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老年性眩晕心得
 

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老年性眩晕心得
张承军?? 湖北省襄樊市中医院( 441000)
老年性眩晕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在治疗老年性眩晕病中结合辨证配用活血化瘀药, 取得较好的疗效, 介绍如下。

1  虚性眩晕

虚性眩晕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 因机体老化, 脏腑功能衰减, 肝肾亏损, 气血虚衰, 以致阴精奉上者减少, 髓海不充, 元神不足, 发为眩晕。也可因阳气精华衰落, 运血乏力, 气血流通不畅, 脑失所养, 而发是证。单纯补法, 其效不彰者, 乃为因虚而致停瘀, 则须在补虚法中配以活血化瘀之药, 以宣畅经络, 助补药恢复脏腑之功能, 促进既停之瘀化解。然老年之虚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 因此, 用药自当有别。阴虚宜用左归丸,阳虚宜用右归丸, 气虚宜用补中益气汤, 血虚宜用当归补血汤。在这些补方中皆可佐活血化瘀之药, 如益母草、红花、川芎、丹参、姜黄、赤芍等。益母草具辛开苦泄之功, 既能活血化瘀, 又能清热解毒, 兼有通经利水之效。若血虚停瘀之人, 宜量小用之。红花秉辛散温通之性, 辅益母草活血化瘀, 一凉一温, 一开一通, 祛瘀不伤正, 生新作用强。川芎行血中之气滞, 气行血行则瘀化, 若与益母草、当归合用, 愈显其活血化瘀之功效。丹参一味功同四物, 性苦微寒, 能活血祛瘀, 散结气, 化瘀积。赤芍味苦性微寒, 入血分清热凉血又长于化瘀血, 瘀去则气血通畅,诸症复常。临证当视病情选择以上诸药, 加入补虚药中则易显其功效。
   例如治葛某某, 男, 76 岁, 退休干部。头目眩昏5 年,近一月加重, 精神不振, 腰膝酸软, 恶闻噪音, 口干苦, 不欲食,大便二日一行, 反复发作, 经各医院治疗不效, 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症。检查: 体瘦弱, 面色苍白, 舌质色淡、边缘有齿痕及瘀斑,脉细无力, 问答迟钝。血压140??95mmHg。辨证为气燥津亏, 液耗血虚, 致阳浮于上, 阴竭于下, 气血失荣, 且因虚而夹瘀。治宜首当大补阴虚, 药用甘寒滋潜, 使阳附于阴, 阴得阳而生化,阴阳调和而气血得生。继之补虚佐以化瘀。
   处方: 龟板胶20g,生地15g , 山萸肉30g, 钩藤20g, 北沙参30g, 鹿角胶6g , 枸杞子10g , 盐黄柏6g, 知母10g, 羚羊角粉1g ( 另包分2 次冲服) 。10剂, 每日一剂, 水煎服。二诊: 诉服上方后头晕减轻, 精神稍好转, 仍有晕眩阵作, 面色仍暗, 舌边瘀斑, 脉无变化, 守原方加活血化瘀之品, 益母草30g , 虎杖10g, 蜈蚣1 条, 水煎服, 10 剂。补虚兼以除瘀。三诊: 诸症均大减, 头晕消失, 食欲增加。继守上方增减服药二月。半年后随访, 头晕未作。

2   痰湿性眩晕

痰湿性眩晕临床也多见于老年人, 老年人因机体功能渐衰, 体内运化机能乏力, 致湿浊留滞, 遇气逆郁热则化为痰湿,阻碍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痰湿蒙敝清窍而致眩晕。所以老年眩晕由痰湿所致者, 治在调理运化功能。运化之功能, 在于先天肾, 后天脾。脾主湿, 湿困中土则化为痰, 肾主水, 水泛亦为痰, 故治痰之本, 当求之脾肾, 治痰之标, 当察其诱因。随证治之, 均可佐以活血化瘀之药, 因痰湿之邪易粘滞血分, 痰瘀紧密相联, 故活血湿浊易化, 瘀除无留滞之邪, 方使经络通畅, 升降功能易于恢复。治痰湿之方, 有温胆汤、清眩化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依证选方, 再佐以活血化瘀之药, 如郁金、虎杖、益母草、丹参、泽兰、降香等。郁金活血化瘀, 有芳香通气之功效; 虎杖活血止痛, 又能清热利湿化瘀, 得益母草其力尤佳; 泽兰活血化瘀, 通利经脉又能行水而不伤正; 降香散滞气, 化浊通经, 配伍得当, 能收卓效。
   例如李某某, 男, 62 岁, 退休工人。眩晕反复发作多年, 每次发作即觉天旋地转, 耳鸣欲吐, 缓解后头亦不清爽。经某医院诊为内耳性眩晕, 久治不能根除。检查: 面色黑, 头晕欲卧, 动则欲吐, 舌质微青, 苔白根部厚腻, 舌下络脉瘀紫, 脉沉滑。辨证为中焦失于运化, 脾为湿困, 遇气郁化热, 灼津成痰, 痰浊阻塞窍络, 清阳之气不能上升, 浊阴之气不能下降, 致使清窍痰结血瘀而眩晕不已。治宜舒肝理气, 健脾燥湿,化痰通络。
   处方: 柴胡10g, 白芍20g, 陈皮10g, 黄柏10g, 竹茹20g , 枳实10g, 川芎10g , 益母草20g, 甘草6g。7 剂, 水煎服, 日一剂。二诊: 服上方7 剂后, 眩晕大减, 唯头不清爽, 体弱乏力, 守原方加太子参30g, 补虚助清阳之气上升, 再服7 剂, 诸症已平。一年后来治他病, 询问眩晕未再发作。

3  血瘀性眩晕

血瘀性眩晕, 多因外伤导致, 系血行不畅, 经络瘀阻, 方书曰: 血非气不行, 气非血不化, 血病影响气, 气病影响血, 若血行不利, 乃产生气滞血瘀。凡血之瘀, 非活血化瘀不可。因瘀又可致脏腑及局部血供不足, 然虽虚不能补血, 若补之则瘀血日增, 反害更甚, 应急以活血化瘀之药活之化之, 其疾可望早除。活血化瘀之药如益母草、川芎、当归、丹参、红花、虎杖、乳香、没药等。再辅以行气消滞之品, 如香橼皮、木香、二者均属辛散温通之性, 能行气, 调中宣滞, 加入活血化瘀药中, 能调瘀散结, 助气帅血行, 改善脏腑及局部血供不足。将两组药物配伍合用,所以奏效尤捷。
   例如罗某某, 男, 65 岁, 某机关司机。10 年前头部外伤后发生眩晕, 头沉伴有隐痛, 食欲尚好, 二便如常。虽经多方治疗效果不著, 市某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检查:头部转动即觉眩晕加重, 面色苍白, 舌苔薄白, 舌下络脉怒张,脉沉细有力。辨证为外伤后经络停瘀。治宜活血化瘀兼平肝祛风。
   处方: 川芎20g, 白芷10g, 乳香15g , 没药15g , 蜈蚣2 条,菊花20g, 天麻10g , 穿山甲10g, 灵磁石40g, 神曲10g。10 剂, 每日1 剂, 水煎服。二诊: 服药后头晕减轻, 隐痛消失, 惟头转动时仍有不适, 继服上方增减10 剂。三诊自自觉头晕已消失, 患者要求服药根治, 又继服上方20 剂。半年一随访未见复发。

总之, 对于虚性眩晕, 痰湿性眩晕, 必须具有血瘀之征象方可应用活血化瘀之药, 若为了促进经络通利, 血行流畅, 可选二三味药, 宜小剂量用之为好。用活血化瘀之药, 对病情针对性要强, 辨证要准确, 切勿过量, 过量易伤人之正气。

方源:天易健康网 《中医临床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景河,眩晕
活血化瘀药小解
治疗妇科病的重点
各种中药图一名称、功效
刘茂才从瘀血辨治脑出血
12个最全的“活血化瘀”的秘方!流传千年,中医常称“金不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