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雪公讲要】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  32.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8-07-1715:50:23,随便看看
      年轻的时候我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就像楼上的同学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此时立志,而且是常立志三十已经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观等个人特色已立,长志已有,但对自己的选择仍有很多困惑四十明究竟能贯通,对自己的选择不再疑惑(惑,心摇也,孔子曾两次辨惑),但仍想挑战天命五十后知尽人事而知天命,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但尚在意别人的看法六十后不再关心别人的看法,转为关注自己内心七十大成,知行合一,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  31.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8-07-0114:35:50,黄师廉
      各位的评论都有一定道理,包括那位说可笑的仁兄,不过不要太绝对了,你也说了:孔子说的不过是对自己一生心路历程做了个总结,他的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大不一样,现代竞争激烈,科技发达,大家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更多早熟现象出现。所以当然不能用孔子的话一概而论,我们应当吸取可用之处,避其不适之处,这才是正确的处事方法,你怎么可以片面的就说别人可笑呢,是你思考不全太过偏激了吧。

  •  30.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11-2615:36:00,卢梭
      这里的“天命”我理解为宇宙间的“道”,不知可否?

  •  29.体会,2007-10-1511:05:00,无缺
      从实际生活中我就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点,三十之前都是在积累,到了三十及四十之间才可以有质的飞跃。

  •  28.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9-2112:13:00,无名
      只一学字到底。学者。觉也。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通晓因果之事理)。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是得心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故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此孔子之真语实语。若作谦词解释。冤却大圣一生苦心。 返闻闻自性。初须入流亡所。名之为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即闻所闻尽。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补注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如来藏即佛性。亦即无量无边不生不灭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妙真如心也。真者不妄。如者不变。妙者不可思议也。入流亡所。即返闻闻自性。逆随缘之流。顺不动之性。性体不动。故能闻所闻俱尽也。是谓圆照三昧。三昧者。正定之法门也。 

  •  27.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9-0816:55:00,清风
      "IdecidetotranslateittoEnglish."如此,<<论语>>就会多一种好的版本了,是个好事!

  •  26.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9-0810:34:00,Jeson-he
      本人地址:adhyj@126.com

  •  25.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9-0810:29:00,Jeson-he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雪公之注较详,近日查之:一英文翻译竟将“三十而立”译作成家立业,且还有一些英语教师大加宣解,实是令吾辈心寒啊!故,IdecidetotranslateittoEnglish.诸位若有什么见解请联系本人。谢谢!

  •  24.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7-3008:17:00,一贯
      稍安勿躁!没记着苏家父子之间关系不影响硕士水平。孔子所讲的“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凡人用一用,对照一下,未尝不可。想“立”找到自己能立的路径,是正确的。

  •  23.(多谢指教!)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7-2917:38:00,学而
      多谢楼上指教!将苏轼的父亲和弟弟搞错了,确实很可笑,所幸有诤友指正,不致再错。这都是往昔看书学习囫囵吞枣的结果,当引以为戒。不过对于学“为我所用”的态度,末学还是坚持的,因为论语此章对我的人生影响确实是很大的。末学虽然冥顽愚钝,但心向圣贤,自当见贤思齐。孔子十五志于学,末学三十才有志于学,弃理从文,实在是因为虽然学了很多知识,但对人生大道所知几近空白,所以困而向学。至于对教育学研究的志向,最多就是“志于学”,确实不是所“立”,只是以孔子“三十而立”警醒激励自己而已。至于“四十不惑”,也还是再次警醒激励自己,其实自己并非达到“不惑”,只是希望自己能达到。如果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所学何为?

  •  22.评21的可笑言论,2007-07-2910:24:00,未立之人
      1.苏轼的父亲不是苏辙,苏辙是他的哥哥,苏洵才是父亲。教育学硕士就是这样的文化水平?2.弃理从文才能“立”吗,进修研究生课程就算“立”了吗?3.孔子是圣人,他讲述自己学习的经历,可以用来当作公式往自己身上套吗?“为我所用”,真是可笑之极!

  •  21.(回复13王家辉、14梁栋荣同学)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508:21:00,学而
      你们两位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难道只有30才能立,40才能不惑吗?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供同学们参考:其一、孔子在此章中讲述他自己一生的学习经历,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停止不前,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其二、当然,我也相信15、30、40、50、60、70这六个阶段不是随意划分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15岁时意气风发,是立志求学的最佳时机;30岁时所学成就,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不会人云亦云,但还需事上历练;40岁时历练成熟,知权达变,运用自如;50、60、70依次更进一步。3、虽然这六个阶段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定数,比如苏轼的父亲苏辙30才发愤学习,也有所成。还有,因各人努力不同,最后所达到的境界也是不同,或有人止于不惑而不能再进一步达到“知天命”的境界,甚或有人到老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志向,碌碌无为一生。4、就我个人来说,学习此章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我人生历程中不断提醒自己该进入了哪个阶段了。但是由于是在近30岁的时候才听到孔子的教诲,所以我整整错过了一个阶段。30岁的时候我在山东做事,人生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哪条路,想到孔子的“三十而立”,于是下定决心弃理从文,到南京师大进修教育学研究生课程,照理这是15岁就应该决定的事情。40岁(2004年)还未来到之前,我又不断地问自己,自己真的不惑了吗?(其实还有很多困惑)我希望自己能在今后赶上去,50而能知天命,甚至更进一步。5、总之,我觉得学习论语,最重要的是为我所用。我很欣赏楼上郭海滨、杨天弈、丁宁等同学的态度,就落实在当下,立定自己的志向,至少也要思考人生怎样才最有价值?如此,青春勃发的生机、活跃的思想才有用武之地,否则白白浪费了少年好时光,岂不可惜。

  •  20.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221:26:00,云皓
      申同学,你都说人无完人了,你还说成为完人,不是自相矛盾吗?

  •  19.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221:24:00,申严、
      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缺点,但融合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孔子将人生划分成了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一个君子,或想成为君子的人应该和这几条论语作对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啊'

  •  18.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221:24:00,海南国科园高一(3)丁宁
      趁现在我们要努力,这样才能完成后面的说法!

  •  17.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221:20:00,海南国科园高一(3)班宋鑫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改变也会随着性格所变化!这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  16.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221:17:00,海南国科园高一(三班)杨天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圣人在我们这个年龄时,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的看法是,圣人毕竟有圣人的过人之处.他的一些行为和看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至于后面的看法,年龄层次不够.不多发表评论.只是了解一下,为我们以后的人生确定一下大致的发展方向!...

  •  15.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221:08:00,国科园高一(3)班郭海滨
      十五岁要思考人生志向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

  •  14.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221:07:00,海南国科园高一〔3〕梁栋荣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来去自如,不越矩”.为什么说是30而立40就不可以??问题依次类推?????

  •  13.评:论语讲要·为政(4):十五志于学,2007-06-1221:07:00,海南国科圆王家辉
      难到一定要年龄大才能不惑.知天命.心所欲,不逾矩.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何意?“三十而立”指的是成家立业吗
孔子的人生定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画像组图)
【读论语】八佾篇第四章 自由的境界
真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么-汤味儿学论语为政篇之四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易经的奥秘(8)卦有何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