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空空荡荡的当今中老年

空空荡荡的当今中老年

张鸣

5060后的一代人,现在已经相继进入中老年,相当一部分人,已经退休了。有调查讲,大中城市的空巢老人,在急剧增加,其实,农村的增加更多。现在去农村看看,还在村里居住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空巢老人,守着留守儿童。这些空巢大军里,越来越多的,挤进了50后和60后。

忙了一辈子,忽然之间闲下来,一直捧着怕摔,含着怕化的独生的儿女,也都离开了。那感觉,当然是空空荡荡,四下抓不到东西。空巢是个难受的事儿,但都是独生子女,没法不空巢。560岁的人,腿脚还利索,精力尚在,找不到事儿,就生事儿。只是,这一代人精神世界,也是空空荡荡,没有什么东西。能跳跳广场舞,听听或者唱唱红歌,已经算有着落的了。

这一代人,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相当之低,一万个里头,大约也就是十几个。多数人的中小学,是在文革中上过来的。说起来都是中学毕业,能识字,写信也就不错了。脑袋里除了刻板的说教,就是样板戏,还有红歌。就是红歌,也就是50年代前半段生的人,才能唱一点像样的。后来的人,知道的大多是造反歌曲。只有60后的后半段生人,才受过一点邓丽君之类的靡靡之音的熏陶。

很多人埋怨,现在的老人行为乖张,不守公共秩序,排队加塞,坐公交逼人让座,甚至倚老卖老打人骂人。尚在满街走的老人,其实多是50后,这一代人,少年和青年,都是打革命这儿过的。不知道什么是教养,什么是文明。这些东西,在革命的时代,这些都是挨批判的资产阶级的臭狗屎。只是到了后来,才短时间地补了点课,又浮皮潦草,不清不白。人老了,经常会出现短路现象,年轻时的东西,每每顽固地冒头,让他们不乖张,可能吗?

这一代的精英,尽管都是在千军万马中走过独木桥的,但学问的底子都不大好。这一代精英们如果出国的,在价值观上,更容易变成香蕉。留在国内的,政商两界就不消说了,即使在学界,也大抵有知识没学问。学文史的,看见后辈有用半文半白的文字写作的,无论通与不通,就惊为奇才。海外同辈的汉学家,还可以出口成章,做几句律诗,而他们多半连这个本事都没有。他们的前辈,前前辈,那些出口能背诵四书章句的,只要还能活着,都被他们捧成大师了。

传统,现在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中国传统,在这一代人身上,已经被连根拔掉。更老的一代人,即使背不出四书,念不了唐诗宋词,或者三字经,千字文,至少还有一肚子神鬼的故事。懂一点乡村礼俗,会踩高跷,闹社火。而这一代,则什么都没有。小时候,能讲狗屁不通的梅花党故事的人,已经被大家供起来了。这一代人,懵懵懂懂地,就奋勇地参加了砸烂旧世界的革命,顺便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砸了个稀巴烂。革命之后,又被扔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千万连小学课程都没学好的青年,被教会了什么呢?锄地,扶犁,还是赶大车?一个个空空荡荡的灵魂,却被灌输进特别充实的理想,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梦醒之后才发现,原来最苦的恰是自己。这样的天翻地覆,个中况味,别人能理解吗?

在一个大传统教育缺位,小传统教育也基本没有了的环境里,漫说读不到书,读不到小说诗歌,哲学和社会科学,就连从前的戏曲说唱也无从接触。有的农村,如果还有一点戏曲说唱的残余,也因为知青到来,被进一步摧毁了。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标准的封资修,要被被批臭,丢进火堆的。这一代,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从剩下的孑余中,获得一点残缺的养分,而更多的人,后来即使明白了,也没有攫取知识的能力和精力了。被当成齿轮螺丝钉来打造的人,最终发现,自己还是人,但却缺了人的某些东西,到底缺了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只是无论走到哪儿,都被视为异类,讨人嫌。流传的种种大妈的笑话,他们就是蓝本,只是,他们中的女性更嚣张些而已。

这一代人其实知道,他们正在被人嫌弃,包括自己的子女。豆瓣上“父母皆祸害”的栏目,说的就是他们,他们有些人也知道。可惜,面对理直气壮的子女们,他们正在失语,或者早就失语了。上一代的教育传统,这一代没有,新的教育模式,他们不懂。他们不知道怎么教育子女,他们的独生子女,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或者啃老,他们都只能被动地接受。精英们说的话,其实并不代表他们,无论左还是右。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他们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一说就错,就遭人讨厌。作为这一代的成功人士,姜文曾经写过一个“狗日的中年”,而这一代的多数人,至多能骂一句:狗日的!还没有人听。

一代或者几代人被人为地去教育,去文明,去传统,去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后果,要在几十年之后才能真的显现。

空空荡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90后会被称“垮掉的一代”?
安慰也是阳光
被驯服的一代
中老年打油诗,《太精辟了》,值得老友们打开看一看!
每日分享:家训家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家训”、“家诫”、“家书”、“家范”等家规内容丰富多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温公家范》到《袁氏世
张丹:有一天年老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