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 治疗慢支、哮喘的远期疗效临床研究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 治疗慢支、哮喘的远期疗效临床研究

言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指由感染或者非感染要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与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其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冬、春二季易发病,老年人多发,其特点是反复发作伴随逐渐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造成了支气管粘膜炎以及粘液的产生。慢性支气管炎临床通常持续两年,每年的表现症状持续期超过三个月,包括咳嗽、咯痰和喘气等。多在冬日发作的初期症状轻微,于春季后缓解;炎症的加剧呈现在末期,往后不分季候症状累年存在。依据支气管痉挛是否存在,慢支可分为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2]。慢支进而又可引发一系列重大疾病,比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给病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于是我们必须及早对慢支进行针对性预防医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介入的气道持续性的炎症反应,拥有气道变应性炎症、高反应性特性[3]。这类炎症可致使气道反应性变高,并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梗阻症状。临床常见的是呼气性呼吸困难、哮鸣音以及咳嗽胸闷。当前哮喘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全球有哮喘患者约1亿人,中国就占有千万[4]。哮喘好发于秋、冬二季,多见于幼青年突然发病,具有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当前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良反应会出现在长期大量吸入后。哮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控制哮喘。

      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学中称为咳嗽,喘证,支气管哮喘称为哮病;将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命名慢性咳嗽,将喘息性支气管炎命名喘证。在其在长达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许多防治喘证和哮病的经验方法被积累下来,以内服中药、穴位外敷最为常见。中药防治喘证和哮病虽然疗效良好,但是其长期的疗程是一需要改进的方面。

      关于喘证和哮病的防治,冬病夏治中的穴位敷贴疗法历史悠久。穴位敷贴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将药疗与理化刺激融为一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无内服药的毒副作用,且经济安全,已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种种优势已受到广大咳嗽、喘证和哮病患者的青睐。我科室努力研究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防治喘证和哮病多年,在临床上亦通过多年实践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探究此法防治喘证和哮病的疗效,于是开展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远期疗效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刻观察其临床疗效,更大地挖掘出冬病夏治中的穴位敷贴疗法的优势。

     

       临床研究

      1.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安徽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中专访问诊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并处于慢支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非急性发作期,收集病例总共420例,具体分为治疗一年组、二年组以及三年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例数各210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三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分别比较见表1、表2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㈠慢性支气管炎

      I.诊断标准

      据《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197911月制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9 年制定),须符合以下条件。

      ⑴咳嗽、咳痰连续 两年以上;

      ⑵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 三个月;

      ⑶咳嗽、咳痰通常清晨明显,以白色泡沫痰、粘液痰居多,加重期伴随夜间咳嗽;

      ⑷排除其他诱发慢性咳嗽的原因(如肺结核、肺脓肿、尘肺、肺癌、支气管扩张、心脏病等)。

      II.分期标准

      ⑴急性发作期:脓性或粘液脓性痰出现在一周内,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情况或一周内咳嗽症状其中任一项明显加重或者患者出现重症情况。按病情严重程度又分为:①轻度急性发作:气急,痰量增加,脓性痰等三项症状中的任意一项;②中度急性发作:气急,痰量增加以及脓痰等三项症状中的任意二项;③重度急性发作:气急、痰量增多以及脓性痰等全部症状。

      ⑵慢性迁延期:有差异程度的症状,超过一个月。

      ⑶临床缓解期: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或自发缓解,症状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痰,两个多月。

      ㈡支气管哮喘

      I.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端学组2008年修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6]制订。

      (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与空气、物理、化学刺激和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接触过敏原等因素相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

      (5) 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没有喘息或体征),至少应具备以下1个试验阳性:①运动激发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伴随FEV1增值绝对值≥200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2)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II.分期标准:

      (1)哮喘急性发作:呼吸急促的呼吸、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出现,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呼气流量降低特点,往往是由于接触过敏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

       (2)慢性持续期:每周不同频率和(或)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喘息,气短,胸痛,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之前的急性发作状态,并保持超过3个月(喘息,气短,胸痛,咳嗽等)。

      III.分级标准

       3 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Tab.3 The grade ofpathogenetic condition

       分级 临床特点

      间歇状态

      (第1级) 症状<每周1

      短暂出现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

      FEV1 占预计值%≥80%单人最适值,PEFFEV1 变异率<20%

      轻度持续

      (第2级) 症状每周1次,但<每日1

      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但<每周1

      FEV1 占预计值%≥80%PEF≥80%单人最适值,PEFFEV1 变异率20%~30%

       中度持续

       (第3级) 每日有症状

      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

      FEV1 占预计值`%~79%PEFFEV1 变异率>30%

      重度持续

      (第4级) 每日有症状

      频繁出现

      经常出现夜间哮喘症状

      体力活动受损

      FEV1 占预计值%<60%PEF<60%单人最适值,PEFFEV1 变异率>30%

      

      1.2.2 中医诊断标准[7]

      ㈠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标准:

       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

      ①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②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③内伤咳嗽,多由于外感频发,病程较长,可有呼吸困难和咳嗽;

      ④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⑤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啰音;

      ⑥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

      ①气短,呼吸困难,甚者抬肩张口,鼻翼煽动,平卧不可,口唇发绀为特征;

      ②多有慢性咳嗽,哮喘,肺结核,心脏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③呈桶状胸。胸部叩击音表现为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移下。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④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须要时行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和X线胸片、心电图、心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测。

      ㈡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标准:

      ①病发时喉间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甚者抬肩张口,平卧不可,或唇口甲指紫红;在哮鸣音,出现呼吸困难,口很台谏,不说谎,或唇钉紫外钳;

      ②呈反复发作性。通常由于天气变化、饮食失宜、情志失畅、劳倦等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③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④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⑤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⑥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⑦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可见肺气肿综合征。

      1.3 纳入标准

      所观察患者须符合以下5条件:

      ①处于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必须是轻度持续或者中度持续状态;

      ②以冬季明显发病的慢支、哮喘患者;

      ③年龄在1865岁之间;

      ④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⑤本次发病住院前未于外院治疗过。

      1.4排除及剔除标准

      ①未符合慢支、哮喘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②年龄小于 18 岁,大于 65岁;

      ③慢性支气管炎非急性发作期患者或支气管哮喘重度持续期患者;

      ④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⑤哺乳期妇女;

      ⑥精神疾病患者;

      ⑦依从性差,途未完成规定治疗者;

      ⑧对本药物及皮肤过敏者。

      2.方法

      2. 1基础治疗

      在治疗期间,慢性支气管炎的慢性迁延期或者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持续期的病情分度属第1级、2级或3级出现症状时可以应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对症处理;在观察期间,所以患者出现症状时可以应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对症处理。

      2.2穴位敷贴

      2.2.1 穴位敷贴药物及制备

      冬病夏治疗穴位敷贴选用中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按2211比例研末制作而成。用鲜姜汁调制为膏状体,再制成直径为2cm、高约0.5 cm的圆形药饼。

      2.2.2 穴位敷贴穴位

      中府(双)、天突、膻中、大椎、膏肓(双)、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

      2.2.3穴位敷贴时间

      夏季入伏天始做,单次间隔约十余天,三伏各做一次共三次,一年中连续三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2.2.4穴位敷贴给药方法

      敷贴药物应及时配制,使用时以鲜姜汁调制成膏剂以防三伏天炎热气候使得药效降低。使敷贴局部干燥和清洁,注意查看有无皮损皮肤。依据冬病夏治取穴的穴组敷贴。于相应穴点处置药饼,边长约为7cm左右的正方形胶布贴用于固定,各处穴位敷贴时间约为6小时或者几个时后自觉发痒、灼热疼痛时取下药膏。

      2.2.5 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①患者皮肤在穴位敷贴后有烧灼感,该感觉因人而异,但该感觉基本要让患者适应为度;

      ②部分患者贴敷后会起少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若出现较大水泡者,应避免抓挠,可外涂紫草油;如水泡破溃后造成糜烂面可外用生肌膏;

      ③贴敷后忌性凉、多油、辛辣食物,以免影响敷贴效果。

      2. 3 观察指标

      2.3.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所制定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分级量化表哮病症状分级量化表,两表均将疾病按症状分为轻、中、重3(见表3、表4),分别统计出2种疾病的单项积分、总积分,研究两种疾病经冬病夏治疗穴位敷贴治疗的13年疗效组的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

      4 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分级量表

      Tab. 4 the symptoms of chronicbronchitis’ grading scale

      症状 轻(1分) 中(3分) 重(5分)

      咳嗽 白天间断咳,不影响工作生活 白天咳嗽或见夜里偶咳。尚能坚持上班 昼夜频咳或阵发。影响工作和休息

      咯痰 昼夜咳痰1050ml 昼夜咳痰~100 ml 昼夜咳痰100 ml以上

      喘息 偶发,不影响睡眠或活动 喘息日夜可见,尚能坚持

      工作 喘息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

      哮鸣 偶闻或见于咳嗽、深呼吸时 散在 满布

      发热 37.538 3839 39℃及以上

      鼻塞 偶发鼻塞,经鼻呼吸不影响 白日常有鼻塞感 鼻塞明显,须经口呼吸

      流涕 偶流清涕 早晚均流涕,量不多 流清浊涕,持续量多

      纳呆 食欲减少,食量未减 尚能进食,食欲微减 无食欲,食量减少1/3以上

      腹胀 偶腹胀 时有腹胀 持续腹胀

      口干咽燥 偶有口干咽燥 时有口干咽燥 持续口干咽燥

      痰中血丝 偶有痰带血丝 时有痰中血丝 持续痰中血丝

      胸痛 胸痛微小 胸痛明显,但能承受 胸痛明显,呼吸、咳嗽受影响

      口渴 口渴不需饮水 口渴需饮水 口渴频饮水

      自汗 偶有自汗,见于进食时 自汗振作,身感有汗 常有自汗,湿衣,动则明显

      易感冒 偶发 常感冒,但能自愈 易感冒而迁延难愈

      气短 觉气短 活动后加剧 气短明显,工作生活受影响

       5 哮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Tab. 5 The symptoms of bronchialasthma’s grading scale

       轻(1分) 中(3分) 重(5分)

      喘息 偶发,程度低,休息或活动未影响 较频,但睡眠未影响,动则喘息 静坐明显,平卧不可

      ,睡眠或活动受影响

      咳嗽 日间不连续性咳嗽,程度微小 较频,但睡眠未影响 昼夜频繁或阵咳,睡眠或活动受影响

      咯痰 量小,昼夜10?15ml或夜到晨段5?25ml 昼夜51?100ml或夜到晨段26?50ml 量大,昼夜>100ml,或夜到晨段>50ml

      胸膈

      满闷 偶发。程度低,休息或活动未影响 较频,但睡眠未影响 感觉明显,平卧不可

      睡眠或活动受影响

      哮鸣

       偶在咳嗽、深快呼吸后呈现 散布 满布

      说明:舌象、脉象具体描述,不记分。

      2.3.2发作次数比较:调查出13年疗效组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哮喘每年发作的次数, 并进行比较。

      2.3.3 肺功能比较

      运用肺功能仪(日本美能肺功能检测仪,型号:AS-507),对13年疗效组在穴位敷贴前后进行检测,记录每位患者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以及第一秒种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并进行比较。

      2. 4疗效标准[8]

       (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出现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计算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2.5 统计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运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运用两样本均数 t 检验分析。Ridit分析比较等级资料,统计学差异以P<0.05为标准。

      3.结果

      3.1 总疗效比较

        6 总疗效比较

   3.1.1 组内比较

      穴位敷贴一年组中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应用卡方检验,χ2 =0.501P=0.917(>0.05),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穴位敷贴两年组中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应用卡方检验,χ2 =0.946P=0.584(>0.05),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穴位敷贴三年组中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应用卡方检验,χ2 =8.478P=0.037(<0.05),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穴位敷贴三年组中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要好于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3.1.2 组间比较

       3.1.2.1 慢性支气管炎

       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9%77.9%87.0%,经卡方检验,对比疗效组一年组与二年组,P=0.049(<0.05);对比疗效组一年组与三年组,P=0.004(<0.01) ;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P=0.327(>0.05);上述统计结果表明,疗效组一年组总有效率分别比较二年组、三年组总有效率,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一年组与三年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疗效组二年组总有效率、三年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者总体疗效无差异。(注:** P<0.01;②P<0.05 ▲▲P<0.01P>0.05。)

      3.1.2.2 支气管哮喘

      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1%70.0%70.2%,经卡方检验,疗效组一年组与二年组比较,P=0.058(>0.05);疗效组一年组与三年组比较,P=0.007(<0.01);二年组与三年组比较,P=0.234 (>0.05)。对比疗效组一年组总有效率与二年组总有效率,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疗效相差不大;对比疗效组一年组总有效率与三年组总有效率,P<0.01,两者有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三年组疗效要明显优于一年组疗效;对比疗效组二年组与与三年组总有效率,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者总体疗效无差异。(注:** P<0.01;②与一年组比较P>0.05 ▲▲P<0.01;与二年组比较P<0.05。)

       1总疗效比较

       Fig. 1 Comparison of thetotal effect

      

      3.2症状分级量表比较

      3.2.1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分级量表比较

      7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分级量表比较( ±s)

      Table 7 Comparison of chronicbronchitis symptoms rating scale ( ± s)

      症状

           ②咯痰:治疗后三组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得出F=10.874P<0.01,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5.690P=0.014(<0.05); 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3.747P=0.045(<0.05);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4.965P<0.01

      ③喘息:治疗后三组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得出F=11.273P<0.01,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6.545P=0.058(>0.05);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2.784P=0.036(<0.05);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5.832P=0.041(<0.05)

      ④哮鸣:治疗后三组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得出F=9.028P<0.01,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6.950P=0.019(<0.05); 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7.343P<0.01;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1.974P<0.01

      ⑤鼻塞:治疗后三组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得出F=16.256P<0.01,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3.803P=0.075(>0.05); 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0.247P=0.045(<0.05);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1.934P=0.032(<0.05)

      ⑥流涕:治疗后三组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得出F=8.921P<0.01,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4.630P=0.022 (<0.05);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t=4.550 P<0.01;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3.916P<0.01

      ⑦咳嗽:治疗后三组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得出F=10.803P<0.01,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4.075P=0.078(>0.05);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0.250P=0.039(<0.05);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2.564P=0.031(<0.05)

      3.2.2支气管哮喘症状分级量表比较

      8 支气管哮喘症状分级量表比较( ±s)

      Table 8 Comparison of bronchialasthma symptom rating scale ( ± s)

      症状

      体征 1年组(97) 2年组(59) 3年组(54)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3.2.2.1总积分比较

      ①疗效组一、二、三年组间症状体征治疗前总积分比较,经方差分析F=0.154P=0.862(>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②疗效组一、二、三年组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治疗前后t分别为6.5657.8139.751,均P<0.01,表明各年限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总积分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③疗效组一、二、三年组症状体征治疗后总积分,经方差分析比较,F=15.829P<0.01,有显著性统计差异;经t检验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2.693P=0.033(<0.05);二年组与三年组:t=3.973P=0.043(<0.05) ;一年组与三年组:t=5.857P<0.01

       3支气管哮喘治疗前后总积分均值比较

      Fig.3 comparison of the totalintegral mean valu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3.2.2.2单项积分比较

      ⑴疗效组一、二、三年组组间治疗前单项症状体征积分,经方差分析比较,喘息F=0.279P=1.630;胸闷F=1.721, P=1.873;咳嗽F=0.943 P=0.881;咯痰F=1.526 P=0.547;哮鸣F=0.631P=0.937,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⑵治疗前后组内单项积分比较:

      ①喘息: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治疗前后比较,t分别为7.9745.8570.742P<0.01,表明喘息积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②胸闷: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治疗前后比较,t分别为4.8665.1294.952,均P<0.01,表明胸闷积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③咳嗽: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治疗前后比较,t分别为6.9217.8539.221,均P<0.01,表明咳嗽积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④咯痰: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治疗前后比较,t分别为5.9297.0048.223,均P<0.01,表明咯痰积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⑤哮鸣: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治疗前后比较,t分别为3.0255.8188.460,均P<0.01,表明哮鸣积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3)治疗后组间单项积分比较:

      ①喘息:治疗后三组经方差分析,比较得出F=13.549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7.343P=0.442(<0.05);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t=8.712P=0.874(>0.05);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7.645P<0.01

      ②胸闷:治疗后三组经方差分析,比较得出F=9.238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6.349P<0.01; 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3.842P=0.0462(<0.05);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4.662P<0.01

      ③咳嗽:治疗后组间比较,F=9.236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3.820P=0.092(>0.05);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2.220P=0.013(<0.05);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5.043P=0.023(<0.05)

      ④咯痰:治疗后组间比较,F=10.289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6.193P=0.083(>0.05);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9.012P=0.070(>0.05);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1.210P=0.039(<0.05)

      ⑤哮鸣:治疗后组间比较,F=9.027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比较一年组与二年组,t=7.613P=0.044(<0.05);比较二年组与三年组, t=1.019P<0.01;比较一年组与三年组, t=1.885P<0.01

      3.3 发作次数比较

      3.3.1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次数比较

      9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次数比较 ( ±s)

      Table 9 Comparison of chronicbronchitis attack number ( ± s)

      疗效组 治疗前 治疗后

       一年组(97) 3.16±2.341.75±0.84**

       二年组(59) 4.18±3.061.32±1.21**

      三年组(54) 3.46±2.480.95±0.89**▲▲

     

     

     

     

     

     

      注:①组内比较**P<0.01;②组间比较:与一年组比较P<0.01 ▲▲P<0.01;与二年组比较P>0.05

      三组治疗前组间比较F=2.854P=0.059(>0.05) ,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t值分别为5.5866.6767.000,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发作次数皆明显减少。治疗后组间比较:F=12.27P<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组一年组与二年组比较,t=2.616P=0.009(P<0.01);疗效组二年组与三年组 t=1.838, P=0.069 (>0.05);疗效组一年组与三年组比较 t=5.491P<0.01

       4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次数比较

      Fig. 4 Comparison of chronicbronchitis attack times

      

      3.3.2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10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 ±s)

      Table 10 comparison of bronchialasthma attacks ( ± s)

      疗效组 治疗前 治疗后

      一年组(103) 3.32±2.811.69±0.79**

      二年组(60) 4.42±3.401.54±1.32**

      三年组(47) 3.78±2.370.89±0.74**▲▲

      注:①组内比较**P<0.01;②组间比较:与一年组比较P>0.05 ▲▲P<0.01;与二年组比较P<0.01

      三组治疗前组间比较F=2.726P=0.068(>0.05) ,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t值分别为5.6676.1177.979,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发作次数皆明显减少。治疗后组间比较:F=11.39P<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组一年组与二年组比较,t=0.908P=0.365(>0.05);疗效组二年组与三年组 t=3.022 P=0.003(<0.01) ;疗效组一年组与三年组比较 t=5.866P<0.01

       5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

      Fig. 5 Comparison of bronchialasthma attack times

      

      3.4肺功能比较

      3.4.1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比较

      11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比较( ±s)

      Table 11 Comparison of pulmonaryfunction in chronic bronchitis( ±s)

      观测指标 治疗前 一年组 二年组 三年组

      FEV1% 46.45±12.02 47.23±14.31**51.73±15.26** 57.29±16.25**

      FEV1/FVC 48.75±10.11 50.46±10.84**54.52±10.35** 58.76±11.34**

      注:疗效组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的FEV1%FEV1/FVC与治疗前FEV1%FEV1/FVC比较,均**P分别为>0.05<0.05<0.01

      疗效组一年组FEV1%FEV1/FVC与二年组比较,P分别为0.0650.022;疗效组二年组FEV1%FEV1/FVC与三年组比较,P分别为0.0630.040;疗效组一年组FEV1%FEV1/FVC与二年组比较,P分别为0.001、小于0.001

       6 支气管炎肺功能比较

       Fig. 6 Comparison of chronicbronchitis’ lung function

      

      3.4.2支气管哮喘肺功能比较

      12支气管哮喘肺功能比较( ±s)

      Table 12 Comparison of pulmonaryfunction in bronchial asthma ( ±s)

      观测指标 治疗前 一年组 二年组 三年组

      FEV1% 45.21±10.36 46.84±15.01**49.93±15.02** 54.09±16.31**

      FEV1/FVC 48.32±14.10 50.33±10.29**52.82±10.38** 56.72±11.37**

      注:疗效组一年组、二年组、三年组的FEV1%FEV1/FVC与治疗前FEV1%FEV1/FVC比较,均**P分别为>0.05<0.05<0.01

      疗效组一年组FEV1%FEV1/FVC与二年组比较,P分别为0.2070.139;疗效组二年组FEV1%FEV1/FVC与三年组比较,P分别为0.1740.067;疗效组一年组FEV1%FEV1/FVC与二年组比较,P分别为0.0010.005

         

      1.中医对咳嗽、喘证、哮病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咳嗽病名最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而《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咳嗽系由五气所病……肺结核,指出在于肺部疾病。《素问·咳论》初步明确了对咳嗽病因的基本认识,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其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具于胃,关于肺,阐明除肺脏自病外,尚有其他五脏六腑遭邪气导致咳嗽,与其他脏腑也密切关联。《素问·咳论》首创以脏腑分类的法则,依据咳嗽临床症状的差别,该篇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为后代医家对咳嗽的探究奠基了坚固的理论基础。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中论咳嗽,包括五脏之咳,且亦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总有十咳之称谓,虽体现了辩证思想,但分类众多,难以驾驭。明朝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咳嗽》中言道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裔临证莫知所从,以是难治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出惟二证,作甚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两者当中当辩阴阳,当分虚实耳。至此咳嗽的分类已经由辩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适于临床。

      喘证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有喘息上气肩息气满之别称。《灵枢·五阅五使》曰:肺病者,喘息鼻张。喘证的临床表现出现在《灵枢·本脏》,该篇中提到了肺高则气上,肩息咳 《素问·五邪》言: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则曰:劳则喘息汗出。对比以上二段言论,可得出喘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实喘在《素问·调经论》中定义为气有余则喘咳少气;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阐述为喘粗为之俯仰。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喘》言,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黄帝内经》中虽无哮病病名具体记载,然而数次论及哮病及其表现。如《素问·阴阳别论》言: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含义。又如《灵枢·本神》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在此,喝指喉鸣有声为哮病典型发作症状。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亦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特性。东晋·葛洪在其名著《肘后备急方》中将哮病描述为上气鸣息”“上气咳嗽,呷呀息气。此后哮病历代还有呷嗽、齁鼾、哮吼等命名。唐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言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 吹管声描摹喉中痰呜的哮病性质。明朝虞抟《医学正传》指出哮以声响而言,喘以气息而言,对哮病和喘证作出了明确的划分。

      1.2 病因病机

       《河间六书·咳嗽论》言: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使人咳嗽。说明寒、暑、湿、燥、风等外邪侵袭是导致肺脏失于宣发、肃降,从而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的原因之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娇脏之肺,对机体寒饮不耐受,同样易致肺脏失于宣发、肃降,从而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总结起来,咳嗽的病因与外感、内伤两方面密切相关,其主要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素问·咳论》言: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咳;《景岳全书·咳嗽》亦言:外感之嗽,必因风寒。以上二者表明,在咳嗽外感病因上,以风寒致咳居多见。《内经》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医学三字经·咳嗽》亦言: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咳嗽的病因可能也经由五脏六腑传至肺脏,但外感、内伤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故咳嗽的根本病位在肺,涉及胃、肝、脾、肾、膀胱等脏腑。《素问·咳论》云: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其寒饮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咳。这一观点阐发了风寒邪气内传肺形成寒饮致使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的过程。

      《临证指南医案·喘证》言: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此喘证之实者也;若因根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喘证之属虚者也。喘证的基本病机是因实证所致肺失宣发肃降以致实喘,或因虚证所致肺肾纳气失常以致虚喘。《景岳全书·喘促》曰: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也阐明了喘证辩证之纲。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言:肺主于气……,气有余则喘满逆上;虚劳之病,或阴阳俱伤,或血气偏损,今是阴不足,阳有余,故上气也。其详细论述了实邪和虚劳均可导致喘证。

      《证治汇补·哮病》言:“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发为哮病 哮病产生的根本病机是外感时邪诱发体内伏痰,痰阻气机,则痰气相互搏结,在气道中阻塞,形成管腔狭隘,流畅不利,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失用,反而引动肺内积痰,致使气息喘促,痰鸣不绝。《证治要诀》记录有宿有此根的哮病的夙根说,《景岳全书·喘促》亦明言:“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痰作为病理因素,阻碍了肺气的宣发和肃降。风痰阻滞气道,致使挛急为哮病急发的主要病机。

      1.3发作内因

       咳嗽的发作内因通常因脏腑失衡、邪气侵肺所致,具体为脏腑病传肺和肺脏自病。他脏腑病变触及于肺,如平日机体脾运不健,饮食精微不归化正,变生痰浊,肺脉连胃,痰邪上干,乃生咳嗽,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注痰之器;如怒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练液为痰,灼伤肺津,津伤则肺燥,则呈现燥咳之证。更如《医述·咳嗽》所言肺金之菽,多由肾水之涸,而肾与肺又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若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肺若于燥,则咳不已,是咳虽在肺,而实在肾。肺脏自病者,如肺阴亏欠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为痰,甚则痰从寒化饮,寒饮犯肺发为咳嗽。

      喘证的发作内因与肺肾功能失常有关。《素问·玉机真藏论》言:“秋脉者肺也,……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肺为气之主,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正常,则呼吸调均,一呼一息,往来流利。 肺气虚,则气失所主,则机体少气不足以息发为喘证。《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肾病者,喘咳海重,寝汗出。此属一肾虚不能纳气之喘。肾为气之根,司辖气之所纳,若肾气不固,则摄纳失度,致使气不归原,气逆于上,发为喘证。

       哮病的发作内因与肺脾功能失常相关联。肺通过司呼吸的生理作用,吸纳自然界之清气;脾经过主运化的功用,化生水谷精气。在胸中清气、谷气结合成宗气。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主宰着一身之气的升降;脾气化生的水谷精气,上行输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其一,以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为基础,脾气的水液运化功能才能发挥作用。其二,脾气的的水液运化功能又能反作用于肺的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若肺虚未能气化,津液则气化失度,出现痰湿内蕴;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于肺,反注痰邪于肺。

      1.4 发作诱因

       咳嗽的发作诱因有以下几点:1.外感邪气,《河间六书·咳嗽论》言: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说明寒、暑、湿、燥、风等外邪侵袭是导致肺脏失于宣发、肃降,从而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的原因之一。多因起居失慎,寒温失宜,或疲劳太甚,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致使在特定气候的情况下,外邪客于肺引发咳嗽。2.饮食不调者,可因嗜烟好酒,烟酒辛温燥烈,熏灼肺胃;或过食肥甘辛辣,则酿生痰湿;或过食寒冷之食,损伤脾阳,痰湿失于运化,易发脾土传至肺金之咳嗽。4.因情志不遂,《素问·举痛论》有言:百气生于气也,怒则气上……“,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不顺畅,日久气郁化火,因肝脉散布于胁而上注于肺,故气火循经犯肺,发为咳嗽。

      喘证的发作诱因有以下几点:1.外感六淫侵犯而致,如《景岳全书·喘促》所言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外感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于肺,则肺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气机上逆导致喘证。2.饮食欠妥,如《仁斋直指方》言:唯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是指因饮食五味不当与喘证的发病关系。过于饮食肥甘、生冷可致使脾失健运,水湿易聚集生痰,痰阻气机,发为喘证促急。3.为情志所伤,如《济生方》所言诸气皆属于肺,喘者也属于肺,……,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不得宣通而为喘也。不畅的情志阻滞了气机,肺气功能低下,或者肝气太过,致肺气无法肃降,则逆气而喘。

      哮病的发作诱因有以下几点:1. 外感邪气,《临证指南医案·哮》言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 六淫中风为百病之长,其他邪气相兼风邪,如外感风热、外感风寒等,若人体未能及时表散,则邪蕴阻肺进而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致津液聚停成痰浊,引发哮病。2.饮食失当,如《医碥·哮喘》曰: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聚结。生冷、酸咸、肥厚之品使得脾运化失常,生痰之源为脾,脾病则肺病亦病不远。

      2.穴位敷贴疗法与内科治疗的联系

       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因实证所致肺失宣发肃降以致的肺气上逆。《难经·四十九难》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机体咳嗽的主要原因是寒饮邪气。四季性的咳嗽是临床常有的内科肺系病,而内科病通过外治法具备可靠的根据。穴位敷贴将温阳辛燥之中药,经冬病夏治的经验指导,敷贴于经络腧穴的外治法。《内经》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外界阳气最盛,经过温阳性质中药的刺激穴位治疗,能起到培补肺气,乃至脾阳、肾阳的功能,治疗得当,咳嗽必然少作。起居、饮食得当,增添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可以有效预防咳嗽发生或加重。

      喘证的基本病机是因实证所致肺失宣发肃降以致实喘,或因虚证所致肺肾纳气失常以致虚喘。据中医学理论,肺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天气通于肺。肺通过呼吸效应,依靠清气、浊气不断循环,使生命生生不息。肺可以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肺的呼吸功用失常,必将影响一身之气的形成和运转,表现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症,致使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失度。《景岳全书·传忠录》言: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肺主呼吸出入之气,而气根本在于肾。肾气充沛可以协助肺气,因肾能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避免呼吸表浅。若肾气亏耗则不能协助肺气,患者即感呼吸不畅,且呼多吸少。故肺、肾功能失常导致人体喘证的发生。

      哮病病发的病机主要在于外感邪气诱发体内伏痰,痰阻气机,则痰气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形成狭小空间,管腔流畅不利,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用,继而致使肺内积痰,致使气息喘促,甚者痰鸣,发为哮病。据中医学理论,肺有主通调水道功能。肺经过宣发、肃降作用对体内的水液体现着朝上、朝外布散与向下、向内布敷功用,故言肺为水之上源 脾有运化水液功能。脾的运化功能能够将水饮化生为津液;脾的升清功用,可将已生成津液上输经肺布敷周身。肾有主水的功用。肾本身阳气可通过气化作用膀胱浊液中较清部分通过肺作用输布于全身,使得浑浊部分化为尿排出。肾中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运化和膀胱、三焦气化均需要肾中阳气温煦蒸化作用。《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人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完善,则人体水液代谢正常;人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使得痰饮形成哮病。

      故防治咳嗽、喘证、哮病理应从如下方面进行:对患者体内聚集的痰饮应去除,以除去哮病夙根;对脾、肺、肾重点与哮病、喘证相关的脏腑进行补益正气,提高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是一种整体性疗法,其发挥中医学经典理论优势,将穴位敷贴药物、腧穴在夏日三伏天特定的时段情况下相联系进而起到很大的作用。依据天人相应的学说,夏日三伏天人体阳气呈现强势。阳气旺,则卫气得固、气血流通增强,正气强盛以抗外邪。同时夏天三伏天也是温煦人体阳气、去除内生寒邪的良好时机,是因人体阳气能得外界阳气的资助。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的取穴主选取人体重点背俞穴。背俞穴主要功能是把人体脏腑精气输注于腰、背部,具备一腧穴治疗一脏腑的医学特色,即所谓五脏之系在于背。《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肺俞有止咳化痰、补益肺气之效。脾俞有培土生金、补益脾气之效。肾俞有固本摄气、补益肾气之效。任脉之膏肓有调养肺脾肾,诸虚皆补之效;督脉的大椎是人体所有阳经的交互枢纽,其有着维护振奋全身之阳的重要作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功效与主要选择的中药学的四气五味药效作用相关。白芥子,归肺经,味辛性温,有温肺化饮、利气散结之功。细辛,归肺、肾经,味辛性温,有散寒祛风、温肺化痰之功。甘遂,归肺、肾经,味苦性寒,有驱逐水饮、散结消肿之功。延胡索,归脾经,味辛性温,归脾经,有行气活血之功。生姜,归肺、脾经,味辛性温,有温中发汗、解表止咳之效。综上,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可通过阳气的强盛达到,达到最大程提升正气的作用,从而通过温阳化饮使得哮病夙根得除,通过补充脾、肺、肾三脏之气使得喘证病因得除。

      3穴位敷贴在慢支、哮喘治疗中的现代研究

      3.1 改善气道炎症

      曾征等[9]运用敷贴方敷贴肺俞、脾俞、肾俞等腧穴就穴位敷贴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形态学进行研究。结果提示:穴位敷贴能改善慢性支气管炎的炎症情况,乳头以及粘膜增生、支气管的鳞状化生能得到能缓解,杯状细胞的增生程度能得到降低, 痰液的分泌随之减少,咳痰、喘息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沈惠风等[10]对运用中药敷贴的哮喘豚鼠进行血清学实验研究,并分析药物时效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循经敷贴法治疗哮喘的机制是吸收入血清的药物直接对抗乙酰胆碱(ACh)的收缩作用,从而使气道高反应特性得到改善。李炜群等[11]研究循经中药敷贴法治疗哮喘的血清中药理作用。结果证明:中药循经敷贴疗法治疗哮喘的主要机理是因对抗ACh在哮喘缓解期产生了对支气管平滑肌(BSMCs)的保护作用,进一步起到了解痉作用。张毅敏等[12]运用穴位敷贴治疗哮喘豚鼠,并探究敷贴后外周血及支气管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研究发现,穴位敷贴能明显降低哮喘豚鼠支气管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程度以及外周血EOS水平,具有确切的抗气道炎症的作用,进而治疗哮喘。关东升等[13]运用咳喘宁贴膏贴敷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并研究肺泡中炎性细胞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贴敷后哮喘大鼠中炎性细胞总数、嗜酸性以及中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都有明显的降低。炎症指征的消除在病理上则代表气道水肿和黏液分泌的减少,发生支气管哮喘的概率就明显降低。唐纯志等[14]进行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变化的实验研究。研究显示:TGF-β1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沉积,与哮喘患者气道重塑有关,穴位敷贴可以抑制TGF-β1含量,从而抑制患者的气道重塑。何丽等[15]运用喘敷灵敷贴对哮喘豚鼠进行敷贴,研究肺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浓度对疗效的影响。研究证实,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可通过降低肺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来减轻高浓度NO的前炎症及细胞毒作用,并且使NO在低水平状态舒张气道,维持气道反应性在正常水平。孔凡盛[16]进行穴位敷贴对肺部炎症大鼠TNF-α IL-8 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中药穴位敷贴可使得TNF-αIL-8 等细胞因子减少产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TNF-αIL-8 增加而出现的炎性气道症状。姜之炎等[17]进行中药敷贴粉对哮喘模型大鼠外敷的实验研究。实验显示:中药敷贴粉可以使得大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作为哮喘重要靶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能明显降低,综合作用使气道反应性降低、气道扩张。秦亮甫等[18]用哮喘膏对患有哮喘豚鼠进行穴位贴敷。实验结果表明,其法能降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对哮喘所致的气道反应具有一定的作用。姚红等[19]对哮喘大鼠运用中药穴位敷贴,研究其肺组织的炎症表现。得出结论:中药穴位敷贴对哮喘大鼠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轻其浸润作用,并且对影响哮喘发作的白介素-4γ-干扰素能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3.2 调节免疫功能

       陈晓勤等[20]探讨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其于夏季三伏对62例哮喘患者运用阳虚敷贴方进行敷贴穴位。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B细胞以及血清IgEIgM等的含量。结果显示T细胞值上升, B细胞明显下降; IgM含量增加,而IgE含量降低明显。结论提示阳虚敷贴方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疗效。喻晓等[21]运用咳喘散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进行穴位敷贴,研究其血清中炎症因子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穴位敷贴治疗的主要机制,研究目标是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的TNF-γ IL-4以及ECP水平。结果显示中药敷贴可以使得TNF-γ 升高,IL-4降低,ECP水平下降,穴位敷贴通过调节免疫,控制气道炎症,起到良好疗效。李炜群等[22]运用哮喘外敷方贴敷哮喘模型豚鼠,考察其抗乙酰胆碱(ACh)药理作用。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贴敷1 d7 d14 d组,诱导hulson哮喘模型。通过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各组豚鼠血清因素对气管收缩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贴敷1 d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中药贴敷7 d组、14 d组的

      Ach效应出现。得出结论,哮喘外敷方贴敷7 d后,豚鼠血清表现出出抗Ach作用。陈劫等[23]运用穴位敷贴对过敏性哮喘豚鼠进行观察,研究其法对豚鼠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素(ET)水平及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2水平的影响。结果在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ET水平比较方面,治疗组要明显低于致敏组(P<0.01),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 >0.05);疗组血清中IL-2水平明显低于致敏组(P<0.01),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提示穴位敷贴可能通过降低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含量,降低血清中IL-2含量对过敏性哮喘有治疗作用。张毅敏[24]对哮喘豚鼠应用穴位敷贴,探讨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机理。研究治疗后其支气管肺泡组织EOS 凋亡指数、凋亡相关基因FasFas 配体(FasL)、bcl-2 表达。结果穴位敷贴组EOS 凋亡指数及FasFasL 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穴位敷贴组bcl-2 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得出穴位敷贴能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之一是穴位敷贴具有上调支气管肺泡组织促凋亡基因Fas 及其配体FasL 表达、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 表达、促进哮喘主要炎性细胞EOS 凋亡的功能。赖新生等[25]的穴位敷贴对哮喘豚鼠血清E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主要观察穴位敷贴疗法对哮喘豚鼠血清EP选择素的影响,结果显示穴位敷贴可以明显降低血清EP选择素水平,并提高IL-10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之一。王淑伟等[26]观察穴位敷贴对支气管炎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在慢支时的机体红细胞的低下免疫功能,经过穴位敷贴实验证实,与实验前相比较,支气管炎大鼠的红细胞C3b花环率明显提高(P<0.01),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降低(P<0.01),说明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机理之一是能提高慢支大鼠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能力,减少了炎症反应,最终提高了免疫能力。沈惠风等[27]运用中药外敷对哮喘豚鼠,探讨中药循经敷贴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结果在血清IL-5(促炎作用为主的细胞因子)表达的比较方面,模型组要高于正常组(P<0.05),说明豚鼠IL-5表达增强与哮喘有关;同时得出了外敷中药可降低豚鼠肺组织IL-5的表达(P<0.05),表明中药外敷能通过降低肺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5的表达而延长豚鼠诱喘的潜伏期,减轻哮喘发作程度。陆伟珍等[28]运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研究其细胞因子IL-4 IL-10IL-13的影响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结果相比较, IL-4 IL-13(促炎作用为主的细胞因子)明显降低(P<0.01),同时IL-10(抑制炎症作用为主的细胞因子)明显增高(P<0.01)。表明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上,中药穴位敷贴的疗效是确定的,一方面可显著降低具有促炎作用为主的细胞因子IL-4 IL-13;另一方面能够使抑制炎症作用为主的细胞因子IL-10明显升高。

      3.3 增强肺功能

      测定肺功能则体现呼吸疾病的严重程度。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时,如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R)和其他相关的呼气流量指数值均降低。王家琳等[29]运用咳喘膏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穴位敷贴。运用穴位贴敷治疗后的临床表现积分(包含咳、喘、痰、哮鸣音评分)变低,同时慢支患者的FVCFEV1.0PEFR数值均增加。研究认为,运用咳喘膏进行穴位敷贴能有效促使痰液排出、缓解支气管痉挛、增加支气管通气,起到排痰、止痉、改善呼吸的功效。喻晓等[30]运用咳喘散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穴位敷贴。研究主要对哮喘患者的肺功能(PEFRFEV1) 及一年内的急发次数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患者肺功能水平PEFFEV1方面都有所提升,患者一年内的急发次数显著减少。

      4.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相关理论

      4.1冬病夏治的渊源

      冬病夏治的理论最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其含义是春夏作为万物始生的象征,秋冬具有万物闭藏收敛的特点。春夏之季节,人体养阳与阳气渐长相适宜;秋冬之季节,人体养阴与阴气渐长相适应。此段言论蕴含了最早的冬病夏治理论:中医的养生之道治未病"思想。医圣张仲景也明确言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冬病夏治遵照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的治病纲领。古人从多个方面论述冬病夏治思想。五行方面,《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正是从五行角度言冬夏之间的关系。阴阳方面,《素问·四气调神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二气交,万物华实,正是言中了阳气随着夏的到来而达到峰值。夏时之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此时节的特点是人体外界阳气最盛、阴气最衰,此为提升人体阳气良机,如果振奋人体内的阳气,可将冬病之邪减弱和消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言: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虚寒疾病大多是因体内阴盛阳衰,继而机体抵抗力降低明显,此时外邪侵袭易发为寒证。夏季三伏天,人体自身阳气随着自然界阳气旺盛而生长,此时会有一系列人体生理特点的变化:如汗孔开泄,血液循环加速等。清·?张志聪在《内经素问集注》中注解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其得出了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实质体质变化。其以为若此时顺时而为,增加充足的阳气,就能够使得人体阳气得到极大的增强,能够起到平衡脏腑,肃清体内阴寒之气,激起人体的抵抗力,此为冬病夏治理论中的应时学说。冬病夏治的具体应用有如下几点:一是在三伏阳气旺盛季节,宜用辛香温燥中药,取其阳气同求之理,使得耗散之气回收,进而驱逐留置邪气,使正气阳气渐复渐旺,以完成抗病力增强、防病治病的目标;二是在疾病较为缓解的时期,服用温阳药物,起到阳气得以振奋、抗病能力得以提高的作用,进一步减少疾患的复发、减轻疾患的发作症状,以发挥出扶正康复的效果。从体质方面来看,须冬病夏治调适者,其体质多阳虚性体质居多。冬病夏治的实际作用机理是经过治体,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即通过春夏养阳的有用方法,使得阳虚体质得以提高乃至纠正,于此种环境中,人体全身之阳气逐渐得到增强,完全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防止其复发,那么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想健康状态指日可待[31]

      4.2穴位敷贴法的历史

      穴位敷贴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作为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最先见于《素问》。晋唐时代,伴随针灸学的理论的升华,医家可以把外敷法与经络腧穴的功用更好地联合,穴位敷贴疗法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推行。宋明时期,穴位敷贴伴随中药外治法的精益求精和改进,极大的厚实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如明朝《普济方》有药敷涌泉治鼻渊法的论述。清朝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膏药贴法亦与针灸通与针灸取穴同一理等重要论点,为探究针药结合开拓了新途径。清朝医家徐灵胎曰: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清代医家张璐较为全面阐述了贴敷的选穴、药物组成、贴敷时间、适应症等,其《张氏医通》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人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获效。……,候三炷香,方可去之。"穴位敷贴疗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二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三是依据经络学说,择用相宜的药物在对应的腧穴上进行敷贴,三者合参联合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中医学的主要思想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性总体,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彼此协作、彼此为用的,在病理上也是彼此影响的。穴位敷贴疗法在这种背景下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思维为纲领, 运用有差别的方法将中药敷贴于人体腧穴, 以施展其治疗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穴位敷贴借助经络上的穴位疏通内外的属性治疗身体疾患。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肺系疾病,其理论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天阳气盛极之时,对人体的穴位敷贴可以起到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治气血、提高人体内的抗病能力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经过皮肤摄取,经穴位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施展出药物的归经功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周身,使周身之经气亢奋,使人体对应的脏腑功能得以实现,达到沟通表里、联系经络,增强气血通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疗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还有凭借特定的药物摄取以体现明显的药理功用,本疗法可发挥腧穴、药物的两重治疗作用而使疗效倍增。穴位有关刺激作用体现在:人体表里、上下的疏通均须经过经络,脏腑、经络之气更是通过腧穴将其输注于人体表内、表外,进一步起到气血的运转、全身的营养功用。简而言之,刺激穴位的三个功能是:沟通经络、调理脏腑、调治气血。而药物作用的发挥,是以药物各自属性为前提,归纳得到就是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以上述理论为研究基础,加之医家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穴位敷贴疗法起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调治气血和条达气机,达到治疗目标[32]

      4.3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而经络学说是论述经络体系的散布循行、生理功效、病理转变的一门理论学说,同时论及了与脏腑的相互关系[33]。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体现,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一个纲领指导临床医学实践。故《灵枢·经别》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人体经络系统将气血输运以及濡养全身,维持生命活动和保卫机体。《灵枢·本藏》则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别关节者也。

      纵横交错的经络体系能够经过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方式而施展作用。《灵枢·海论》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理论上,因为彼此相连,所以经络系统一条经脉对应一个脏腑,若一个或数个脏腑有疾患,相应一条或者数条的经络反应通常会比较明显。此时就可以采用该经的相关腧穴进行治疗,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正是说明经络上的腧穴所起到的对该经络治疗作用。而穴位敷贴,作为中医学外治法之一,正是通过腧穴直接连接经络系统这个途径进入人体五脏六腑,进而发挥作用。

      4.4 腧穴理论

      据中医理论,穴位是经络与脏腑密切联络的一个枢纽,不仅能反映其生理和病理特点,而且对内脏疾病也能进行有效的治疗。从微观上分析,人体自感染病邪,若通过内传而至五脏六腑,脏腑则功能损耗失常,贯穿其中的经络退而求其次受到影响。人体气血津液的失常变化常因经络体系的阻滞。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经络循行异常情况可以发生,例如麻木,肿胀,结节,疼痛等。穴位贴敷疗法刺激人体皮肤局部,可作用在与穴点相对应的皮部,经过经络体系的内部主动调整,从而规范因脏腑受损致使阴阳不均衡的内环境。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择取相关腧穴的一般思路是变通的思维,既可以采用既有配穴处方,也可依据辨证论治的证型进行辨证选穴[34]。肺俞主治咳嗽、鼻塞、潮热、气喘、冷汗、吐血、胸满等一系列经辨证与肺有关的疾患,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最基本的穴位。 膻中 、中府、天突、大椎、膏肓、脾俞、肾俞都是其余经常使用的穴位。膻中作为人体之气会,具有条畅全身气机的作用。中府为肺之募穴,是肺气汇聚于胸部的腧穴。天突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之一,解剖部位处于气管正中,拥有很好的止咳功效。人体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所以大椎穴具有振奋人体一身阳气的作用。膏肓是保健要穴,可以治疗久病虚损[35]。脾俞、肾俞是脾、肾二脏的背俞穴,人体阳气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脾肾阳气的协助,故此二穴为常用敷贴腧穴。夏季三伏天敷贴相关腧穴,可以使阳气从表达里,以经通脏,达到扶正强身的目的。

      4.5 药效作用

      目前,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中药物构成大多源自清·张璐《张氏医通》中的冷哮方,今世医家多以此为基础变革发挥应用于临床[36],这些范围制剂组成则较为统一。穴位敷贴疗法的综合功效与所选中药的四气五味、主要功效有关。白芥子,性温味辛,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延胡索味,性温辛苦,理气活血、散瘀止痛。细辛,性温味辛,解表祛风、消肿止痛。甘遂味,性寒甘苦,攻逐痰饮、利水消肿[37]。除此之外,中药理论还讲求性味、作用和归经三个属性。每种中药凭借这些属性能够使病邪消灭、病因祛除,平衡脏腑阴阳而施展出治疗功效。穴位敷贴药物经过透皮给药,使得药物最初透过外肤,再次通过经络直达人体脏腑,可展现出较强的药效功用。现在研究也证实了穴位敷贴法中一些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理学实验已经证明[38],大剂量白芥子水的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外,小剂量炒自芥子的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平喘作用。肖汝杰[39]通过药理实验,得出了细辛具有抗炎、平喘祛痰、抗菌、提高机体代谢、免疫抑制和局部麻醉等作用,很好地解释了细辛在穴位敷贴法中的药理作用。

      5.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基本概况

      5.1 组方分析

      穴位敷贴通常由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中药构成。白芥子,味性辛温,温肺利气、散结祛痰、镇咳止痛。朱丹溪则言: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突出了白芥子的辛散祛痰特性。张学梅等[38]经药理实验证实,大剂量白芥子的水提取物拥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小剂量炒自芥子的石油醚提取物则有平喘功效,小剂量炒白芥子的醇提取物还具有很好的镇咳功效,可推断出白芥子其祛痰的成分水溶性较大,而镇咳平喘的有效成分集中脂溶性比较大。临床上因敷白芥子产生的发红、发热效应,甚者发泡反应,可采取调整白芥子比例含量来解决此类问题。细辛,味辛性温,祛风解表、温肺化痰、通窍止痛。细辛多用治咳逆之患,如《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咳逆,《药性论》则曰治咳逆上气。细辛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惊厥、抗衰老、提高免疫代谢和麻醉作用,在药物疗效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0],进一步探究细辛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药理很具有现实的意义。细辛具有平喘作用的直接机制是其能松驰气管平滑肌,支气管痉挛通常由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而细辛成分中含有的挥发油对该原因引起的痉挛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此外细辛还能够通过消除炎症作用参与到支气管疾病的平喘祛痰作用中[41]。延胡索,味辛性温,有化瘀止痛、理气活血之功效。《本草经疏》有言:“延胡索, 温则能和畅,和畅则气行;辛则能润而走散,走散则血活。研究证实,延胡索能抑制炎症介质IL-8的分泌,表现出抗炎、抗菌作用,延胡索乙素能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p38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表明延胡索能抑制炎症介质IL-8的分泌经其阻断蛋白激酶磷酸化的作用[42]。穴位敷贴选择延胡索,是因为其能减轻因白芥子起泡而引发的局部皮肤感觉痛,更是因为其能辅助白芥子等其他中药行气散结,达到化痰疗效。甘遂,味苦性寒,有泻水逐饮、利水攻痰之功效。《本草经集注》言:其利水谷道;《本草纲目》曰:甘遂泻隧道之水湿。甘遂能刺激机体肠管,增加其蠕动,进而引起瞬时泻下的效应,小鼠口服经乙醇浸泡的生甘遂或炙甘遂1050g/kg,其后约半数实验小鼠发生显著的泻下反应,以生甘遂泻下作用较强,炙甘遂其次。甘遂在免疫上能发挥出一定的效用,从其分离出的3-0-(2’E,4’Z一癸二烯酰基)巨大戟二萜醇和3-0-(2,3-二甲基丁基-13-0-十二烷酰基巨大戟二萜醇有着对通过Fc受体后的免疫复合物附着在巨噬细胞上的正向力作用[43]

      5.2 选穴依据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选穴:中府(双)、天突、膻中、大椎、膏肓(双)、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

     

      中府穴:在云门穴下1寸,齐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属肺经募穴。《甲乙经》曰:中府,手足太阴之会。《千金方》言:中府,主喉痹,胸满塞,寒热。中府穴名中,中指中焦,府是聚集之意。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

     

      天突穴:在人体胸骨切迹上窝,选穴取坐姿,于两锁骨颈前中线、胸骨上窝中央定穴。属任脉。天突穴,别名玉户穴、天瞿穴。《灵枢·本输》言天突缺盆之中任脉也,《针灸大成》言天突穴主面皮热,上气咳逆,咽肿咽冷,声破,喑不能言,胸中气梗梗,其主治疾病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舌下急,梅核气等。

     

      膻中穴:在胸前中线上,与第四肋间齐平,双乳连线中点。其有宜中胸堂元儿上气海等别称。一方面其是奇经八脉中任脉的经穴,另一方面穴其是十四经脉中心包经的募穴;再次膻中穴是人体经穴系统中的八会穴之一的气会穴。《灵枢·海论》谓:“膻中者,为气之海,《灵枢·胀论》则言: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膻中 作为人体气会,有宽胸理气、调畅气机之功,可以明显起到对人体一身之气的推动作用,进而起到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胜腑功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膻中穴为气会 ,因近于胸部,故通过其调理气机、调和气血的作用,能直接对呼吸系统病症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属督脉要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枢纽。大椎的适应症囊括呼吸系统,如《景岳全书》所言:背中骨节第七椎下穴灸三壮,喘气立足。又《针灸大成》曰:大椎主肺胀胁满。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穴为督脉要穴,其可通过调节阳脉控进而调节脏腑功能。

     

      膏肓穴:在人体第四胸椎棘突后,左右各旁开3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最先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其曰:膏肓俞无所不治。王唯一著《明堂铜人灸经》载:膏育二穴,在第四椎下,两傍相去各三寸,主无所不疗,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 膏肓穴拥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之功,各种慢性咳喘,重于寒者疗效优良。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双侧各一穴,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其名出于《灵枢·背俞》,有言五脏之腧,出于背者;肺俞在三焦之间,挟脊相去三寸所。肺俞穴的主要功能是调理肺气、补虚泄实。古代对其穴位功用记载的有:能治疗肺胀、胸满上气、哮喘、咳嗽、胸胁支满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疾患。现阶段临床已经证实,治疗肺俞穴可显著提升肺功能,对呼吸系统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

      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 1.5寸处,双侧各一穴,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俞,阐述了背俞穴与内脏重要的联系。脾俞穴作为是脾脏生理在背部显著的反映点,其不仅能反应病候,更能接受治疗。根据中医学培土生金的治疗思想,临床上培养脾土,进而土旺生金,补脾气带动肺气充足,则呼吸系统运转正常。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 1.5寸处,双侧各一穴,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中医学认为肾分为肾阴、肾阳两个层次,而肾中精气充足是生成上述物质的前提。肾俞是肾中经气输注的部位,临床实践证明肾俞穴可补肾益精,使得人体气血兴旺。对呼吸系统方面,肾阳充实,从而肺脏阳气也得到进一步温煦,从而身体得健。

      5.3敷贴时间选择

      在夏季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肺系疾病,二千年前其理论已被记录,《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恰是在三伏天阳气盛极之时,对人体有关穴位进行敷贴,意在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治气血并调动机体免疫机能,提升人体潜在抗病能力,从而内病外治。一方面经过皮肤摄取,经穴位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施展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周身,诱发全身之经气,调整人体对应的脏腑功能,起到沟通内外、联系经络,增强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44]。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疗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还有经过特殊的药物吸收以施展明显的药理功效,本疗法能够发挥腧穴、药物的两重治疗作用而使疗效倍增。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支、哮喘主要是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指出人要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转变,以合乎时令的方式调整人体阴阳,起到养生和防治疾病的目的。此法具备操作简便、无副作用、患者易接受和良好的远期续效功用等特色。三伏天阳气盛极之时,人体全身通过皮肤毛孔大量排汗,此时若贴敷相关穴位对慢支、哮喘进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可以改变人体的过敏状态,同时也使得机体丘脑、垂体以及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获得加强[45],在临床上是一种很好的疗法。

      6.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的作用方式

      6.1刺激作用研究

      穴位贴敷药理作用中,细辛辛散解表,白芥子温阳行气,延胡索活血化瘀,甘遂的泻下逐水。朱丹溪言白芥子,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行达。故无论是胸膈或经络、皮肉等处的伏痰,其皆可散之。再配具有辛散刺激作用的姜汁,则大范围扩展了各种药物的辛散温通作用。夏日三伏气候闷热,机体皮肤腠理毛孔扩大。同时此时毛细血管得到扩张,此时穴位敷贴,加上各种中药的辛散作用,从而使得局部可以得到更好的刺激治疗。实验证实,敷贴皮部血管明显扩张,血液循环获得普遍加快,药物较易透过皮肤间隔,经由细胞摄取;药物的刺激在大脑皮层构成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下印记反射,持久的抑制作用转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状况,改良了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46]。宣丽华等[47]为了使这种穴位敷贴刺激作用达到平衡,其在贴敷中一方面把药粉在加热的生姜汁中搅拌,从而有效缓解了白芥子的刺激作用,经过调配使得贴敷药物的功效达到有效而温和地发挥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加入更赋有辛散力的冰片,更加大了这些药物的渗透作用,在此种情况下,药物更易透皮吸收,从而加强了穴位贴敷的功效。穴位敷贴经过刺激穴位和药物吸收,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种新型兴奋灶,治疗时这种内分泌的兴奋能够改善气管、血管等腺体分泌,使得气道生理能够正常化,从而解除病态状况。同时这种刺激可以有效使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得到调整,具体表现为内分泌上的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得到提升,使人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通过产生抗体的模式 [48]

      6.2穴位效应研究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腧穴吸收进入人体,通过生物波效应经贯通机体全身的经脉而激发阳气、提高免疫力。《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素问·咳论》也言: “治脏者,治其俞。经络功能通常被认为是疏通表里、联络上下、气血并调、营养运输、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等[49]。 根据这一传统理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主要选择人体经络系统中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腧穴,在中医理论中其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经络系统中腧穴主治的特点有:一是腧穴所处,主治所在;二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药物治疗疾病,其疗效集成于药物、腧穴、经络的总体作用。对穴位敷贴药物是一种具备药物摄取的直接功用和穴位刺激次要作用的综合性疗法,可调理气血、平衡脏腑,施展药物和穴位的两重功效,加强免疫功能,推动身体健康,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人体相关背腧穴,如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其均位于背部胸椎旁的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为机体交感神经分布区域,每一脏腑由对应神经节段控制,对这些背腧穴进行刺激,能通过神经传入中枢从而使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导致迷走神经紧张度降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系统共同发挥处解痉、止咳、平喘的作用[50]

      6.3药物透皮作用研究

      人体通过局部皮肤对药物进行吸收的方式主要有透皮吸收作用、水合作用、穿透促进剂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透皮吸收作用。在当代药品理论的概念中,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被称之为经皮给药方式,其是现代医学中透皮给药体系观念的重要表现。经研究证实,夏季三伏天机体整体皮肤血循环代谢增强,毛细血管及汗腺及普遍开放,皮肤间更是有充足的储存空间层,于此时运用穴位敷贴对疾病进行治疗,经透皮吸收作用后的药物浓度曲线可以表现出平缓的态势,较好地避免了因口服或者注射给药方式在时间血液曲线上表现出的峰谷现象[51]。穴位敷贴此种经皮给药方式,其药物通过皮肤的自然吸收,随后才进入到机体血循环系统,减少了消化道及肝脏对其分解破坏,使其药效发挥更加充分,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于消化道的刺激作用[52]。刘莉等[53]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穴位贴敷透皮给药治疗豚鼠哮喘的作用,分组给药后取哮喘模型鼠血清,对各组血清进行代谢谱检测凭借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率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结果表现为,穴位给药组的样本点与模型组、空白组、模型组完全分离,其分别具有特殊固定的聚类效应;得出结论,充分研究出喘模型鼠血清的UPLC-Q-TOF/MS代谢组学模式,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透皮给药机理得到进一步阐明,其研究有助于日后通过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对传统中药制剂进一步的制造。

            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穴位贴敷治疗效果确切。不同治疗年数起到对疾病不同的治疗作用,通过对一、二、三年疗效组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疗效与治疗年数存在一定的关系,且随着治疗年数的增加,疗效也随之增加。该敷贴疗法易行简捷,价格合中,能被广大患者认可,十分值得长期探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穴位疗法
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治疗现状及展望
小青龙汤加减辅助穴位敷贴治疗哮喘96例临床疗效研究
中医文献麻辛方穴位敷贴治疗哮喘
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在哮病缓解期病人中的应用
射干麻黄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冷哮证的临床观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