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方式,在我们的概念里,很多事情都只有一个对的方式去做,小到怎么挤牙膏,大到为人处世。如果别人的做法和我们不同,我们就会挑剔,因为我们感觉自己受到了否定或者挑战。这样的挑剔让我们无法融入社会,无法与人合作,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更别提建立新的家庭。
其实我们知道挑剔无法改变什么,为什么在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挑剔呢?因为挑剔是最简单的自我保护模式。我们挑剔不是因为我们不赞同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我们挑剔是因为当别人的行为或者观点与我们不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被否定或者价值被贬低。所以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自尊心,不受到这些不同行为和观点的冲击。
喜欢挑剔的人往往在幼年时期也有被挑剔的经历,这些挑剔带来的痛苦会被无限放大,造成这种影响的可能是一个喜欢挑剔的看护者、或者亲戚、或者某个经常来串门的邻居。
幼年时期的我们分不清楚他人的挑剔是针对我,还是针对我做的某一件事,就算那些挑剔我们的人清楚的解释,例如,“你是一个好女孩,但是你做的这件事很不好”,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用于区分人和事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我们的关注点会全部放在后半句话上,而这意味着我们很糟糕或者没有价值。为了避免总是被挑剔,我们选择先挑剔自己,因为自我否定总好过最亲近的人来否定我们。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挑剔的范围逐渐扩大,从自己延伸到他人以至于整个环境。然而并没有人喜欢被挑剔,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我们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不断的挑剔在我们和我们的爱人中间逐渐竖起一道高墙,对方不再跟我们分享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因为他们不想被挑剔和否定。
知己主义小Tip:
下次想要挑剔的时候,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想通过这样的挑剔得到什么?如果是我,我能做得更好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对自己有很多发现,我是否考虑全面,是否自以为是,是否越俎代庖,最终对对方多一份理解和积极的支持。
每一次从幻想中走出来,我对现实的不满就更多了几分,我把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全部变成了锋利的武器,去攻击我身边最亲密的人
我从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天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外婆挑剔的声音,挑剔外公挣钱少,挑剔邻居不讲卫生,挑剔爸爸只是一个工人阶级。当然她也会挑剔我,不过对我的挑剔会温和很多,都借着教育我的名义:吃饭不能发出声音,坐在椅子上不能抖腿,不能和那些没有家教的小孩一起玩。
于是我长成了一个淑女,一个自以为家教良好、高人一等的淑女。我一直都在挑剔,挑剔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学的时候还好,只是少了几个玩伴,正好我喜欢窝在家里读书,并不喜欢和小伙伴出去玩。读书一方面给我带来乐趣,另外一方面也是我标榜自己高人一等的方式。后来从事的工作也都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所以除了偶尔觉得孤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一直到我开始谈恋爱,两年谈了三个都不了了之。在亲密关系中我完全变成了外婆的模样,并觉得理所当然,却完全忽略了我看到的是已经结婚二十几年的外公外婆,他们在恋爱时发生了什么我一无所知,就算我知道那也是完全不同的年代了。
我的上一任男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告诉我,我对他的挑剔简直就是360°全方位无死角的,我挑剔他的生活习惯,他的工作方式,他的朋友圈。他说他时常会产生疑问,我都这么讨厌他了,为什么还和他在一起?
分手之后我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能在他身上挑出那么多的毛病,为什么还会愿意和他在一起。终于我意识到,我挑剔的并不是他而是我自己。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也总觉得喜欢我的人也不够好。
我的思想经常会游离到另一个世界,我读了很多书,见过很多风景,我应该更加的优秀,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份简简单单养活自己的工作;我也应该拥有更好的爱人,像书里写的那样的精神伴侣。
每一次从幻想中走出来,我对现实的不满就更多了几分,我把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全部变成了锋利的武器,去攻击我身边最亲密的人。却从来没有想过,那些我想要的生活,在实现之前,我对其一无所知,就好像对外公外婆的婚姻一样,看到的只是我想要的那部分而已。
现在的我依旧单身,但不再着急谈恋爱的事,因为我知道,想要一份好的亲密关系,首先我要接纳自己。接纳我就是我,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完美但完整。
现在的我变得合群多了,周末不再总宅家里看书,而是跟一群朋友出去疯。他们与我不同的地方让我感到好奇,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让我觉得惊喜。挑剔也不是完全没用了,例如他们每次都把选餐厅的任务都交给我,因为挑剔又追求品质的我一定能选出最适合大家聚会的地方。
我曾经是一个尖酸刻薄、纯度较高的“贱男”。我总是搬出星座星盘来维护我挑剔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为我的星盘中有处女座的影响,所以我挑剔的理所应当、理直气壮。手随时指向外界,人、事、物无所不挑,那种状态像极了韩剧《幻想情侣》中的“罗丧失”。
我的奶奶是我们家最善于挑剔的人,我看到奶奶的挑剔让她总是能获得她想要的东西,这让我羡慕不已。于是我也学着去挑剔,让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标准,而这些标准都是从身边权威父母、老师的身上学,电视剧学、从故事书里学来的。在学习标准的同时,我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从而赢得了大院里的叔叔阿姨各种赞“这孩子心细”、“这孩子观察力强”、“这孩子知道的多”......
我的挑剔逐渐发展成了找茬,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我可以挑剔的对象,严重影响着我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我工作之后,我逐渐成了一个怨天尤人、长吁短叹的“酸秀才”,没有人愿意与我合作。我的妻子也渐渐无法忍受我挑剔带来的压力她把我比作个豪猪、刺猬类的动物,谁靠近我都扎一身血。
现在我能认识到,我的挑剔就是一种控制,是我安全感差的行为体现,因为我的挑剔都是把问题指出来,然后让对方去做。而我一直自以为细心、负责任和有担当并不是指出问题让对方去做,而是自己做,如果能影响他人更好。当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挑剔带来的敏锐的观察力依旧在,甚至帮助着我变得不再那么挑剔,而是主动点去做一些事。渐渐地,我从一个尖酸刻薄、纯度较高的“贱男”变成了“贱贱”的暖男。
知己主义观点: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突然意识到很多资料都会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去说这些心理现象,说“他们”,而我写下的东西总是用第一人称,说“我们”。
我认真思考了这个区别背后的原因,得出来的结论是:我们是一群人,不是一个媒体,不是学术交流,不是宣传渠道。我们就是一群人,一群相信通过学习心理学,可以变得更好的人。我们通过写作来梳理自己的经历,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有更多人产生共鸣。
每次我写到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我都会陪着童年的自己把这些内容梳理一遍,让自己更清晰的认识到,因为完美而产生的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我知道你的不完美,知道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我依然爱你,因为你是完完整整的你自己。如果我们暂时还不能这样爱别人,那就让我们先这样爱自己吧,我们都是值得这样的爱的。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