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实用经典方剂学第五讲

主讲人:孙鹏飞

方剂21

入静

复习

上堂课分享了三组方子,一是理中丸,针对的是太阴的病,这是按流经辩证而言,如果是按照脏腑辩证而言,针对的是脾胃虚寒,由于脾胃虚寒,太阴不开,表现出肚子胀、肚子疼,因为阴寒的东西在里面化不开了,人的本气会把这些阴寒的东西往外排,往外排会表现出吐、拉,上吐下泻,这种病在内经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脏寒生满病,因为中焦太寒了,阴寒太盛化不开了,他会生一些胀满的病,这个的胀满是虚性的胀满,跟大承气汤证(实性)的胀满不一样,虚性的胀满喜欢让人摸、揉,实性的都疼痛拒按,因此这个胀满是个虚性的胀满,理中丸主要的药物是四个,干姜白术党参甘草,最主要的是干姜,讲干姜时分享了一个图(下图),中间是脾胃,有戊土和己土,上边是火,下边是水,因为戊己旋转,所以坎离交媾,

所以水火既济。

第二首方子是四逆汤,针对的是少阴的病,表现出来的是,脉微细,特别弱又特别细,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微脉轻微特别的虚弱,潎潎乎,就跟肥肉似的,特别的轻,一按就没了,按之欲绝有如无,一按,没了,仔细一寻找还能寻找得到,这是微脉。什么是细脉?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本来是这么宽的

 ,  变成这么窄的了
就是细脉。脉微细,精神萎靡,整天想睡觉但是睡不着,这种是但欲寐,只是想睡觉但又睡不着,用的是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引申到中医的派别,火神派。据我了解,中医有派别是从金元开始的,这时候出现了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四个特别著名的大夫,每个人用药的风格特别的突出,后人给他们命名为金元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刘完素认为人生病,所有的病都是火热造成的,由于火太大了,因此他用药时,会偏寒,叫寒凉派。胀从正则认为人生病都是由邪气造成的,人体有邪气了,所以人生病了,治病的话,我们把邪气都给赶出去,邪气都没了,这个人就恢复健康了,所以把他叫做攻邪派。李杲,杲上面日下面木,把日往下压就是东方的东的繁体字,所以东方的东是日出的地方,杲,太阳已经跑到上面去了。李杲当时见得一些病人都是虚弱的,当时战争非常频繁,人们颠沛流离吃不上饭,特别虚弱,他发现给他们用点补益的方法,给他补补脾胃,这个病就好了,人们把他称作补土派。朱震亨,一个大夫特别出名了,后世就把他居住的地方的一个特点,就直接给他命名了,他住的那个地方有条河叫丹溪,因此又把他叫做朱丹溪。朱丹溪认为人生病都是阴虚,体内阴液不足了,因此生病就使劲地给他往里补,给他滋阴,因此把他叫做滋阴派。

引伸出一个问题,假如我是补土派,所有的病我都得补脾胃,当时他是不是这么干的?不是这么干的,病人来了,他还是望闻问切,收集他的病历资料,只不过在他的治疗的大部分群体中,治疗的用药的特把他点重视土,重视脾胃,后世人给他命了个名字,为了与其他人给他区分开,后世称为补土派,实际上人家除了补土还攻邪呢,也用一些攻法,不是说补土就光往里补,不是说张从正光知道攻邪,张从正有本书叫《儒门事亲》,里面有个案例,有个人生病了,过去找他看病,望闻问切,一摸脉,病情来了,是是肠胃里面有淤滞,一定得用攻下的方法,大黄芒硝厚朴番泻叶等等,大量攻邪的药要给你用,但再一号脉,虽然胃肠里有淤滞,但是这个人身体又是非常的弱的,张从正让那个人回去炖牛肉吃,炖得烂烂的,吃肉泥,这样补养了好几个月,之后身体壮了,再过来,一号脉,身体壮实了,这时候肠胃里有淤滞,给你攻邪,再使劲给他用,所以说对于人家这个大夫而言,不仅仅是知道攻邪,还知道不,永远是根据这个人这个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的。可是反观现在的一些大夫,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让自己个性突出,为了让人记住,我是寒凉派,十个人来看病九个是寒凉的药,我是个补土派,人家肚子胀满难受,一吃东西就往外吐的,一摸脉,右关是个滑实脉,我补土派,我还得给你补,还是这么给他干的。我们学中医千万别这么干,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派上,从头到尾去学习去。张仲景说过,《伤寒论序》: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观今之医,反观现在的一些大夫,不念思求经旨,不想从内经、难经这些经典中学习他们的内涵,以演其所知,学习了之后,让自己的知识增加,他们不这么干;而是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这是给我们的一个警醒,不管是跟谁学,这只是一家之言,一家之言肯定是有所偏的。要广征博引,从哪边去看呢?思求经典,从经上去看,凡事古代称为经的肯定是经典的东西。中医经典有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这些书上说的基本是没有偏的。如果说对授课的老师,某个观点有疑问的,上这些经典上去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别跟这个大夫学了,就光知道这个大夫他会的东西(家技),跟孙鹏飞学了,咱就知道戊己的旋转啊,光知道个甲木乙木啊,别这样,只是一家之言,咱根据经典去学。这是上堂课引申出来的。

上堂课分享的第三组方子是乌梅丸,乌梅丸针对的是一个厥阴病,把药分成四部分,乌梅是一部分,干姜细辛等是一部分,黄连黄柏是一部分,当归人参是一部分,分成这四类。往下又引申了一点寄生虫的病,乌梅丸还可以治疗蛔虫病,蛔虫是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还说了一个病例,一个老大夫手边没有药了,于是给他用上酸的梅子,特别苦的树皮,辛的辣椒,把那个蛔虫就治疗好了,因此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落实在书本上的那些药,广大的万事万物,只要能够纳入到中医的思维里来,他们都是药。

新课

前面几堂课说的是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理中汤、四逆汤、乌梅丸,这些最主要的一些方子,这些方子的常态,最常见的是,中医上有个词,叫知常达变,意思是知道常态性的东西,然后再过去了解变化的东西,先知道那几首方子的常态,然后再过去了解那些方子的变化情况。古人为什么这么说?咱通过这个变过去了解这个常不就可以了吗?我们通过它各种各样的变化反推是个什么常态可不可以?很难很难。

电视里看到一对夫妻不会生育,但是又想有孩子,于是领了一个孩子,这孩子越长越像他老公,妻子怀疑是老公的私生子,令人匪夷所思,通过调查发现这孩子居然是她公公的私生子。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种不幸按常理而言,就很难想象得到,对于家庭而言这是变,这种变化是千奇百怪的,咱不生在其中咱就根本想不到,人体生病也是如此,人可以生千奇百怪的病,并且有些病并且很常见,可是它中间就绕了一个湾,咱就是想不明白。

上周日就看了个小朋友,给他号脉,先号左手的尺脉,浮中沉,没问题,左手的关脉,浮中沉也没事,左手的寸脉,浮中沉还没事,再号右手,右手的尺脉浮中沉没事,右手的关脉浮中沉也没事,右手的寸脉浮中沉还没事,勉勉强强有点大脉的感觉,好比说平常的脉是这么大的

 他的脉是这么大
   这个大是四面八方的大,号脉,脉不光是上下的,

脉有上下的象(跳动),还有前后象(肘到腕竖着看),

还有左右的象(横着看),

它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的,大脉就是三个方向都变大了一点。我一看右手的寸脉有点大,右手寸脉为肺,右手寸脉稍微大点说明肺气稍微多了一点,说明肺气憋在胸部了,按常理会出现胸闷,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咳,非常轻微的喘,我号脉十分病还能号出七八分来,我说这孩子有点胸闷还有点喘,可能有点轻微的咳,家长说没有,一点症状都没有,我觉得不可能啊,于是又号了一遍脉,号完脉,没异常啊,就是有右手寸脉有点大啊,假如说正常小朋友的脉是100分,那个小朋友能够得个90分,得分非常高,没事啊,你这是逗我玩儿呢!能得90分的脉象你来找我,没那个必要。我说你这孩子没什么事,孩子平时脾气挺好,因为他的左关没有异常是平和的,左关为肝,肝出现异常的话多是主怒,主生气,孩子左关没异常的,左寸脉也正常,左寸为心,心神不安的时候,这孩子晚上睡觉是不老实的,翻来覆去的,你孩子晚上睡觉也可以的,右手的关脉没异常,孩子的吃饭也可以,你的孩子脾气也行,睡觉、吃饭也行,你来找我没那个必要,

家长竖起大拇指说,大夫你说的对,孩子确实没什么病,但是孩子便秘,五天才解一次大便,解出来的大便粗,没有出现排便困难。右寸为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郁闭可能出现大肠之气的不通,大肠之气不通所以才出现一个便秘,但这个便秘不是大肠的事,如果真真正正是大肠的事,一般是在右手的尺脉以及右手的寸脉上出现异常,这时候出现便秘会出现严重的排便困难,使劲使劲才能解下去,出现异常一般是在右手的尺脉和关脉上,

陈玉良老师说过,大肠之气在右寸,大肠之形在右尺,如果说是大肠本身形体上的一个病,里边有燥屎郁结住了,右手的尺脉会出现异常,如果说大肠本身没有形体的病变,仅仅是气机的事,多见于右手的寸脉上。这个小朋友就是右手寸脉稍微有点大,然后马后炮,推测出来是个大便方面的事,推测出来这个象了,咱给他治疗,用上大黄芒硝番泻叶对不对?不对,那是针对大肠之形的,他的大肠之气是肺上的事,咱给他用提壶揭盖,提壶揭盖不光是水,有形的东西也可以,这时候开方开了麻黄杏仁甘草枳壳,如果再加上桂枝就是麻黄汤,不需要往外散,所以把桂枝去掉了,麻黄杏仁甘草也是个方子,叫三拗汤,主要是宣通肺气的,肺气淤在这儿了,我通过麻黄杏仁甘草给它宣发出去,肺气宣发出去大肠也就会通,然后稍微佐一点枳壳,往下通一下,就这样给这个小朋友治了,但是不是我通过号脉给他号出来的。如果病人找咱看病,通过号脉能把病症说出个七七八八的,说明咱对这个病是了解的了,这时候咱就可以说你是什么病,我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通过号脉症状能说出个七七八八来,基本都对了,那说明这个病我已经把握了,我已经理解过来了,我就可以肯定地说,你这个治起来会有效,吃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就会有效果,以后接着来治就行,但是这个小朋友咱把脉没把出来,可能是咱理解的不够,也可能是咱那个马后炮不对,所以这个说就保守了点,你来找我看两次,便秘明显好转,说明这个马后炮是对的,确实就是肺气的病,如果说不对的话,治疗效果不好,接着咱就会换个大夫或者推荐其他大夫,以后有病人找大家,咱们也这么来,别斩钉截铁地说这个病我能治,几副药就能好,千万别这么说,别保证,可变的因素太多,保证不了,这个小朋友就是这么来治的,这就是一个变化,按照常态而已上哪儿去考虑啊,很难考虑到这一点,如果说咱在学习时就以这个变为本,看它各种各样的变化再过去学这个常去,根本是学不过来的,千变万化不可胜数,因此咱学的时候要学这个常。

知道常态了,咱知道它的常态是什么了,出现异常,不是常态的就是异常的,

再把异常的调回到常态上,这样就治好了,因此学中医最主要是要学这个常,。那么人体的常是什么呢?人外面是经脉肉皮骨,是这些有形的存在,经脉肉皮骨里面是一股能量,按照一的概念就是一个气,按照二的概念是阴阳,按照三的概念就是阴阳加个中气,或是三阴三阳的。我冒充一下圣人,假如说我能够在一的层次上能把握了,那么人体一的这个常态会是什么呢?对,一气周流,那么这个气是什么状态呢?升降出入,内经说的。气往上走为升,往下走为降,往外走为出,上里边来是入,这是一气的状态,升降出入。

方剂22

一股气往上走为升,往下走为降,往外走为出,上里边来是入,这是一气的状态,升降出入。如果是在阴阳的状态上呢,升、出就是阳,降、入就是阴。现在咱按一的层次来说,升降出入,这就是人体之常,如果说升降出入出现异常,人就会生各种各样的病。内经上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这个升降出入都应该有,如果出入的没有了,则神机化灭,神的层次上就没有了,升降息,该升该降的没有了,则气立孤微,这个气就是单独的,所以说非出入,没有这个出入,则无生长壮老矣,非升降则无生长化收藏。没有这些变化,没有升降出入这个变化,这个变化失常了,人就会得各种各样的病,升降出入完全停止了,这个生命也就没有了,因此内经又重点说了一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这个状态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所没有的,所以说升降出入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有的,什么叫器?道德经上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要这个东西成型了,只要是实体的、形体的,就是一个器,所以说咱们肉眼能看到的可以感觉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有升降出入,对于咱这么个人有升降出入,对于家里养的宠物有升降出入,对于教室旁边的这些绿萝有升降出入,这些鲜活的生命的。对于我拿的这支笔、手机有没有升降出入?全部都有升降出入,只不过对于这些(笔等)而言,出的、升的比较的多,降的、入的比较的少,因此(笔等)这个东西是逐渐消亡的,是一个损耗性的,只不过它往外走得太多了,因此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的,一定要把握住中间的平衡,这就是要知常达变,知道那个常,知道升降出入了,我们才能掌握它的变化,了解了升降出入,把握了升降出入可以预防很多的事,可以预防很多的疾病,人体生病可以预防,对于一些家庭纠纷也可以预防,就像刚才举的例子,那个妻子丈夫因没孩子闹矛盾,没孩子找中医呗,调调好了有孩子了这个家庭不就好了。这就是中医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所做的贡献。

升降出入,是正常的人体之气运行的一个常态。

前面分享的方子也是它们的一个常,大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个常上,放在方子的主证上,在主证的基础上,这个人会出现杂七杂八的千奇百怪的症状,对于这个症状而言,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达不可众数,症状是无穷无尽的,而这个证是固定的,因此咱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证上,把握住了这个证,去治疗的时候,虽不中亦不远,虽不能像狙击枪似的打中靶心,但是那个方向不会错,治疗的思路不会错,一个阴病我们就会用阳的方法去治,一个阳病,就会用阴的方法去治,虽不中亦不远,因此咱们学习中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证的常上,次要精力放在症上,加减变化稍微知道一点就可以了,这堂课及下堂课前面部分给大家分享一些小的的变化,这个变化大家了解就可以了,不用掌握,对于方子的变化是非常非常多的,简单的说,一变,二变,三变,四变,五变

一变,是指这个方子整体的结构,它的方药不会有变化,但是在这个证的基础上,病人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症状,他又有了新的不舒服,我们在这个主要方子的基础上稍微加一些其他的药,使这个方子的药物越来越多,对应一些新出来的症状,这种称为一变。以此类推,二变,三变药物的加减变化越来越明显,不仅有加,还有减,还有替换的药,那些知识咱就不用管了,光知道一个简单的一变就可以了,就是指方子的证型,症状越来越多,只管往里加,不往里减。

下面就看看第一个加减的方子。桂枝汤之一变。

桂枝汤最简单的变化,桂枝汤是治什么病的?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之发,阴弱者汗之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嘻嘻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有风邪过来侵袭,这个人有点发热,有点轻微的怕冷,脉是阳浮而阴弱的,这时候考虑用桂枝汤,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中桂枝与芍药的量是相等的,都是用三两,这是桂枝汤之常。

桂枝汤之一变,主要是这七个变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汤

小建中汤

第一个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针对的什么事呢?有一个病人,他平常肺气功能非常的弱,只要一生病,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病,不管是什么邪气引起的病,只要是一生病,他就会出现咳,出现喘,他有这么个病,是因为他有这么个病根,然后这个病人,他外出吹了风了,出现发热、恶寒、脉是阳浮阴弱的,当他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给他选的方子是第一个,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病人就是桂枝汤证啊,还没有表现出咳喘的症状,我们为什么就要给他加上厚朴杏子呢?先说说这两个药是干嘛用的,杏仁可以入肺,主降的,肺主藏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肺气出现了逆,就会出现胸膈胀满,气上逆,表现出一个咳喘,杏仁可以直接入肺,降痈降逆,可以起到往下敛降的作用。厚朴入胃,可以直接降胃气,两个药合在一起,降肺、降胃,这是它两个的作用,病人就是个阳浮阴弱,就是个轻微的发热,轻微的怕冷,加杏仁厚朴是干嘛用呢?

前段时间国家提倡中医提出来个口号,中医治未病,这个病是不是人生病了,或者这个症状是不是重啊?中国人久别重逢问候说,别来无恙啊,病,是指已经生病了,比较重,称为病,恙,是指有点轻微的不舒服。治未病,一定有恙了,如果说这个人连个恙都没有就不用管他,就像是我,嗓子不理智了,如果说我再接着讲个三小时,中间不休息,我再讲个三小时,一直讲到晚上十二点,那么我这个恙就会变成一个病,这时候我要治未病,就可以课间的时候喝口水,润润喉咙,或者用点麦冬泡水喝,这就是在治未病。l

再来说为什么要加厚朴杏子?治未病啊,这个人有咳嗽、哮喘的病史,一生病他就容易出现肺气上逆,我们先把他这个病预防住,虽然目前他还是桂枝汤证,他有这个病史,所以给他加上厚朴杏子,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

引申一点,你不是肺气上逆吗,我用个杏仁就可以了,用个厚朴干嘛?厚朴是个入胃的药,加上它有什么用?

再分享个黄元御的下气汤,药物组成一共是八味药,浙贝母杏仁五味子陈皮清半夏茯苓甘草生白芍,治疗的是气积,气郁闭在胸这个地方,积累住了,降不下去了,这个主要是肺气的郁闭,肺气郁闭在这儿了,用上面的四味药浙贝母杏仁五味子陈皮可以直接降肺,肺气郁闭住了,直接给它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上下面的四味药?干嘛用呢?清半夏茯苓甘草入的都是脾胃,入土,生白芍入木,还是回到讲干姜的那张图上去,中间是脾胃,上边为火,下边为水,左木右金,中间是土,分戊土和己土,戊土为胃,戊土主降,己土为脾,脾主升清,己土为升,按照十天干划分的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是庚辛金,庚金为大肠,大肠之气主升,辛金为肺,肺气主降,中轴的旋转,带动了四维的动,戊土能降,上边的火才能往下降,这边的金才能往下降,己土能升,下边的水得温也才能升,木才能升。为什么中医基础理论里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没有脾胃这个中轴的旋转,外边的四维,这四象是动不起来的。因为中间的动才引起四周的动,因此中间的叫做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最根本的东西。在下气汤里,浙贝母杏仁五味子陈皮是肺的降,辛金的降需借助无土的降,所以要加上清半夏茯苓甘草这几个入土的给它往下降。这个是针对中焦有点湿,胃气降不下去了,因此用上茯苓甘草半夏,主要祛湿为主又可以降肺的,又可以降胃。为什么加白芍,白芍入木,甲乙木,甲木为胆,乙木为肝,胆气主降,肝气主升,既然想要辛金的一个降,降一下甲木,正常情况下金克木,但是金的能力不足了,金虚了,金的能量克制木就有可能克制不了了,这时候可能出现反侮,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所以用了生白芍,给他降下来。从这个方子里,我们知道了肺气的降要借助戊土的降,他可能会出现咳喘,所以加杏仁给他往下降,降降肺,再加上厚朴降降胃,因为他这是纯气机上的病,所以我们用的是入气的厚朴,。如果是中焦的湿堵住了要用清半夏茯苓甘草,肺气的不降跟中湿的不降用药是不一样的,分清是气积上的病还是邪气上的病。

方剂23

又有个病人来了,有的发热,有点怕冷,有点鼻塞,有点鼻鸣音,脉阳浮而阴弱,这是桂枝汤证。在这个证的基础上这个病人有出现了后背两个肩胛骨中间脖子下边点梆硬,要活动活动才舒服,这种情况叫项背强几几,

脖子前面的叫颈,

后边叫项

再加上背,两个肩胛骨之间,

梆硬,僵硬,中医上叫强几几(几要去掉那个勾,读shū,可是打字找不到这个字),强通僵,几几是形容后背拘急不适,

在桂枝汤证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项背强几几,我们选的方子是桂枝加葛根汤,葛根也是入胃的,辛凉,入足阳明胃经,入阳明胃经之后可以升提阳明津液上达,润养而止拘急不适,它可以把阳明的津液给升上来,病人受了风了受了寒了,外表给固涩住了,太阳之后是少阳,少阳之后是阳明,影响到了阳明津液不能上达,因此直接用葛根把阳明的津液升上来,起到润养项背部的作用,这是葛根所起的作用。葛根是这个植物的根,这种植物开的花叫葛花,是自古到今都是解酒必备的,解的是白酒不是啤酒,为什么葛花能起到解酒的作用,葛花跟葛根是一样的,都是入胃,都可以起到往上升提的作用,都能把阳明的津液升提到上边去,为什么升提上去就能解酒了呢?喝完酒的第一个感觉是渴,嘴干,燥热,第一件事就是找水喝,想把这个热给解下去。为什么喝完酒会觉得口干舌燥,觉得热呢?酒这东西是水中火,刚喝完表现出的是火的性,火性炎上,可以消耗津液,使这个人口干口渴,这时候就通过外界饮水起到润养津液的作用,而葛花入胃可以直接把津液升提上来,因此它可以解酒,把酒的火性给去掉,葛根和葛花都可以解酒,但是葛花的解酒作用更强些,花者滑也,往外走的作用更强。刚喝完酒,人会感觉燥热,过一会儿呢冷的厉害。之前在东北,就经常能够看到,下着大雪了,在朋友家喝完酒一个人回家了,走着走着酒劲就犯了,困了,但是当时还很热,趟在雪地里就睡了,当时酒的火性还在,这个人不觉得冷,等到这个酒的火性下去,它本身的性质,水性出来了,这个人开始冷,但是他已经完全睡着了,机体完全呈现水的特点了,所以这个人就冻死了。酒乃水中火,两性,本质为水,外在的象是火的象。这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桂汤。

病人得了太阳中风,得了桂枝汤证,正确的做法是,用点桂枝汤,用点粥,帮助他徐徐地往外发汗,把风邪给散掉,如果说这个人用起来的时候,觉得徐徐发汗的劲不够,就是太弱了,就用一些骏烈发汗的方法,古代有个方法叫烧针,把针烧红了给人扎去,这个方法可以骏猛地出汗,称为峻汗之法,可以让人骏猛地出汗,病人一看,我喝粥,用桂枝汤,不过瘾,要用烧针的方法给他扎,扎完了出汗,扎完针,这个人挺舒服,一点事都没有了,出去玩儿去吧,一出去,再吹风,再受寒,这个寒气就会跑到里面去了,因为用烧针方法治疗时,汗毛孔是打开的,人体的第一个保护的屏障已经没有了,寒气可以直接跑里面去,碰巧,这个人的体质还可以,寒气跑里面去了,人体体内的正气亢奋起来,想把邪气给往外排,但是峻汗的时候已经消耗了一部分了,人体之气不会徐徐地往外走,看到坏蛋往外推一下,一会儿没劲了就散了,一会儿又上来推一下,这种叫做气上冲,病人用峻汗烧针的方法之后,又受了些寒气,人体之气表现出气上冲的象,他自己觉得身体有股气就从身体下边往上走,这个走不是在小肚子这个地方,

如果是从小肚子开始往上冲,叫奔豚,不是那种,是从肚脐上一点往上,感觉这个气往上走,这种称为气上冲。当病人出现气上冲的时候,我们要帮助病人这个气往上走。

引申第一个小问题,人体出现症状是不是百分之百都要压抑?不是。一定要分清是身体往外排邪,还是受疾病影响而出现的一个病态的反应,一定要分清这一点。

周二,看了个病人,拉肚子,一天拉个七八次,这种情况是给他固涩住还是要继续往外排呢?要看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是身体虚,固涩不住了,中气虚弱了,肾不收敛了,封藏不住了,这时候我们要收敛固涩住,不让他往外排,如果说这个是吃东西吃得不合适,吃多了出现积食了,或者是吃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时候我们要帮助他往外排,这时候就让他尽情地排去,要分清楚是排邪反应还是病态反应,一般食物中毒、吃东西不合适引起来的腹泻,大便的臭味比较大,病人排完了,混身轻快,

所以说判别是排邪反应还是病态反应,最重要的一点看精神状态,这个人不管是吐,还是拉,不管是出汗,还是发烧,不管是什么样的症状,他这个症状出现之后精神头挺好,什么都不耽误,这时候顺着它,是排邪反应,不用担心,如果说有个人有点吐有点泻还有点发烧,但是精神萎靡不振,浑身难受得特别厉害,精神状态很差,这是个病态反应,这时候就要给他积极治疗去了,要分清楚这一点。

再来说气上冲,气上冲是个排邪反应,因此我们就帮助他一把就可以了,邪气跑里边去了,邪气往里走了,里气稍微有点弱了,我要帮他往外散,用桂枝,所以用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再加上二两的桂枝,本来桂枝三两的,现在桂枝是五两,针对的是气上冲的。按照三阴三阳辩证,按照六经辩证,桂枝走的是一个卫气,可以往外散的。如果按照五脏六腑的话,桂枝入的是木火土金水中的木,对于甲木乙木而言,甲木为胆,乙木为肝,甲木是降的,乙木是升的,桂枝入的是乙木,可以升肝气,可以往上走的。这就是同一个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体系下,我们对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看其他人开的方子,诶,他开的什么狗屁都不是啊?开的方子一点都不对啊!其实不是人家开错了,可能是他的思路跟我们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个东西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由这个导致的。所以说古代的一些典籍,或者说对于现代的一些大夫,咱别轻易地去点评去,看看人家整体的思路是什么,我们再下个结论。

桂枝加附子汤和桂枝新加汤放在一起说。

病人得了桂枝汤证了,我们给他治疗是要给他发汗,这个发汗以什么程度为宜呢?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吃了他的药,用了他的治疗方法之后如水琉璃,汗出得特别多了,那么对这个病人会有什么影响呢?虚了。按照一的能量是气不足了,按照二的层次伤的是什么?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充足同时又有阴液,这个人才能出汗,如果说一个人出汗过多了,阴阳都受到影响,那么谁影响更重一些呢?看这个人的体质,同样是大汗淋漓的,如果说这个人本来就怕冷,本来就阳气有点虚弱,那么他大汗淋漓之后对他影响的是以阳为主,如果另外一个人平常身体也偏弱,身上容易没劲儿,身上容易痒,一到晚上手心脚心热,这个人是阴稍微不足的,那么他大汗淋漓之后影响得更厉害的是阴。同一个物治的方法,不同的人,却出现了不同的病态的反应,原因在于哪儿?本气自病,还是这个人本身的不同。

再举个例子,都是出汗,他们的汗咱都给接出来了,两个人都出了一斤的汗,如果是张飞那样身体特别壮的,出去呗,没事儿。如果说是林黛玉那样的呢,起不来了。两个人出现的病症、致病的因素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本气不一样,一个壮的一个弱的,因此就一个生病了,一个什么问题都没有的。如果是病态的,一个人阳气弱一点的,他出了大汗之后影响的是阳为主的,阴津弱一点的,影响的是阴多一点。大汗之后,人出现了怕冷,怕冷的比较厉害,阳气不能够温煦四肢,出现四肢的一个拘挛了,这时候选桂枝加附子汤,大汗之后伤阳为主,为什么会出现四肢的拘挛呢?四肢活动不利。有些女同志冬天很冷会冻的腿抽筋,阳气不足,不能够温煦了,四肢有可能会出现拘挛的情况,这就是阳气不足的象,这时候我们选桂枝加附子汤。为什么要加附子呢?附子辛甘温,它可以入中空而温脾,可以入下焦而暖肾,并且还可以补续绝之火种,一身上下都可以走得到,起到一个温煦的作用,因此这里选的是附子。而桂枝劲儿太弱了,仅仅往上升提的作用,没法四肢百骸都达得到,所以这里选附子而不选桂枝。这是一个病人,本身阳不足又大汗淋漓了,出现这种情况选桂枝加附子汤。另外一个病人,本身就是阴不大够的,又大汗淋漓了,伤得就是阴,阴跟血是同一类的,是同一个东西,阴不足了,血就不足了,没法过去濡养身体去了,这个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咱出去跑步,跑个200米,肌肉什么感觉?肌肉酸疼,因为血、津液过去濡养,濡养不到了。这个人伤血之后表现出的是身的疼痛,这个疼不是骨头的疼,是肉的疼痛,怎么样都难受,这时候咱就要给他补阴津为主,因此要选择桂枝新加汤。桂枝新加汤的药物组成是,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党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

它的全称叫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芍药再增加一两,生姜再增加一两,党参再增加三两。因为他是阴不足了,所以加了芍药,芍药是通营阴的,它是属阴而养阳,属阴而养营,可以养阴,可以养营,生姜稍微有点散的作用,从里往外通,在这里重点是人参,也就是现在的党参,党参可以入中焦,入脾胃,可以直接养土,党参是含有阴阳两性的,亦含亦含阳,稍微偏阴一点,可以入戊土而补胃气,可以入己土而养脾气,都可以入,稍微偏阴一点。所以在这里人家是阴不足的,用党参。

桂枝加桂汤是烧针给他峻汗的,又受了一点寒的。桂枝加附子汤和桂枝新加汤是发汗太过了。这些总体而言治疗的方向还是对的,都是给他往外散的。而桂枝加芍药汤就是直接给治错了,本来是要往外发汗的,然后来了个很二的大夫,嘛也不管,直接给他用了下法,给他攻邪,往下走,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本来人体的能量想起来往外散的,但是来了一个坏蛋,这个能量不让往外散,给他往里压,那么这个能量压在里面就变成了一个阴,阴在体内给阻滞住了,阳化气,阴成形,成形的东西在体内,我们要给他通开,哪个可以通营阴,可以通开呢?芍药。芍药是以通为主的,如果在里边淤滞的再厉害了,堵得更厉害了,芍药不够了,那么就在桂枝加芍药汤里再加上个大黄,就是桂枝加大黄汤。这就是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增加到六两,本来桂枝三两芍药三两,在这里改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加大通营阴的作用,给它往里通开去,如果加上三两的芍药还不够,就再加上大黄二两,再给它往下通,把它顺开了就可以了。

方剂24

桂枝汤最后一个变化是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跟桂枝汤只是药物相似的,它们两个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说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咳喘了加厚朴杏仁,有项背强几几了加葛根,然后发汗不合适了,出现什么病症,我用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这些,它都不是,小建中汤跟桂枝汤证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药物相似罢了。

小建中汤治什么病呢?建,建设,建立,一个国家荒废了,百废俱兴,然后过去建设去,建设哪儿呢?建设中,人体上中下的中是脾胃,所以说建中汤建的就是脾胃,由这个名字,推测这是个什么病呢?脾胃的虚弱证,所以需要小建中汤把中焦的脾胃给建立起来,中焦为脾胃,中焦为土,戊土主降,己土主升,戊土为胃,己土为脾,甲木为胆,胆主降,乙木为肝,肝主升。小建中汤治疗就是由于中焦土的一个事儿,该降的不降了,该升的不升了,而导致的木出现异常,木不降了不升了的一个病,本质是中焦虚引起来的,因此以建中为主。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病呢?脾胃不运,土气淤滞,戊土不降,引起来甲木不降,甲木为胆,按照十二经络,胆是足少阳胆经,少阳,按照六气而言,太阳是寒水,厥阴风木,少阳是相火,戊土不降引起来甲木不降,那么甲木不降它逆于上,甲木在上边逆着了,人会有什么表现呢?小火苗在上面腾腾地窜着,人会感觉烦躁,还会心悸,害怕,甲木是相火,火对金有克制的作用,火太盛了,该下去不下去了,那么它对金的克制增强了,金的性质是主降,主的是收敛,甲木相火影响了金,金该降不降了,该往里收敛不收敛了,表现出来的可能有?金不降了,这个人有可能出现流鼻血,称为衄。如果说再严重一点,戊土的不降,胃不下降表现出来的是吐,因此他可能出现衄可能出现吐,可能出现心悸。火影响金了,金不降了,火又为阳,金里含的津液会给火消耗掉,金里的津液不足了,这个人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口燥咽干,是这个火所造成的,这是一个方面的。

中土出现毛病,不光是不降,还会出现不升的事,那么己土不升,脾主四肢,土气该升升不上去,没法濡养四肢,会出现四肢发痹,四肢酸疼,四肢消瘦,己土不升了,那么乙木也不升了,乙木逆于下,木气该往上走不往上走了,该升发升发不起来了,在体内横冲直撞,他可能会出现一个脾气大,容易生气的事,木气冲撞,还会出现疼,肚子疼,两胁疼,

木气太盛,冲撞,该往上走上不去了,它会冲撞冲撞,冲撞不开,就会往下走,往下走会有什么表现呢?肝是主疏泄的,不往上疏泄,往下疏泄了,人表现出的是,男子遗精,女子白带增多,或者是下体的一个瘙痒,这都是木该升升不上去逆于下而表现出来的一些病变,如果说出现这些病变了,我们用小建中汤给他治。推测一下小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会针对哪几个方面呢?第一脾胃的,第二是谁呢?咱分析来分析去,就一个土和一个木啊,它针对的就是一个土一个木。这是药物的两个方面,那么具体有什么组成呢?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针对土的是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甘草生姜大枣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就不说了,说下饴糖,饴糖味甘,功专扶土,或者功专补土,它主要就是针对中间这个土的,可以入戊土,补胃津,可以入己土,养脾气,两个都可以的,都可以直接起补益的作用,用这四个(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把中焦给建立起来了,木还有个问题啦,乙木该升升不上去,用桂枝给它升,甲木该降降不下来,用白芍给它往下降,并且这里是以降为主,还是把甲木给降下来,甲木降可以引起乙木的升,因此以甲木的降为主。

药物的剂量,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这就是药物的组成,里面涉及到的点,一个一个说。先说脾气大,这个人脾气可大了,这个人肝火旺,这两个都是说生气,有什么区别呢?一看字就知道了,一个脾,一个肝,脾气大的原因在于脾的病,肝火旺的原因在于肝的一个病,肝为将军之官,将军怒发冲冠,亢奋,这个大部分是实证,吵架他不会认错,老子天下第一,因为他能量足,需要发泄。脾气大,两个人吵完架了,回到房间后悔了,他本身能量不足,体内的津、血不够了,涵养他的阳气涵养不住了,外面的导火索把他的阳气给引出去了,他一发火了,原因在于一个水不够,一个在于血不够,所以他会有后悔的心,这是个虚证,这两个怎么治?脾气大给他补脾胃,脾胃足了,体内的血够了,体内的津液够了,能够把阳涵养住了,就没事儿了。举个小例子,这边是个池塘,池塘里边的水挺多,那么这个鱼在里边游是很欢快的,自由自在的,没什么事的,如果把池塘里的水都给抽干了,那么池塘里的鱼会翻腾,异常地躁动,这个就是脾气大,体内水不够了,正常的阳气在里边藏不住了,他出去了,这种咱不能说把鱼给杀了,我把水给你补充起来,鱼就没事了,体内血够了,津液够了,脾气就下来了,咱给往里补。而肝火旺呢,体内能量太大了,要给他泻,如果说不辩证的话,肝火旺直接给他用龙胆泻肝丸,直接给他泻肝火就可以。脾气大呢,就给往里补,就得分了,是四君子汤啊,还是小建中汤啊,还是其他什么的,就得区分具体的情况了。所以在生活中要是遇到爱生气的人,咱跳出去,以第三者的眼光来看他,这是个病人啊,他是个脾气大的,他是个肝火旺的,我得治他,咱这样去考虑。这是小建中汤引申的第一个。

第二个说说饴糖,就是高粱饴,小时候,有些走街窜巷的,有一个罐,然后拿了个木桶的东西,来了,搅一下,弄上来,吃的,这是完全纯粮食做的。现在在山东那儿有个什么玫瑰饴,高粱饴,做成一块一块小的糖,两不是一回事,完全不一样,入药的饴糖跟那个是不一样的,如果外边不好买,咱可以自己做。用大黄米做,大火烧开,调成小火,多煮一会儿,上面的液体变成稠乎乎的了,变成不是透明状的了,大黄米都煮开花了,把汤汁给滤出来,米就不要了,那个汤等到温度合适了,比常温稍微再低一点,这时候把麦芽磨得那个粉给它加进去,生麦芽打成粉给它加进去,生麦芽发芽了,它里面有发酵的酶,可以帮助这个汤尽快发酵,然后低温下反复搅拌,等到后来它就变得粘乎乎的了,就跟浆糊似的,然后比浆糊稍微稠一点就可以,再关火,拿出来就是比较好的饴糖。可以在家自己做。500克的大黄米做出来好像只有几十毫升的饴糖,成本挺高的,如果外面不放心,可以自己做。

第三点,这是古代小建中汤的一个方子

咱现在用不能完全用这个方子了,还是用陈玉良老师的方法来加减,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上生麦芽生谷芽生龙骨生牡蛎,这个药原方(小建中汤)再加上这四味药,可以更好地适用小朋友的体质,小朋友的体质是什么呢?纯阳之体,生长特别旺盛,生麦芽生谷芽都发芽了,芽的特点是往上升,加上生麦芽生谷芽能把木气更好地升起来,促进他的生长。小朋友还有个特点是容易受惊吓,胆子比较小,如果说我们把木气升提得太过的话,木气升太过,木化火,上边的火太盛了,这个人会烦躁,易怒,为了防止升得太过,加上生龙骨生牡蛎,龙骨不是真正龙的骨头,这是古代大型脊椎动物的化石,马,羊等脊椎动物的化石,生牡蛎就是吃的牡蛎外边的壳,广东叫蚝,东北叫海蛎子,生龙骨和生牡蛎加起来有重镇降逆的作用,可以入心,从上面给他往下降,防止他出现烦躁的情况。小建中汤加上这四味药更适合小朋友的体质,用起来是更合适。

那么在原文是怎么描述小建中汤的呢?这是金匮要略里的方子,

身体特别虚弱,时间特别久了,成了一个虚劳了,肚子里出现疼,里急的一个情况,悸,害怕,是甲木不降,衄,影响了金,金气的不良,腹中痛,梦失精,男子梦里遗精,女子带下比较多,手足烦热,是指手心脚心烦热,是甲木该降降不下去,相火逆上而出现的一个象,咽干口燥,是因为津液不足引起的,梦失精,对于男子遗精、女子白带过多,我们一般从肾论治,肾主生殖、肾主封藏,肾虚了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最直接相关的是肝,肝主疏泄,本来这东西是在体内藏着的,肝疏泄过盛,裂开了,跟这直接相关的是乙木,肝的事,有可能是肾虚,不能涵养乙木,出现了这种情况,腹中痛,有可能是中焦脾胃的问题,脾胃里湿气太大了,乙木该升升不上去,只能逆于下而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直接相关的是乙木的事,咱不能见到梦失精就想到肾上去,肾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罢了。前段时间看了一位小姑娘下体的瘙痒,一般来说肾水下犯,肾里有热,可是一搭脉,左手尺脉沉弱无力,肾水虚了,左手关脉小滑的象,左关为肝,小滑之象说明肝气太盛有点化热,其他那几个脉基本都是的正常的,没有特别的,根据这个脉象开方就可以了,补肾水敛木气,当时我是给她组了个方子,生地生白芍丹皮茯苓甘草乌梅冰糖,生地直接就是补肾水,生白芍丹皮入的是肝胆,直接给它往下降的作用,茯苓甘草入的是中土,害怕里边有点湿,所以稍微给她建立一下,但是这个剂量非常得少,用来配伍的,乌梅加上冰糖,这是圆运动上的一个方子,圆运动上用的是乌梅白糖汤,乌梅可以入厥阴肝经,清上而温下,这样配合起来,当天用药后就效果明显,第三天就没什么情况了,所以出现这些症状并非是肾上的事了,直接相关的是肝,看看是什么情况导致了这个乙木这个肝,寻求下边的原因去。这是桂枝汤七个的加减变化,下面看麻黄汤之一变,麻黄汤主证是?伤寒论第三十五条。

方剂25

麻黄汤之一变

麻黄汤主证是?伤寒论第三十五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外边受了大寒了,营阴被淤滞住了,营阴不能运行起来了,出现疼、喘等等用麻黄汤。

麻黄汤就是针对外表营气给寒气闭塞住了,外边寒气特别盛,这时候人体的正气是想抗邪外出,凝滞在肌表了的状态,那么与它相关的变化是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寒气由外边过来影响了,体表有营阴的淤滞的,寒邪郁闭在这儿了,同时这个人本身体内还有水饮,还有水汽,他本身体内湿气还大,肺里边还有湿,那么这个人这时候会有什么表现呢?在麻黄汤的基础上,这个人肺里又有水湿了,又有寒气了,他表现出来就是一个咳、喘、痰,那么这个痰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白颜色的,有沫沫的,这时候就用小青龙汤。取青龙之意有亮点,其一,它可以升腾,龙是升腾的,可以往外散,其二,咱中国的龙一上天就要下雨,所以它可以升云布雨,把雨止在那儿的水湿给它散掉,上面的云当中的太多了,它过去一搅水下来了,上边的水就没了。所以取青龙之意有两点,一是可以升腾,二是可以升云布雨。小青龙汤就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又加了些治疗肺里有水饮有水湿的,药物组成: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清半夏八味药,麻黄桂枝芍药甘草针对外边的寒,寒是给它往外的,体内不是还有水饮吗,细辛干姜五味子清半夏针对水湿、寒气,把肺里边的给它散开,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三个可以直接入肺,为什么加个清半夏?清半夏是入胃啊?出现咳喘,肺气往上逆,用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三个把导致本身肺逆的情况去掉了,肺之降要借助于胃之降,半夏可以降胃,并且可以祛湿、燥湿,因此这里加了半夏。如果这个人没有湿,仅仅是一个气机的上逆,张仲景会在这个方子里加厚朴,就是前面说的桂枝加杏子厚朴汤,有水湿他会用清半夏这一类走水走湿的,没有的就直接给降气的,直接用厚朴,注意这一点。细辛干姜五味子清半夏,这四个在中药上在方剂上一般是以药对出现的,这个药对就是指组合,肺里边有这些情况,基本这四个就给它同时给他用上,像是金匮上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新汤、苓甘五味去杏加石膏汤,等等,这四个(细辛干姜五味子清半夏)基本都是同时出现的,如果说我们碰到这种情况了,这四味药可以直接用上,一般情况下的药对是两味药,两个同时出现,但是特殊情况下,三个四个的都有可能。这是第一个分享的点。

第二个点分享下五味子。

五味子是黑颜色的小球球,外边是果肉,里边是它的种子,外边的果肉越厚,里边的种子越小,它的质量是越好的,是个黑颜色的,大小跟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黄豆大小,虽然叫五味子,但是只有酸味,在五行中酸味入肝,补的是肝之体,辛是肝之用,那哪个脏腑可以直接用五味子的酸补它的用呢?酸是收敛的,肺是往里收的,所以五味子补的是肺,说肺太局限了,说金更合适,酸直接入的是金,酸敛固涩,可以收敛金气,五味子可以直接收敛金气。金分肺和大肠,肺气是往下降的,大肠之气是往上升的,五味子可以直接收敛金气,那么五味子对肺而言,有何用呢?入肺,降气,止咳逆,

它既然入金,那么还可以入大肠,入大肠之后,五味子还可以干什么用呢?可以升提大肠之气而止滑泻,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收敛金气,收敛的作用不是往下降也不是往上升,而是外散的给它收到内部来,如果说你是往上升的,我给你收,作用就是往下的,如果说你是往下走的,我给你收就是提的,往上的,所以我们以后看到中药的时候,诶?它不是收敛肺气不是往下走的吗?,怎么入了大肠还能往上升?原因在于我们理解的不到位,人家入的是金,收敛的是金气,金之气的运行有两个方向,那么它对这两个方向都有一个往回收敛的作用,因此是可降可升的。这是五味子的第一个点,

五味子的第二个点。五味子可以入金,可以收敛金气,金生水,收敛金气了,金气敛藏了,那么水汽就充足了,水在八卦中是一个坎卦,水藏了,那么坎中的阳就固涩住了,就不会外散了,因此五味子虽然不入肾,但它通过肺的作用可以对肾有一个辅助固涩的作用,四神丸里为什么用五味子?四神丸是治疗五更泻的,五更泻就是3点到5点肚子疼就要上厕所,不管有没有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肾虚的,可它为什么要用五味子呢?五味子不入肾啊,为什么用它呢?因为五味子对金的作用,对水的作用,最后对坎当中阳的作用,水中阳根可以固涩的住,那么阳根固涩住了,上清而下温,水就不是寒水了,就是温暖的水了,寒水不能生木,温暖的水才能生起来,五味子的作用还可以作用到这儿。注意了,药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注意它相生相克的事。这是五味子延伸出来的小知识。

大青龙汤

小青龙是外边有寒,里边还有一点水饮。如果说是另外一个病人又来了,他也是冻着了,寒气非常大,体内的能量要调动起来抗邪外出,但是外边的寒气非常大,它在里边想外散散不出去,体内的能量又足,阳热又起来了,这个人会有什么表现呢?麻黄汤也是会发烧的,体表被寒气固住了,阳气出不去,阳气只能在体内亢奋,在体内亢奋这个人是烦躁的,心烦不安的,这就是大青龙汤所主治的,外边有寒气,体内的阳热起来了想抗邪外出,可是出不去,阳热在体内发生了烦躁的情况,这时候用的是大青龙汤。大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用到六两,跟麻黄汤的用量是不一样的,麻黄汤用到的麻黄是四两三两二两,石膏用如鸡子大,前面的四味药已经把外边的寒气给散掉了,你已经起来烦躁了,中土不安了,用生姜大枣补一下中土,稍微平复平复,阳热起来又烦躁了,用石膏把升起来的烦热燥热给它清降下去,石膏是辛凉的,可以起到清热的作用,可以止烦渴,同时除烦躁,这就是大青龙汤,外边有寒里边还有一点热,用了石膏,这里要注意麻黄六两相当于90克,石膏如鸡子大大约是56,石膏的量是麻黄的一半稍微多一点,还是以麻黄为主,因为人家是外边寒为主的,所以说要往外散,记住这个的比例。

再开一个方子,麻杏甘石汤。外边依然是有寒,给他固涩住了,体内的能量已经调动起来,要亢奋了,要给它往外散了,这时候体内的能量非常的足,那么这个阳热有没有可能把它冲开?有可能把它冲开,那么这个寒气就没有了,体内的阳热已经开始往外散了,这个状态是麻杏甘石汤的状态,阳热调动起来要抗邪外出,邪气已经出去了,已带着阳气亢奋起来,阳气还没有回去,这个状态是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四味药组成,阳热冲开了,这个人会有汗出,这个病态的阳热的汗出,我们是把这个阳热散出去还是把它压下去呢?这个人已经有汗出了,这个阳热已经是往外散了,已经走到接近体表的位置,这时候我们要?治病有一个最省力的方法,按最快的方法最简捷的途经去治,病邪在表,我们给他往外散。病邪在里,我们给它往下泻,病邪在上焦,我们给它往外吐,这时候阳热已经跑体表来了,我们给它散掉就可以,因为要往外散,所以用了麻黄杏仁甘草,帮助肺气往外散,但是他体内确实是阳热,所以加上一个石膏。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麻杏甘石汤跟大青龙汤比起来,以热为主,所以石膏的量就要非常大了,麻黄用了四两,石膏用了半斤,半斤是八两,石膏的量是麻黄的二倍,而在大青龙汤中麻黄的量基本是石膏的两倍,注意药物不同的比例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麻杏甘石汤中以石膏为主,以清热为主,清降下去了以后,麻黄把那个热给往外散,麻黄虽然是性温的,但是是热性的,用凉性的石膏就可以把麻黄的温性给它去除掉,而保留麻黄外在的作用,这在中药上叫做去性存用,去除它寒热温凉之性保留它的作用,麻黄外散的作用非常强,我要保留你外散的作用,但是你太热了,我体内已经是热的了,不用你的热性,我把你的热性给去掉,所以说配上大量的石膏,去除它的热性保留它的用。这是由这个延伸出来的一点知识。

以后大家研究伤寒论的时候,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大青龙汤,外边有寒邪闭住,阳气起来了,但是散不出去,在体内郁热了,用大青龙汤。阳气起来把寒邪给去了,阳热往外散了,用麻杏甘石汤,阳热已经完全去了,阳气已经完全亢奋起来了,从里到外都一派的热,这时候再用白虎汤,药物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它针对的就是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从里到外一派的热。所以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白虎汤这三首方子就很有意思,这三首方子给我们提示了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互较争的一个态势,邪气重一点是什么状态,正气重一点是什么状态,正气在亢奋了又是什么状态,所以说人体的变化是非常精密的,一层一层的都有,我们要细致入微地去体察去。

清代有个大夫叫XX,他说麻杏甘石汤为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招,一步一步深入进来。

这是由麻黄汤所延伸出来的一点变化。

最后我们再看一个方子的变化。

小柴胡汤之一变。只说一变。

小柴胡汤治少阳病,肝胆的,往来寒热的,伤寒论第96条,少阳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主要变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是这一类的变化,出现了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用小柴胡汤,那么与它相关的有哪些变化呢?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少阳是一个半表半里,是一个枢机的,连通着表和里,因此小柴胡汤有经常容易出现跟表相连接的,或出现跟里相连接的,如果说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病人又有了太阳上的一个病,我们怎么办呢?可不可以小柴胡汤加上治太阳病的一个方?可以。这就是柴胡桂枝汤。既有小柴胡汤的表现又有桂枝汤的表现,两个方子合一起就可以。

第三堂课时有同学问过我,那几组方子是不是单独出现的?不是单独出现的。给大家一个一个地讲是为了理解的方便,真正在临床当中这些都是交互出现的。

如果说在少阳的基础上又有太阳的病,我们可以直接用柴胡桂枝汤,这是偏表的,如果说在少阳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里面阳明的一个病,我们就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就是针对既有少阳上的病又有阳明上的病,少阳上的病咱说了,阳明上的病,有什么呢?肚子难受,吐,各种各样的不舒服。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枳实芍药大黄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这是小柴胡汤去了党参和甘草,然后加上枳实芍药大黄,把下面的阳明给通开,两个一合并可以直接加它。

有没有直接在太阳上有两个方子合用呢?有没有在阳明上两个方子合用的?有没有在太阴上有两个方子合用的?比如说太阳上的麻黄汤和桂枝汤,这个人既有点麻黄汤的表现又有点桂枝汤的表现,有没有这种可能?桂枝汤这个病是怎么引起来的?以吹风为主的,麻黄汤证是以受寒为主的,有没有可能既吹风又受寒?有可能。有可能既有麻黄汤的表现又有桂枝汤的表现,这就是伤寒上的合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一汤,处在两个中等的位置上用个各半汤,偏于桂枝一点用桂枝二麻黄一一汤,桂枝占二份麻黄占一份,是桂二麻一汤,桂枝占二分之一,麻黄占二分之一,是桂麻各半汤。所以我们以后系统学习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可以方子合用,可以好几首方子合在一起用。只要那些病机都存在,把它给合在一起都没问题的,这是柴胡桂枝汤和大青龙汤给咱的提示。

再看最后一个方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子不需要大家理解,主要看看它引申出来的几点就可以了。

有一个人生病了,他是个少阳病,正常治疗的话是应该给他和解,不能汗,不能吐,不能下,是应该给他和解的,可是找了个二百五的大夫,直接给他下法,攻下的方法,误下之后损伤了里阳,里边的阳气出现了一个不足的象了,由于这个病人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里阳不足,不能维护身体正常运行了,水湿土犯,因此这个人表现出来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小便不利,这是水湿土犯的一个象,然后甲木该降降不下去,甲木逆于上,人就会出现容易受惊的情况,乙木该升上不上去,这人又会出现胸满烦的一个象,甲木不降乙木不升,肝魂不安,魂魄不安,体内出现谵语,就是胡言乱语,语声高亢,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就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又给加了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一方面疏解少阳,另一方面针对水湿土犯,用茯苓,针对里边的淤滞,用桂枝给它稍微疏通开,又因为有谵语,所以用了龙骨牡蛎铅丹,这些可以入肝魂而重降的药,这个方子是干这个用的。

提示

铅丹,就是铅与氧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因为铅和氧的比例不一样,这个铅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偏黄一点,偏白一点,就是它的氧的含量不一样,铅丹又叫做黄丹,又叫做东丹,十八反,十九味里的密陀僧就是指铅丹,它是个矿物质,古代基本上是外用的,可以杀虫、止痒,可以生肌,还有一点腐蚀的作用,咱现在用的时候,哪个药中含有铅丹?黑膏药,又叫狗皮膏药,里面含有铅丹。是用植物油,把那些药物都放进油里炸,炸好了去掉植物,光用剩下的油,油再放到火上去煮,煮的时候等到这个油滴水成珠的时候,再把铅丹给放进去搅拌均匀,然后把这东西涂在一些介质上,等到温度凉一点就定型了,拿回家敷的时候稍微烤一下,或蒸一下,变软了,再贴在皮肤上,熬的时候要注意,铅丹什么时候放,是滴水成珠的时候放。

谵语,病人一般以心理疾病来看病,烦躁不安,胡言乱语,以这类的心理疾病来看,中医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吗?能看。中医有肝心脾肺肾,与它相对应的是魂神魄意志,这就是人神志的表现,心理出现异常了,神就出现异常了,必定是魂神魄意志这五个发生了变化,中医不调这五个,而是调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本体恢复正常了,那么五脏当中所蕴含的五神

 

魂神魄意志也就恢复正常了,这个人的心理疾病也就好了,因此中医里有句话叫任何的心理疾病都有它的生理基础。

表现在外的是心理的事,内在的脏腑的结构,脏腑的运行已经出现了问题了,这是生理的事,

上面这个谵语,中医里是肝魂不安了,甲木乙木升降出现异常了,他就会出现这个谵语,不懂心理学,但是我们懂中医,也完全可以给他治疗过来,所以说中医是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的。

总结

1、  知常达变

2、  桂枝汤的变化

3、  麻黄汤的变化

4、  小柴胡汤的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整理篇|经方医话
半声干咳、一咳就尿、咳吐泡沫痰、感冒就咳、咳而上气、咳嗽清嗓、水鸡声,都有专方专药,学会了你就了不得...
把这治疗咳嗽极经典的方子拆分开来,应对各种类型咳嗽!
小青龙汤
咳 嗽 辨 证 选 方
中医如何治咳嗽、咳喘?大师风范:刘渡舟讲痰饮病(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