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南锣鼓平遥漆器 看俺山西了不得的非遗宝库

吹拉弹唱,诉不尽的百转衷肠;叮叮当当,敲不停的溢彩流光……即使往事繁华褪尽,那些散落在三晋民间的非遗明珠,依然穿越千百年的时空,演说着过往璀璨的模样。



民间文学篇


万荣笑话 人间百态付笑谈


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表演起万荣笑话来有模有样

  相对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万荣笑话是个“异类”。因为在万荣,笑话就是万荣人的生活。很多万荣笑话就是在万荣人日常的来言去语中诞生的,然后才有人加工、整理。这种不可理喻的、莫名其妙的、死愣硬倔的逆向思维和夸张幽默,在万荣人的生活中随处可拾,终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性格,它有个专有名词——“万荣争气”。因此,“万荣笑话”也被称为“万荣争”。

  1958年,万荣、河津、稷山三县合并为稷山县,1959年又再次拆分。合并期间,稷山县曾经出版过一本《太阳文艺》杂志,万荣人董应楠把自己搜集整理加工的几则争气段子发表在《太阳文艺》上,这是万荣笑话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如今,万荣笑话除了不断出版书籍,还出现在舞台剧、漫画、动漫、光碟、雕塑、玩具、剪纸等各种载体上,并且形成了产业,笑话扑克、笑话挂历、笑话折扇、笑话圆珠笔……丰富的产品成为旅游纪念品,万荣笑话不仅笑出了快乐,也笑出了财富。

牛郎织女传说 天缘奇巧在凡间


天池,传说中织女洗澡的地方

  牛郎织女传说源出《诗经·大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和顺县南天池村之所以会成为这一美丽传说的“发生地”,并列入国家级非遗,和当地一连串高度吻合的地名密不可分。以和顺南天池村为轴心,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相关的地名有十多处,串起了一条完整而生动的故事链。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八仙洞、驴打滚、磨簪石等,还有如今已毁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遗址等。

  传说中,织女下凡沐浴的天河池,就是天河梁山腰处的一潭碧水。石缝中生长出一株椴树,枝干成合抱之形。椴树后有两座形态原始的山石垒砌的小庙,即村民所言牛郎庙与织女庙。围绕牛郎织女展开的故事吸收了传统文化中多种元素,现在,每逢“七夕”,村民们仍有“拜天”习俗,祭祀牛郎织女。南天池村民自古保留着养育耕牛的习惯,曾长期流行“牛死埋葬”的风俗,至今家家户户养牛。这里曾经家家户户纺线织布,村民保存着古老的织机和纺车。当地妇女善于刺绣,农闲时,农妇们常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展示手艺。


传统民俗篇

襄汾跑鼓车 飞奔犹闻将军令


跑起来,为了咱家族的荣誉

  5月4日(农历三月十六),襄汾县汾城镇尉村,一年一度古老而罕见的跑鼓车活动在这里上演,当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云集尉村,为鼓车手呐喊助威。鼓车,顾名思义,是鼓与车的集合,自重约1.5吨,车身车轴由槐木或榆木合成。跑鼓车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由古时候操练军队时的战鼓演变而来的。擂鼓进军的操练保持了下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赛事,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跑鼓车文化。跑鼓车流传于吕梁山脉姑射山下襄汾县汾城镇的几个村庄,如尉、膏腴、贾岗、三公等村,其中尉村跑鼓车在继承和发展上最为完整。

  每年农历三月十四、十五、十六,是尉村的传统庙会,其中十六日是正会。在此期间,村里的老中青少与妇女自由组合编队,拉着鼓车沿村子逆时针循环奔跑。尉村按家族分西北大院和东南大院。每个院各有各的根据地,各有各的鼓车。跑鼓车的路线,多少年来基本是固定的,由四条街巷组成,呈长方形,周长六七百米。最快时,跑一圈下来只需一分半钟。旧时,村里从两大院中各选出一车参加决赛。


传统美术篇


平遥纱阁戏人 点染贴绘小世界



即将成型的纱阁戏人


  平遥纱阁戏人,也叫“纱阁人人”,出自光绪年间平遥纸扎店铺六合斋民间艺人许立廷之手,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种由票号商家出资、技艺大师制作的艺术品,原本是为人们每年元宵节闹社火专用,陈列于县城中心的金井市楼内供人们观赏,以壮场面。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每阁一剧,每阁3到4个戏剧人物造型,犹如小小舞台,阁内的横额上题有剧名,有些还刻在木阁的地板上。


  “纱阁戏人”的制作过程大致分为构思戏剧场景、设计舞台场面、搭建木阁及分隔断、题壁装饰,然后依次给戏人搭骨架、设架式、制泥头四肢、画脸谱、装安头及四肢、状服饰、贴刻花、绘布景、添道具等。“纱阁戏人”的用料也极为普通,主要有撒金宣、生丝、胶泥、高粱秆、石质颜料、银箔等等,制作工具多为毛笔、剪刀、雕刀、钳子之类,它主要是以高超的手工传统技艺而著称,集中展示了戏剧美术、民间美术和雕塑技巧,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

平阳木版年画 勾描刻印写斑斓


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


  平阳木版年画源自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始于隋唐,扩于五代,兴于宋金,盛于元明。历朝历代,不仅官府在这里设置出版机关,私人开设书坊也很多。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以及窗花、灯花等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印艺术世界。



曲艺篇

长子鼓书 舌灿莲花演悲欢

长子鼓书


  上党有“曲艺之乡”之称,长子鼓书尤盛。宋代以后,戏曲和说唱成为当时长子最流行的文化娱乐方式和民俗事项之一。“说书人”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着民俗和鼓书,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久而久之,“为三皇爷说书”成为长子当地民间祭祀和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请人说书”也成为上党地区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戏剧篇

繁峙秧歌 走街登台皆是戏

繁峙县秧歌剧团下乡表演经典剧目《刘家庄》


  在繁峙当地,很多人把繁峙秧歌叫“玩艺儿”,又依其地名称为“奋地秧歌”。这种最初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于清代道光年间,由民间艺人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器乐曲牌收集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唱腔,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将其搬上舞台。


  其实,繁峙秧歌最早就是一些身怀技艺的农民在农闲之余“半农半艺”地演出。一直到解放前,繁峙秧歌都没有常年活动的班社。1956年,繁峙县政府把流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并招收第一批女演员,演出地点逐渐由五台、繁峙、代县、应县、浑源等忻州和雁北地区扩大至内蒙古一带。

孝义皮影和木偶 生旦文武微乾坤


皮影戏


木偶戏


  皮影、木偶、碗碗腔被誉为孝义文化中的“三宝”。早先,孝义的皮影和木偶各自成班社。受条件限制,木偶戏因照明设备差夜间无法演出,而皮影则只能在夜间演出,慢慢地两个班社就合二为一,成为当地人称的“灯影班”。


  经过老艺人们多年的苦心研究,如今孝义的木偶,不仅可以表演戏曲中的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佛珠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表演川剧变脸、书法等绝技。

四大梆子 千年流变孕戏乡

  霍州市蒲剧团在襄汾县汾城镇演出经典剧目《清风亭》


  北路梆子演出现场,琴师在后台卖力伴奏,演员在前台倾情演出,打造出热闹的一台戏


  上党梆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爱珍在个人演唱会上演唱上党梆子的经典唱段


  由20余名老人组成的省城“银发晋剧票友团”已成立15年,每周他们都要在公园、社区活动数次

  山西是“戏曲之乡”,地方剧种多达54个,占全国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说起山西戏曲中的大戏,非“四大梆子”莫属,即蒲剧、北路梆子、晋剧和上党梆子。而四大梆子千百年以来的流变,却并不为大众所知。

  北宋年间,在晋南、晋东南的一些乡村已经出现了专供演员演戏的大戏台。明清两代,以梆子、乱弹为主体的地方戏曲首先在晋南发展起来,这就是蒲州梆子,也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剧种。蒲州梆子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剧目多达1000余个,其声腔既慷慨激越又委婉柔和,既粗犷豪放又细腻缠绵,特别是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蒲州梆子在晋南民间深受喜爱。蒲州梆子北上,和当地的地方戏相结合,便诞生了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再南下,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朝同治以后,中路梆子的名气愈发响亮,开始流传到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这就是今天的“晋剧”。

  对于这一段戏曲的流变,蒲州梆子名角王来来的经历,就是一段生动的写照:生在蒲州,红火在崞县、忻州,驰名在宣(宣化)、大(大同)、京(北京)、口(口外),扭回头踏了宁武,捎了朔州,没办法想望南路,离开北路,流落在太谷中路。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名为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5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技艺篇

稷山金银细作 异彩灼人见繁华

敲打器皿

  稷山县太阳乡坞堆村,是稷山最大的村庄之一。在这个村子,有一项带有神秘色彩的产业——仿古。据说,坞堆村有100余户人家从事仿古加工行业,年产值9800余万元。而这些仿古作坊或厂家,一般都不让外人进入。不让看的原因,一是原材料贵重,有金有银;二是他们的产品据说很多是为文玩古董商定制的。

  稷山金银细作工艺始创于坞堆村王家。据《稷山县志》记载,王家在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开始经商,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王家第十四代王文明创设兴业堂银楼,专做金银细工,时人评价“雕刻精巧,玲珑雅致不凡”。此后,兴业堂银楼通过父子家族延续,技艺代代传承近180年,至今已是第七代。

太原琉璃 泥水炼出珠玉光


葛原生师徒所制的琉璃,光彩夺目

  琉璃是一种低温的铅釉陶,以铅为基本助熔剂,以铁、铜、钴等氧化金属为着色剂,与汉代的绿釉陶、唐代的三彩陶属于同一系统。太原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生产琉璃,以太原市迎泽区马庄最为集中,当地烧琉璃的曾有苏、白、张三大家,以苏家影响最著。明朝嘉靖年间,太原苏家琉璃进了皇宫。此后,其技艺代代相传近500年。

  苏氏琉璃第七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琉璃的代表性传承人葛原生,是原来太原建筑琉璃厂的厂长,当年研制的“组合琉璃瓦”荣获国家专利。遗憾的是,由于琉璃在生产中除了使用泥水外,还要使用煤炭,易产生烟尘污染,太原建筑琉璃厂于2006年关闭,琉璃制作技艺后继无人。此后,葛原生除了继续研究琉璃制作工艺外,还在思考这门手艺如何传承下去。2009年,太原苏氏琉璃生产技艺成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相关部门正在筹建琉璃生产工艺培训示范传承作坊,并计划在条件具备时,小规模恢复琉璃生产,使技艺得以传承。

平遥推光漆器 精雕细推幻如真

推光漆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手擦推光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该工艺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它与平遥牛肉、长山药一起被称为平遥三宝,且名列三宝之首。推光漆器曾屡获国家级金、银奖,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且每次都必须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精雕细琢,用料也颇有讲究。从古至今,这种漆器使用的油漆,就是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

  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粗水砂纸推,细水砂纸推,再用棉布推,丝绢推,卷起一缕人发推,直至手蘸麻油推,手蘸豆油推,掌心反复推等,这只是推光漆一道工序中一个步骤的反复操作。千余年来,推光漆之所以名闻海内外,就是因为其特殊、繁复、细微的技艺和精美考究的质地。

晋作家具 锯刨榫卯成佳器


  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俨然是一个晋作家具博物馆

  晋作与广作、苏作、京作家具合称中国古典家具四大流派,其制作技艺起源于秦汉,宋元时渐趋成熟,明代中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

  晋作家具选料考究,用大量从云南、缅甸等地收购优质的名贵木料精心制作。原木解料后,被送入一个封闭的水窖内,按照制作流程,需要经过煮、泡、烤、磨、漆、光等一套复杂的制作工序。水窖里的水有固定温度控制,之所以密闭起来,也是为了防止空气,包括太阳的暴晒而影响板材的质量。晋作家具都是以木构框架为基础,在家具的不同造型部位雕饰图案,常见的有瓶花纹、缠枝花卉纹、云龙纹、山水纹等。而上漆又有披麻、披灰、上漆、描金、画彩等更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其中许多手艺还是通过传男不传女的家庭承袭和秘籍单传等形式流传下来的。

稷山传统面点 雪粉绾作黄金味

用传统方式入锅油炸


  “搓搓揉揉拽拽,和面如雪,拽面如带,劲舞空中三股绳;煮煮拨拨淋淋,下锅如玉,出锅似金,香透天下一股筋。”这是在稷山县流传的一副对联,写的就是稷山赵氏四味坊麻花。赵家后人赵天录说,“麻花,稷山人都会做,赵氏四味坊麻花没有秘诀,和别人不同之处就是精,选料精,有好的绝对不用次的;做工精,每根麻花,十八道工序一道都不省。”

  原先,赵家麻花确有不传之秘,最关键的是和面。发酵过的面团叫发面,没发酵过的叫死面。发酵用的酵块,赵家一直是自家制作,直到现在也不用一丁点儿的发酵粉,酵块的原料和工艺,这是机密之一。麻花需要发面和死面按比例掺和,叫接面,接面的比例是赵家的另一个机密,气候变化,比例必须随着调整。现在,在赵家打工的人都知道,这里没有秘密了,技术上、原料上一切都是公开的。


民间音乐篇

晋南威风锣鼓 声动风雷显洪威


在临汾市汾河公园,一支锣鼓队正激情表演

  跨开双腿,挺起胸膛,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少则百人,多则三四百人……这个传说起源于帝尧时期的威风锣鼓,一敲,就是4000多年。

  威风锣鼓最早用于社日祭祀土地神及求神祈雨,最后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节目。旧时规模较小,一般为14人一队,称为一堂,2人击鼓,2人持铙,2人持钹,8人敲锣,因用锣八面,所以又称为“八面威风”。

  不过,晋南威风锣鼓真正闻名于世,是在1985年以后。从那时起,随着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临汾市各县市都开始对威风锣鼓的历史渊源、鼓乐曲牌、演奏技巧等进行搜集整理,并不断创新。

  在临汾的许多地区,本地人一直叫“打锣鼓”为“打威风”。威风锣鼓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独特的锣鼓打法、演奏者的独特表演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一场成功的威风锣鼓表演,每一个细节仿佛都在展示着“威风”。

五台山佛乐 梵音阵阵悟人生


五台山佛乐国家级传承人释汇光(左)正在指导弟子

  五台山佛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并形成了独特的形式,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其传承为口传心授的师承方式,使用的都是手抄的工尺谱,代代相传。采访期间,释汇光专门安排了一场五台山佛乐演出。静默中,一位领头的乐僧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咏诵,声音穿越人群、直冲云霄。紧接着引磬声响过后,所有乐僧都开始了咏诵经文,并击打起各自手中的乐器,诵经声和器乐声交织在一起,如天籁之音般震撼着观者的灵魂。随着乐曲的深入,乐僧们排成了一行,围绕大雄宝殿外的一座白色舍利佛塔缓步绕行。寺庙内香烟袅袅,乐僧们袈裟飘舞,诵经声和时而响起的笙管钟磬齐鸣,一曲经典的佛乐被演绎得浑然一体,萦绕在清凉的五台山圣境上空,令现场观者置身其中魂牵梦萦、如痴如醉。


  这些都是值得珍视的文明印记,期待更多的后人,能捡拾起三晋大地上琳琅满目的非遗家珍,传续之,激活之,兴盛之,以果敢担当,不负非遗大省的丰厚馈赠与殷殷期望!


编辑丨yezi 来源丨山西晚报



微信公众号:sxrb-com 官网www.sxrb.com

微博:@山西新闻网

联系合作:(0351)4281475 QQ:24964464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书香漫晋|试用|今日|爆料|入学


▼写评论发表观点,点赞打赏小编?,转发就更感谢了 ^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叫运城,这是我的个人简历
走,一起下墓看看?
稷山 杨明有//听着蒲剧过大年
山西万荣稷山庙
高海平:晋南饼子的故事
中华第一鼓——大宁威风锣鼓/列国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