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从掌骨看全身的“全息理论”,你到底在忽悠谁?
userphoto

2024.03.17 湖南

关注

种树人种下的第515棵树

全文3000个字,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



这篇文章来源于我的几个疑问

01 

之前有一个病人,膝骨关节炎,下肢疼痛无法入眠,自诉尝试掐自己的耳垂,过了许久竟然睡着了。患者自诉,想通过掐耳垂让耳朵更疼来缓解下肢疼痛,结果还真睡着了。我在想,真的有疼痛转移法吗?转移的是注意力吗?

02 

我前两天搜到一个董氏奇穴,叫“五虎穴”。

刷到了这条朋友圈:


但是朋友们,你们知道五虎穴在哪里吗?


👆这个就是。

我跟朋友说,你知道五虎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吗?我给她掐了一下五虎穴的位置,她说这挺疼的啊,估计是找了一个比足跟更痛的穴位,这样足跟就不痛了。

这个说法竟然和我刚才说的患者的方法有些相似?我更疑惑了。

原文:《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
治全身骨痛。
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五虎一治手指痛酸腱鞘炎、五虎三治足趾痛酸,五虎四治脚踝、脚背酸痛,五虎五治脚跟酸痛,皆极有效。
五虎二则作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马针。
五虎三尚可治头痛。
杨维杰先生以此穴组治愈篮球、体操、网球国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时,仅针一二次即愈。
重压五虎,还可治疗颈痛

至于为什么能治疗远端那么多的的痛症,有人解释到:

1.本穴在大指侧黑白肉际,从与土水穴(作用于脾肾)位于同一延伸线来看,五虎穴亦作用于脾是有其相关性的。
2.本穴善治手脚之病,系与艮卦、震卦有关。大指先天卦为震卦所在,震卦属木;后天卦为艮卦所在,艮卦属土。
3.艮震两卦的卦象,像个碗一样的东西扣在那儿,上边一横是大拇指,下边是其他四个灵活的手指,故艮为手。
4.震仰盂,上空底实之象,震之一阳动在下,故凡动之在下者,皆以震卦,故震为足。
5.本穴与艮卦、震卦有关,因此本穴善治手脚之病,亦为原因之一。

嗯,解释完,更看不懂了。

03
第二掌骨全息理论,大家有了解吗?

张颖清1973年在第二掌骨侧近心端处发现的穴位,能治疗腿部疼痛,这个穴位既不是传统针灸十四经脉上的穴位,也不是经外奇穴。经过数千例实践验证,终于发现第二掌骨侧确实分布着远心端到近心端顺序排列的,人体从头到足的缩影式全息穴位群。张颖清将它命名为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包括十一个穴位(或称穴区),它们由第二掌骨远心端到近心端排列,依次是头、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下腹、腿足。十一个穴位的分布,好像整个人体在第二掌骨侧的大致缩影。

不说这个掌骨全息吧!耳朵全息大家肯听说过吧,还有什么肚子全息,手掌全息,小腿胫骨全息,小臂全息,各种全息,无所不能,针灸如此之发散,到底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仅仅是一个全息理论吗?让人十分费解。

析疑:
选择性调节和泛调节传统针灸学认为穴位既具有“近治”作用, 也具有广泛的“远治”作用。如前所述, 临床归纳的“远治”作用包括躯体-躯体相关、躯体-内脏相关、局部-整体相关。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考虑, 穴位与靶器官/组织/系统的关联性可分为五级:
Ⅰ级相关-局部效应;
Ⅱ级相关-轴突效应;
Ⅲ级相关-脊髓效应:
Ⅳ级相关-脑内效应;
V级相关-脑输出效应。
Ⅰ-Ⅲ级可称为“选择性调节”, Ⅳ-Ⅴ级可称为“泛调节”。


(一)选择性调节

即穴位主治的特异性作用, 通过3种不同的相关途径实现。

01 Ⅰ级相关-局部效应:

针刺直接造成的微创伤触发局部组织炎性反应, 使大量活性物质释放及免疫细胞聚集, 启动组织自我修复机制。这些体液因子继而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进一步的神经体液调节, 共同形成对外周组织的炎症、劳损及其他症候的治疗过程, 为阿是穴、干针触发点、小针刀等局部效应的基础之一。新近发现, 针刺镇痛作用可在局部末梢水平发生, 通过刺激局部腺苷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产生镇痛效应。

02 Ⅱ级相关-轴突效应 (同神经元) :

针刺穴下神经末梢/感受器或神经枝干均可引发神经电活动, 信号可向两端传递。传向末端的兴奋无疑可直接对所支配范围的皮肤肌肉等组织产生影响 (如内关对手掌面) 。

03 Ⅲ级相关-脊髓效应 (同节段) :

穴位的选择性调节作用最重要的基础是脊髓同近节段支配机制, 通过脊髓整合和反射方式实现。躯体感觉神经元中枢突进入脊索后, 与该节段及上下相邻1~2节段内的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和侧角交感神经元发生联系, 是脊髓反射活动的基础。膀胱经的背“俞穴”几乎都名副其实地与各自脏腑属同近节段, 活脱脱一幅节段性配布图, 是穴位主治打破经络主治的典型代表。细心人不难发现, 传统疗效记载中, 许多其他经穴只要在同神经节段, 其主治作用相似 (即便不在同经脉) 。穴位主治可打破循经规律, 但却遵守神经规律。故现代针灸学明确提倡按神经规律选穴。

(二)泛调节(Ⅳ级相关-脑内效应、Ⅴ级相关-脑输出效应

理论上任何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整体效应, 选穴似乎对泛调节意义不大。但传统针灸的经验表明, 四肢末端 (肘膝以下) 穴位的整体调节作用较强。现代实验资料中, 内关、合谷、足三里的广泛作用也提示了这一点。由于穴位下神经成分的性质和密度的不同以及针法不同, 穴位的泛调节作用仍可能有程度与性质之别, 但其广泛性不变。

指针刺对全身机能广泛的非特异性作用, 或称为“广谱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1) 对整体性机能的调节, 包括诸如体温、血液、血管、免疫、内分泌、代谢、认知、情绪、感知、运动、生命基本活动节律等。

(2) 对各内脏机能的非特异性影响。传统经验和实验资料均表明穴位对远节段支配的脏器机能具有显著而复杂的影响。与选择性调节相比, 泛调节是一种“局部-整体反应”。

针刺信号在脑内可启动一系列复杂的中枢整合, 并引起神经传出 (植物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内分泌传出 (下丘脑-垂体) 和神经免疫传出 (迷走-脾/肾上腺, 交感-肾上腺素-免疫细胞) 三大功能活动变化而产生多系统多功能的广泛调节效应 , 这是针刺最重要的效应。仍以镇痛为例:针刺信号在调制脑内镇痛系统而抑制意识性痛觉和情绪反应的同时, 还发出下行抑制纤维达脊髓各节段, 参与构成全脊髓节段闸门调节的有效机制, 进一步抑制痛信号的上传。因而, 在脑下行性抑制系统参与后的总合闸门效应比单纯的脊髓闸门效应更为强烈而广泛, 为全身止痛效应(完全打破经络规律) 。但同节段取穴可发挥选择性调节和泛调节双重镇痛效应, 既可立即触发本节段的脊髓闸门机制, 又可进而激发脑内镇痛系统, 使镇痛作用最大化

穴位泛调节作用是目前传统针灸临床者未予深刻理解的机理之一。许多“伪特异性相关”现象由此而生。诸如“孔最治疗痔疮”“迎香透四白治疗胆道蛔虫”等。再如耳针的“小人”图、头针的“隔山打牛”式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所谓“微针”图式与“全息”理论。这些理论从未提供其设想的特异性作用的生理结构证据和对照数据支持。究其实质是泛调节效应在发挥疗效, 即针刺“小人”的任何“部位”均有相似的泛调节疗效, 在无对照比较的情形下被误解为特异性作用。“全息”理论用于解释微针系统乃自相矛盾。既然任一点都全息, 随便扎即可, 何须画小人?各种“微针”图式几乎遍布全身的现象本身就是泛调节效应的漫画式注释。在理解针灸的神经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 不难明白, 临床提高疗效特异性的现代选穴原则是:第一, 据神经节段性支配选穴, 第二, 如前所述, 据神经纤维类型选穴。

尾声:
所以到这里了,再回过头看看我开篇的疑问,无论是耳朵按压帮助止痛入睡,还是五虎穴的全身镇痛原理,抑或是第二掌骨全息理论,都是泛调节的一种表现形式。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氏奇穴手指部位寻穴规律
全息六总歌诀
董氏奇穴的7个穴位介绍(木穴 心膝 妇科穴 还巢 五虎穴 二角明 重子穴
董氏奇穴的手掌秘密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分布详解,终于知道怎么找了,绝对收藏
(讨论中)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一针疗法读后感 - 中医针推外治版 - 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