意。

    《莲生八戕》一书中写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夏季养生的关键是食补,烈日当头又该吃些什么了呢?建议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最为适宜,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朋友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这时可以选择稍微清淡些的菜。夏季应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一样,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一个人,只要阳气旺盛,就会百病不侵。在绿树浓荫的小暑时节,朋友们可以到大自然中步山径、抚松竹,或者在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每种休闲方式都别有情怀,只是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此外,家中常备一些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以保证平顺的度过今年的炎热夏季。



大暑:“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正逢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广东有吃仙草消暑的习俗,上海等地流行大伏天吃羊肉喝烧酒,台湾有吃凤梨祈求平安、生意兴隆的习俗

“大暑”风俗活动:

   烹羊酤酒:就是大伏天里“吃羊肉,喝烧酒”,“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气腾腾的羊肉面。就是在今日,在上海奉贤、金山、闵行等地还在流行。这就是基于传统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们在夏天要顺应天气的变化,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大暑吃“仙草”:南方粤港之地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着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送“大暑船”:这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吃荔枝“过大暑”: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米糟:有的地方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节气养生与习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民间养生智慧:养生需顺应二十四节气
02-雨水养生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 —— 雨水养生
【节气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之 [小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