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市工业布局历史演变研究
     二、建国后上海市工业布局的发展演变
    (一)改革开放前工业区的规划建设
    解放以后,上海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任,工业生产的发展成为城市首要任务,城市功能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化。按照这个思路提出,在市区外围的近郊建设工业区和卫星城,上海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1、市郊工业区的规划建设
     1953年,在《上海市总图规划》中,提出了城市以发展工业为主导,规划了沪东、沪西、沪南、蕰藻浜和桃浦有害工业区。1957年,市政府提出建立8个近郊工业区,目的是建设经过科学规划,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工业集聚区。鉴于当时的财力限制,尽可能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边际效益,工业集聚区都布局在城市连续建成区的边缘,以便节省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上海市近郊工业区几经发展演变,到70年代末形成了8大城市边缘工业区,加上距离市区较远的桃浦有害工业区,在上海近郊共形成了桃浦、高桥、五角场、彭浦、北新泾、漕河泾、长桥、周家渡、庆宁寺等9个工业区,这些工业区的简要情况如下:
     2、工业卫星城的规划建设
    为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上海工业的方针,适应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1956年市规划建筑管理局(简称市规划局)提出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至1959年底,先后规划建设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嘉定5个卫星城,使上海成为群体组合城市,这是上海城市布局的重大变化。1972年,结合杭州湾北岸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规划建设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连工厂所在地区,成为上海的第六个卫星城——全国石油化工基地金山卫卫星城。1958年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原有的工业基础,在蕰藻浜两岸规划吴淞—蕰藻浜工业区。1978年在宝山县盛桥、月浦、石洞口一带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上海第七个卫星城,成为全国钢铁工业基地。这批卫星城的简要情况如表3。
     (二)改革开放后开发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区建设
      改革开放后,上海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并未将上海作为第一批实行“经济特区”政策的试点城市,而是在经济特区取得一定的发展成就后,于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上海名列其中。上海开发区的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1985-1989)
      上海市的开发区建设,起始于1984年。自1984年上海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后,市政府筹建新的开发区,并向中央提出《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关问题的请示》。1985年3月,国务院提出“上海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和最大的港口、贸易及经济技术中心,在对外开放中要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要逐步地把上海建设成为对国外客商具有巨大吸引力,对国际市场具有敏捷应变能力的对外经济联系枢纽,成为发展出口、增加创汇的基地。”1986年8月,上海建立虹桥、闵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加快发展微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光纤通信等新兴工业,1988年6月,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其中,虹桥为办公、贸易型开发区,闵行和漕河泾为工业型开发区。
    2、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2)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其后借助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一批区级及乡镇级开发区也迅速建立起来。针对全国开发区出现的过多过滥现象,1993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上海也对区级和区以下级开发区进行撤销、合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9个市级工业园区,大多依托各区县的县城。
上海在1996年“三个集中”政策的引导下加快了开发区建设的步伐。各区县政府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合并,新辟成立了大量区级工业区以分享上海对外开放的成果,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2年,上海逐步形成了“1+3+9”的开发区发展新格局。“1”即浦东新区,“3”即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9”即九个市级工业区,包括莘庄、康桥、嘉定、奉浦、松江、青浦、崇明、金山和宝山工业区,上海开发区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3、调整提升阶段(2003-至今)
     2003年至今,开发区发展进入调整转型、内涵提升阶段。开发区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即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注重政策性优惠向提高服务质量和配套能力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软环境建设转变,从外延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向内涵精细化开发转变。
     2002年后,上海市进一步推进“三个集中”政策,并在一些区县成立试点园区(松江工业区、青浦工业园区、嘉定工业园区)。2003年,国家针对开发区过多过滥和大量侵占耕地的情况,再次对开发区进行了清理整顿。根据国家对开发区的宏观调控,上海对开发区进行了新一轮的清理整顿。按照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清理整顿要求,上海开发区进行撤销、核减、合并,经过开发区的两次整顿,上海市工业园区从1997年的208个减少到2004年的79个,其中撤销了132个,占减少总量的63%。截止到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审核公布的市级以上开发区共41个,其中国家级15个,市级26个。
    (三)工业布局的调整历程
      据1984年统计,上海中心城区范围内共有企业5111家,工业总产值538.5亿元,职工总数为214.4万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8%、72%和66%,工业过分集中于中心城区,造成三废污染严重、增加市区交通运输压力、影响企业自身发展等,上海开始着力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
     80年代上海工业布局调整的特点是以“三废”治理为龙头,尽力还清历史欠账,科学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在资金来源上,不论是三废迁建还是居民动迁,或是综合治理,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90年代上海工业布局调整又出现了新的特点:①从以“三废”搬迁为主的调整方式转向以利用级差地主,盘活存量资产为主要方向。②从单一保护城市环境为目标转向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市区为上海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空间,郊区以体现上海工业实力和水平为调整目标。③工业布局调整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各企业迁建主要是靠利用级差地租、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得。
     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工业布局重心逐步从中心城区转向外围区县。如图7所示,1978年中心城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占80.7%,经过80年代的调整,自1993年开始,外围区县的工业总产值比重开始超过中心城区,并不断上升。随着上海“三、二、一”产业结构的确立,中心城区的工业逐步退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住宅建设志 >> 第二篇新建住宅
上海市104地块——市级开发区土地概况及主导产业分布
上海主要工业园区(最新)
上海市智慧园区(最新更新)
上海市经济开发区
工业园区发展中土地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