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传奇(三)
360docflash_1_360docflash_2_
35、护身灵药话红花
宋代顾文荐《船窗夜话》载,有一姓徐的妇女产后病危,家人请来名医陆日严诊治,待他赶到病家,患者气已将绝,惟有胸膛微热,陆日严诊后考虑再三说:“此乃血闷之病,速购数十斤红花方可奏效。”主人如数购来,陆日严用大锅煮红花,沸腾后倒入三只木桶,取窗格放在木桶上,让病人躺在窗格上用药气熏之。药汤冷后再加温倒入桶中,如此反复,过了一会儿,病人僵硬的手指开始伸动。半天左右,病人渐渐苏醒,脱离了险境。家人不胜感激。有人问陆日严,此药为何如此神效?“盖以红花活血之故也。”据记载,在古代埃及,红花只有贵族阶层使用权用,当法老的木乃伊下葬,用它来染外用的寿衣,以显示其高贵。据说王后克巴特拉的化妆品中也使用过此花。早在罗马厄禄王朝时期已作为药用,并将其视为一种“护身灵药”而流传。
红花,又名草红花、杜红花,为菊科植物。性味辛、微甘,性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之功。治经闭、瘢癜、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打损伤。红花含红花黄色素及红花甙。红花油有降低血脂作用。红花还有兴奋子宫、肠道、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能使子宫产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并可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红花还可改善皮肤色素斑,营养皮肤,使皮肤变得更富有弹性,延缓皮肤衰老。红花有较强活血作用,故出血倾向者不宜用。因可兴奋子宫,所以孕妇忌用。
36、祛风通络老鹳草
相传孙思貌在四川峨眉山时,遇到一位前来求医的病人。病人是一个40多岁的男子,住在岷江岸边,长年以打鱼为生,天久日长得了风湿病。每当天寒阴湿时便两腿红肿、关节僵硬、周身疼痛、行动不便。孙思貌先用自己配制的药为病人治病,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却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孙思貌又到山上采摘治疗风湿的草药,可令他失望的是,这些草药也未能使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
有一天,孙思貌又去山上采药,无意间看到一只老鹳正在山崖上啄食一种草,他开始感到很奇怪,他想,老鹳长年累月生活在江河湖泊中,时时遭受阴湿之气侵袭,为何不得风湿?莫非老鹳啄食的草有治疗风湿的功效?想到这儿,他迅速攀上山崖,将老鹳啄食的那种草采回,用水熬成药汁,让病人服下。病人在服用一剂后感受到疼痛减轻,服用两剂后红肿消退,服用五剂后就能自主走路了。
孙思貌深为找到了能治疗风湿的草药而高兴,可是也不知道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困为是老鹳帮自己找到的药,所以,孙思貌便给这种草命名为“老鹳草。”
老鹳草,又名鹭嘴草、野番茄草、福雀草、鬼蜡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鹳草之全草。味苦、微辛,性温。祛风通络,清热燥湿,强筋活血。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不利。五钱至一两,煎服;也可取药草适量,煎汁加糖熬膏服用。
37、补血调经话当归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十分恩爱,但不幸妻子患病,多次求医无效,丈夫便决定亲自去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采药,发誓一定要治好妻子的病,临行前对爱妻说:“我如三年不归,那就是我死了,你可以改嫁他人。”不料他果然三年未归,可怜的妻子为生活所逼,不得已就改嫁了。谁知事隔不久前夫采药归来,妻子后悔不已,觉得对不起前夫,便将前夫采来的药大量服下,意欲自杀,结果反而把病治好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药草取名为“当归。”正如唐诗所云:“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取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恩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含有挥发油,维生素B12、蔗糖、脂肪酸、烟酸、生物素、亚叶酸等成分。对中枢神经有镇静止痛作用、对子宫有调节舒缩作用、还有抗贫血作用,临床常用于痛经及月经不调。
当归,又名秦归、云归、西归、全归。味甘辛,性温,无毒。入心、肝、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为妇科要药,由于许多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使用当归,有“十方九归”之说,并被称为“药王。”当归全身都是药,但药性各不相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行血,全当归和血。关于当归有很多动人的传说,上面说的只是其中之一。
38、清肝明目决明子
从前,有个老秀才,还不到六十岁就得了眼病,看东西看不清,走路拄拐杖,人们都叫他“瞎秀才。”
有一天,一个南方药商从他门前过,见门前有几颗野草,就问这个草苗卖不卖?老秀才反过来问:“你给多少钱?”药商说:“你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老秀才心想:这几颗草还挺值钱,就说:“俺不卖。”药商见人不卖就走了。
过了两日,南方药商又来了,还是要买那几颗草。这个瞎秀才门前的草已经长到三尺多高,茎上已经开满了金黄公花,老秀才见药商又来买,觉得这草一定有价值,要不然他为何老要买?秀才舍不得卖。
秋天,这几棵野草结了草籽。老秀才一闻草籽味挺香,觉得准是好药,就抓了一小把,每天用它泡水喝,日子一长,眼病好了,走路也不拄拐杖了。又过了一个月,药商第三次来买野草。见没了野草,问老秀才:“野草你卖了?”“没有”,老秀才就把野草籽能治眼病的事说了一遍。药商听且说:“这草籽是良药,要不我三次来买。它能治各种眼病,长服能明目。”以后,老秀才因为常饮决明子泡的茶,一直到八十多岁还眼明体健,曾吟诗一首:“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长年饮决明。”
决明子,又名草决明,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味甘、苦、咸,性微寒。能清肝火,散风热,明目,润肠。
39、妇科之花谈芍药
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对种植每位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华佗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似乎没有什么药性。
一天深夜,华佗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华佗颇觉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人影,只见那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哭的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唯独这株芍药被冷落一旁。”华佗听罢笑道:“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确实不能入药。”
事隔数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的试验,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
芍药,又名离草,分赤芍和白芍两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之根。味酸苦,性微寒。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40、散寒止痛用肉桂
相传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抚琴吟唱自编的《梧叶落》时,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热泻火之药,症状得以缓和,但药停即发。后另请一名医,见其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六脉沉细,乃开肉桂一斤。药店老板对西施之病略有所知,看罢处方,不禁冷笑:“喉间肿痛溃烂,乃大热之症,岂能食辛温之肉桂?”便不予捡药,侍人只得空手而归。西施道:“此人医术高明,当无戏言。眼下别无他法,先用少量试之。”
西施先嚼一小块肉桂,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大喜。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名医答曰:“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元之法不能治也。肉桂用于治喉间痈疮,属特殊情况。
肉桂中含有桂皮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附子、肉桂复方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所含桂皮油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尤佳。外敷可治胃病,胃肠胀气等;内服可用健胃和驱风剂。治虚寒胃痛,用肉桂单味研末,开水送服。用肉桂治喉疾却不多见,巧用肉桂治喉痈便有了这一段传奇故事。
肉桂,又名玉桂、桂皮,为樟科植物常绿科乔木桂树的干燥树皮,有浓烈的特殊香气。味甜、微辛,性大热。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但它确有补元阳,暖脾胃,除冷积,通血脉之功。
41、跌打刀伤刘寄奴
众所周知,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可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
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历史上惟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刘寄奴,又名六月霜、化食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河旁草丛中。味苦,性温。具有活血,通经,止痛,消食之功。凡遇跌打刀伤可用刘寄奴鲜草捣碎,直接敷在伤口上便可;也可用干草一两煎服;或用鲜草二两,洗净,捣汁服;也可加少量黄酒冲服。食积不消、肚痛胀满,以及丝虫病引起的橡皮肿,可用干草一至二两,煎服。
42、清热生津话芦根
从前江西某山区,有个开生药铺的老板。因为该地方圆百里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要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有一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来到这药店问老板吃什么药?老板说退热吃“羚羊角”五分羚羊角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求你少要点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穷人没办法,只好回家守着孩子痛哭。正巧外面来了个讨饭花子,听说这孩子发高烧,家里穷得无钱买药便说:“退热不一定非吃羚羊角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有一种药不花一分钱”,“什么药?”“你到河塘边挖些芦根回家烧汤喝,芦根治病效果好。”穷人急忙去挖了些鲜芦根回家煎汤给孩子服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烧,穷人十分高兴,就和叫花子交了朋友。从此这里人们发热时就再用不着求那老板了,芦根就成了一种不化钱的退烧药。
芦根,又名芦柴根、芦通根、芦苇根、芦头根、芦柴、苇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鲜根。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解渴止呕。具有利尿解毒,清凉镇呕、用于热病口渴小便赤热以及黄疸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咳嗽,痰黄稠粘;肺痈咳嗽,吐醒臭脓痰;胃热呕吐、呃逆及热病后期,津液不足,口干舌红等病,都可鲜芦根捣烂绞汁内服。也可配伍其它中草药服用。
43、养血舒郁合欢花
传说,古时候彝族聚居地楚雄乃是一个知府的住所,这个荒淫无耻的好色知府建造了一座“天仙园”,专门挑选漂亮的姑娘供上方官吏寻欢作乐,使许多彝族姐妹陷入火坑。后来,有位叫咪依鲁的美丽姑娘为解救彝族姐妹,便自愿来到“天仙园”当侍女。几天之后,咪依鲁头上插着一枝浸过剧毒物质的马缨花来“天仙园”侍候各路仕官,伺机将浸过剧毒的马缨花放入酒中与仕官们对饮,这些好酒色的官吏一杯接着一杯和咪依鲁对饮起来,不一会儿便毒性大发而死,咪依鲁也安祥地闭上了眼睛。为了纪念咪依鲁舍身相救的崇高品质,人们便把马缨花叫做“合欢花。”
自古以来,昼开夜合的合欢花是使人团结友爱、欢乐愉快的象征性植物。每年的六、七月份是合欢花盛开的季节,那一朵朵伞房状的头状花序,簇生于叶腋或密集于枝端,三个一丛、四个一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美丽绝伦,让人充满一种“家和万事兴”的幸福感觉。
合欢花不仅象征欢乐祥和,而且还有着一定功效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记载:“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合欢花,又名马缨花、夜合花、夜合米、合欢米。味甘,性平,有养血、舒郁、清心、明目、安神、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理气解郁,治疗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疾、咽痛、痈肿疼痛等病症。已开放的花,习惯上认为功效不及花蕾。
44、解郁散风话杏仁
《红楼梦》中贾母深谙养生之道。第五十四回这样描述,“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众人在大观园玩乐至深夜。贾母说:“夜长,不觉有些饿了。”凤姐儿忙回答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罢。”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贾母笑道:“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凤姐儿又忙道:“有杏仁茶。”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贾母深知夜食油腻和过甜食物,都会伤害内脏,影响消化,最后选中了喝清淡去油腻的杏仁茶。
相传,明代翰林学士辛士逊夜宿青城山道院,梦见黄姑传授秘方:每天早上食杏仁7枚,可延年益寿、耳聪目明。此后,辛士逊坚持食杏仁,果然至老肢体轻健,心力不倦。
据研究,杏仁营养很丰富,每500克杏仁含蛋白质120克,脂肪240克,钙649毫克,磷929毫克,铁17.9毫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
杏仁,又名苦杏仁、光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干燥成熟种仁。味苦、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能止咳定喘,润肠通便。其药用功效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便,温则行疾;药学家李时珍认为:“杏仁能散能降,故可解郁散风,降气润燥。” 杏不仅是延年益寿之佳品,杏的果、仁叶、和树皮、树根均可药用。杏仁分苦杏仁和甜杏仁两种,临床应用多以苦杏仁为主。
45、延年益寿话灵芝
据传说,秦始皇为了长生不死,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到蓬莱仙岛去寻找不死之药“灵芝仙草”。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白蛇传?盗仙草》中,更是绘声绘色描述白蛇白素贞上仙山盗来灵芝仙草,给许仙一吃便“死而复生。”。从这个传说中反映出古人对灵芝的信奉,认为灵芝是世间不可多得的还魂仙草;同时也可看出古人早就知道灵芝能救危急病人,起“死”回生,临床应用抢救惊厥昏迷过度者(假死),这与灵芝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有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灵芝视作珍贵药物,由来已久。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把灵芝列为上品,认为它有益心气、增智慧、补精气、坚筋骨、好颜色的功效。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灵芝确有一定的滋养强壮作用。但对于健康人来说,没有必要服用灵芝,久服之后还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灵芝,又名灵芝草,其实并不是草,而是一种无毒菌,为多孔菌科植物。味苦,性平,无毒。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文献《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分为紫芝、赤芝、青芝、黄芝、白芝、黑芝等六种现代所见的灵芝,主要是紫芝和赤芝两种。郭沫若在《题灵芝草》中写道:“茎高四十九公分,枝茎处处有斑纹。根部如髹光夺目,乳白青绿间紫金。”正因为灵芝形状奇特,光彩夺目,加之生长环境特殊,采集不易,使人感到神秘,各种神话传说也就应运而生。
46、燥湿健脾用苍术
相传从前在茅山观音庵,有个会看百病的老尼姑,在方圆百里享有盛名。但这老尼姑既贪财又懒惰,对没钱的病人常常用些不济事的便宜药打发了事,又由于懒惰,上山采药的苦活也就落在了小尼姑一个人身上。这可苦了小尼姑,因为她只知道漫山遍野埋头挖药,却不懂药性。有一次,一个患了吐泻重症的穷人前来向老尼姑求药,老尼姑因嫌弃穷人身无分文,硬是把穷人给赶走了。心地善良的小尼姑见状非常气愤,便偷偷追随出去将老尼姑认为没用而扔掉的一把开白花的药草给了那个穷人。
事后,小尼姑又后怕起来,担心药草会吃坏了那个穷人。谁知过了几天,奇迹竟发生了,这穷人竟来到观音庵,千恩万谢小尼姑的药草治好了他的吐泻病。老尼姑颇感受奇怪,私下严审小尼姑偷的是何药。经小尼姑仔细查认,终于找到了这种药草。后来,小尼姑不堪受气,逃出观音庵回家还俗,并拜当地一老郎中为师,整日挖药、认药,并渐识药性。她逐渐发现当初那种药草有点像白术,不过开白花,根苍黑,便将其从此唤作“苍术。”
苍术,又名苍茅术、穹窿术、南苍术、茅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的干燥根茎。味苦、辛,性温。香气浓郁,归脾、胃经。有燥湿健脾,化湿解表,祛风湿明目之功效,除了能用于治疗湿滞中焦引起的吐泻、脘腹胀闷等症外,还可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眼目错涩等症。
47、滋阴益肾旱莲草
相传唐代有个叫刘简的人,平生爱慕仙道,听说哪里有名山仙迹,定要去游览拜访。开元(公元七百一十三至七百四十一年)初年刘简遇一位自称“虚无子”的采药老人,虚无子被刘简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便把他带到自己的药园参观。虚无子对他说:“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长寿是可望的。”虚无子指着水池边一种长得墨绿匀嫩的草说:“别以为只有高山上的灵芝是仙草,这水边也长仙草,我就是常食这种草药,活到百岁而发不白,耳聪目明的。”临别时,虚无子送给刘简一包药种,让他回去后种在水池或水田边,苗长到二十厘米以后即可开始服用。嫩时可当菜吃,夏秋可采鲜茎叶煎水喝,每天用本品一百克左右。冬天则用阴干的茎叶,每天三十克煎水饮用。长期坚持,必有所成。刘简回家后按照虚无子的吩咐,种植、食用,果然也活到一百多岁而发不白、耳不聋,还能看清书上的小字。因这种植物叶墨绿,刘简便给它取名为墨斗草或旱莲草。
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墨斗草能使动物退化的免疫器官重新恢复到正常,进而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免疫功能的降低是机体患病、衰老的主要原因。旱莲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可能是它健身、延年益寿的药理基础。
旱莲草,又名墨旱莲、墨斗草、猪牙草、墨菜、鳢肠,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味甘、酸,性凉。能凉血、止血、补肾,益寿延年。
48、行气止痛佛手柑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青年农民周德,早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十分孝顺。其母患有胸闷肋痛之病,发作时胸腹胀满,隐隐作痛,不思饮食。周德看着母亲病痛的样子,心情焦虑,夜不成寝,只是苦无良方。
一天傍晚,周德荷锄回家,走到村头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求医问药。周德挤入人群,向老者说明母病,求问老者有何良方。此时天色已晚,老者急欲赶路,遂取纸笔疾书数语,递给周德,嘱其按照字条去做,必能医好母病。周德回家打开字条灯下细看,上面写着“南山巅,佛手柑。山岭高,山路险。是孝子,不畏难。采得佛手柑,一半闻香味,一半入水煎。孝心可以感天地,高堂母病定能痊。”周德看罢,暗下决心,为治母病,千难万阻也要上山走一趟。他克服山路陡峭,荆棘丛生等险阻,终于登上山巅。找到了佛手柑树,树上结着金黄的佛手柑。走近佛手柑,但闻清香扑鼻精神顿时一振,一切乏累全都消散。周德大喜,遂将佛手柑采摘回家,按老者所嘱,给母亲服用。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周德母亲果然痊愈。因果实顶端开裂如手指状,酷似佛象的手,故名“佛手柑。”
佛手柑,又名金佛手、佛手。味辛、苦酸,性温。入肝、脾、胃、肺经,有舒肝理气,燥湿化痰,理气开胃之功效。雅称“金佛手”,集药用观赏为一体,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
49、腰膝酸痛用杜仲
很久以前,在福建的太姥山下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姓杜的老伯,膝下有三个儿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村庄里有不少人得了一种怪病:腰膝酸痛,头晕目眩,全身疲倦。日子一久,便丧失了劳动力,连行动都很困难。杜老伯七十多岁那年,不幸也染上此病,因年老体弱,经不起折腾,不久便与世长辞了。
悲痛欲绝的三兄弟,料理完父亲后事,决定到太姥山上去寻师访友,采信药材,解救乡亲。但由于太姥山峰险崖恶,又有急流险瀑,毒蛇猛兽,要征服这些艰难险阻并非易事。为了找药,杜家三兄弟争着要上山,互不相让,最后以抽签形式决定。杜老二抽中,并发誓说,“不达目的,决不回家。”
一晃三年过去了,杜老二在山上既没采到药,也没求得秘方,心急如焚。一天晚上,在梦中见到了太姥娘娘。太姥娘娘对他说,就在洞顶的石缝间有一棵大仙树,叫“丝连木”,只要将树皮采回去煎煮,病人服下此药汤便可痊愈。杜老二一觉醒来,果然在洞顶找到那棵大树,剥下一篓树皮赶回家。分发给村里病人服用。不久,大多数病人都有恢复了健康。杜老二却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了。为了纪念善良无私的杜老二,便将“丝连木”改名为“杜仲”,因“仲”字有第二之意。
杜仲,又名思仙。味甘、微辛,性温。入肝、肾二经,其主要功能为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降血脂和安胎等作用。
50、补血扶正用阿胶
相传很久以前,民间流传着一种怪病,病人面黄肌瘦,卧床不起,直到气喘咳嗽、咳血而死。一时间万户萧疏,村镇冷落。当时,山东东阿县魏家庄有位美丽聪明的姑娘名叫阿姣,她的父母也不幸身患此病,双双去世。阿姣为使众乡亲脱离病痛,只身赴东岳泰山寻求治病药草。一日,路遇一鹤发童颜长老。长老告知,病可治,药难得:要用一头小黑驴的皮,而这驴是老种蛟龙驹,凶猛异常。阿姣想着众乡亲的病痛,急忙拉着长老说:只要能救人苦难,豁出性命也心甘!长老听了,微笑点头,阿姣立刻拜师学艺。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把七十二路剑法练得精通,即拜别恩师,到深山去寻找小黑驴。经过一番苦斗,阿姣制伏了小黑驴,即按长老吩咐,熬制驴皮。阿姣在锅内添八八六十四担泉水,烧九九八十一担桑柴,熬七七四十九个昼夜,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出锅了。病人服一个好一个,想找恩人致谢时,长老和阿姣都不见了。人们说,长老是药王菩萨下凡,把阿姣带上仙山当药童了。为了纪念阿姣姑娘,后来就把药胶叫作“阿胶。”又因此胶产于山东阿县,又用当地得天独厚的阿井水煎熬而成,故名阿胶。其中,以慈禧赐名的“福字牌”阿胶列为上品,名扬天下。
阿胶,又名驴皮胶。味甘,性平,是一味补血止血的良药。还具有滋阴养肺的作用。主治血虚萎黄、呕血、便血、尿血、崩漏及阴虚肺燥咳嗽,凡虚烦失眠,手足抽动,久咳少痰及多种出血症。
51、祛风散寒用羌活
相传唐代,有一个名叫刘师贞的人,其兄患风湿顽症多年,长期卧床不起,家人遍访各地验方屡试,皆无良效。一个晚上,刘师贞梦见为治兄病自己四处访医忽遇见一位老翁,师贞上前求教道:“我兄患有严重风湿病,虽经多方治疗,仍无良效,请问有何办法治疗?”老翁道:“你兄所患风湿,一般药物是治不了的,有一种药物可治,就是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愈。”说完后老翁就不见了。师贞便知此是仙人托梦,连忙记住药名。可是他查遍了所有的医药书籍也找不到胡王使者这种药,只好走访名医药农,竟无一人知道是何药物,师贞十分着急,寝室不安。就在此时师贞又做了一个梦,梦见逝世多年的老母亲,师贞向母亲诉说了哥哥的病情。并告知“曾有一仙人托梦授方,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治,但无人知道胡王使者是何药物?”其母连忙告知道:“胡王使者就是羌活。”师贞醒后即用羌活浸酒给兄饮服,兄的多年顽疾果真慢慢痊愈了,从此,人们便知道了羌活的祛风湿作用。
羌活,又名川羌、西羌、蚕羌、大头羌、竹叶羌、胡王使者、追风使者,为伞形科植物羌活的全草。味苦、辛,性温。能祛风去湿,解热止痛,解表散寒。并将其划入解表药类,临床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证。现代研究证明羌活含有挥发油,油中含有蒎烯、柠檬烯、萜品烯醇等分。除了治风寒、风湿病外,还可治脑血栓、中风及心脏病。
52、补肝益肾沙苑子
据传唐玄宗之女永乐公主少时体弱多病。“安史之乱”时奶妈带他逃到荔县沙苑,被一位70岁老人收留。她每日除家常便饭外,常喝老人给她配制的一种茶,两年之后,公主竟病患全无,脸色红润、眼睛明亮,娇美动人。后她离别时,老人又送她一葫芦药,并说:“此药既可治先天不足,又可治后天之伤,你留着备用吧!”公主回宫后将此药献给皇兄肃宗,肃宗连服半月,便觉精神充沛,目明心爽,便赐其药为“沙苑子”,并指定为大唐贡品。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沙苑子中含有与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有密切关系的必需之微量元素,如造血不可缺少的铁与铜、内分泌激素的关键成分锌与锰等,并且还有较为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这就是沙苑子神功奇效所在。
硒元素是在1957年被发现的一种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机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一个构成部分。这种酶具有抗环氧化和抗过氧化作用,因此能阻止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形成。
沙苑子,又名潼蒺藜、夏黄草等,为豆科植物。味甘,性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固精的功效。主产于陕西大荔县沙苑一带,其学名为皇帝亲赐。可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尿、白带等到症。《本草纲目》上曰:“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颇有良效。
53、养血安神何首乌
传说,顺州南河县的何田儿,因为体弱多病,到了58岁还没有娶妻,眼看就要绝嗣了。有一次,何田儿喝醉了酒睡在山里,看见两株藤草相隔三尺,但苗蔓能定时交合,费了很大劲才解开,解开了又相交在一起,觉得很奇怪。天亮后,何老汉挖了一棵带回家中,但无人识得。后来遇到一位深山里的野老,告诉他说:“你既然至今尚无子女,身体又不好,何不把这个药吃来试试。于是何田儿把它晒干,捣成粉末,每日空服用米酒送服一钱。一年后,奇迹出现了,数月后,何田儿旧疾皆愈,头发变黑,面容显得年轻多了。后来娶妻成了家,十年之中生了几个儿子,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何能嗣。他又把这种药给儿子延秀吃,他和儿子何延秀,都活到160岁。延秀又如法炮制,给自己的儿子,何田儿的孙子吃,孙子也活到了130岁,头发仍乌黑如漆。后来孙子便取名为何首乌。后来汉地人就把这种草药也取名叫“何首乌。”其藤叫夜交藤或首乌藤。
何首乌,又名山首乌、赤首乌、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味苦、甘、涩,性微温。入肝、肾经。制熟后,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还可涩精止带,能养血安神,为滋补良药。它有扩张血管和缓解痉挛的作用,可使脑细胞和头发获得足够的血量,因而使面色红润有光泽,精力充沛,须发乌黑。
54、止呕镇痛吴茱萸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有个特产叫吴萸。当时吴国弱小,每年都要向楚国进贡礼品。有一年,贡品中加了吴国的特产中药材吴萸,楚王看后大怒道:“区区吴国,竟敢以此物作为贡品,耻笑我楚国!”吴国使者听后大惊失色。这时,楚国一个姓朱的御医上前进言道:“吴萸可以治疗因寒冷而致的胃痛,并有止呕止泻作用。大王您因常有腹痛,所以吴国才进贡吴萸,如果拒绝岂不有损两国关系么?”“别说了,我不要这个。”吴国使者战战惊惊退出王宫。朱御医追出来安慰他道:“别伤心,这个吴萸我要了,以后对楚王会有好处的。”随后把吴萸的种子拿些到自家的庭院种下来。
几年过去后,有一天,楚王腹痛复发,剧痛难忍、大汗淋淋,其他御医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朱御医用吴萸给楚王煎服,二三剂后腹痛全消,接连服几剂楚王的痼疾就断根了。楚王问道:“何药如此神效?”朱御医答道:“这就是数年前吴国贡品中的吴萸。”有一年秋天,楚国瘟疫大流行,朱御医接受楚王之命,用以吴萸为主的中药治疗,使许多人起死回生。楚王龙颜大悦,念朱御医救治有功,将吴萸改名为吴朱萸,并在朱字上方加了草字头,故成现在名称吴茱萸。
吴茱萸,又名吴萸子、茶辣、伏辣子、臭泡子,曲药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果实。味辛、苦,性温。能温中散寒,止呕镇痛。治胃寒作痛和因食生冷引起的腹脘疼痛,呕吐,腹泻更为有效。
55、鼻病良药辛夷花
传说古代有位姓秦的举人,得了一种怪病,不停地流鼻涕,经常被鼻涕堵塞得头昏脑胀、香臭不辨、茶饭不思。而且,由于鼻臭难闻,惹人生厌,即合是妻儿,也对他退避三舍。天长日久,秦举人成了“孤家寡人”,万念俱灰,欲寻短见。
那天,正当秦举人准备在山上寻短见时候,一位好心的樵夫经过,得知情况后,劝慰道:“天下这么大,何不到外地去求医呢?或许还会有治愈的希望。”他听了觉得有理,便听从了樵夫的劝告,回到家里收拾行李,打点盘缠,带着家仆出门去了。
他跋山涉水,不知走了多少地方,仍未找到名医。后来到了东方一个夷族聚居的地方。有一天,他去寺庙拜神求佛,碰巧遇见了一位精通医术的老和尚。老和尚细问了他的情况后,从寺庙里的一颗树上摘下几朵紫红色的花蕾,并嘱咐他每天早晚用这种花煮鸡蛋吃。就这样,一连吃了半个月,举人的怪病果然痊愈了。秦举人带着树种回家了,并将树栽在庭院里。几年后,树长得郁郁葱葱,花蕾也多。他用这种花给人治鼻病,都很灵验,因此成了当地的名医。人们问他这花叫什么名子,他也不曾得知,只记得是辛亥年从夷人和尚那里带来移栽的,于是便取名为“辛夷花。”
辛夷花,又名木笔花、玉兰花、春花树花、木笔、木兰、春花,味辛,性温。能祛风,发散,通鼻塞。主治感冒头痛,过敏性鼻炎。
56、肾虚腰痛补骨脂
相传,唐朝元和年间,75岁高龄的相国郑愚补皇上任命为海南节度使。年迈体衰的郑相国只好马不停蹄地去赴任。旅途劳顿和水土不服,使他“伤于内外,众疾俱作,阳气衰绝”,而一病不起。
后来,诃陵国李氏三番登府推荐中药“补骨脂。”郑相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按照李氏介绍的方法,服后七八日,渐觉应验,又连服十日,众疾竟霍然而愈。后郑愚常服此药品,82岁时辞官回京,将此药广为介绍,并吟诗一首:“七年使节向边隅,人言方知药物殊;奇得春光采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
补骨脂的治病验方颇多,如治肾阳虚腰痛,取补骨脂12克,胡桃仁30克,杜仲、肉苁蓉、续断各10克;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取补骨脂、大枣各15克,肉豆寇5克,生姜10克。
近代药理研究发现,补骨脂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和抑制肉瘤的作用,并有雌激素样作用,可用于因化学及放射疗法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亦可用于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多种出血性疾病。
补骨脂,又名破故脂、破故纸、黑故纸、故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味苦、辛,性大温。入脾、肾二经。能补肾暖脾,固精缩尿。主要用于肾阳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腰痛、膝冷、尿频、肾冷精流等;阳痿遗精,小便次数多、遗尿。也用于调理脾胃功能,如慢性腹泻和治疗肾虚咳喘等症。
57、清肺凉血芙蓉花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都有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名叫芙蓉。她常去锦江边上淘米。每次总有一条大鲤鱼在她面前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好心的姑娘总是投米喂食,时间一长,这鲤鱼对姑娘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这天,姑娘又来到锦江边上淘米,鲤鱼突然告诉姑娘一个秘密:“黑龙将于五月初五大发洪水,降灾于成都”,并要姑娘快走,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免遭杀身之祸。姑娘听后,忧心如焚,她飞快地奔向村去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众乡亲,很快大家就撤到了安全的地方。
五月初五这天,黑云压城,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洪水暴涨。黑龙张着血盆大口,向姑娘猛扑过去。芙蓉也毫无畏惧,挥舞宝剑,跃入水中,勇敢迎战。也不知战了多少回合,一直战到灌县的斗鸡山下,山上一位叫金鸡的小伙子也拨剑相助,力战黑龙。在金鸡的配合下,黑龙终被击毙,而芙蓉姑娘终因伤势过重也英勇地牺牲了。姑娘的鲜血沿江飘流,流到成都,化为朵朵绚丽的红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善良的姑娘,就把这花取名为芙蓉花,而把成都叫做芙蓉城。
芙蓉花,又名木芙蓉、木莲花,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味微辛,性平,无毒。能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在民间,早就有把芙蓉花、叶捣烂,敷于患处,其消炎解毒殊有神效。
58、 凉血解毒金针菜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期。当时由于社会混乱,瘟疫流行,人民遭遇十分痛苦。他所行医之处,大多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有一年,江苏泗阳地区瘟疫流行,死者甚多。华佗行医到此,日夜为人治病,既施药,又针灸、挽救了众多人生命。一天,忽然一队曹兵来找华佗,说是曹操头痛不已,坐卧不安,虽经医官治疗和遍请良医,皆不奏效。曹操手下的谋士向他推荐华佗。于是曹操派人来请华佗。华佗不从,曹兵以刀相逼。这天夜里,华佗转辗反侧,不能安眠。朦胧中忽见一仙人,手持一把金针,吩咐华佗如此这般,然后,将金针向他怀里一扔,便走了。华佗醒来,果然在贴胸处摸到一把金针。第二天,华佗含泪上了马车,向送别的人们说道:“各位父老,今有一束金针,送与你们解救灾难吧!”说完手一扬,一束金光飞向四面八方。众人随着金光望去,只见满山遍野长满了叶青青,花黄黄的植物。人们采其花蕾煮水喝下去,慢慢地止住了瘟疫。并给这黄取名为金针菜。金针菜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地传达室遍了全国各地,经过人们的尝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是一道美味佳菜,于是人们把它从野生中栽培出来。古诗称赞金针菜“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真金。”
金针菜,又名黄花菜、萱草花,古称忘忧草。为百合科萱草的花卉。,味甘,性平。可以养血平肝,清热除湿,凉血解毒,利水消肿等。
59、利尿化石金钱草
从前,有一对恩爱的乡下夫妻,结婚五年,育有一子,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可是有一天,年轻的丈夫突然患胁腹剧痛死去了。妻子为此痛不欲生,但又觉丈夫病死蹊跷,于是请来一方名医检查丈夫的死因。医生对死者进行了剖腹,最终从胆囊里取出了一块小石头,并断定是这石头作祟,“疼”死了病人。
妻子深切怀念丈夫,便把这石头放在一个用线织成的网兜里,整日带在身边。那年夏天,她为家计每天上山砍柴,半月下来,忧郁加疲劳使她累倒了,看着年幼的的孩子,想起丈夫,她心灰意冷,不由又拿出小石头抚摸,可她这时却奇怪地发现石头小了许多。她来了精神,立即去请教医生,医生问罢又思忖良久,怀疑她砍柴时遇到了能消石的药草,于是带她快步上山去寻个究竟。
他们发现,在她砍柴的地方长满了一种有着圆状心形绿叶、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并最终确定就是这种草使石头缩小了。后来医生遇到同类病人反复验证,都十分见效。那年代,区区药草能愈如此重症实属珍贵,而那亡夫妻子的痴情更是珍贵,贵于金钱啊。于是医生把药草唤作“金钱草。”
金钱草,又名落地金钱、铜钱草、活血丹、连钱草、遍地香、透骨消,为多年生匍伏草本,有香气。味甘淡,性微寒,归肝、胆、肾、膀胱诸经。利尿化湿,清热解毒,消肿健胃,尤擅长化石排石。
60、 清热解毒金银花
很久以前,栾川一带痢疾大流行,因得不到及时治疗,死者不知其数。当地有个财主认为这是发财的机会,便雇用了几名药工,开了个药房,抬高药价,牟取暴利,害得老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一日,不知从何处来了两个孪生姐妹,长得天仙一般。姐姐金花,发髻上别一支亮闪闪的金簪;妹妹银花,发髻上别一支亮闪闪的银簪。一夜间,她俩就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竹楼和一道篱笆小院,院里还长着青枝绿蔓的花草,引得乡亲们围在院外观看。姐妹俩忙招呼大家进去,并说她们以医学为生,欢迎大伙儿前来就诊。说来也怪,那些捂着肚子来的人,经两姐妹采院中鲜花熬成的汤液服下,病竟全好了。一时间两姐妹的名声远扬,就诊者络绎不绝。
财主因药房门前日渐冷落,气得暴跳如雷赶来,扬言要火烧竹楼,抢走姐妹俩。这时,竹楼里卷出团团浓雾,遮得天昏地暗,等到雾消烟尽时,竹楼上姐妹俩已踪影全无,只有那些花草还在争艳斗奇。藤蔓上开着金银二色的小花,颇似金花、银花头上的簪子,人们将这花取名为“金银花。”财主气得七窍生烟,令人将花草全部拨掉用刀剁了。这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将零碎的花草枝蔓抛向高空,又撒向大地各处。紧接着雷电交另,大雨如注,直浇得财主及随从们抱头鼠窜。
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花、二宝花、老翁须、二色花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味甘、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61、解热消痈鱼腥草
传说,浙江绍兴地区在春秋时期是越国的地界。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才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以报忘国之仇。勾践回国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食,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勾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亲口尝野菜中毒后,勾践终于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并且这种野菜生长能力特别强,像韭菜一样,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野菜渡过了难关。而当时挽救越国民众的那种野菜,因为有鱼腥味,便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肺炎、咯血、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流感、肺癌、化脓性关节炎、习惯性便秘、急性细菌性痢疾、鼻炎、咽炎、荨麻疹、前列腺炎、血管瘤等。治疗肺脓肿(肺痈)和肺结核(肺痨)每天1~2两,用水煎服。
鱼腥草,又名鸡心草、鸡药草、鸡虱草、侧耳根、狗贴耳、蕺菜、臭菜、臭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味辛、性微寒,入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之功效,还可治皮肤疮疖肿毒、妇女外阴瘙痒、痔疮、肛痈、尿路感染等。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
62、抗癌消肿相思子
相传,在北宋仁宗年间,皇帝赵祯早晨起床忽然腮痛肿硬,御医用“如意黄金散”外敷,同时内服“普济消毒散”,数日不见效,反而病情加重,,金口难开,痛苦难忍。宫廷御医十分惊惶,便下诏求医。一个号称赞宁的道士见了皇榜,心中不觉一喜,认为此病有何难哉,只要用相思子便可治愈!于是,他揭榜进宫。道士用相思子研末与鸡蛋清调成糊状,称之为“万应解凝膏”,呈献皇上,赵祯敷上几天,竟逐渐消肿痊愈了。相思子半截红,半截黑,红黑相应成趣,光泽晶莹耀眼,非常引人心醉,深受古今中外医家的喜用。它在中医药应用中有着悠久历史,始载于《本草纲目》,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相思子虽然好看,但它是名副其实的“中看不中吃”的东西,在临床上一般都作为外科用药,常用于拔毒排脓等到病症。相思子在异乡医坛也有一席之地,美洲人常用此治疗皮肤病,荷兰人制成治小儿鹅口疮的搽剂,其它国家还有用浸剂治慢性颗粒状眼疾病,据说常获奇效。
相思子,又名相思豆、鸡母珠、红豆,为相思藤树的种子。味甘,性平,有大毒。能杀虫,拔毒排脓。用子研粉调涂可治疥癣,痈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相思子既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又兼有避孕功能。相思子含有剧毒的相思子毒蛋白及多种毒草蛋白,这种毒草蛋白是具有毒草性的抗癌活性成分,对细胞蛋白质合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63、安神健体柏子仁
相传在汉武帝当政时,终南山中有一条便道,为往来客商马帮的必经之路。有一年,人们传说山中出了个长发黑毛怪,其跳坑跨漳、攀村越岭,灵如猿猴,快似羚羊。于是人心惶惶,商贾非结伙成群不敢过山。消息传到县令耳中,县令怀疑是强人剪径而耍的花招,于是便命令猎户围剿怪物。
谁知捕获的怪物竟然是一位中年毛女。据毛女说,也原来是秦王的宫女,秦王被灭后逃入终南山,饥寒交迫,无以充饥。适遇一白发老翁,教她饥食柏子仁,渴饮柏汁。初时只觉苦涩难咽,日久则满口香甜,舌上生津,以至于不饥不喝,身轻体健,夏不觉热,冬无寒意。时逾两百多岁仍不见老。黑毛女生服柏子仁长寿的消息一出,世人争相服用。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柏子仁内含大量植物脂肪和少量挥发油,虽不是长生不老之药却对阴虚精亏、老年虚秘、劳损低热等虚损性疾病大有裨益。
柏子仁,又名侧柏子、扁柏子、香柏子、柏实、柏子、柏仁,是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味甘、辛,性平。入心、脾、肝经。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敛汗生津、滋养强壮的功效。主心悸、安五神、益气血、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的功效。
64、治疗气痢用荜茇
古籍《独选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气痢”病,放屁不止,控制不住,遍请名医治疗,百药无效。眼见病情日趋严重,便下诏搜求方药。于是下了皇榜征招能治此病的神医。当时皇宫仪队里的一张姓人士揭榜献方。以牛奶煎煮荜茇,令唐太宗内服,治愈了他的“气痢”痼疾。唐太宗大喜,赐封张某为“五品官。”谁知丞相魏征却一直推诿不办。不久唐太宗旧疾复发,仍按前法取效,便质问魏征:“献方人有功,为何不授官职?”魏征说:“臣不知授他文官,还是武官?”唐太宗一听,悻悻地说:“足可以授三品文官了!”便一纸下令封为“三品文官。”谁也未料到,小小一味荜茇,居然成了加官的敲门砖。
这人献的原方是:牛乳250克、荜茇15克同煎煮。取汁一半空腹喝下,日饮一次。唐刘禹锡对这件事也作了记载,并说此方经过多次实验,对治疗虚寒内冷的病症很有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牛乳荜茇治“气痢”有效。他认为“气痢”是由于寒热不调引起,牛乳,性微寒,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之功效。荜茇,性温热有温中散热、下气止痛之效。一寒一热,使阴阳得到调和,所以适用此症。
荜茇,又名毕驳,为胡椒科藤木植物荜茇的未成熟果实。味辛、性热,入胃、大肠经。有温中止痛之功,能散胃肠寒邪而止痛。
65、却老圣药枸杞子
传说,古时有一个出差西河的路人,见到一位貌似十五六岁的姑娘杖打一位八九十岁的白发老翁,老翁却甘愿受责,路人十分奇怪,便问那姑娘,老人是她什么人,为什么打他?不料,姑娘回答说被打的人是她曾孙。因为有好药不吃,以致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路也走不动了。路人又问姑娘多大岁数,姑娘回答说,才372岁。路人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姑娘吃了什么仙药?姑娘说不是仙药是草药,这种草药有5个名字,春天叫天精;夏天叫枸杞;秋天叫地骨;冬天叫仙人杖,又叫西王母杖。此药甘平无毒,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若一年四季不断服食,就可以与天地齐寿。
清末民初的中医中药学者、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李清云,他生前披露自己的长寿之道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现代医药学研究认为,枸杞子中含有“维生素X”,也称“驻颜维生素。”枸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纤维内蓄积、促进肝细胞的新生、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枸杞的返老还童作用表现为:可剌激性腺及内分泌腺,增强荷尔蒙的分泌,故有“却老圣药”美称。
枸杞子,又名地骨子、祛老子、枸子、天精、地仙、却老,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常服可轻身不老,益寿延年。
66、散寒治疝荔枝核
相传,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有位南方的诗友来看望他,还带来一些刚成熟的荔枝。于是两人一边研究诗稿,一边品尝鲜美可口的荔枝。这时,他的妻子春兰进来,看见桌子上摆着许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随手放在桌子的抽屉里。
一个月后,白居易因受凉得了疝气病,行动不便。春兰到郎中家取药,郎中问明情况后,把预先包好的一包中药给了春兰。春兰回到家,因为家务活儿忙,没有立刻煎药,就顺手放在原先放荔枝核的抽屉里。过了一会儿忙完了,春兰从抽屉里拿出郎中包好的中药,打开一看,是几粒荔枝核。她忽然想起了自己存放的荔枝核,“是不是拿错了?”于是打开另一纸包,一看也是荔枝核,两个包儿一个样。她低头思索了一会儿,难道郎中给的药能治疝气病?为了慎重起见,春兰又到郎中家询问,郎中说他给的就是荔枝核,荔枝核是治疝气病的良药,他曾治愈不少疝气病人。春兰这才熬了荔枝核水,让白居易服用。没过几天,白居易疝气病就好了。以后,他逢人就说,荔枝核能治疝气病。后来,白居易到京城居住,又告诉了一个御医。御医在修“本草”时,收集上了荔枝核,就这样,荔枝核成为中药流传下来。
荔枝核,就是吃荔枝剩下的果核,味甘、涩,性温,理气散结止痛。后世的《本草刚目》记载:“荔枝核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剌痛。”。是散寒祛湿佳品,是治疗因寒而致的疝疾、胃痛等症。
67、癥瘕腹胀话砒霜
相传李时珍刚出道行医时,运气不济,虽然病人不少,但疗效总是欠佳,尽管李时珍诊治疾病时小心,但仍然磕磕绊绊。有一次,李时珍治疗一个脾胃虚弱的病人,为了小心谨慎,时珍给他仅开了一包甘草粉,嘱其回家拌饭服。但没想到患难者在回家途中,买了一碗面条,当时因为没有筷子,患者就随手在路边折了两根小棍当筷子将面吃了,同时,药也吃了。结果回家没有多久这个患者就死了。原来这名患者随手在路边折的是甘遂的茎,甘遂反甘草,吃了就会死人。出了这件事后,时珍感慨不已,以后诊治疾病更加小心。
后来李时珍迁到另一地方继续行医,一天,有人来请李时珍出诊。时珍走时忽想起还有一个病人要来取药,就告诉妻子说该病人来取药时就将灶台上那包药给他,随后就出诊去了。回来后,李时珍发现那包药还在那里,倒是旁边的一包砒霜不见了踪影,仔细一问,结果真是其妻将药拿错了,误将在灶台焙烤的砒霜当成另一患者的口服药发给了患者。吓得时珍赶紧往那位患者的家跑去。刚跑了一半,就碰上患者的家属高高兴兴地朝这个方向来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患者家属正是来感谢他的。原来这名妇女患的是“癥瘕”,腹胀疼痛,闭经。服用砒霜后,立刻解出一盆的黑血,肿大的腹部随即消了,疼痛也消失了。经过这两件事后,时珍万分感慨,运气不济时甘草也要医死人,时来运转时砒霜也能治好人。
68、泻下利水牵牛子
传说,很久以前,伏牛山有一对双生姐妹,她们在刨地时,刨出个白光闪闪的银喇叭。神仙告诉她们说:金牛山里有一百头金牛,这只喇叭就是开金牛山的钥匙,打开山门之后,人进去,抱回一头金牛,可吃喝一辈子。但有一条,不能用嘴吹,一吹金牛就变成活牛跑出来。姐妹俩想了半天,最后决定把金牛变成活牛,分给穷苦的乡亲们。于是,姐妹俩告诉了乡亲们并打开了山门,姐妹俩跑进去一看,果然有一百头金牛,她们拿起一只,便吹了起来随着喇叭声响,金桌上的金牛都变成了活牛,顺着山洞向外冲,冲到最后一头牛的时候,这头牛被卡在了山洞里,姐妹俩怕牛卡在里面,又跑了回去,用力把牛推了出来。她们刚准备出门,可是山门已经闭合了,她俩被卡在了里面。第二天,山洞中的那只银喇叭被朝阳一照,变成了一朵喇叭花。后来,乡亲们为了怀念双生姐妹,就把这喇叭花叫做“牵牛花。”把喇叭花结的子叫做“牵牛子。”
牵牛子,又名黑白丑、二丑、胡颜,为一年生草本喇叭花的种子。味苦寒,有小毒。能泻水通便,利尿杀虫。是泻下、利水、驱虫的良药。用牵牛子研末,可治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等。治水肿二便不通,可单味研末,每次服一钱,开水送服。治蛔虫腹痛,可配槟榔、生大黄各等量,研细末每服一钱,用开水调服。因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可过大。
69、消食除胀莱菔子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有一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岁,还沉溺于酒色,窃用家里的一千多两银子,挨了其父一顿责骂。他本就虚弱的身体再加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开始像伤寒,后来渐渐神志不清,卧床不起。
其父请来一位郎中,每日用独参汤治疗。愈补痰火愈结,最后竟身僵如尸,皮下还生了上千个痰核。此时,有位好心人对其父说:“叶天士是当代名医,何不去请他诊治?”
叶天士来后,经细心诊视,说道:“你们认为他无救了是不是?我看,若现在重打他四十大板也死不了。”其父一听叶天士出言不逊,对他说:“我儿子得病后,光吃人参就花了一千多两银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愿拿出一千两银子作为谢酬。”
叶天士摇头说道:“银子能让别人动心,对我却不然。我还是先治先治病要紧。”说罢,便开了一张清火安神之类的普通药方,又留下自带的莱菔子研制药末,叫病人一起服用。病人服药之后,三天能讲话,五天能坐起,一个月便如常人。全家会同亲友饮酒赏花,以庆贺公子病体康复。
莱菔子,又名罗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罗卜的种子。味辛甘,性平。能消食,化痰。有消食除胀、下气化痰的功效,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服胀,下痢后重。此外,还可用莱菔子治疗高血压。
70、利咽清肠胖大海
传说在古代,有个叫朋大海的青年人,经常跟着叔父坐船从海上到安南(今越南)大洞山采药。大洞山有一种神奇的青果能治喉病,给喉症病人带来了福音,但大洞山上有许许多多毒蛇猛兽出没,一不小心就会丧命。朋大海很懂事,深知穷人的疾苦,他和叔父用采回来的药给穷人治病少收或不收钱,穷人对大海叔侄非常感激。
有一次叔父病了,大海一人到安南大洞山采约,几个月都不见回来,父老乡亲们不知出了什么事。等叔父病好了,便到安南大洞山了解缘由。叔父回来后说:“据当地人传说,去年有一个和我口音相似的青年采药时,被白蟒吃掉了。”大海的父母听了大哭,邻友们跟着伤心流泪,说他们为百姓而死,大家会永远记住他,便将青果改称“朋大海”,又由于大海生前比较胖,也有人叫“胖大海”。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胖大海含胖大海素、西黄黄蓍胶粘素及收敛性物质。它的浸出液可明显增加肠蠕动,有催泻、利尿、利喉的作用。
胖大海,又名安南子、大洞果、青果、大海子,为为梧桐科多年生落叶乔木植物胖大海的种子,因遇水膨大成海绵状而得名。味甘、淡,性寒。入肺、大肠经。具有清肺热、利咽喉、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热结便秘以及用嗓过度等引发的声音嘶哑等症。而对于外感引起的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只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但无病不可常服,盲目使用胖大海则有损身体健康。
71、利湿退黄用茵陈
传说,华佗巡诊,遇一村妇求医,只见她眼白及全身皮肤黄染,已是病入膏盲。华佗无法,只好向那妇人表示歉意,要她另寻良医。
村妇家境贫寒,每天只能以野菜充饥。好在时值四月,百草旺盛,村妇每天都去割一种细叶的青草煮食,谁知一个月后却黄染俱消,意外地全好了。当华佗第二次遇到村妇时,见她已在山上打柴,于是惊奇地问:“是那位神医治好了你的黄疸病?”村妇见问,也就如实地将情况向华佗说了一遍。
为了证实这种野草的药用价值,华佗便割了不少这种野草,给黄疸病人服用,可是并不见效。经过了几次的失败,华佗分析认定这可能与药草的采割及季节有关。
到了次年鸟语花香的季节,华佗进行了第三次试验。他在四月份里割取了大量那种野草,给黄疸病人服用,果然给患者治好了病。华佗在实践中得知:这种野草在三月份时叫“茵陈”,四月份时称“青蒿”,具有清热、去湿和退黄的功能,它的药用价值及功能季节性很强,但一进入五月份以后便迅速失去其药用价值屯功能。所以民间便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下当柴烧”的说法。
茵陈,又名白蒿、绒蒿、绵茵陈、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的干燥幼苗。味苦、辛,性微寒。能清热利胆,去湿利尿,利湿退黄。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和胆囊炎。
文章引用: 五象雄鹰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草传奇故事
中药药名小故事汇编 -转载
42个中药药名神话小故事
灵芝--中国的神仙草
[转]中药药名小故事汇编
俗称“草中人参”,价值堪比灵芝,识货的人会挖去煲汤,十分珍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