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传奇(四)
360docflash_1_360docflash_2_
72、伤科良药骨碎补
从前,凤阳山上住着一个以采药为生的老人,养着一只聪明伶俐的小猴,以猴为伴。一天,他带着小猴上山采药,当它爬攀到悬崖顶上摘一棵草药时,小猴不幸跌了下来,前后肢均骨折,痛得凄声鸣叫。老人把小猴抱回草棚,并找来各种草药给它治伤。可是,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老人刚睡下,突然听见一阵响声,睁眼一看,只见七八只猴子从草棚的破窗口跳了进来,老人偷偷地瞧着,只见它们悄悄地走到伤猴窝边,看看它,摸摸它,又吱吱地叫几声,然后,一只老猴叫了一声,猴子们就跳出窗口走了。不一会儿,这只老猴又跳了进来,嘴里衔着一根藤蔓,藤蔓的叶子有巴掌那么大,藤蔓下结着一个鸡蛋大的块根。它走到伤猴窝边摘下块根,塞进嘴里嚼了起来,嚼烂了便吐在伤猴的腿上,再用前爪摸平,接着又摘下藤蔓上的叶子贴在伤腿上,最后用藤一圈圈地缠住伤腿。一切做好后,老猴在伤猴耳边,轻轻叫几声,便跳出破窗走了。不几天,伤猴的腿竟痊愈了。
老人按藤蔓样子,在上山终于找到了这种蔓藤。因为这藤蔓是老猴献出来的,又因为它的块根辛辣如姜,所以老人便取名“猴姜。”以后,人们因为猴姜能治跌打损伤、骨折等症,又取名为“骨碎补。”
骨碎补,又名猴姜、毛姜、石岩姜、过山龙。为蕨类植物槲蕨的根。性苦温,有补肾、接骨、活血止痛的功能。可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及斑秃,是著名的伤科良药。
73、驻颜养生用茯苓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
我国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作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而清宫中,慈禧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
其药用价值最好的当属云南出产的茯苓 称为云苓。茯苓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功用。赤茯苓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茯苓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茯神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而朱茯苓宁心安神作用强,用来治疗心悸失眠。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为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古代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老人常用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有养生之效。
74、体虚盗汗用桑叶
相传宋代时,某日严山寺来一游僧,身体瘦弱胃口极差,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浑身是汗,醒后衣衫尽湿,甚至被单、草席皆湿,二十年来多方求医皆无效。
一日,严山寺的监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后,便说:“不要灰心,我有一祖传验方治你的病保证管用,还不花你分文,也没什么毒,何不试试?”翌日,天刚亮,监寺和尚就带着游僧来到桑树下,趁晨露未干时,采摘了一把桑叶带回寺中。叮嘱游僧焙干研末后每次服二钱,空腹时用米汤冲服,每日一次。连服三日后,缠绵二十多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游僧与寺中众和尚无不惊奇,佩服监寺和尚药到病除。
桑叶除能治盗汗外,还可煎汤乘热熏洗,治风热眼红肿疼痛。农历节气霜降前后采摘,桑叶治病入药始于东汉,《神农本草经》时列为“中品”,其意是养性。现代中医习惯将它列入辛凉解表类药物中,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用,其实桑叶还有止盗汗的作用。而《神农本草经》中亦早就有“桑叶除寒热、出汗”的记载;《丹溪心法》中亦有“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汤调服,止盗汗”之妙录。近年来,不少医生用桑叶在临床上治盗汗,屡用屡效,患者不妨一试。
桑叶,又名霜桑叶、冬桑叶。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肝、肺经,能清热散风,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作用。还可治风热感冒,咳嗽 ,止盗汗的作用。
75、疏肝解郁夏枯草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忧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般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浓。众医皆施疏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
这年夏天,茂生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百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错倒在地。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药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神农是民间传说中的药仙,他解除众生疾苦之伟绩,千古传颂。
夏枯草,又名棒槌草、芒捶草、蜂窝草、铁色草、大头花、花鼓槌、棒柱头草、散血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味苦、辛,性寒,可入肺肝二经,具有清热散结,清肝明目之功效。对肝气郁结所致瘰疬,用疏肝解郁的药物,配合夏枯草清热散结,效果极佳。夏枯草有降低血压和抗多种细菌的作用,常用来治疗淋巴结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西医根据夏枯草所含的花色甙、三萜皂甙等成分,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渗出性胸膜炎、菌痢、传染性肝炎等。
76、 妇科良药益母草
传说数百年前,衢州府龙游城南有一山名“常方”,依山傍水,有一年轻孕妇在溪边浣棉纱。突然有一受伤母鹿窜过来,双脚跪在她面前籁籁发抖,低沉哀鸣,乞求于她。原来后有一猎人追它。她顿生恻隐之心,将母鹿拽过骑在胯下,并用裙子罩住,继续浣纱。猎人追来,遂部可见母鹿,她用手指向它处,母鹿幸免于难,并在她的治疗下,伤愈后欢奔而去。
几个月后,孕妇临产,肚疼两天两夜未产下婴儿,全家焦急万分。第二天深夜,孕妇痛苦声传出屋外,在山弯深谷中回荡。婆婆忽听门外有撞击之声,开门一看,只见一头小鹿嘴含一草以头撞门,之后,将草放在门槛里,点头三下而去。产妇听见丈夫、婆婆议着,记起数月前之事,认为“莫非母鹿报恩,送药来救我了。”婆婆即将草煎汤,她服药后肚子不疼了,顷刻,婴儿呱呱坠地,母子平安,全家大喜。后来又从门槛里找到一株全草,她丈夫即按草样上山采取,普救产妇,药名为“鹿含草”,因其功能对产妇有恢复元气之效,又称“益母草。”也有人将益母草烘干,研制成粉末,称“产母药”,将其制成膏剂,叫“益母膏。”
益母草,又名茺蔚子、益母蒿、鸡母草、坤草。为唇科植物益母草之全草。味苦辛、性凉。有活血、化瘀、调经之功。全草含益母草碱,对子宫有收缩作用,堪称为妇科良药。
77、脏躁虚汗浮小麦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睛,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想再说什么,忽然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家娘子近来不知何故,整日心神不宁、发怒,有时哭笑无常,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数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王怀隐关切地问:“不急,今天再来治你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是用这又瘦又空的蛀小麦起的作用,后了解原来张大户送来的麦子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小麦。
浮小麦,又名麦鱼,是漂在水面上虫蛀的麦子。味甘、咸,性凉。入心、肺经。为作用温和的止汗药,善治一切虚汗,还具有镇静,可治疗脏躁症。自流行于世,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78、风寒感冒用桂枝
相传清代浙江有一户姓倪的富户,一天,他的小妾生病。名医金慎之诊察之后,认为病人所患为伤寒。于是用了医圣张仲景的名方“桂枝汤。”由于病人体质较弱,金大夫特意只用了桂枝5分(约1.5克)。病家拿了药方到一家名叫“三益堂”的药店抓药,谁知药店柜上新来了一个伙计,他竟然把桂枝的量抓成了5钱(约15克)。病人服了取回煎好的药后,次日就一命归西了。倪家怀疑是大夫开错了药,于是把金大夫告上了县衙。经过查对药方和药渣,才发现是桂枝的药量出了致命的错误,金大夫才得以雪洗冤屈。为了警示后人,县官还命三益堂药店在死者的墓旁建立了一座“桂枝亭。”
桂枝和肉桂虽是同根生,都是来于同一“家族”的两种不同药材。但在中药里,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相互不可替代。肉桂可温中补阳,而桂枝则发汗解肌。
桂枝,又名川桂枝、玉桂枝、牡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多用于风寒感冒,身热头痛,恶寒怕风等症。桂枝无论用于外感热病或其它杂病,其功效全在一个“和”字,和表里、和营卫、和肌腠、和血脉,从而使机体气血升降和阴阳平衡。此外,桂枝还能助阳化气,用于脾阳不运,痰饮内停,背寒胁胀,小便不利。有很好的温经止痛作用,用于风寒湿痹,肩背肢节酸痛,胃寒腹痛,妇女血寒瘀滞,月经不调,经闭腹痛。
79、解热止疟话柴胡
从前有个姓胡的庄主,家里有个叫柴哥的长工得了“寒热病。”胡庄主见他已不能干活,又怕他的病传染给家里人,便想将柴哥赶出家门。柴哥哀求道:“老爷,我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现在又得了病,你老叫我上哪儿去呢?”胡庄主一听这话,故作亲热地说:“柴哥哟!你先到外面住几天,等到病好了再回来。”柴哥一出门就觉得浑身发软,两腿酸痛,行走费力,便昏倒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水塘边。
第二天醒来,柴哥觉得又渴又饿,可是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得用手摘身边的草根充饥。这样一连几天,他也没换过地方,饿了就吃草根。周围的草根吃光了,柴哥就试着站起来,忽然觉得身子有了劲,病也好了,就回到胡家。胡庄主原以为柴哥早死在荒野,不料却见柴哥还能回来,便皱着眉头说:“你怎么回来了?”“老爷,你不是说我病好了就回来吗?”。
过了一年,胡庄主的独生子也得了“寒热病”,病情和柴哥一模一样,请了多少郎中也没治好。这时忽然想起了柴哥来,派人找来后,就让柴哥去塘边挖回许多自己吃过的那种草根,煎汤给少爷喝。一连服三天,病果然好了。胡庄主大喜,想给这种草药起个名字想来想去因为这种草药是柴哥发现的,自己又姓胡,所以就取名叫“柴胡。”
柴胡,味苦,性微寒。有和解退热,疏肝开郁作用,并有阻止疟原虫发育之效。
80、跌打扭伤接骨草
传说很久以前,在云南热带雨林中,一个哈尼族老中医正在采集草药。当他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的时候,有一条大蜈蚣爬了过来。老中医举刀把它剁成两截,两截的蜈蚣在地上挣扎。可一会儿,又来了一条蜈蚣,衔了一片绿叶,并把绿叶安在受伤蜈蚣的断处。不久,奇迹出现了:那两截的蜈蚣竟连接起来,慢慢爬进了草丛。
老中医从中受到启发,他在一株细藤上找到了蜈蚣衔的那种绿叶,并摘了一些带回家。他先把鸡脚弄断,然后把捣碎的叶子敷上。结果,三天后断了的鸡脚果真长好了!
后来,老中医又试着用这种叶子医治骨折病人,结果也获得了成功。因此,以后人们就称这种植物为接骨草。
接骨草主产广东、广西及我国西南山区,喜生于阴湿处,多栽培作为绿篱,故称裹篱樵。药用全株,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并已被引种到外国。目前仍为中医常用骨伤科药物。
凡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折,可用本品1~2两,水煎服,同时用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用酒醋调敷患处。无名肿毒初起,可用鲜品捣烂敷患处即可。
接骨草,又名小驳骨丹、小驳骨、百节芒、裹篱樵,为爵床科植物接骨草属的全草。味微酸、辛,性平。能祛风湿、理跌打、治骨折、疗肿毒。
81、和胃止呕用黄土
宋代,山东郓州有位名医叫钱仲阳,又名钱乙,是我国儿科鼻祖。在钱乙50岁时,神宗姐姐长公主的女儿患病,太医诊治无效,长公主闻钱乙之名,便请他来京为女儿治病。钱乙看罢患儿,诊知病为泄泻,前医用药尚确,只是阳气将复示复,尚无大碍,只因长公主与附马疼女心切,无理催逼,使太医们不敢放手用药,才致病情迁延。钱乙开了一帖药嘱其煎服,患儿两天后痊愈。长公主欣喜至极,奏请神宗授钱乙翰林医学之职。
次年,宋神宗第九子仪国公患瘛疭症(即手足痉挛),众太医束手无策,神宗十分焦急。这时,长公主向神宗推荐钱乙。钱细察病情,进以“黄土汤”10余剂,皇子乃愈。天子大悦,如见钱乙,神宗不解黄土为何能治病。钱乙奏道:“黄土乃灶心之土,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耳。况且经前面许多太医治疗,病已快好了,臣正好碰上痊愈之时。神宗对玄妙的医理似懂非懂,但后面的话听得很清楚,钱乙一面自谦,一面又巧妙地为太医们开脱了责任,足见其医术不凡,人品更高,真乃仁厚君子。便提升他为太医丞,赐紫色官服与金鱼袋,荣耀非同一般。
黄土,又名伏龙肝、灶心土,为烧柴草的土灶炉膛四周的黄土,久经火烤,呈现焦黄色或带红色的块状物。味辛,性微温。具有和胃止呕,收敛止血之功。
82、良药苦口话黄连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有一天,叶天士愁眉不展,独自在房内徘徊,口中自言自语,尽是“黄连”二字。原来,叶天士的老母因病,发热不退,胃纳不佳,胃脘作痛,烦躁不安。他欲用黄连,又恐老母体弱,受不住寒凉药的攻伐,故一时没了主见。
叶天士向仆人询问:“此时医士尚有学问深而名未著者乎?”仆人答:“江尾有一章医生,言其医术恐超过主人,但找他看病者却廖廖无几。”叶天士沉吟一会儿后说:“口出大言,当有实学。”立即亲笔修书一封,命仆人请章医生前来诊视母亲的病症。信中写道:“君住江之尾,我住江之头,未识尊颜,诚惶诚恐慌,家母失健,恳望赐医。弟天士叩首。”
章医生给叶母诊病后,开一帖,独用黄连。叶天士看此兴奋地叫了起来:“吾早欲用此药,奈家母年高,恐慌来真火,故不敢耳。”即命仆人速去取药。
章说:“太夫人之病是湿热郁于心胃之间,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用之无害。”叶天士连连称是,拜首相叩。叶母服第一帖后热退入眠,渐有食欲;服第二帖后,病即痊愈。叶天士赞道:“章兄医术远过于我矣!”遂广为宣扬,盛赞章的医术。
黄连,又名鸡爪黄连、三角叶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止呕。治发热,烦闷和肝胃不和。
83、轻身延年话黄精
在《稽神录》中记载了一个能飞的女婢,服食黄精轻身腾飞的故事。相传五代时江西临川有一女子,被迫进入一士人家中为婢,因不堪虐待,逃进山中。不久所带干粮吃光,只得饮山泉充饥。一天,她昏倒在溪边,醒来见溪旁有一丛野草鲜嫩可爱,遂连根拔起大嚼,倍觉甜美。自此她饥则以此草为食,渴则以清水为饮。久之,便腹不知饥,口不思渴,往来林中竟觉身轻体健。
一天夜里,该女睡于大树下,忽然梦中惊醒,听得草中兽走声急,以为虎狼奔来,十分惧怕。惶恐中,急想上树,刚生此念,已于树上,她觉惊喜,仿佛梦中。次日清晨欲跳下树来,不觉身已飘然而下,立于树旁,她惊喜至极,以为有神灵相助。从此,她意有所往,身则飘然而至。往来山林,攀崖逾涧,轻捷矫健。士人闻之大惊,以为婢女成仙,恐其前来报复,日不食,夜不眠,家奴说:“贱婢哪有什么仙骨,不过吃了山中药草黄精,才使身体灵健。
此传说虽说有些夸大其辞,但黄精入药却自古列为上品。李时珍送礼,便把黄精当“黄金。”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说它“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用寒暑,益脾胃,润心肺。”确实是上等补益良药。
黄精,又名大玉竹,又因形状与生姜相似,因此又叫小生姜。性甘平,无毒。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黄精对于脾胃虚弱,面色萎黄、体倦纳差,肌肤枯燥、肠风便秘等补而不滞有较好的疗效。
84、温肾燥湿蛇床子
据说秦朝时,有一年在浙江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这种病的人,全身皮肤长出米粒大小的疙瘩,奇痒难忍,抓破后,流出腥臭的黄水,许多郎中都说这种怪病无药可治。一天,从外地来了过年过半百的草药郎中介绍说:“在东海一个小岛上,有一种草药可治此病,但岛上毒蛇遍地,无人敢去,而这味药又被毒蛇压在身下,实在无法采到。”为治病,曾有几名青年冒险去采药,都是有去无回。有一位热血青年,为解除乡亲的病痛,他自告奋勇,只身去闯蛇岛。在一位老农的指引下,他带上雄黄酒,在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上岛,将雄黄酒洒在毒蛇的周围,毒蛇闻到雄黄酒后,会纷纷逃避,这时便可迅速将药采下,离开蛇岛。”
回村后,用这种草药之籽煎汤给病人沐浴,很快这些病人都全愈了。因此药是生长在蛇身下面,如同蛇床一样,故取名叫“蛇床子”,一直沿用至今。
蛇床子,又名蛇床、蛇珠,古时称虺床,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其成熟后呈黄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味辛、苦而有麻舌感,性温,有小毒。能温肾助阳,祛风燥湿,还有杀虫的功效。主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还可治风湿痹痛,疥癣湿疮等症。现代临床还证实蛇床子是一味温肾助阳之品,其提取物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85、补肾壮腰莵丝子
从前有个财主很喜欢养兔子,还专门雇了一名长工给他养兔子,并规定,死一只兔子扣掉四分之一的工钱。
有一天,长工失手把一只白玉兔的腰背打伤,白玉兔躺在地上跑不动了。长工怕财主扣工钱,就偷偷把那只兔子藏在黄豆地里。可财主还是发现少了一只兔子,逼长工非赔不可。长工没办法,只好到黄豆地,想把受伤的兔子抱回来。
突然,他看见那只白玉兔正在黄豆地东钻西跑,一点儿也不像受过伤的样子。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长工故意又打伤一只灰毛兔扔进黄豆地。过了几天,他发现灰毛兔的伤也好了。
长工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爹。他爹曾经被财主打伤后腰,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年了,一听这事,忙对儿子说:“你再去试试,看兔子吃了啥东西,说不定是'接骨丹’呢?”
长工按照他爹的吩咐,又把打伤兔子放在黄豆地。只见那只受伤的兔子,伸着脖子啃那些缠绕在豆上的一种野生黄丝藤的种子。一两天后,兔子的腰伤竟慢慢地好了。长工便采了一些黄丝藤和它的种子,回家交给他爹。他爹喝了这汤药,没几天腰病就好了。并将此药取名莵丝子。
莵丝子,又名豆寄生、豆寄生、龙须子、兔儿丝,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种子。味辛、甘,性平。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86、治疮良药密陀僧
密云寺时有个和尚生得丑陋,麻脸烂眼眶,腰勾背跎,他生活来源有三:一、靠施主化缘,二靠收香客的钱,三靠自己卖疮药。他的药能治五疮:小儿秃疮、成人痔疮、老人臁疮、妇女阴疮以及各种疥疮。他的药灵验,一付就好,名叫“一扫光。”跎和尚卖疮药远近皆知。
跎和尚卖了一辈子疮药。药怎么制成的?是师傅传授给他的,他从不传授给别人。
这一年老和尚生病,病一天天加重,他知道好不了,对小和尚说:“咱70多岁了,恐怕过不去了,把药方传授给你。”徒弟非常感激,跪在师傅面前叩头谢恩。老和尚就把制药的全过程都告诉了小和尚。
不久,老和尚去逝了,小和尚继承老和尚的事业,专卖“五疮药。”小和尚不象老和尚那样虔诚,不久,下山还俗,取了妻子,生了儿女。一家几口人过得幸福,是小和尚辛勤卖药赚来的钱建成的,生活过好了,小和尚不愿意出门卖药,把制疮药的全过程又告诉了别人,这样就有许多人会制“一扫光”的疮药。后来有人给“一扫光”的疮药换了一个名字,叫“密陀僧”,其含义是这味药来自密云寺陀子老和尚。
密陀僧,又名金炉底、金陀僧、黄丹、黄色氧化铅,为化学品一氧化铅之黄色粉末或结晶。味咸辛,性平。无臭,有小毒。有杀虫、收敛作用。外治痔疮、白癜风、各种疥疮,内治久痢。
87、阳痿不育淫羊藿
从前,有对小夫妻婚后多年不育,父母劝儿休妻另娶,可儿子于心不忍,从此整天遭受责骂,被逼双双离家出走,沿途以乞讨为生。
一天傍晚,他俩在山脚下倚树小憩,突然狂风呼啸,吓得羊群东奔西跑。他们见牧羊人照应不及,随即上前帮着把受惊的羊逐一赶回棚圈内。牧羊人十分感激,便挽留他们放羊,又供吃包住。他俩发现,母羊生殖力特别强。而他们因无子嗣才流落此地,于是细察其食料,只见所有的羊都争着挑吃一种野草的叶子。从中受到启示后,也采集这种草连根带叶煎汤服,不久这少妇竟怀孕了。
小夫妻告辞牧羊生活,欢愉地重归家园。当邻里询问他们吃的什么灵丹妙药?笑答:“那是羊爱吃的一种野草,草叶像豆叶,边缘有毛茸茸的细齿。”植物学上称豆叶为“藿”,而这草叶形似豆叶,加上羊吃了这草会不断交合,由此,生物学家命其名为“淫羊藿”。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三枝九叶草,为小檗科植物淫阳藿的全草。味甘,性温。入肝、肾二经。能温补肾阳,祛风除湿。淫羊藿茎叶和根含淫羊藿甙和挥发油。经证实,有雄性激素样的作用,它通过促进精液分泌,使精囊充满精液后,反过来又能剌激感觉神经,从而激发性欲而致阴茎勃起。可激发男女性机能,淫羊藿配伍熟地、当归、白术、枸杞、杜仲、仙茅、巴戟天、山茱萸、蛇床子、韭菜子、肉苁蓉、制附子、肉桂,称为“赞育丹”,如今仍用这一古方治阳痿和不育症。
88、消暑除烦淡竹叶
相传,东汉建安十九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朝中权势日甚。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发兵声讨曹操。
先锋张飞兵马刚到城边,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邰相遇。张邰明知不是对手,便筑寨拒敌。张飞急攻不下就令军士在阵前叫骂。张邰依旧予理睬,坚守不战。眼看已对峙数日,直急得张飞火冒三丈,口舌生疮,众兵士也多烦躁不安,急火攻心。
诸葛亮闻知后,急派人送来五十瓮佳酿,并如此这般地嘱咐张飞依计行事。“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用,划拳行令,自己更是把瓮狂饮。
张邰登高眺望,恶狠狠地骂道:“张飞这厮欺我太甚!”传令当夜趁张飞醉酒时下山劫营,结果遭到张飞埋伏,大败而逃。原来,张飞使的是一条诱敌之计,他们白天在阵前喝的不是什么佳酿美酒,而是一种汤药——淡竹叶水。这是诸葛亮专为张飞和众军士们泻火除烦的药汤。
淡竹叶,又名竹叶麦冬、山鸡米,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全草的地上部分。味甘、淡,性寒。能清热,利尿。具有清心除烦、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于热病心烦口渴,神疲乏力,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症。在夏日消暑时,可取淡竹叶、白茅根适量水煎作凉茶饮用。
89、醒酒良药是葛花
文章引用: 五象雄鹰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不是桑叶别认错 烂叶治毒疮 动物食用它的种子会死亡
每日一学草药54:毛麝香
疾病缠绕15年,经方效果很神奇呵
名医名方 生发乌发膏
听故事识中药之柴胡伤寒尤妙小柴胡
王幸福经验——民间医秘“三两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