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人体全息图精华版(收藏)附:腹部全息 肠胃调理
userphoto

2024.03.17 湖南

关注

“反射区”就是指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五脏六腑,在其足、手、耳等部位均有相对应的解剖位置。“穴位”亦称腧穴,是针灸施术之处,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当一个人的某个组织器官或五脏六腑发生病理变化时,将在人体的足、手、耳等相对应的反射区上产生组织变异,刺激这些有组织变异的部位就会有疼痛感,也叫做压痛反应。
有病变的反射区除表现压痛反应外,触摸这些有病变的部位时,可感觉到像砂粒感、条索状、块状物等组织变异的情况,这些变化对疾病诊断、疾病治疗都十分重要。因此,反射区既是疾病诊断的部位,也是疾病治疗的部位。
以中医为理论基础,以反射学原理为依据,当人体某部位或器官出现病态时,如果对反射区等特定部位进行刮痧、按摩、拔罐、针灸、敲打等刺激,就能获得治疗能量,继而通过经络传递,使之透过皮肤直达经脉,传入体内,直达病源,进而调整和激发身体的免疫力,调节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疗效,使患者早日康复。
本篇将人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全息反映配图精华版都整理出来了,值得想学经络穴位的收藏!
1、全息元是针灸按摩之精髓

一级全息元:以肘膝为脐,腕踝为颈,手足为头的“一级全息元”

以腕踝为脐,手掌、足掌为胸,手指、脚趾为头的“二级全息元”

头部全息元

上下肢相应部位的穴位功效类似。

人体上下轴对称关系。

人体前后对应关系。

人体纵向对应规律。

四肢部一级全息元

(a)下肢阴面打开的内脏投影图(b)下肢阴面合拢,阳面向外的体表投影图

(1)足相应于头,太冲相应于目,临泣、地五会相应于耳,照海相应于咽喉。

(2)三阴交相应于胸。

(3)阳陵泉相应于胁肋。

(4)足三里相应于胃。

(5)曲泉相应于脐。

(6)委中相应于腰。

(7)血海、伏兔相应于小腹。

上肢部一级全息元

(a)上肢阴面合拢,阳面向外的体表投影图

(b)上肢阴面打开的内脏投影图

(1)大骨空相应于眼。

(2)二间、三间等穴相应于咽喉。

(3)劳宫相应于心胸。

(4)鱼际相应于胃。

(5)内关相应于小腹。

(6)二白相应于肛门。

手三里和足三里:都有调理肠胃的功能。

上巨虚与上廉:治疗胃肠病功效类似。

委中和尺泽、曲池:都可治疗膝部疾病。

神门和大钟:都能“去心性之呆痴”。

阴郗和复溜:都可以治疗盗汗。

承山和二白:都可治疗痔疮。

少泽和至阴:前者治疗乳疾,后者纠胎催产,两者都与妇产科疾病有关。

鱼际和公孙:前者治疗小儿疳积,后者治疗“胃心胸”疾病。

2、头部全息图

3、手掌骨全息图

4、手部全息图

手部反射区图(左手掌、右手掌)高清图解

手部反射区图(左手背、右手背)高清图解

5、眼睛全息图

6、耳部全息图

7、足部全息图

8、腹部全息图

9、脊椎全息图

10、鼻部全息图

11、面部全息图

腹部全息诊断

腹部全息触诊法是医者以手掌或手指密切接触腹壁,以检查腹壁的坚软温凉,有无压痛和癥瘕等,通过腹部全息元脏腑投影区,触摸腹部的变化,来诊察人体内脏的疾病。腹为人体内脏的重要外象,腹内藏诸多脏腑,是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最密的部位。因此当内脏发生病变时,在腹部相应穴位和部位就有所反应。所以腹诊为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腹部全息穴区分布

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是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如上图)。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大小肠;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如下图)。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应。

(二)腹部全息诊手法

腹诊时,医者的手不应凉,也不要突然用力按压,特别对腹痛及神经过敏患者,以免引起腹肌紧张。一般常用的腹诊手法有以下两种:

1.伏手压按法 医者以右手掌伏于患者胸腹,五指微浮起,先徐徐抚摸胸上二三次,然后转向腹部。诊时手掌轻轻随患者呼吸进行,无阻其气,再渐重压,左旋右还,候胸腹内之静躁,诊肌肤滑涩润燥。诊者用右手还是左手腹诊,对腹诊本身无大影响,主要随诊者本人的习惯而定。

2.三指深按法 医者以右手示指、中指、环指之腹侧,微微按腹皮,审候凝滞、结聚。若深按有结聚,宜辨大小以及疼痛与否,如按有微小之征,再以中指探按之;或以三指直立深探,以察腹底之候。

(三)腹部经穴全息诊法

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如中脘与胃,其左为胃体,右为胃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其他如巨阙与胆管,天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应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若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示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


1.梁门穴 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

在按压梁门穴时,如左侧梁门部胀痛多见于胃体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若右侧梁门胀痛为胃窦炎、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症,当其胃黏膜脱垂后嵌入球部时,望诊可发现右梁门穴处略饱满,切腹时可触及一软性团块。

2.中脘穴 为任脉之穴,胃的“募穴”,位于脐上四寸。若中脘穴压痛,多见胃小弯溃疡。

3.鸠尾穴 为任脉之“络穴”,位于剑突下,脐上七寸。临床腹诊若见鸠尾穴至中脘间空虚陷瘪多见于胃下垂。

4.日月穴与巨阙穴 日月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募穴”,位于期门穴直下1肋;巨阙穴为任脉之穴,心的“募穴”,位于脐上六寸。

胆道蛔虫症上腹痛剧烈,钻如顶撞,呼号汗出。腹诊时,右日月穴至巨阙穴上均有压痛,在巨阙穴处压痛尤为明显,但无肌卫现象。经治后自觉症状消失,巨阙穴无压痛者为蛔虫已退至肠腔,如症状未消失则应继续治疗。如个别伴有上腹痛向左放射,并伴肌卫现象,应注意并发胰腺病变;如巨阙穴压痛消失而右日月穴有压痛,应考虑胆囊有继发病变。此外,右侧日月穴压痛还可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

5.归来穴 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脐下4寸,旁开2寸。按压归来穴处若有压痛,伴有带下者多为附件炎。

腹部经穴的诊病,除上述外,京门穴主肾脏病变,中极主膀胱病变;气海、丹田亦可诊断肾脏病变。在按压穴位时,除有疼痛反应,还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均为疾病反应,根据穴位所在就可作出相应的诊断。

(四)腹部全息穴区按触诊法

腹部全息诊法,是将全部人体的内脏投射到腹部上,而形成若干个与内脏相对应的区域,腹的各个分区与内脏息息相关,当人体内脏发生病变后就会反映在腹部相应部位;在诊察腹部时,按压其中的某个区域,如出现疼痛及不适感,则表示其相应的脏腑可能有病,按之疼痛顿减者为虚,加剧者为实。本文所论述的腹部全息诊法,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腹部全息诊法。这些腹部全息诊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作用。

腹部按触诊法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腹壁的紧张度、弹力性、肌肉、脂肪、筋膜、皮肤等情况,以了解相应脏腑、组织的状态,协助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1.辨凉热 通过探测腹部的凉热,可以辨别病的寒热虚实。腹壁冷,喜暖手按抚者,属虚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2.辨疼痛 凡腹痛,按之隐隐胀痛,属气滞胀闷,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腹直肌挛急,即腹肌触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患者会感到疼痛。腹肌挛急疼痛多为实证,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

3.辨苦满 胸胁苦满的患者在按触胸胁肋弓下缘,向乳头方向推进,可感到抵抗,并或引起病人胀闷,甚则压痛。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或胸胁部位,气机不畅,但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如脾胃、肺等的病证影响肝胆或胸胁部位而产生胸胁苦满。

4.辨腹胀 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膨胀。它是一种严重的病证,可分水臌与气臌。以手分置腹之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同时,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以手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按之亦无凹痕者,为气臌。另外,有些高度肥胖的人,亦见腹大如臌,但按之柔软,且无脐突及其他重病证象,当与臌胀鉴别。

5.辨痞满痞满是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不适和胀满的一种症状。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证;按之较硬,有抵抗感,有压痛者,为实证。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心下痞及心下痞满:于心下部位,如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线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该部位的腹证特点为心下痞。心下痞为自觉症状,即心下部位有痞塞不适,但触摸时触不到心下部的抵抗感或压痛感觉。

心下痞硬: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只是心下痞硬有心下部的腹直肌紧张。腹诊时,拇指除外,四指并拢,在心下部位探索,一般有弹性抵抗感时,但无压痛者便是。心下痞硬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胸胁苦满同时出现,亦多出现于邪在半表半里时,有虚实之分。病变脏腑主要是脾胃。从仲景所述病证和用药看,病变性质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病邪有寒有热或寒热交错,亦可夹有湿邪、痰饮、食积或气机逆乱等。

6.辨肿块 肿块的按诊要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压痛等情况。

积聚是指腹内的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但积和聚不同。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的为聚,病属气分。

左小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粪。右小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为肠痈。

腹中虫块,按诊有三大特征:一是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二是细心诊察,觉指下如蚯蚓蠢动;三是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

7.辨悸动 悸动系腹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体瘦者在腹诊时易从腹部表面望到,并可通过指掌感到一种腹部他觉症状。如果诊者感觉不到,仅患者自我感觉到的则叫悸,即自觉心跳不安的感觉。悸动的部位因病情而异,如有心下悸、脐下悸、肾悸动等。

心下悸:提示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二:一是心阳受损,失于宣通,二是水饮内停,或水停于胃,或水停下焦,上凌于心。水停于胃者,除可见自觉症状外,叩诊可觉波动感。

脐下悸:脐下悸提示的病机主要有二:一是气机逆乱,多见于奔豚病中冲气上逆,病人除有脐下悸外,还可伴有精神不安,心神不宁等症状。二是水饮内停,尤其是水停下焦。

8.辨感觉 按触小腹并有无力空虚感。小腹不仁也如小腹拘急,亦为肾虚的一种体征,即肾虚元气不足之腹证。不仁又为感觉不灵及功能障碍的意思,所以,截瘫、昏迷病人或腹部手术后大小便功能未恢复等,亦属于小腹不仁的性质。

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均属下腹部拘挛症状,可见到腹直肌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痉挛。这种症状可见于下焦虚证。

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虽属同类,但后者在发病程度上较前者为重。

少腹急结:少腹急结可见于少腹左侧,触之如条索状,对于擦过性之压力有急迫性疼痛,该腹证多见于女性。腹诊时让患者伸直两腿,用手指尖轻轻地触及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擦过移向髂窝。如有少腹急结证,患者就会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也会皱眉,并努力避开医生的手。仅用力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并不是少腹急结,例如菌痢所致的乙状结肠痉挛疼痛就不能认为是少腹急结症,少腹急结是淤血的体征。

少腹满及少腹硬满:下腹部的膨满叫少腹满,同时有抵抗感者叫少腹硬满。少腹满有自觉与他觉之分或自觉与他觉都出现的。自觉与他觉均出现者,多为虚证。少腹硬满还有水证和血证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血证者小便自利。少腹部的腹候提示病变涉及的脏腑主要有大肠、膀胱、子宫及附件,病机以淤血最多。


肠胃疾病调理:小腿全息疗法+手针

肠胃疾病的预防:早上8点半前之前需要吃干食,中餐后不喝水,晚餐后多走,不喝冷饮和刺激性食物。冬天记得保暖,腿部一定要保护好。
气道口:第三、四趾靠近第三脚趾的位置;解溪穴到膝眼连线的1/2处。

一、找到小腿上的堵点:膝关节最高点与解溪穴的1/2處,靠胫骨外侧这一区域,找到后轻轻点按30秒不等。

二、找到解溪穴轻轻点按

三、找到足中趾背靠近第四脚趾侧

以上三个位置重复操作三遍
一次操作一只脚就可以了,两条腿換着做。
手指堵点:找到手指第二指关节长度与宽度的1/2处靠近小指侧旁开一个区域。

手指的点按30秒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九章腹诊
人体全息图精华(收藏版)
人体部位全息图和反射图!【19P】
腹诊
[转载]腹疗系列之二:腹诊精要
按脘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