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历过春运,别说懂得成人世界的艰辛
                                                                                                                                今天,2020年春运正式开启。

    这一场浩大的迁徙,将从1月10日持续到2月18日结束,和大学生们心心念念的寒假撞了个满怀。

    国家发改委数据指出,今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约30亿人次。其中,道路客运24.3亿人次,铁路运输4.4亿人次,民航运输7900万人次。

    刚刚习得“离家”滋味的年轻人们,将在春运这股浪潮中,体会有关“回家”的千滋百味。

    回家,是一道难题

    有人说,小时候总在新闻里看别人的春运,旁观他人抢票的艰辛、列车晚点的焦虑、候车厅车厢的水泄不通和遭受坑骗的恐惧。

    等到自己上大学,成为返乡大军的一员,经历了曾以为很遥远的春运,磕磕绊绊地回到家后,才明白这一路有多么难。

   


    “回家”是大多数人春运故事的主题,但也有一些人选择了相反的方向。

    留在学校准备考研考博、为了陪伴男/女朋友而留在同一个城市、到外地打寒假工攒学费……都成了这些年轻人不回家的理由。

   


    但无论是回家,还是反向,走上春运这条分岔的路,像是跨过人生的一处节点。它的前方是长大成人,是你变得更自由和更独立。

    同时,年复一年的春运也在悄然地改变着什么——家成了你一年里偶尔停留的远方,你与家之间,每年都会多一些渐行渐远。

    有的家庭与家人,就在这样的洪流中走散了。

    2016年春节将至,49岁的张昌华和妻子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再换乘大巴,赶回四川老家过年。

   


    一路的舟车劳顿对于在广州打工二十多年的夫妻俩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只不过,他们已经快十年没见到同样在外打工的女儿张丽琴了。

    这位父亲,甚至不知道女儿这一年是否会回家过年,不知道女儿的电话号码、所在城市、所做的工作……

    对于父母和女儿来说,彼此之间种种的“不知道”,早就开始悄然生长,而它爆发于2008年的那次春运之后。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的这一家庭,是春运队伍中不少家庭的缩影。

    为了改善全家人生活,为了让大女儿张丽琴和小儿子能接受好的教育,让孩子将来能摆脱农村,不再重复自己这一代的生活,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妻,咬牙在女儿一岁时就外出打工。

    在外辛苦打拼的他们,有时隔几年才回家过一次年,姐弟俩成了跟着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缺失带来的疏离感和不理解,在这个家庭中蔓延。

   


    2008年,读完高一的张丽琴辍学了。

    她没有听家人的劝告,重蹈了父母的覆辙,离开家乡,投奔她在广东的朋友,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活。

    “出去打工虽然痛苦,

    但比在学校里好一点。”

    离开学校,离开老家的念头,很早就在张丽琴的心里萌芽了。

    十几岁的张丽琴,把老家看作“始终是一个伤心的地方”。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是外公外婆把她和弟弟拉扯大。

   


    “从小都没在身边,感情再怎么样也不会深吧。”在她的眼中,外公外婆比爸妈要好得多。

    即便爸妈费尽千辛万苦从外地赶回家团聚,她还是忍不住来到已去世的外公的坟前,委屈地向她认为最亲的人哭诉,自己“不想见到爸妈”。

    回到了身边的父母,关心学习、关心成绩,但似乎不够关心她心事、理解她想法的父母,成了张丽琴心情上的负担。

   


    其实张丽琴明白,爸妈离开家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赚钱供养家庭,是为了她和弟弟。

    但这又给正处青春期的她带来了另一种关于钱的认识,“一切都是钱的问题,没有钱是不行的”。

    于是,逃离学校,逃离老家,去外面的世界,去打工挣钱,好像成了她眼中解决一切问题最好的办法。

   


    张丽琴来到东莞,成为一家制衣厂里的年轻女工。

    刚开始新生活的她,身上散发着一种“重获自由”的快感。在她看来,打工虽然累,但她能自己赚钱,不像在学校读书时,她还得向父母要钱。

    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不用当那个被困在笼子一般的学校里、哪儿都去不了的学生。

   


    闲暇时,张丽琴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她和朋友去商城里逛街、在夜宵摊吃喝聊天,用自己的工资烫了一头时兴洋气的卷发……

    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新世界,正在一点一点地向这个年轻的女孩敞开怀抱。

   


    改变随之而来。外面世界的生活给张丽琴的叛逆带来了新的武装, 在打工第一年的那个春节,张丽琴和爸妈吵架了。

    女儿口中的一句“老子要出去”惹怒了平时寡言的父亲,父女俩扭打成一团,被打到地上的张丽琴一直不愿“服输”,继续重复那些惹恼父亲的话。

    “是你们逼我的。是外公把我带大的,你就不是我老子。”她的怨结从头到尾都系在父母身上。

   


    最后,这个已经出落得和父亲一般高,也学会了反抗的女孩,还是离开了家乡,只身坐了几天的火车来到“充满梦想”的深圳,成为一名酒吧服务生。

    在这座城市某处最鲜艳靓丽的角落里,一场又一场的狂欢永不停歇。

    但偌大的城市并不关心像张丽琴一样的年轻狂欢者们正在经历什么,不关心他们的狂欢能持续多久,不关心他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处。

   


    “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在家里好好读书”,始终是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对儿女的希冀。

    春节回家,夫妻俩对孩子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学习和成绩单上。小儿子的学习成绩不错,期末考了第五名,上学期还考过第三名。

    爸妈眼中乖巧的小儿子,在被误认为考了第六名时,气愤地纠正爸爸,自己考的是“第五名”。

   


    “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行”,这样的信念深深地烙在没读多少书的上一代心里,他们一直试图扭转已经成为反叛者的女儿。

    张丽琴刚刚外出打工时,张昌华从广州到东莞去看女儿,问她之后有什么打算、要怎么做选择。

   


    年轻的女孩显然没想好答案,她尴尬地笑着回了爸爸一句,“我真不晓得怎么做,走一步,算一步吧”。

    可是,读不好书,不想留在村里,到城市底层漂泊的张丽琴,真的有很多选择吗?

   


    父母也知道,女儿长大了,很多事情强求不来,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孩子,不要打工,回家继续读书好不好。

    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正在走的路,有多么艰难,他们多么不希望女儿重复这样的命运。

    当下的张丽琴,显然不能理解过来人的劝解。同样,第一次跟着父母踏上春运的张丽琴,在面对汹涌着的焦虑、惊恐又混乱的人群时,忍不住笑了起来。

    身旁的妈妈十分不解,这样狼狈的归途、可悲的遭遇,怎么成了女儿眼中可笑的事。

   


    直到张丽琴被这春运困得越来越久,冰冷的围栏阻挡了她的脚步,人潮冲散了母女俩与向前探路的爸爸,又冲散了她和妈妈。

    在这场人扒拉着人,每个人都在推搡着把自己一点点往前挪,再将自己塞进拥挤列车的奋战里,女孩脸上一开始的笑变成了焦急和害怕的哭,哭又渐渐变成了机械漠然的呆滞。

    但她还是选择出走。

   


    下一次登上列车时,三个人变成两路的打工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行进。

    无法改变事实的妈妈,仍不愿放弃一丝改变的希望,也只好将这希望寄托于菩萨,祈求神灵保佑女儿能“改邪归正”。

    只不过,女儿并没有给妈妈还愿的机会。

    后来的张丽琴开始了长期在外漂泊的生活,她不时会将打工挣的钱寄一些给老家的外婆,也偶尔会带上中学的弟弟吃一顿火锅,但她基本不回家,也不去见爸妈,一直与家的方向背道而驰。

   


    20多年前兴起的打工潮,凭借着时间的推力,托起了也冲散了千千万万像张丽琴这样的家庭。

    无论是出去与留下,两个方向的人都面临着自己的困窘。

    先走出去的人已经渐渐老去。迈入中老年的他们,有没有实现曾经渴望的改变?他们能否顺利在城市落脚,或者,从城市退败的他们,能否重新回归与习惯于乡村生活?

    留下的人已经长大,正在出走。有人靠父母辈挣来的本钱、靠努力拼进了能争取改变命运机会的校园,也有人走上了和父母辈一样的人生道路。

    拥抱城市,无疑是这些年轻人认定的方向,但对于他们来说,如何真正融入那里,从来都没有谁比谁更容易之说。

   


    一代又一代的家庭就这样轮回着,他们被春运的前一程连结,短暂过后,又被它的后半程撕裂。

    比起路途上的艰辛煎熬,更让人迷茫无奈的,或许是另一个问题——他们最终的归途,到底在哪里。

    关于春运、关于离家,你有哪些经历和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越来越多孩子是外公外婆带的?我们来一探究竟!
是什么让他们流浪远方?
美篇家书 • 写给远方的女儿
你努力做100分的妈妈,却成了不及格的女儿
何处是归途
故乡变了,不想回去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